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复制链接]
Virtual 发表于 2024-7-22 14:06:42|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法庭关心的是最近发生的事件与现场目击的证人,而且对证据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一个目击者不能假设任何事,不能猜测,不能保证,也不能评估。当然,他也不可以说谎。有了这些严格规范的证据,就能百分百掌握事情的真相了吗?
与法庭相比,历史学家关心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且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件。事件的所有目击者都死了,他们所提的证据也不是在法庭上提的——没有受到严格的规范。这些证人的证据很可能存在猜测、推想、估算与假设等情况,我们没法看到他们的脸孔,以便推测他们是否在撒谎。所以,一件历史的“事实”——虽然我们感觉很相信这两个字代表的意义,但却是世上最难以捉摸的。
当然,某一种历史事实是可以确定的。1861年4月12日,美国在桑姆特要塞掀起了内战;1865年4月9日,李将军在法庭向格兰特将军投降,结束了内战。每个人都会同意这些日期,除非当时全美国的日历都不正确。
但是,就算我们确实知道内战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我们又从中学到了什么?事实上,这些日期确实被质疑着——不是因为所有的日历都错了,而是争论的焦点在这场内战是否应该起于1860年的秋天,林肯当选总统,而结束于李将军投降后五天,林肯被刺。
你可以说,至少我们知道,不论内战是不是从桑姆特之役开始,这场战役确实是发生在1861年4月12日。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前面提过,这是在特定限制之下的史实。在那场战役之后,内战是否仍然可以避免呢?如果可以,我们对一个多世纪之前所发生的这场战役还会如此关心吗?如果我们不关心——我们对许多确实发生过,但自己却一无所知的战役都不关心——那么桑姆特之役仍然会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史实吗?
如果要给历史分类的话,我们应该把历史归类为小说,而非科学论著。这并不是说历史学家像诗人或小说家那样在虚构事实。一个好的历史学家是不会编造过去的,他认为自己对某些观念、事实,或精准的陈述责无旁贷。不过,有一点不能忘记的是,历史学家一定要编纂一些事情。他不是在许多事件中找出一个共通的模式,就是要套上一个模式。他一定要假设他知道为什么这些历史上的人物会做出这些事。他可能有一套理论或哲学,编纂出适合他的理论的历史。或者,他会放弃任何置身事外的模式,强调他只是在如实报导所发生过的事件。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总不免要指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行为的动机。你在读历史书时,最基本的认知就是要知道作者在运作的是哪一条路。不想采取这个或那个立场,就得假设人们不会故意为某个目的而做一件事,或者就算有目的,也难以察觉——换句话说,历史根本就没有模式可循。
和许多历史学家一样,托尔斯泰对历史就有这样的理论,尽管他不是历史学家。他认为,造成人类行为的原因太多,又太复杂,而且动机又深深隐藏在潜意识里,因此我们无法知道为什么会发生某些事。
历史学家的理论会影响到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因此如果我们真的想要了解一个事件或时期的历史,就很有必要多看一些相关的论著。或许对每个美国人来说,知道一些有关内战的历史是有特殊意义的。我们仍然生活在那场伟大又悲惨的冲突的余波中,我们生活在这件事所形成的世界中。但是我们如果只是经由一个人的观点,单方面的论断,或是某个现代学院派历史学家来观察的话,是没法完全理解这段历史的。如果有一天,我们打开一本新的美国内战史,看到作者写着:“公正客观的美国内战史——由南方的观点谈起”,那这位作者看起来是很认真的。或许他真的如此,或许这样的公正客观真的可能。无论如何,我们认为每一种历史的写作都必定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为了追求真相,我们必须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才行。
可能会有人说,只有专业历史学家,那个写历史的人,才应该严格检验他的资料来源,与其他相反的论点作仔细的核对验证。如果他知道关于这个主题他该知道些什么,他就不会产生误解。
让我们用修昔底德做例子。他写过一本有关公元前五世纪末,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著作,这是当时惟一的一本主要的历史书。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能查证他作品的对错。那么,我们能从这样的书中学到什么吗?
