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14年,诗人席慕蓉建议将《愚公移山》移出课本,原因:故事太可怕

[复制链接]
bigboboo 发表于 2024-7-18 19:18:21|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2014年在一场关于“隐形价值”的演讲中,诗人席慕容突然炮轰起了《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她直言不讳,要将这则的传世佳话从中学课本中移除,理由是“故事太可怕了”。[玫瑰]
席慕容的话一出,现场顿时哗然一片。这则流传千年的寓言,怎么就突然遭到了诗人如此严厉的批评?难道传达勇于逐梦、锲而不舍精神的《愚公移山》,真的“太可怕”吗?
01
对自然的破坏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话题,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在不断地与自然环境进行互动和博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见证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辉煌成就,也目睹了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灾难。

愚公移山的故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寓言,长期以来被视为坚持不懈、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南开大学历史系席慕蓉对这个故事故事开始践行新的审视和解读。
从生态保护的角度来看,愚公移山的行为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移山的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

山林是众多动植物的栖息地,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贸然改变地貌,可能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发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但是在古代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现代社会有着巨大差异。当时的人们更多地将自然视为需要征服的对象,而非需要保护的资源,因此用现代的生态观念来全盘否定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核,可能会陷入时代认知的偏差。
事实上,愚公移山的故事所传达的核心精神在于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积极进取,这种精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类能够在与自然的互动中不断探索、学习和进步。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的挑战与古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愚公移山精神的同时,也要有更加全面和长远的视角。
事实上,愚公移山的故事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我们可以搬家,远离这一苦难,不失为一种更加灵活地方法,席慕蓉认为愚公一个未达到目的破坏生态环境的人。
02
愚公移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他年过六旬,个头矮小,腰却挺得笔直,那一带群山环抱,家门口便被太行山和王屋山这两座巍峨大山阻隔,出入都得绕远路,十分不便。
愚公看在眼里,很是心烦,他动了一个谁都意想不到的念头:把挡路的两座大山统统挖平!这主意一出,立刻引来邻人一阵哄笑,有人说愚公活在梦里,等于自不量力,也有人说,就算愚公能活几百年,这座大山还是丝毫未损。
面对质疑,愚公并不动摇,他说就算我这把老骨头挖不完,还有儿子接着干,儿子挖不完就有孙子孙子,子子孙孙一代一代干下去,迟早有一天能把这两座大山给挖平。

愚公虽然老迈,其实骨子里是个行动派,话音未落,他就拿起铁锹,挥臂往太行山一阵狂铲,眼见这番架势,愚公的儿子也赶紧拿起工具加入战团,邻家孩子听了这阵闹动,也都蜂拥而至,拾柴运石,争相卖力。
就这样,愚公带头挥锹不停,儿孙们助阵热火朝天,夕阳西下,汗流浃背,愚公仍然坚持不懈,邻居们也由最初的讥笑,转为肃然起敬,谁也想不到,这个老头竟然有如此的毅力。
愚公日复一日毫不懈怠,太行山和王屋山虽然形势依旧,但是在看不见的地方它也在慢慢改变着,见状,山神感到十分震惊和恐慌,忙向玉皇大帝禀告。

玉帝听罢深有所感,赞叹起愚公执著的力量,他担心这样下去两座大山终有一日会被挖走,于是唤来夸娥氏的两个大力神儿,命令他们把太行山和王屋山全都搬走。
大神俯身负起,转眼间,两座大山便被移走千里之外!愚公举头远望,家门口豁然开朗,平川大路通途几十里。
他喜笑颜开,儿孙们也是十分开心,愚公和后人勇往直前的精神,迄今已成为永垂不朽的佳话。
03
遭受非议

2014年一场本该探讨“隐形价值”的演讲,在南开大学校园里引发了一场思想狂潮。
这位学生向席慕容抛出了一个有关生态保护的难题:在拯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作用更大,还是科技手段作用更大?看起来是一个平平无常的问题。
可是,席慕容的回答出人意料,她并没有正面解答,而是将话题一转,指责人类的贪婪正在摧毁文明。

随后席慕容又一次出人意料地转移了话锋,她突然问台下的同学,经典寓言《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否还在现行课本里?
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这位资深诗人竟然呼吁,要把这篇儿时熟知的故事从教材中移除!现场顿时乱作一团,有学生惊呼“为什么?”。
面对学生们的疑虑,席慕容直言不讳的表示,这样的故事太可怕了,就应该移出课本,用的就是保护环境的那一套。

有什么好“可怕”的呢?《愚公移山》不正是讲述了愚公及其后人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传奇故事吗?这种可歌可泣的精神,为什么要遭到非议?
席慕容似乎对学生们的困惑浑然不觉,她自顾自地论证,认为寓言故事与科学事实有出入,如果从客观理性的角度看,显然是不合逻辑的。
04
屡遭质疑的名篇
除了《愚公移山》,朱自清的两篇散文也遭到了质疑,他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

作者朱自清用诗一般优美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处幽静的荷塘夜景,但是这篇文章却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和质疑。
批评者的矛头直指朱自清在文中描写荷花时使用了“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语,他们认为,这八个字用词造作、引人遐想,从而破坏了文章原本描绘的清幽意境,不免有些低俗。
事实上,朱自清之所以使用“美人出浴”一语,是为了借以托物言志,形容荷花姿态娉婷、洁净高雅的特质,上下文已经为读者勾勒出一副荷塘美景,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狎昵或遐思的意味。

可见,批评者的质疑完全是由于理解偏差而产生的失当言论,优秀的文学作品自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并非一味落入俗套就能体现。
《荷塘月色》之所以流芳百世,正是因为作者清新素雅的文字,使读者如临其境,对美好事物生发出由衷的赞叹。
除了《荷塘月色》,名篇《背影》亦遭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和非议,质疑者的焦点落在了文中写到“父亲去买橘子时,跨过了栅栏,走下了铁道,才到了对面的月台”这一情节细节。

质疑者认为,父亲此举违反了交通规则,会给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带来不良示范,因此应当删改相关内容。
对此我们不能不说,这种质疑实在是太过于且理解能力的缺失了,《背影》这篇文章的重点并非在于父亲是否违规,而是通过一个看似平凡的细节,展现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与眷恋之情。
作为文学作品,《背影》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不应当拘泥于表面文字,而是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父亲为买一个小小的橘子都得绕过这许多路,这恰恰彰显了普通人对平凡生活的珍视与热爱。

而《愚公移山》这篇流传千古的寓言,寓意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共产党人以愚公为榜样,决心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这份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如同愚公移山一般,激励着无数人为之奋斗,如今,这种精神依然闪耀着光芒,鼓舞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努力,勇往直前,不断追求卓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参考资料:
[1]中国青年报,2014年6月16日:《愚公移山》不“可怕”
[1]中国青年报,2014年6月16日:《愚公移山》不“可怕”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