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四川省成都市2025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复制链接]
aspxbs 发表于 2024-7-19 12:21:58|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自然召唤我以美,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太美了,真是太美了。
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和雏菊、蒲公英一样,向日葵实际上是一个花序,是由一群小花交织所组成的群落。在向日葵花朵的中心,每朵纤细的筒状花都有能够产生花粉的合生花药、能够迎接花粉的雌蕊柱头,以及内含胚珠的子房,而胚珠日后将发育成种子。另一方面,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舌状花一瓣一瓣地连成一圈。这对蜜蜂而言就像是一圈环状指示灯。
环保人士奥尔多·利奥波德曾写道:“对美的物理研究好像仍停留在黑暗时代。科学家推演着弯曲时空的数学公式,却不曾试着解答美的方程式。”谁都知道北方树林在秋天的景象:大地,红枫,加上披肩松鸡。用传统物理学的方式来看,在每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只松鸡只能代表千分之四左右的质量或能量;然而少了松鸡,大地一片死寂。没有花,世界对人类来说也是死寂的。所有的植物,几乎都要靠花来繁殖。
现在我们要开始探讨美的物理属性了。哲学家和科学家已经携手合作,整理出了宇宙的一些规律:宇宙有趋于复杂的倾向;宇宙是个紧密连结的网络;宇宙以达到对称为目的;宇宙有自己的节奏;宇宙倾向于自成一体的组织系统;宇宙依靠反馈和回应维持;宇宙是善变而不羁的……
这些宇宙间的规律可能就是构成美的元素。可以确定的是,它们正是花的元素。
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向日葵的种子数量呈螺旋状递增,有二十一、三十四、五十五、八十九粒的不同类型。有的花特别大,甚至会有一百四十四粒种子。每一个种子数都是前面两个的总和。这样的模式几乎随处可见,例如松针、软体动物的壳、鹦鹉的喙与螺旋状星系等。
第十四个数目之后,每个数字除以前一个数字,就会得到名为“黄金比例”的长宽比。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帕特农神庙以及几乎所有的美术甚至音乐创作,依循的都是这个比例。
更巧妙的是,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科学家已经知道,不论是花对外界的敏锐度或采取行动时的个体差异,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植物会对这个世界做出回应,有自己观察、触碰、品尝、嗅闻、聆听这个世界的方式。
向日葵会随着太阳改变方向,早上向东转,下午向西转。它的茎部有对光敏感的细胞,可以“”到阳光,而茎生长的方向带动了花转动的方向。在植物中,有些细胞能够看到光谱中的红光,有些可以看到蓝光或绿光。植物甚至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波长的光,比如紫外线。
大部分的植物都对触碰有反应,例如捕蝇草会迅速合起来,轻碰豆科植物攀爬的藤须会使它卷起来,而风的吹拂会让幼苗长得矮而结实。
它们也“尝遍”了我们周遭的世界。向日葵用根品尝泥土以探寻养分。它的根可以深入地下两三米,品评出最好的食物来源,然后向那边长去。研究显示,有些种子若闻到或尝到烟的味道,会更快发芽。某些特定的声波也可能会促使植物更快发芽。向日葵和豆科植物一样,都会因听到某种类似人声但分贝较高的声音而长得更快。
花和传粉者有其他的办法经由声音找到彼此。有种热带藤蔓植物靠蝙蝠传粉,它会用有凹陷的花瓣反射蝙蝠发射的声呐。蝙蝠呼唤花,花也做出回应。
我们对花所知越多,它们就越活泼灵动。
(摘编自沙曼·阿普特·萝赛《美的物理》)
材料二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美也是如此。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向日葵、雏菊、蒲公英都是由一群小花交织组成的群落,纤细的筒状花位于花朵的中心,舌状花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连成一圈。
B. 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如向日葵的种子数量、鹦鹉的喙等所展现的模式,美术创作所依循的“黄金比例”,都与数学有关。
C. 植物可通过观察、触碰、品尝、嗅闻等方式感受外界并做出回应,植物的美的物理属性独一无二的组织架构由此得以呈现。
D. 受到各自性格和情趣的影响,我们在观察同一客观事物时,对事物的感知往往会有区别,得出多种看法,做出不一致的反应。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利奥波德的话语,陈述缺少松鸡、花朵带来的影响,分别从道理和事实的角度阐述人类对美的物理研究不够深入的观点。
B. 材料一加点的“看”和“尝遍”两词使句子具有了拟人的修辞意味,这两处引号的用法与材料二第三段“知觉”的引号有明显不同。
C. 材料二中,作者将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对古松的态度进行了比较,肯定并突出了审美态度,否定了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的价值。
