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元吉:辅佐明朝五位皇帝,成祖朱棣临死前直呼他的名字

[复制链接]
hmily09013 发表于 2024-7-20 11:32:29|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有这样一位大臣,辅佐了五代皇帝,太祖朱元璋对他信任有加,成祖朱棣临死前都还在喊他的名字,仁宗朱高炽在父亲去世以后第一时间就去面见他,朱高煦造反时把他位列“罪臣榜”第一名。
这位让老朱家都十分惦记的人,就是夏元吉。

姚广孝曾借用孔子评价郑国子产的话来称赞夏元吉,说他是“古之遗爱也”。(《明史》)张廷玉则在《明史》中夸赞夏元吉是赞夏原吉为“股肱之任”、“蔚为宗臣”,“树人之效”。那么,这位夏元吉到底是何许人也,他为何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
夏元吉,字维喆,德兴人。夏元吉早年丧父,他一边赡养母亲,一边勤奋苦学,后被乡里举荐进太学。在太学里夏元吉致力于学问,沉稳刻苦,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被任命为户部主事。在这里夏元吉展现出他惊人的财政天赋,明朝的户部事务十分繁琐,但夏元吉总能处理得井井有条条。
燕王朱棣夺得皇位以后肃清建文旧臣,有人将夏元吉押上说他曾受建文帝重用,朱棣向来心狠手辣,但对于夏元吉这位能臣朱棣却十分爱惜,他不仅没有处死夏元吉,还任命他为户部尚书。
与方孝孺不同,夏元吉对于老朱家谁当皇帝并不太在意,他看重的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财税。夏元吉制定的条例简洁便民,易于施行,对于政令的施行他曾说:“行之而难继者,且重困民,吾不忍也。”(《明史》)

不仅善于财税,夏元吉还很重视水利。成祖时浙西发大水,夏元吉亲自前往,率领十几万民工将水道疏浚,使得浙西一带的农田得到了灌溉,百姓们安居乐业。
夏元吉的一生都在贯彻两个字:爱民。
身为户部尚书时,夏元吉能不加征赋税就尽量不加。
成祖朱棣时有西域法王来,朱棣打算去迎接法王,遭到夏元吉的反对。法王入朝后,夏元吉见而不拜,态度很冷。朱棣笑着跟夏元吉说:“爱卿这是打算效法韩愈吗?”
宣宗时夏元吉曾跟随皇帝北巡阅兵,由于军队动作太慢,宣宗命人将几位将领的衣服扒掉,让他们挨冻。夏元吉多次进谏,宣宗看在夏元吉的面子上将他们放了。
在私底下,夏元吉也是一个和柔仁善的人。有一次夏元吉巡视苏州,旅社的厨师做饭太咸,夏元吉以白饭充饥,什么话都没有说,因为他担心自己一说,厨师就会受罚。在府中时,下人有时弄坏夏元吉的心爱之物,担惊受怕,而夏元吉得知以后不仅没有责怪他们,还对他们好言安慰。

夏元吉回到家乡以后,经常和农人一起交谈,丝毫没有官架子,任谁也看不出这曾经是一位尚书大人。
在朝堂上夏元吉也十分谦卑,朱棣经常找他谈论政务,夏元吉对外从不透露任何风声,退出宫中时也都是恭恭敬敬的。
然而,一旦牵扯上财政民生,夏元吉就会变得固执决绝。对于夏元吉来说,民生疾苦和朝廷的财税比什么都重要,为此他甚至不惜顶撞朱棣。朱棣是一个战争狂人,他在位时期南征北伐,赢得许多胜仗,但是也打得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不久以后,朱棣又命工匠修造巨船,让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夏元吉带头反对,认为这样太过耗费国力,对百姓不利。
永乐十九年(1421年)冬,成祖朱棣又准备远征北漠,询问夏元吉边防储备的情况。夏元吉直言不讳地说道:“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

朱棣十分恼怒,下令将夏元吉关押,并抄没其家。永乐二十年,朱棣北伐无功而返,途中病危,他于病榻之上连声喊着夏元吉的名字,对身边的人说道:“夏元吉爱我。”
朱棣临死前都对夏元吉念念不忘,可见他在成祖心中的地位。成祖一驾崩,太子朱高炽一边流着泪一边前往关押夏元吉的地方将他释放。听到朱棣驾崩的消息,夏元吉悲痛不已,哭倒在地,很久都不能起来。
仁宣两代皇帝都十分重用夏元吉,这也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朱棣在位时期明朝虽然武力强大,但国库已经亏空,百姓负担极重,老朱家自己又不安宁。针对这种情况,夏元吉提出了赈济饥民,减省赋役,停罢下西洋的建议,仁宗全部听从。
有人或许会认为停止下西洋是眼光狭隘,但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以朝贡贸易为主的下西洋对明朝负担极重,严重影响了明朝的财政和民生。停下西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事实证明夏元吉的建议对恢复明朝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朱高煦谋反时将夏元吉列为“罪臣榜”首位,足可见夏元吉对于仁宣皇帝的重要性。
明朝初期军队的强大让人们津津乐道,不过在明军强大的背后,是夏元吉的苦苦支撑。作为财政大臣,夏元吉平衡朝廷的需求与百姓的民生,他一生掌管无数金银,但自己的家中却都是布衣破瓦;他性格和善,但却为了心中的道可以以命进谏。这就是夏元吉,明初盛世的奠基者。
参考资料:
《明史》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