一场发生在25世纪以前的战争,对今天的我们似乎没有什么作用。每一个参与战事的人都早已长眠,胜败已无人在意,那些被征服又失落的城市已化作烟尘。但是这样的历史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后人会读修昔底德的书,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处境仿佛与惨遭分割的希腊城邦的命运一样,他们会把修昔底德的历史当作行为模式的指引。虽然说起来很奇怪,但其实我们阅读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发生的事。
修昔底德说过,他写历史的原因是:希望经由他所观察到的错误,以及他个人受到的苦楚与国家所受到的灾难,将来的人们不会重蹈覆辙。如果你阅读历史的观点是设限的,如果你只想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那你就不会从修昔底德,或任何一位好的历史学家那里学到东西。
历史是由古到今的故事,我们感兴趣的是现在和未来,有一部分的未来是由现在决定的。
(摘编自莫提默·爱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桑姆特战役之后,美国并没有发生内战,那么桑姆特之役或许就不会成为一件意义重大的史实而被人们关心。
B.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只有对某些观念、事实,或精准的陈述责无旁贷,不编造过去,才能写出真实的历史。
C.站在单一立场讲述的美国内战史很可能失之偏颇,而由南方观点谈起的美国内战史,才是真正公正客观的内战史。
D.未来是由现在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由历史中学习到未来的事物,甚至由修昔底德这样活在二千多年前的人身上学到东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之所以要把历史归类为小说,而非科学论著,是因为历史中包含了很多主观因素,而不像科学著作那样客观。
B.根据历史记载,我们可能会知道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事情,但未必能确切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
C.美国内战至今依然对每个美国人都有特殊意义,他们的生活依然受到内战的影响,因此他们都想更全面地了解美国内战的历史。
D.我们一直生活在由历史而形成的世界里,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本身,更在于它给今天的人们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以法庭对事实真相探求的不易与历史学家对历史真相探求的艰难作类比,证明历史“事实”的难以捉摸。
B.作者以美国内战开端日期存在不同观点为例,意在证明即使是看似确定的史实,也可能因解释不同而存在争议。
C.作者引用托尔斯泰的观点,意在证明历史根本没有模式可循,因为历史学家讲述的历史具有极强的主观性。
D.作者用修昔底德做例子,意在证明探求历史真相不只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因为历史学家也有思维或视野受限的情况。
4.请根据文本,概括历史“事实”难以捉摸的理由。(4分)
5.通过阅读文本,你在了解历史事实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
李娟
摩托车实在是个好东西,因为它比我们强大。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它轻易地就能把我们带向双脚无力抵及的地方。当我站在大地上,用手一指:我要去向那里!于是我就去了。但我又突然为发现了这世上可能真的再也没什么做不到的事情而隐隐不安——好像我们正在凭借摩托车去迫不及待地、极方便地、迅速而彻底地永远离开了什么……但是,又想到,到了今天,这已是我们无法避免、无法拒绝的现实了。呃,也未尝是件坏事吧?
尤其当我们把家搬到沙漠边缘的阿克哈拉后,摩托车的用场就更加重要了。骑摩托车去县上的话,来回的汽油费也就十几块钱,比坐汽车省了八九十块钱呢!喷!而且,还不用晕车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戈壁滩上风大,路也不好走,出一趟门总得吹四五个小时的风。真够受的。虽然我妈给我弄了个头盔,可那玩意儿沉甸甸的,扣在脑袋上,压得人头晕眼花;挂在脖子上,任它垂在后脑勺那儿。可风一吹,头盔兜着满满的风使劲往后拽,勒得人要吐出半截舌头。我只好把它解下来抱在怀里。
我们走的路是戈壁滩上的土路,与其说是路,不如说是一条细而微弱的路的痕迹,颠簸起伏。这条路似乎快要被废弃了,我们在这样的路上走好几个小时都很难遇见另一辆车。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
我们的摩托车在大地上从北到南地奔驰,风在大地上由西向东吹。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地横飞。风强有力地“压”在脸上,我想我的脸已经被压得很硬很硬了。于是我只好又把头盔顶在头上挡风。但是不一会儿,呼吸不畅,憋气得很。只好再取下来,但是一取下来,立刻就对比出了戴上的好处,于是又抖抖索索地重新戴上。立刻又呼吸不畅……
那样的风!从极远的天边长长地奔腾而来,满天满地地呜呜。风大得呀,使得我在这一路上根本不可能维持较为平和一些的表情。真的,好几次,都会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此时正眉头紧皱、呲牙咧嘴。中途休息的时候,对着车上的观后镜看了一眼,吓了一大跳——发现自己少了两颗门牙!再定睛一看,原来是门牙变成黑色的了……
风呼啸着鼓荡在天地间,我头发蓬乱,面部肌肉僵硬。那风大得呀——后来我不小心在这样的风里失手掉了五块钱,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幸亏最后被一丛芨芨草挂住了。
我掏钱是因为买汽油,买汽油是因为我们的油不够了,油不够是因为油箱漏了,有一根插在油箱上的管子,不知怎么的掉了下来……在戈壁滩上抛锚,是必须得随时迎接和从容面对的事情。因为那是属于“万一”的事。因此我叔仍旧乐呵呵的,根本不为由于自己的疏忽连累了我而有所愧疚。
这四野空空茫茫的,视野里连棵树都没有,到哪儿找汽油去?
