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国际学校“金主爸爸”挣扎在生死边缘:“善待老师”可能是条不归路

[复制链接]
xxdddd 发表于 2024-7-22 11:18:16|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集团总部奇葩行为”、“官僚校长对学校的危害”、教师流失……最近,我在顶思看到很多国际学校从业者们的肺腑之言,非常感同身受。其实,学校的投资方不是不知道,只是他们处在“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处境。老师认为严重的“危害”对学校投资方而言没那么致命,而另一个“危害”才真的要命,因此,资方选择了“把老师们的苦衷放在一边,视而不见”。我想聊聊其背后的玄机……
01 学校继续亏损,彻底停办,相比“宫斗”,哪个更惨烈?

最近,大部分国际学校的招生尤其高中阶段招生,不太乐观。如果招生走下坡路,那么这些学校必定钱越来越少,有些学校是从高利润到低利润,有些则从低利润到亏小钱,有些从亏小钱到亏大钱,还有的学校在亏大钱和停办之间“两害取其轻”。
对资方来说,要是不断亏钱,那么集团就得从别的地方赚更多钱来弥补学校,要是一段时间还没起色,集团顶层就会质疑,为什么要把钱投在亏损的地方。把钱给学校板块还是给其他板块,比如房地产、工厂、商业等,顶层的几个“老总”之间是要角逐的,哪有那么多源源不断的钱好拿?如果过了期限,教育板块还没能完成KPI,那么负责教育板块的某个“老总”就要承担责任,不仅保不住位子,还可能半生奋斗一起归零,压力山大。
还有另一种情况,教育集团老板得自掏腰包,再拿出一大笔钱继续贴补学校,已经花了几个亿弄“硬件”,再花几千万匹配“软件”,也尝试几年换几任校长,可离回本还遥遥无期。那么,是不是还要继续投资?还要投多久?几个股东还有钱吗?要是投在一个看不到回本的地方,不如直接放银行。
此外,教育集团的老板还可能与背后股东签订了一系列条款,比如,对赌协议。如果没能按时完成KPI,老板可能会赔得很惨,退市、破产、限高、变成“老赖”,都不是没有可能。所以老板们更会发狂一般要招生,要节约,要盈利。

而第二“害”就是,不顾巨额的沉没成本,放弃之前所有的努力,从此退出市场。这样壮士断腕的勇气也不容易。
集团顶层会这样想:是因为现在不论从政策、国际局势、生育率降低、房产贬值、消费降级、中产返贫、就业艰难、留学学历贬值等大势所趋,还是从国际学校外教减少、招生变难、管理越来越中式化、同质化、应试越发严重、体制内学校小班化、课程多样化等,都在劝退资方不再继续投资国际教育,早点退出来。越早退出亏得越少,万一还能找得到人接盘。再晚,就真砸手里了。甚至就算直接停办,什么回报都没有,也好过一直继续亏下去。
于是,对于现在招生不太好的教育集团来说,要么继续亏,要么早点关,两害相权取其轻。
02 老师看不懂总部“狠人”的迷惑行为,一切为了钱