D. 两则材料的作者都先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再对之进行梳理,发现了基本规律,最后作出结论,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态度。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C.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D.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 在科普作品中加入第一人称的叙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画线句简析。
5.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还是兼而有之?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
1. A 2. B
3. B 4. ①“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运用第一人称融入个人情感,增强文章感染力。
②“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运用第一人称融入个体经历,把读者带入具体情境。
5. 示例1:美是客观存在的。依据材料一,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决定了美的客观性,与个人的审美偏好和主观感受无关。虽然材料二认为只有具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但只能说明有些人没有发现客观美的能力,而不能证明美是主观的。
示例2:美是主观感受。依据材料二,对古松或者说是任何自然客体,它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材料一说美的物理属性自有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但见到美,必须要有审美的眼睛。
示例3: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依据材料一,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决定了美的客观性;依据材料二,古松等自然客体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美又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美也一样,是主客观的统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纤细的筒状花位于花朵的中心,舌状花沿着花中心的边缘连成一圈”是向日葵花朵的特征,而非雏菊、蒲公英花朵的特征。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从道理和事实的角度阐述人类对美的物理研究不够深入的观点”错误,“然而少了松鸡,大地一片死寂。没有花,世界对人类来说也是死寂的”并非事实,而是假设论证。
C.“否定了实用态度和科学态度的价值”错误,文中只是介绍了我们三人的出发点不同,反应态度不一致,并没有否定任何一方。
D.“两则材料的作者都……”错误,材料一并没有直接梳理出基本规律,而是列举了多种现象,并没有明确的规律总结。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是: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A.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与天地万物之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B.意思是:只要心中有美好的愿望(或者追求),眼中看到的哪里不会是美景呢?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观点一致。
C.指人心难测,透过现象是很难认识本质的;
D.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称作用的能力。
①“我心急火燎地想要进入它的世界”,运用第一人称表达,让读者感觉作者仿佛在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迫切愿望,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能让读者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连接,读者能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渴望,从而引发自身相似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产生共鸣,这种充满情感色彩的表述,为科普注入了活力,增强文章感染力。
②“我在邻居家的后院里,驻足欣赏一朵向日葵”,运用第一人称的表述能让读者感觉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使科普内容更具真实感。通过分享个人的具体经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使读者能够代入作者的视角,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场景中。读者可能会在脑海中想象自己站在邻居家后院,与作者一同欣赏向日葵,有情境感。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示例1:美是客观存在的。材料一认为“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些表明美具有客观性,美是客观存在,不随人的主观意志增减变化。虽然材料二认为“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但并没有否认美的客观性,只能表明人的审美能力很重要。