然而,我们运气也未免太好了。平时走这条路,鬼影子也见不着一个。可这次车一坏,不到一会儿,视野尽头就有另一辆摩托车挟着滚滚尘土过来了。近了,是一个小伙子。在明白了我们的困难处境之后,他很爽快地去拧自己的油箱盖子,我连忙找接油的容器,可是只翻出一只小号酸奶瓶子。于是这两个男人把那台摩托车翻倒,我小心翼翼地持着这个过于小巧纤细的瓶子对准油箱流出的那股清流。一连接了五六瓶后,再也不好意思要了。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
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像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我们继续在戈壁滩上渺小地奔驰,身后尘土荡天。天色渐渐暗了。土路也变得若隐若现,我们迷路了。
在戈壁滩上迷路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晚上温度下降,风也许会更猛烈。而且,一旦真正迷路的话,越急越分不清方向。这大地坦阔,看似四通八达,其实步步都有可能通向永远回不到上一步的地方。
大地上空旷无碍,天空的云丝丝缕缕地稠密起来。世界虽然清晰依旧,但黄昏真的来临了。那五六小瓶汽油烧到现在,不知还能折腾多久。
我们在戈壁滩上停下来,脚下是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擦干净后发现那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再四下一看,脚下像这样的漂亮石子比比皆是,一枚一枚紧紧嵌在坚硬的大地上。我乱七八糟拾了一大把,揣进口袋。这时,抬起头来,看到远远的地方有烟尘腾起。
我们连忙骑上车向那一处追去,渐渐地才看清,居然是一辆卡车——还是车头凸出一大块的那种浅蓝色的“老解放”……司机察觉到有人在后面追,就停了下来,静止在远处的大地上。我们赶到后,他正靠在半开着的车门上卷烟。
他建议我们跟在他的车后面走,要不然太危险了。可是他要去的地方同我们要去的不在一块儿。于是仔细地问过路后,就道谢分别了。那司机再三告诫我们不能走西边的岔路,一遇到岔路就千万记得往左拐。
这个司机真是好人啊,就像他的古董车一样实在。他还取了根管子出来,往我们的油箱里又给灌了些油,最后还送给我们半瓶水。
我们向着两个方向,彼此在大地上渐渐走远了。
叔叔越开越快,风越来越猛。我却在想:从此再也回不到一个有玛瑙的地方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摩托车能够实现“在这片荒茫茫的大地上”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的愿望,可也让我感到“隐隐不安”,这是现代社会一种得与失的困惑。
B.妈妈给我准备的头盔,让我既爱又恨,戴上能挡风,但是让人呼吸不畅,憋气得很,所以我只好一路把它抱在怀里。
C.车在戈壁滩上“抛锚”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叔叔能够乐呵呵地从容面对,我却因叔叔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耿耿于怀。
D.戈壁滩上不仅风大,而且道路细而微弱,起伏不平,荒凉得连棵树都没有,在这样的环境里,迷路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的题目非常具有文学张力,既充满诗意,又富含哲理,一面是到来,一面是消逝,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
B.作者用“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一句描写戈壁滩的空旷,用语极简,但却给人以强烈的画面感。
C.文章采用插叙手法讲述了我因为被风刮走“五块钱”而“一路狂追了几百米”的经历,使文章的叙述跌宕生姿,饶有趣味。
D.文章语言特色鲜明,多用口语,质朴而不沉闷,同时又不乏幽默,让人感受到作者细腻情感的同时,又感受到了她的豁达乐观。
8.为了突出戈壁滩上风大的特点,作者从侧面入手,运用了很多细节描写。请选择其中两处,结合文章加以赏析。(4分)
9.作者虽在题目中将戈壁滩称为“荒野”,但这“荒野”却并没有使人产生荒芜之感。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武帝末年,盗贼滋起,大群至数千人,小群以百数。上使使者衣绣衣持节虎符发兵以兴击斩首大部或至万余级。于是作“沈命法”,曰:“群盗起不发觉,觉而弗捕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避文法焉。光武时,群盗处处并起。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擿,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吏虽逗留回避故纵者,皆勿问,听以禽讨为效。其牧守令长坐界内有盗贼而不收捕者及以畏懦捐城委守者,皆不以为负,但取获贼多少为殿最①,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贼并解散。
(节选自《容斋随笔·卷十一·汉二帝治盗》)
材料二:
先是,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②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故昌邑郎中令龚遂,上拜为渤海太守。召见,问:“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贼。”遂单车独行至府。盗贼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慰安牧养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汉纪》有删改)
