[其他] 陈丹青为何说:莫言获奖不是靠作品,而是因为中国的强大

[复制链接]
qepcnifk 发表于 2024-7-23 02:10:33|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执着于理则锋芒毕露,沉湎于情则随波逐流,强执己见又自缚一隅。总之,人世难居。”
人的看法总有偏颇,我们无法评论好坏,对错,毕竟人是情感动物,对很多事情都有着自己的主观色彩。
就拿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来说吧,在很多国人都庆祝莫言拿奖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人持着不同的意见,比如陈丹青,他就认为莫言能够获奖,全凭中国国际关系的强大,同时他正好是一个中国人。

陈丹青的这个言论,就是在说莫言获奖并不是因为他自己的才华而是因为他足够幸运,获得诺奖的时候中国实力越来越强大。
可无论怎么说,这对一个文学家来说,这样评价是不妥的。
首先莫言是个作家,文学家,陈丹青的评价是完全否认了莫言的努力;其次,诺贝尔奖获取与否,它或许和国家沾一点关系,但不是说完全依靠,毕竟诺贝尔奖的颁发又不是政治博弈现场;最后,还有人评价说莫言能够获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迎合了西方人审美,才能够顺利地获得了诺奖,但一个人的风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最后形成固定风格。

因此,从这三方面来看,莫言获奖并不是如陈丹青所说,是凭借中国的强大换取来的
莫言的书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在,不怕千万事。”天天向前走,即便千万里路,也不嫌远;常常动手做,纵有千万件事,也不畏难。
常常有人说,要笔耕不辍。莫言作为一代大师,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小说,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蛙》,它讲述了中国农村的生育问题。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就连在获奖时,组织称赞他也是说“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在他的书中,我们能看到他的家乡高密,看到农村面貌,也能看到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然而,莫言是怎么一步步踏上文学的道路呢?
1955年,莫言出生于山东省潍坊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三十一岁时开始发表第一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又因为《红高粱》而致整个文坛轰动,从此开启了他一路顺风顺水的道路,并且由他担任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

而如此优秀的一位作家,倘若有一天他名声在外,必定是长期积累形成的,而不是一朝一夕,突然之间就能够成名。
有人说,他的作品符合西方文化的审美,或者说是迎合西方文化,但确实如此么?一个人的文风是形成,定要经过积年累月的经历,而不是说什么就是什么。像别人口中的特意迎合西方读者,这一点却是不作数的。

陈丹青的评论
“你担心什么,什么就控制你。”所以对待任何事情时,你要记得不要被你担心的事情而掌控。
就像莫言一样,对待陈丹青的口诛笔伐,莫言也没有特别的对待,或消极或悲观,而是和平常一样。
陈丹青早在2008年就预言过,中国会出诺贝尔奖得主,但不会是大师了。他的意思是说,中国能够出现诺贝尔奖,完全是因为国家关系,而和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像这样的评价,完全否定了一个作家的价值,是不承认作家有任何贡献的。

所以就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各种媒体就将话筒对准了陈丹青,而他也很坦言,说自己没有读过莫言的作品,而且只是围绕着诺贝尔奖这件事进行讨论,说诺奖自从举办以来,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中国在日渐崛起,为了能够展现对中国的重视,诺奖也理应颁发给中国,陈丹青的意思就是说,诺奖看中的是国籍,而并非人。
从这一方面来讲,陈丹青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其实除了莫言之外,他还“口无遮拦”地说过很多人。
像于丹,他说于丹会说漂亮话,像个外国神父,还说对余秋雨最多的意思就是尊敬了,可以说他的说法很犀利,但这也只是他个人的看法。

其实真正不了解莫言的人,甚至连他的作品都没看到,这种做法本来就有偏颇,完全不用因为他的评论而否认掉莫言作为一个作家的价值。
就像莫言一样,本来就是一个公众人物,处在舆论的风口,被人评论是在所难免的,不要特别“在意”。

关于国家实力
无论承认与否,国家关系一直和个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的学习课本中,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都有关于国家与个人的关系定位。
其实无论哪个国家,哪里的个人,从来都是离不开国家的,出生、死亡,都与一个国家有着关系。所以,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来说,陈丹青就说了他的获奖和国家有着关系。
应该是有着关系的,但不能说全部都有关系,而只是部分,同时莫言自身的实力也是让他一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关键。

诚然,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布不是依靠政治因素,但换句话来讲,如果有一个国家,它是存在的,但是不为人所知的,你说诺贝尔奖会知道它么?不知道它怎么去颁布诺奖,或者读这国人创造出来的作品?
也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崭露头角,这国人的作品被人熟知后,才会有条件决定是否给你颁布诺奖,因此,莫言的成功,其实是有一部分国家的因素的,是国家的强大才让他的作品展现给国外的人看,使他们产生共鸣,从而获奖。

我们从来都不应该否定一个国家的作用,国家之大,它就像一个舞台,给国民以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莫言获奖,不能全面否定或者全面肯定国家的作用,但有一点是真的,国家确实助力了莫言的成名。
小结:
莫言说,一个人一个活法,就从这句话中就能看出,莫言是个通透的人,他不在意别人的评论,毕竟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干嘛要强求一样,做自己认为不喜欢或者不正确的事呢?
人就应该为自己活着,从莫言写作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写他的作品,读该读的书,从不纠结为什么能获奖,外人怎样看待他,他的思想,性格其实早就已经渗透到了自己的作品里,他能够获得诺奖,也是国际对他几十年来的所做所为进行的一次认可。
再说陈丹青,他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口诛笔伐,对人从来都是犀利的。
但他很会做自己,是个“特殊化”的存在,说人敢说,做人敢做,不遮遮掩掩,光明正大,在评论莫言获得诺奖一事上,他没读过莫言的作品就妄自菲薄,是有不对,但在诺奖的本质上他或许还是有些观点的,即使莫言获奖并不全是因为国家,但也和国家有着关系。
我们理性看待清楚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不要否定和肯定任何事物,而是辩证的观点去观察。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