示例2:美是主观感受。依据材料二“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以及“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可知,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个体领略到的感受是不同的。材料一认为“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但材料二更强调“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示例3: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依据材料一“美的物理以数学为基础”“美的物理属性自有一套独一无二、自成一体的组织架构”,这些决定了美的客观性;依据材料二 ”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可知,美是主观感受。根据“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可知,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物凝视
鲍尔吉·原野
光线给桌子写信:
亲爱的桌子,我是光线,哈哈,没想到我会给你写信吧。我每天都在你的桌面上走一走,迈着光的大步,穿光的皮靴,欣赏你身上的花纹。
喜鹊说你成为桌子之前是一棵榆树。我猜你是果尔果日河边的榆树。外皮纵裂的沟被雨水浇过,长出绿色的苔藓。榆树身体向河水倾斜,好像有一件东西掉进河里,它拿枝杈去捞。
我是光线,我看过许多东西,也抚摸过许多东西。我抚摸过屋檐下的小燕子,摸过它们的眼睛和黄色的嘴。凶狠的牧羊犬睡觉时,我摸过它的牙。
你可能认为速度最快的是牧民吉日格朗的雪青马。我要告诉你,太阳在博格达山上升起,不到一秒钟,光线就到达果尔果日河对岸的白桦林。要知道,这两个地方相距33公里,我们只用了不到一秒钟。雪青马完全做不到。
如果没有光,就没人知道你是一个方桌子,有美丽的花纹。因为有光,大仁钦才知道他的妻子贵丽丝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贵丽丝花的头发像密密的乌云堆积在头顶。稍微一激动,她的脸色变红,眼睛里浮起泪花。没有光,小狗进屋偷吃羊骨头,你们也不会发现。没有光,大仁钦找不到他藏在箱子底下的酒瓶子,同样找不到偷偷放在炕席底下、顶棚上面和外屋粮食里的钱。
我羡慕你身上摆着最美丽的食物。那些像羊脂一样切成小方条的奶豆腐,像蜂蜡一样放在木碗里的黄油,同样放在木碗里的炒米和奶茶,都在桌子上飘散香味。人们在桌子前喝奶茶,抽旱烟,商量各种各样的事情。作为一个桌子,摆满羊肉的时刻让你最自豪。
大仁钦手拿小刀子,刀刃朝里,把羊肉削成小片送进嘴里。他长时间研究一块带肉的羊骨头,吃光所有的肉丝,把干净的骨头放在桌子上,微笑欣赏。蒙古人认为不吃尽骨头上的肉,会受到老天的惩罚。酒瓶子和酒盅也要摆上桌。酒从瓶子里流进酒盅,再流进入肚子,把这个人变成另一个人。温顺的人变成暴躁的人,懦弱的人变成勇敢的人。人们在酒精的指引下转换各种各样的性格,这一切都在桌子前发生。你享尽了荣华富贵,期待你的回信。爱你的光线。
桌子的复信:
亲爱的光线,收到了你的来信。我仿佛看见你在桌子上爬。早上五点多钟,太阳从东边的伊和塔拉草甸上升起,你趴在房子的墙壁上等待进屋,你们不会拐弯,要等到太阳转过身才穿过玻璃来到桌子上。窗户有一块玻璃碎了,蒙着塑料布,把一些光线挡在外边。从我的角度看,塑料布被晨光照得鲜红,像一块橘子皮。
你们每天从玻璃窗挤进来检查炕上的每一样东西。大仁钦被烟熏黄的炕席已经铺了很多年,你们每天都检查炕席的篾片。你们想要找到什么呢?我告诉你们,大仁钦是个穷人,他家里什么也没有。你们已经看到了,他炕上放一个蓝底带黄色向日葵图案的布枕头,枕头永远放在炕东,不换位置。地下的东西你们也检查过了,一把铁锹,一双带黄条纹的黑色雨靴,纸壳箱里放着马铃薯袋子。马铃薯上面放花生袋子。正对炕的位置摆一对红漆木箱。木箱顶上挂着大镜子。
箱子锁着,你们进不去。即使不锁,你们也进不去,因为光线只能穿透透明的东西。里放一件蓝色的绸蒙古袍,带橙色滚边。腰带也是橙色的丝绸。箱子里还有一双羊毛里子的军用大头鞋,大仁钦一直没舍得穿。还有一件紫色的毛衣,被虫子咬出好多洞。这些东西无关紧要,重要的是那个黑人造革兜子,里面放着绿软布包袱。打开绿包袱,露出灰蓝两色的羊毛围巾。打开它,见到一个防雨绸兜子。里面装着草场证,证明有一片草场属于大仁钦。还有林权证,证明果尔果日河左岸的杨树林是他的。还有一个包红绸子的铝制纪念章,这是大仁钦在那达慕大会获得摔跤冠军得到的奖章。这些东西除了大仁钦和贵丽丝花,其他人没见过。我今天透露给你,是因为你对世界上的秘密特别有兴趣,而我也轻松了一点。
亲爱的光线,你们会睡觉吗?白天你们飞到蒙古包的顶上,飞到鼠李的小白花瓣上,飞到牛犊的小屁股上,连洋铁桶存的雨水里都进入好多光。你们甚至趴在牛粪上。
我喜欢主人大仁钦咳咳地咳嗽,好像要说出让人惊奇的话语。我还喜欢主人脸上的皱纹,像老树的年轮一样。大仁钦坐在桌子边上喝酒,他那张脸好像是一张地图。从天空俯瞰大地估计就是他脸的样子——皱纹代表河流和道路,但没人知道顺着他脸上的皱纹会走向哪里。
你知道大仁钦用什么东西来装饰这间贫困的房子吗?歌声。他唱起歌来,房子变得亮堂堂,好像有金色的蜜蜂飞舞,屋里每个角落都有泉水的回声。大仁钦最喜欢歌唱自己的母亲,可惜他母亲没有听到。歌唱的时候,大仁钦两只眼睛像亮起两支蜡烛,火苗战栗又抖动。他唱母亲,唱山峰,唱天上的飞鹰,唱羊羔。这些歌唱完后,屋子变得非常清洁,不用再打扫,大仁钦的气色也变得很好。
亲爱的光线,你下回给我写信,请告诉我果尔果日河的情形,我想念这条河。它的左岸长着芦苇,驴蹄菜和核桃、楸树,还有槭树。右岸长着甜杨树、山杨树和长鸢尾草。是不是有很多小鸟在那里做窝?还会有骨顶鸡和灰椋鸟在树上对唱。我相信你一定看到草丛里有很多鸟蛋。我还想知道博格达山的山梗藜芦开花了没有?它开白花。八角茴香开红花。边上有乌苏里松鸦吗?