因为有这样巨大的压力,于是出资的老板、集团负责教育板块的老总会直接派信任的“狠人”下放到校区,看看哪里可以省出钱来,哪里可以让老师多干点活,哪些人或物可以替换成更便宜的,哪些福利可以省掉……另外,也要看看校长有没有管好钱,把为数不多的学费用到最合理的地方,能不能让钱通过某些方式回到集团手里,有没有配合好集团的意思对老师们进行宣教等等。
要是集团下放来的“狠人”,或校长本人按集团的意思管好了学校,或许会触动到老师的利益,但只要资方满意,“狠人”和校长的位置也就稳了。要是没管好,比如压得太松,KPI没完成,或压得太紧,逼得有老师到处控诉,引得行业围观,或全校联名举报,把这个人的“恶行”又捅回到集团,那么,就正好把具体做事的执行人开掉,以平息民怨,过段时间再换一个打工人就行了。这事本来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老师来说,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现状:
一害是被资方盘剥,导致老师工作不开心;
二害是资方想想,连盘剥校区都盘剥不出什么价值,还是早点止损,关停学校,于是老师们没有了工作。
而老师之前对资方的质疑,比如“教育集团对校区管理过多,外行管内行。”“教育集团就是倒行逆施,是教育商业化的罪魁祸首。”“资方越级管理,搞得老师和学生都压力巨大。”“集团派钦差大臣下来,就是形式主义,功利主义,不顾一线老师和学生的权益。”等等,别看骂得痛快,但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想要推翻资方,而是希望资方改正,愿意听取“忠言”和建议——即,资方宁愿自己少赚点钱甚至亏钱,也要优先考虑雇员和学生利益。
这对于资方来说,恰恰是最不会选择的“最害”。或者说,摆在资方面前的还是两害,一害是被雇员骂,二害是为了不被骂,放松对校区的管制,结果导致利润下降,甚至巨额亏损和丢了高位。在形势如此严峻的当下,如果你是投了几个亿,银行有几笔几千万的欠款马上要到期,背后还有多方股东要交代的教育集团老板,这两害,你觉得哪一害稍微轻一点?
被雇员骂骂,是每个领导“均摊”的,而且真正超大规模的综合性集团顶层可能都不会关注此类言论,听不到老师们的呼声。更何况商业本就有逐利性,老师会说“重利轻义”,是因为高度的道德要求,对商人而言,只要不违法就算“重义”。要知道,有多少国际学校是在没有拿到资质时就已经敢招生了。道德标准太高,处处为别人考虑的商人,在激烈的商战中极可能活不下来。所以被不痛不痒地骂两句,真没什么。

03 投资方过分“善待老师”,反而会输得更惨?

“两害相权取其轻”说到底,就是资方在保自己还是保老师中,选择保自己。因为保护自己、发展自己,才是集团开办学校的初衷。
国际学校之所以曾经作为投资热门的“香饽饽”,是因为一所不愁生源的轻资产的国际学校是利润很高的稳定的现金流,教育行业是为数不多的,在付出服务前就先收取费用的,不怕赖账坏账,而且,一所好学校的学位还是资方顶层手里的紧俏资源,就跟全国顶尖医院一样,身边总有客户需要。而一所好的重资产学校,那就更是等着升值的房地产,还能带动周边自己开发的小区一起升值,你说集团办国际学校最初的计划美不美?
只可惜,大家都这么想,僧多粥少,分不过来,尤其是后入局的新学校,更难杀出来。因此,对资方来说,本来就是冲着赚钱来投资的,要是能赚钱,那就要多赚,要是不能赚钱,就早点卖掉关掉,仅此而已。

一些老师觉得,国家收紧民办教育,把趋利的资本逐出教育界,真心做得对呢。只是这就必定导致一部分国际学校先要经历一段“学生数量大幅减少——仍然亏损中的资方疯狂想要回本——部分老师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痛骂资方的声音越来越多——一批学校贱卖、转行或关门——市面上老师过多,老师在头部学校高度内卷”的过程。部分急功近利的资方是清除出去了,一大批老师也跟着清除出去。然后就又达到了新的供需平衡。
老师们为了保住行业,扭转大家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局面,给资方提出很多教育者的建议,但这对于资方来说,除非老师愿意跟资方共进退,比如投钱入股、自愿集体大幅降薪,不然很难向资方保证,使用了老师们的建议就会有扭亏为盈的好效果。资方怕就怕,听信了“要善待老师”的意见,然后给了老师更好的待遇,自己赚到的利润就更少了,甚至垮得更快,赔得更多,输得更惨。因此,越是存活艰难的集团,越不敢轻易尝试老师们提的建议。然后资方就会拉着老师们一起走上上面那段所描绘的那条路。
作者 | ABB,ABB讲教育界的故事:曾在沪粤多家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目前主要在国内外学校的收购出售、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
图源 | Pexels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