[注]①殿最:评比,考核。②上:汉宣帝。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上使使者衣A绣衣B持节C虎符D发兵E以兴击F斩首大部G或至万余级。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听,听任,与《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的“听”意思不同。
B.捐,舍弃,抛弃,成语有“细大不捐”,其中“捐”字意思和用法与此相同。
C.乐,以⋯⋯为乐,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D.牧,治理,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帝时盗贼四起,匪群大小不一,于是颁布“沈命法”,规定官员未及时发现盗贼和抓捕盗贼未达标准的官吏都要判死罪。
B.《容斋随笔》记载的两件事都是有关治理盗贼的,武帝的严刑峻法使盗贼不减反增,光武帝采取的宽缓做法反而收效良好。
C.宣帝时渤海郡盗贼四起,当地官员不能平定,皇上接受丞相、御史的推荐,任龚遂为渤海太守,命他限期安定渤海郡。
D.龚遂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去治理渤海郡的盗贼,他特别请求皇上不要让丞相和御史用文法约束自己,允许他见机行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弗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
(2)乘传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
14.简要概括光武帝和宣帝时期采用的治盗方法的异同。(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少年行
王昌龄
西陵侠少年,送客过长亭。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急,单于寇井陉。
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注]。
[注]燕山铭:《后汉书·窦融传》中记载,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属乐府旧题,开篇即点明西陵少年重情重义的游侠身份。
B.青槐耸立,白马飞驰,一静一动,一青一白,鲜明对比,为后两句叙事张本。
C.五六句与《燕歌行》“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全诗表达了对少年英勇赴难的赞赏,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16.诗歌最后一句,有的版本写作“惟顾燕山铭”,请结合全诗,试分析“谁”和“惟”哪个更好。(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五四青年节,班级团支部组织团日活动,团员们来到星海公园,月光皎洁,潮起潮落,大家不禁吟诵起《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______,______。
(2)小刚在创作中需要描摹声音,一时不知从何下手,想在古代诗词中找找灵感,信手翻阅《唐诗鉴赏辞典》,看到《李凭箜引》中“______,______”的两句后倍受启发。
(3)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会抓住某个典型细节,通过凝练的笔法,精当地刻画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______,______”中就成功地运用了这样的细节描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相信不少人在电视剧中看过斗茶的场面,这些场面把中国古代的茶文化,尤其是宋代时达到顶峰的“茶百戏”,展现得淋漓尽致。
①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700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②中国不仅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茶的故乡。③如今世界上大约100多个国家都有饮茶的习惯,④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茶文化。
电视剧中表演的点茶,就是宋代盛行的一种吃茶方式,先把茶叶用碾子碾成茶粉,(甲),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不断击打,(乙),气泡消散得越慢说明功夫越深。
点茶以后的分茶,是将茶盏里的茶倒入茶盘中,之后便可以用小工具沾水在茶汤表面作画了,这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叫做“茶百戏”,又叫做“水丹青”,如今这项技艺,已经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茶汤表面的浮沫上作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咖啡拉花,(丙),拉花用到了两种不同的溶液,一种是咖啡,一种是牛奶,而茶百戏只用一种溶液——水。水作画维持的时间更短,花纹消散得更快,也显得更为珍贵难得。
如今风靡全球的抹茶,大家都以为是来自日本,但其实真正的起源就是宋朝的点茶,都是将茶碾磨成粉以后再冲泡饮用。在宋朝,茶算是一种饮品,但在宋之前,茶更多作为一种食物。比如唐朝流行的吃茶方式,就是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然后碾碎,再放入水中来煮成粥喝,煮的时候还要加入很多佐料,比如葱、姜、蒜、大枣、陈皮、薄荷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古人把“喝茶”叫做“吃茶”,因为人家的确是在吃嘛。