我想让大仁钦背着我去看看这条河和这些树。但我每天有很多事要做,背上放着奶豆腐、炒米、红茶的茶缸,还有烟灰缸。我像家庭妇女一样,哪儿也不能去。希望你下次写信告诉我。爱你的桌子。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封书信提及大量物象,看似闲散,实则围绕大仁钦家的生活展开,巧妙呈现了牧民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
B. 文中说酒使“温顺的人变成暴躁的人”,暗示大仁钦常因喝酒变得暴躁,这也是贵丽丝花禁止大仁钦喝酒的原因。
C. 桌子回信说看到了光线“爬”“趴”“挤”等动作,这与光线引以为傲的速度形成反差,有一种善意调侃的幽默味。
D. 桌子请光线告诉它“果尔果日河的情形”,回应了光线对桌子来历的猜测,也表现了桌子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光线说自己抚摸过小燕子,摸过燕子的眼睛和嘴,这符合光线的特征,富有画面感,扣合了“凝视”的主题。
B. 文中奶豆腐、蒙古袍、那达慕大会等词语分别从食物、服饰、民俗等角度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C. 文章把大仁钦的脸比作地图,皱纹比作河流和道路,生动地刻画了他饱经沧桑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D. 光线与桌子的对话,将自然万物微细的美和大仁钦的困苦生活进行对比,顺势抒情说理,带给人启发和深思。
8. 文中倒数第三段说:“这些歌唱完后,屋子变得非常清洁,不用再打扫,大仁钦的气色也变得很好。”请结合桌子回信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9. 本文从光线和桌子的不同视角关注了大仁钦的生活,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案】
6. B 7. D
8. ①歌唱是大仁钦用来面对贫困的方式,使得他内心得到净化而安静平和;
②歌中的母亲、山峰、飞鹰、羊羔等是家园的重要部分,是大仁钦的精神慰藉。
9.①光的视角侧重展现大仁钦家美好、欢乐的生活状态,桌子的视角侧重展现窘迫的现状和往日的荣光,二者互为补充,共同展现了大仁钦家的生活面貌;
②光线和桌子的视角,一外一内、一动一静,便于多层次、立体化地处理大仁钦生活的题材。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暗示大仁钦常因喝酒变得暴躁,这也是贵丽丝花禁止大仁钦喝酒的原因”错误。“温顺的人变成暴躁的人”是光线对酒的功能的评价,不能推出大仁钦常因喝酒变得暴躁和被禁止喝酒。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对比”错误。文章描述了自然万物微细的美,借景物之美烘托渲染大仁钦安静平和的心态,此处没有“对比”。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你知道大仁钦用什么东西来装饰这间贫困的房子吗?歌声。”前文采用设问的手法,一问一答,表明歌唱是大仁钦面对贫困、摆脱贫困的方式。“大仁钦的气色也变得很好”,大仁钦通过唱歌能够净化内心,使自己变得更加沉稳安静。
“大仁钦最喜欢歌唱自己的母亲,可惜他母亲没有听到。歌唱的时候,大仁钦两只眼睛像亮起两支蜡烛,火苗战栗又抖动。他唱母亲,唱山峰,唱天上的飞鹰,唱羊羔”,大仁钦最喜欢歌唱自己的母亲,他唱母亲,唱山峰,唱天上的飞鹰,唱羊羔,这些具象都是大仁钦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生活中的乐趣、精神上的慰藉。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能力。
首先,光线说自己抚摸过小燕子,摸过燕子眼睛和嘴,羡慕大仁钦家的奶豆腐、黄油、炒米和奶茶等食物。光的视角侧重展现大仁钦家美好欢乐、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桌子的视角下,大仁钦是个穷人,他家里什么也没有。被烟熏黄的炕席已经铺了很多年,枕头、铁锹、雨靴等物品充满了年代感。“里面装着草场证”“还有林权证”“还有一个包红绸子的铝制纪念章”,从桌子的视角描述了大仁钦往日的辉煌生活。总之,桌子的视角侧重展现大仁钦现在生活的窘迫和以往生活的辉煌,二者相互补充,共同展现了大仁钦家的生活面貌。
