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给生命一种刻写和赋形 陈冲自传性散文作品《猫鱼》被赞“勇气之书”

[复制链接]
aiway1011 发表于 2024-7-18 19:36:08|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孙沁怡
电影圈的人,用光影表达自己,跟文字写作是两个行当。但也有一些电影人的文学功底不俗,文字作品也令人惊艳。比如导演陈凯歌写的回忆录《少年凯歌》,导演彭小莲的散文集《记忆的颜色》都是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在读者中一直有很高的口碑。2024年7月,电影人陈冲的自传性散文作品《猫鱼》,由理想国·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获得很多赞誉,被称是“一部当代女性成长之书、勇气之书”。
在《猫鱼》中,陈冲讲述了祖辈与母亲的故事、平江路老房子的岁月,“小花”摄制组大篷车的日子,独自踏上异国留学之旅,每一部电影不为人知的幕后,生命中的爱与痛楚、挣扎,经由作者的回望,跃然纸上。写家族故事,是独特的上海叙事和知识分子心灵史;从《小花》到《太阳照常升起》等等的银幕前后,是电影明星的传记;从上海童年到异国打拼,一段段人生旅程,是女性兼具激情与柔情的私语。
作为一个电影明星,美照、大片肯定数不胜数。但《猫鱼》的封面图选用的这张照片却很家常——时年27岁的陈冲戴着头巾骑着自行车在上海街头,她的眼神向前盯着,淡定深邃。轻盈的淡黄连衣裙,让人感受到清风带来的凉爽。书名“猫鱼”出自老上海话“毛鱼”:一种随着猫粮出现,已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喂猫小鱼。陈冲将之作为象征性的童年意象,来作为自己的新书名字。

《猫鱼》
1
“一个文学意义上独特又深沉的陈冲”
陈冲会写作,很多读者是通过她的微博知道的。她有时会发一些比较长的回忆文字,风格细腻温润,带着深沉的思考气质。比如有一次她写回忆自己早年拍摄电影《末代皇帝》的长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就像是场八个月的婚礼,庞大热闹混乱,而我像做了八个月的新娘,每天等待着贝托鲁奇将盖头掀开,又一次爱上我。”
陈冲的散文还在《上海文学》上以专栏的形式连载,引起文学圈的瞩目。早在陈冲的散文出版成书之前,就已经获得了《收获》文学榜(“长篇非虚构作品”)的认可,“(她的写作)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文学意义上独特又深沉的陈冲,她以克制内敛的笔法向着家族历史征进,踏进如烟的家族往事又不沉溺其中,通过众多日常的生活细节完成了对家人形象的刻写和赋形,从而与历史生活达成了深沉又动人的联系,作品呈现出的沉郁悲悯让人为之动容。”
陈冲这样写自己的记忆,“好像早晨爱人离别后枕头上柔软的凹印,那是他在你生命里存在过的证据。你似乎能感到那里的温度,忍不住伸手去抚摸它,把脸贴住它。等你再抬起身,却发现那凹印已经走样,失去了他的痕迹。记忆也好像一个犯罪现场,你一次又一次地去那里查看,反而践踏了那些手印足迹,丢失了真相。我们的头脑总是不停地把记忆里的碎片逻辑化、合理化、美化或丑化,而且每一次造访,都似乎令它离原始印象更远一些。”
她写自己曾经在生命的绝望时刻,“是记忆中母亲的声音融化我内心的冰川:‘我叫陈冲,我爸爸叫陈星荣,我妈妈叫张安中,我家住在平江路170弄10号。这句话提醒我生命的归属和牵挂,责任与使命,它把我带回梦乡里的房子—篱笆上紫色的喇叭花,花园里瘦瘦的枇杷树,窗沿上种的青葱的红瓦盆,和瓦盆边熟睡的三花猫,晒台高墙上骑着的男孩女孩,还有他们仰头看烟花的脸、眼睛里的光彩……朋友发照片来的时候问,要不要哪天带你回那里怀怀旧?我说不用去了。人回不了家并不是因为距离,而是因为岁月,人回不了家就像他回不到母亲的腹中。在几十年流浪的日子里,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我再也没见过一栋如它的黑瓦白墙房子。’

《猫鱼》
2
“如果我们从未在诗歌或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经历”
陈冲的电影生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5年,14岁的陈冲被选中扮演电影《井岗山》中的一个红军小战士。她的电影生涯就此开始。接下来是谢晋导演的电影《青春》,陈冲扮演主角“哑妹”,一举成名,并登上《大众电影》封底。谢晋导演去世时,陈冲提及这段际遇:“1976年夏天,我在东钱湖边,第一次意识到生活给了我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和挑战……跟着谢导的这八个月,我喜欢上了表演,喜欢上了和摄制组一起四处奔波,那种像吉普赛人一样的生活。”1979年,在上海外国语学院读大二时出演的《小花》,让她获得1980年第三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由此成为百花奖史上最年轻的影后。
《猫鱼》出版后,陈冲谈到这本书的缘起,“抑郁时,阅读抚慰了我;亢奋时,写作宁息了我。无常的生命、无章的日子、碎片的记忆、矛盾的思想,在书写中被放进了一个框架,让我看到某种形状,体味到某种意义。这部书在《上海文学》连载的两年中,金宇澄先生总是我的第一个读者,一路激励、批评、启发、哄骗、呵护着。我十分享受这种初学者的状态,如果到了我这个年龄还有资格谈梦想的话,我的梦想就是永远当一名初学者,跟少儿时代初次看懂了某个谚语、某首诗歌那样,为从中发现的秘密花园、小径而惊叹不已。”
对于文学于自己的意义,陈冲也有深刻的理解,“文学唤醒我们快乐和惊叹的能力,对苦难和同情的感知,与万物共生的潜在意识;它穿透我们眼前的伪现实,展现出它背后那个被忽略了的、更本质的现实;它将生命中最微小的细节放大,从而揭示人意味着什么。文学可能经受忽视或遗忘,但它无法被摧毁——废墟中,它仍是我们再次找到的东西,并将伴随我们走入最后的黄昏。赫尔曼·黑塞曾这样写过:在所有非自然赋予的,而是人为自己创造的礼物中,书籍是最伟大的……如果没有文字、没有书写,就没有历史、没有人性的概念。如果你想把人类精神的历史容纳在一个有限的空间,比如一栋房子或一间屋子,并将它化为你的历史,那只有以书的形式。黑塞的时代,文字还未被转换成0和1的二进制代码,也不存在那么多其他的叙事方式,但写作和书籍见证、记录和阐述了几千年来人类的精神,持续了人类意识,显然具有永恒的功能,也的确是一种礼物。 如果我们从未在诗歌或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经历,也许会觉得我们的人生微不足道、轻于鸿毛?或者感到令人绝望的孤独?除了诗人,还有谁能告诉我,我是谁?”
有人看了《猫鱼》评价说,陈冲的文章风格不是练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天赋异禀那种,而是源自她的感受力和审美。其实陈冲能写出好的文章也并不奇怪。她生长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读书和写作的素养,一直存在于她身上。再加上她所从事的电影行业,个人经历的丰富,给她见识和审美增长的丰富机会。更重要的是,她选择把自己经历的一切精髓,用文字写下,分享出来,成了电影的收获,也是文学的收获。
(图片由出版方“理想国”提供)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