18.下列句子中的“深”与文中加点的“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湖泊的水很深,鱼儿在其中游弋。
B.深秋的晚霞渲染着天空,宛如天空的彩绘。
C.她对古典音乐的理解非常深,能够感受到每一首曲子背后的情感。
D.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我深表同情。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20.文中划线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茶百戏”,又叫做“水丹青”,你更喜欢哪个名字?请简要说明理由。要求:语言简洁流畅,不超过50字。(3分)
22.下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茶百戏”的一幅画面,请用形象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突出画面意境特点,不超过8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不在旁边絮絮叨叨,我会弄错吗?”“你不瞎出主意,我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吗?”……“你不……,我会……吗?”你是不是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学习经验,谈谈你对这种思维方式的理解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Ⅰ(19 分)
1.(3 分)A(B “才能写出真实的历史”理解有误,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存在什么“真实的历史”;C“由南方观点谈起的美国内战史,才是真正公正客观的内战史”理解有误,南方观点也只是观察内战的一个角度而已;D“未来是由现在来决定的”表述有误,原文“有一部分的未来是由现在决定的”)
2.(3 分)C(“因此他们都想更全面了解美国内战的历史”,表述绝对,原文“或许对每个美国人来说,知道一些有关内战的历史是有特殊意义的。”)
3.(3 分)C(“因为历史学家讲述的历史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与托尔斯泰的观点没关系,引用托尔斯泰的观点,是为了论证历史真相的难以把握是因为人类行为原因多而复杂,动机又深藏)
4.(4 分)①目击者已死,证据缺乏严格规范性;②历史学家讲述的历史都带有主观性;③人类行为原因多而复杂,动机又深藏。
评分参考: 答出一点给 1 分,两点给 2 分,三点给 4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6 分)①不存在真实的历史,只有站在某个角度讲述的历史;②了解历史事实,要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去观察;③阅读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发生的事。
评分参考: 每点 2 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 分)
6.(3 分)A(B 并未“一路把它抱在怀里”;C“我却因叔叔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耿耿于怀”于文无据;D“迷路是必然发生的事情”表述绝对)
7.(3 分)C( 并非插叙)
8.(4 分)①“头盔兜着满满的风使劲往后拽,勒得人要吐出半截舌头” 其中连用“拽”“勒”“吐”几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风的力量之大。②“我的头发也随风笔直地横飞”,以“从北到南地奔驰”,头发却被“由西向东吹”的风吹得“笔直横飞”的状态,描写了风的威力之大。③“真的,好几次,都会突然反应过来自己此时正眉头紧皱、呲牙咧嘴”,通过对不受控制的面部表情的生动刻画,来突出风的巨大威力。④ “跟在钱后面一路狂追了几百米都没能追上”,通过风瞬间将钱吹了几百米的描写,突出了风的威力之大。
评分参考:
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9.(6 分)①美好人性冲淡了荒野的荒芜感。小伙子和卡车司机的慷慨相助让人倍感温暖,使这片荒野充满人情味。②面对困境的乐观态度让荒野不再荒芜。对于抛锚和迷路,我和叔叔都没有任何抱怨,叔叔甚至“仍旧乐呵呵的”。③荒野中亦有生机,有美好的东西。戈壁滩上,有一丛丛芨芨草,而且在“扎着稀疏干草的板结地面”,“漂亮石子比比皆是”。
评分参考: 每点 2 分,答出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22 分)
10.(3 分)B D F
评分参考: 每处 1 分。
11.(3 分)D(词义不同;牧,养)
12.(3 分)C(“命他限期安定渤海郡”错,文中并未提及期限)
13.(8 分)
(1)(4 分)自那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担心不能捕获,因上级考核连累官府。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 2 分,“发”“坐”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2)(4 分)龚遂乘坐驿车,来到勃海郡界,郡里听说新太守来到,派军队前往迎接,龚遂让他们全都回去。