其次,光线从外在、动态的视角描述大仁钦的生活,如说自己抚摸过小燕子,摸过燕子的眼睛和嘴,又如从食物、服饰、民俗等角度体现文章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桌子从内在、静态的视角关注大仁钦的生活,如桌子把大仁钦的脸比作地图,皱纹比作河流和道路,生动地刻画了他饱经沧桑的形象。文章一外一内、一动一静,多层次、立体化地描述了大仁钦的生活状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杨文安公椿墓志铭
〔南宋〕陈良祐
杨氏占籍蜀之郫县,七世祖始家于眉。公讳椿,字符老。幼凝重如成人,七岁能属文。甫冠,贡京师。绍兴二十六年入对,明年,除权兵部侍郎兼国子祭酒。迁给侍中兼直学士院。上念故将循王张俊之功,御笔除其三子职名。公封还曰:“爵秩天下公器,陛下纵私之,奈清议何?”蜀大旱,无敢以闻。公侍经筵,乞下四川总领司检察赈济,督发常平钱米,安集流移,蜀以不饥。又论朝廷法令多所更张曰:“有事则有法,有法则有弊。法一定而不易,弊百出而无穷。为其法之弊也,从其弊而救之,可也;患其弊之生也,并与其法而改之,则不可。而议者不弊端之所起,亟进其说,取而纷更之。如是而不止,然又未必可行。从而复之,则不如勿改。”
公性端恳,仪状甚伟,平居接物,粹然尽人之情。至遇事有守,确乎其不可夺。奉太夫人孝敬尤笃,求所以悦亲者无所不用其至。公既贵,以人物为己任,君相知其诚实,每访蜀士,必惟其言是听。以故英才汇进,一时所举,布列台阁。晚岁奉祠,萧然一室,左右图史,幅巾藜杖,与乡人相往来赋诗饮酒道旧为乐见者忘其爵齿之尊。
(节选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三十三)
材料二
绍兴二十有六年夏四月戊子,秘书少监杨椿入对,言:“湖北一路经寇盗最多之处,陛下特降诏令,蠲科徭,省力役。而累年以来,田畴不加辟,户口不加多,他路最为凋敝。所以然者,本路诸县才见有请佃之人,未得食新,例皆抑令输税。既而差夫配马、无名之征,取之纷然。民不聊生,流移转徙,臣窃痛之。欲乞诏湖北一路,凡民之官,以招诱户口、开垦田畴立为课最。”上曰:“已令劝诱四川农民至湖外耕凿,官给牛具,赏罚自不可废。”
(节选自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七十二)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乡人A相往来B赋诗C饮酒D道旧E为乐F见者忘G其爵齿之尊。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更张”意思是变更、改革,与成语“改弦更张”中的“更张”二字意义相同。
B. “原”,推其根本,与《伶官传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义相同。
C. “视”意思是看、观察,与《孔雀东南飞》中“视历复开书”的“视”意义相同。
D. “字”意思是抚育、养育,与《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的“字”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蜀地大旱而朝中无人敢上报之际,杨椿趁经筵的机会向君主直言其事,建议派人监察、督责赈灾工作,并安抚流民。
B. 杨椿对变法都持否定意见,他认为,法令如果滋生弊病就一概变更,而改后也未必可行,又恢复原状,还不如不更改。
C. 杨椿以举荐人才为己任,所举之人不少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他晚年奉祠,过着读书、赋诗、饮酒、叙旧的寻常生活。
D. 杨椿指出君主对湖北一路推行的恩惠之策并未得到落实,导致百姓不堪重负,建议将保障民生纳入地方官员考核制度。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爵秩天下公器,陛下纵私之,奈清议何?
(2)君相知其诚实,每访蜀士,必惟其言是听。
14. 文本一评价杨椿“遇事有守”,他的“有守”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两则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
10. BDF 11. C 12. B
13. (1)官爵是天下共用之物,陛下纵然偏爱他们,该拿公正的议论怎么办呢?
(2)君主和宰相知道杨椿诚实,每次寻访蜀地的人才,一定只听从他的建言。
14. ①坚守原则,封还御笔;②恪尽职守,为民请命。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与乡人互相往来,赋诗饮酒,回忆往事找到乐趣。见到他的人忘记了他身份地位的尊贵。
“与乡人相往来”句意完整,“与乡人”作状语,“相往来”作谓语,其后断句,即在B后断句;
“赋诗饮酒”为并列的动宾短语,成分较短,中间不必断开,D后断句;
“为乐”为“道旧”这一行为的结果,句意完整,F后断句;
“见者忘其爵齿之尊”句意完整,“其爵齿之尊”作“忘”的宾语,中间不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句意:他又议论朝廷法令多有改革。/改革制度,变更方针、政策或做法。
B.正确。句意:而那些议论的人不推究弊端产生的根源。/推究庄宗得到天下的原因。
C.“看、观察”“意义相同”错误。比较、比照/看、观察。句意:与其他路相比最为凋敝。/反复翻看历书。
D.正确。句意:凡是养育百姓的官员。/养育你们的孩子。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杨椿对变法都持否定意见”错误,杨椿说“而议者不原弊端之所起,亟进其说,取而纷更之。如是而不止,然又未必可行。从而复之,则不如勿改”,他认为要推究法令之弊的根源,改革真正的问题,而非盲目变更。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公器”,共用之物;“私”,偏爱;“奈……何”,拿……怎么办。
(2)“君相”,君主和宰相;“访”,寻访;“惟其言是听”,宾语前置句,应为“惟听其言”,只听从他的建言。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上念故将循王张俊之功,御笔除其三子职名。公封还曰……”,杨椿认为爵位和官职是天下的公共财产,陛下不能偏爱某人,坚持要封还御笔,说明他坚守原则。
“蜀大旱,无敢以闻。公侍经筵,乞下四川总领司检察赈济,督发常平钱米,安集流移,蜀以不饥”,蜀地遭遇了大旱,但没有人敢向朝廷报告这一灾情。杨椿请求朝廷下令让四川总领司检查灾情并进行赈灾,最终蜀地得以避免了饥荒,表明杨椿能够恪尽职守,为民请命。
参考译文:
杨文安公椿墓志铭
〔南宋〕陈良祐
材料一
杨氏家族在蜀地的郫县居住,七世祖时才在眉县安家。杨公叫椿,字符老。他小时候就表现得像成年人一样稳重,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刚满二十岁的时候,他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绍兴二十六年去皇宫回答皇帝的提问,第二年,被任命为权兵部侍郎兼国子祭酒。后来又升迁为给事中兼直学士院。当时,皇帝想到故去的大将循王张俊的功勋,想要亲自书写诏书任命张俊的三个儿子为官。杨椿将诏书封还给皇帝,并说道:“官爵是天下共用之物,陛下纵然偏爱他们,该拿公正的议论怎么办呢?”这一年,蜀地遭遇了大旱,但没有人敢向朝廷报告这一灾情。杨椿在侍奉皇帝讲读经史时,请求朝廷下令让四川总领司检查灾情并进行赈灾,督促发放储备的粮食和金钱,妥善安置流离失所的民众,最终蜀地得以避免了饥荒。他又议论朝廷法令多有改革,说:“有事情就有法律,有法律就有弊端。法律一旦确定就不会改变,弊端就会层出不穷。发现法律有弊端时,根据弊端去救济它就可以了;担心弊端产生时,连同法律一起改变它,那就不好了。而那些议论的人不探究弊端产生的根源,迅速提出自己的主张,争着去改变法律。像这样不停地改变法律而不停止,有的主张又不一定可行。因袭过去的法律不变更它,那就不如不改变。”
杨公性情端厚诚恳,相貌伟岸,平时待人接物纯厚合乎人情。遇到事情则有操守,决不改变。他对母亲的孝敬尤为淳厚,为了取悦母亲什么方法都使用到了。杨公富贵后,以重视人才为己任,君主和宰相知道杨椿诚实,每次寻访蜀地的人才,一定只听从他的建言。因此杰出的人才很多都得到提拔任用,当时所推举的人才,分布在各个部门。晚年他领取官俸在家,一间简陋的屋子空荡荡的,左右都是图籍、史书,他身着幅巾藜杖的平民服装,与乡人互相往来,赋诗饮酒,回忆往事谈笑风生快乐无比。见到他的人忘记了他身份地位的尊贵。
材料二
绍兴二十六年夏四月戊子,秘书少监杨椿进言说:“湖北一路经历寇盗较多之处,陛下特地颁布诏令,免除科税徭役,减少劳役。然而,近年来,田地没有得到扩大,户口没有增加,与其他路相比最为凋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本路各县只有请佃之人,尚未得到新粮,都按规定征收税款。随后又出现差夫配马、无名的征税,纷繁复杂。百姓无法生活,流离失所,我深感痛心。我想请求下诏湖北一路,凡是养育百姓的官员,应以鼓励引导百姓开垦田地、耕种为考核标准。”皇上说:“已经下令劝诱四川农民到湖外耕种,官府应提供牛具,奖惩制度是不可缺少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衢州赵阅道少师濯缨亭
苏辙
挂冠缨上已无尘,犹爱溪光碧照人。
点检旧游黄石②在,扫除诸念白鸥亲。
一樽父老囊金尽,三径松筠生事贫。
他日南公③数人物,丹青添入县④图新。
注:①赵阅道:北宋名臣赵抃,衢州人,官至参知政事,晚年致仕居乡。②黄石:即黄石公,曾传太公兵法于张良,后借指熟谙兵法、识察人才的高人。③南公:即楚南公,识兴废之数,曾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④县:通“悬”。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照应标题,既交代了濯缨亭所处环境,也表现了赵阅道的情趣志向。
B. 赵阅道去官后黄石公那样的旧游还在,诗人借此暗指赵阅道有张良之才。
C. “三径松筠”含退隐之意,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语意相近。
D.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赵阅道的赞美和倾慕,借此表明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
16. 本诗与杜甫的《客至》都写到了鸥鸟的意象,其用意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5. D