评分参考: 译出大意给 2 分,“传”“遣还”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14.(5 分)同:都采取了宽松的政策,解决了当地的盗贼问题。
异:①光武帝派使者按既定方针治理,让盗贼互相举报,不追究官吏责任,只按获贼数量评定功绩;②宣帝选用贤良龚遂,允许他见机行事;龚遂到任后,发布文书,撤销所有负责缉捕盗贼的官吏,促使盗贼主动改邪归正。 超然客公众号
评分参考: 相同点 1 分,不同点各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15.(3 分)D(“对和平的向往之情”表述错误,诗中并无此意)
16.示例一:“谁”更好,用反问语气强调了对功名的淡薄, 突出了少年侠士不惧困难、不求名利的精神。
示例二:“惟”更好,以唯一性强调少年只看重功名,突出体现了少年侠士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评分参考: 观点 2 分,句式表意特点 2 分,情感或作用 2 分。只有观点,没有解释不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6 分)(1)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2)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3)示例一: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示例二: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示例三: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评分参考: 每句 1 分,如有其他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8.(3 分)C(与文中加点的“深”字同为“深入”之意;A“深”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与‘浅’相对”;B“深”指“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D“深”为“很、十分”之意)
19.(3 分)甲:再倒入少许热水;乙:直到出现一层气泡;丙:但二者的区别在于
评分参考: 每处 1 分,意思对即可。
20.(4 分)②(语序不当)把“茶的故乡”与“茶文化的起源地”颠倒一下;③删去“大约”。
评分参考: 每空 1 分,注意修改表述格式要规范,表意要清晰。
21.(3 分)示例一:更喜欢“茶百戏”。茶,表明具体事物,百戏,将茶水之画与表演艺术联系,暗示画面之多样性,给人无限遐思。
示例二:更喜欢“水丹青”。水,点明作画介质,丹青,乃绘画之雅称,此名使茶水之画更富诗意和文化韵味。
评分参考: 表述超字,每超 5 字扣 1 分;如有错字、病句,酌情扣分。
22.(5 分)示例:碧波荡漾,荷叶舒展,似一阵风吹过;荷花悄然怒放,无限妖娆;鱼儿吐着一串泡泡儿,游戏其间,似乎在叙说着对水的深情,又似乎在讲述着古老的茶文化。
评分参考:
表述超字,每超 5 字扣 1 分;如有错字、病句,酌情扣分。
四、写作(60 分)
23.写作(60 分)(略)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汉武帝末年,盗贼越来越多,大的盗匪群多达数千人,小群的也有几百人。皇上派使者穿上绣衣,拿着符节凭证,派军队进行攻击,斩首大的部队有的达一万多首级。于是建立“沈命法”,法律规定:“成群的盗匪出现没有发觉,发觉了而没有捕获到规定的标准的,主持这件事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及属吏都判死刑。”自那以后下级官吏害怕被杀,即使有盗贼也不敢上报,担心不能捕获,因上级考核连累官府。官府也让他们不要上报。因此盔贼渐渐增多,上上下下却相互隐瞒,好躲避法令条文的制裁。光武帝时,成群的盗贼到处兴起,光武帝派遣使者下到各郡,听任盗贼们自已相互纠举揭发,五人共同斩杀一人的,免除他们的罪行。官吏们即使停留拖延、回避不前、故意放纵盗贼的,都不加追问,只是凭他们擒拿讨伐盗贼的成效论处。那些郡守、县令犯了管辖区域内有盗贼而不收容捕捉的罪过的,及因为害怕软弱丢弃城池和职守的人,都不看作过失,只根据捕获盗贼的多少来评定优劣,只有包庇隐藏的人才判罪。于是互相追捕,盗贼们都瓦解分散。
文本二:
当初,勃海周围各郡遇到荒年,盗贼并起,二千石官员不能擒获制止。皇上下令征选有能力治理的官员,丞相、御史举荐前昌邑郎中令龚遂,于是皇上任命龚遂为勃海太守。召见时,皇上问龚遂:“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先生准备怎样平息那里的盗贼,来让我满意呢?”龚遂回答说:“勃海郡地处海滨,远离京师,得不到圣明君主的教化,当地百姓为饥寒所困,而地方官吏却不加体恤,所以才使陛下的子民起兵叛乱。如今陛下是打算派我镇压他们,还是安抚他们呢?皇上说:“我征选贤良人才,本来就是要安抚他们。”龚遂说:“我听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如同整理一团乱绳一般,不能操之过急;只有先将紧张的局势缓和下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不要用法律条文约束我的行动,准许我相机行事。”皇上答应了龚遂的请求,并加赏黄金,派他前往。龚遂乘坐驿车,来到勃海郡界,郡里听说新太守来到,派军队前往迎接,龚遂让他们全都回去。并下达文书给所属各县:“将所有负责缉捕盗贼的官吏一律撤销,凡是手持锄头、镰刀和其他农具的,一律视为良民百姓,地方官吏不得刁难;只有手持兵器的才算是盗贼。”龚遂单人独车前往郡府。盗贼们听说新太守的命令后,立即解散,抛弃兵器弓弩,拿起镰刀、锄头,于是盗贼全部平息,百姓安居乐业。于是,龚遂下令打开官仓赈济贫苦百姓,选派品行优良的官吏对百姓们进行安抚、管理。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