16. 在杜甫的《客至》中,“但见群鸥日日来”里的鸥鸟意象,主要是为了表现所居之地无俗人俗事的清幽。
而在本诗《衢州赵阅道少师濯缨亭》中,“扫除诸念白鸥亲”里的鸥鸟意象,化用《列子》“鸥鹭忘机”的典故,强调赵阅道心无俗念牵挂。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借此表明自己归隐田园的愿望”错,本诗主要是赞美赵阅道的高尚品质和归隐生活,并没有明确表达诗人自己归隐的愿望。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杜甫《客至》中的“群鸥”的状态是“日日来”,说明这个地方环境清幽僻静,没有俗人打扰,没有俗事相烦,写出了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
本诗中写赵阅道“扫除诸念”,则表示赵阅道摒弃了各种杂念,心境纯净安然,思想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所扰,表现了他对尘世的超脱和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其归隐家乡后的悠然自得、惬意自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达抒情主人公愿意奋力前行、为王前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直接描写作者在轩中读书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唐宋诗词中,诗人常提及乐器,借音乐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 (2)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3)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骐骥”“骋”“道”“偃”“吟”“赋”“翻”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都图书馆开通“外卖”了!不得不说,成都图书馆的做法既富有“逆向思维”,又具备“互联网思维”,还符合“共享经济”的逻辑,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图书这种长期停留在图书馆里的固定资源,很多人都没想到 ① ,并且可以流动到每一个读者的家里,这是一种新型的“共享思维”。
已有上千位读者用“外卖”方式借阅了3万余册图书,这个数据说明人们的需求真实存在。回想一下,过去想要找一本书, ② ,如果没找到还得寻觅其他更大的图书馆。但在线上图书资源丰富、线上信息海量的今天,人们不再有时间和精力去“复刻”以前的做法了,于是图书馆可能与以前相比稍显冷清。
这也提醒我们,现阶段要理解社会共享资源如何流动起来,就要 ③ 。由于网络用户的懒,使他们在使用服务时,少走一步路的方式总是会胜出。要理解到,( )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新特点,公共服务要转“被动”为“主动”,今后“知识外卖”“文化外卖”才可能真的会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 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无事不登三宝殿 B. 酒香也怕巷子深 C. 强中自有强中手 D. 决胜于千里之外
【答案】
18. ①居然可以流动起来 ②需要到图书馆查找 ③理解人们的“懒”
19. 网络用户的懒,使在他们使用服务时,少走一步路的方式总是会胜出。或:由于网络用户的懒,在他们使用服务时,少走一步路的方式总是会胜出。
20. B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结合前文“成都图书馆开通‘外卖’了”以及后文“并且可以流动到每一个读者的家里”,说明图书馆流动起来了,故可填“居然可以流动起来”。
②处,结合后文“如果没找到还得寻觅其他更大的图书馆”,语境是说以前想要找书需要到图书馆去查找,故可填“需要到图书馆查找”。
③处,结合后文“由于网络用户的懒,使他们在使用服务时,少走一步路的方式总是会胜出”,此处强调的是网络用户的“懒”,再结合前文,想要让社会共享资源流动起来,就要“懒”起来,故可填“理解人们的‘懒’”。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
一、“由于”“使”同时使用造成主语残缺,应删去“由于”或“使”;
二、语序不当,应将“在”提前,改成“在他们使用服务时”。
故整个句子改为:由于网络用户的懒,在他们使用服务时,少走一步路的方式总是会胜出。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由“公共服务要转‘被动’为‘主动’”可知,此处强调现代社会服务产品需主动营销。
A.比喻没事不上门。不合语境。
B.酒酿得再好,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难免有人不知道,即使香味扑鼻,也难免有人不愿意拐弯抹角,去寻找品尝。引申为东西或产品再好,不去做营销推广、广告宣传,寻找起来十分困难。符合语境。
C.比喻技艺无止境,不能自满自大。不合语境。
D.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不合语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梆声沉重地敲过一遍,又一遍。牢房里的人们,都沉入了深深的梦乡。远处,敌人兵工厂日夜试炮的声响,继续传来,像阵阵郁闷的雷鸣……不知过了多久,龙光华又一次从沉睡中被惊醒过来。耳边,正传来阵阵响声:“轰——隆!”“轰——隆!”“轰——”
“山炮!”龙光华用力叫了一声,霍然坐了起来。渐渐地看到阵阵金光在眼前闪耀,接着,变成了无数红旗,在眼前飘舞。数不清的人民解放军战士,欢呼着,挥动着乌黑发亮的冲锋枪,从眼前冲过去。他完全忘记了集中营,忘记了躺在身边的苦难中的战友……“班长!……部队……来了!”龙光华猛然伸出激动的双手,站起来,奋身迎向前去:“指导员,指导员!”他像看见了自己的亲人,扑了上去。“①指导员……给我……一支枪!”
“梆梆梆!梆梆梆!”被惊醒的刘思扬,揉揉眼睛,朝门口一望,突然瞥见崛立着的一个高高的黑影:“龙光华怎么独自站在牢门口?”他赶过去,伸手去搀扶时,龙光华纹丝不动。一只手紧抓住牢门,一只手伸向前面,口微微张开,像没有喊完心里要说的话,一双永不瞑目的眼睛,②凝望着远方……
“龙光华,牺牲了!”
21. 文中两个画横线处使用了省略号,请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省略号的作用。
选______处省略号,作用:______
22.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的不同。
【答案】
21. ①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现龙光华幻觉中语言的不连贯,以及在想象中见到指导员的激动。
或②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龙光华凝望远方饱含对未来的期望,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2. ①第一处“像……”表示比喻,将“敌人兵工厂试炮的声响”比作“阵阵郁闷的雷鸣”。
②第二处“像……”表示推测,此时的龙光华已经牺牲,刘思扬由他微张的口推测他还有要说的话。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此题二选一,任选一处作答即可。
①处说“指导员……给我……一支枪!”,此处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龙光华此时完全忘记了自己身在集中营,忘记了躺在身边的苦难中的战友,运用省略号表现龙光华在幻觉中语言的不连贯,在想象中见到指导员,他的内心异常激动和兴奋。
②处说“凝望着远方……”,此处省略号表示语意未尽,作为革命战士,他渴望战争胜利,龙光华凝望远方饱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运用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义的能力。
①第一处写“敌人兵工厂日夜试炮的声响,继续传来,像阵阵郁闷的雷鸣”,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本体是“敌人兵工厂试炮的声响”,喻体是“阵阵郁闷的雷鸣”,比喻词是“像”。将“敌人兵工厂试炮的声响”比作“阵阵郁闷的雷鸣”,暗示战争的残酷。
②第二处写“龙光华纹丝不动。一只手紧抓住牢门,一只手伸向前面,口微微张开,像没有喊完心里要说的话”,此时龙光华已经去世,口微微张开,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刘思扬由他微张的口推测他还有要说的话。故“像……”在这里表示推测。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必须习惯,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却没有红绿灯的事实。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以常见的生活现象为喻,引发我们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交叉路口往往会给我们许多选择,可以直行,也可以停止,可以左转,也可以调头。而路口的红绿灯,往往就指引我们做出直行或左转等的选择。而在材料这个比喻中,人生的交叉路口象征着我们在生活旅程中遇到的选择点,而红绿灯的缺失则意味着在这些关键时刻,往往没有明确的指引或规则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材料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很多时候没有明确的指引,我们要自己做出选择和判断,承担后果和责任。而材料中所说的“我们必须习惯”,则意味着我们应该以坦然的态度去接受这一现实,或者说,更应该积极、乐观地去应对。
由此,写作时,可以从认识论和行动论两方面去分别展开,逐层深入递进,表达观点。首先,行文中应解释清楚材料这句话的意思,说明人生路茫茫,我们会遇到许多选择,这些选择有时甚至会决定你人生的方向与未来生活的命运。但我们不能指望会有红绿灯来指引我们的前进方向。相反,我们需要学会依靠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然后,再进一步说明,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判断、做选择。比如从心态上来说,我们要勇敢地面对选择,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从方法上来说,我们不能一直等待别人给我们机会,我们要主动去争取。
立意:
1.主动出击,破解迷局。
2.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自主判断何时前进、何时停下。
3.迎接未知,坚定向前。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