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李商隐最经典的一首诗,开头让人赞叹不已,中间两句更是千古绝唱

[复制链接]
loyowo 发表于 2024-7-17 13:13:10|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商隐最经典的一首诗,开头让人赞叹不已,中间两句更是千古绝唱
如果要选出唐诗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开创性的诗人,那应该是下面这样:
盛唐:李白、杜甫、王维
中唐:白居易、韩愈
晚唐: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歌意境缥缈、风格绮丽,专注于人心幽微之处的阐发,独树一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将唐诗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李商隐的诗歌很成功,但他的人生遭遇却很悲惨。他的一生舒坦的日子特别少。他9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商隐就是如此,11岁就开始打工贴补家用。成年以后,他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后来,在牛党领袖令狐楚的影响下,他高中了进士。
正当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令狐楚去世了,他又投靠了王茂元。不料,王茂元不久也去世了。从这个时候起,李商隐在官场四处碰壁,甚至被罢官。
他看到蝉栖高饮露,联想到自己的不顺,于是写下了一篇名作《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非高枝不居,非清露不饮,每日食不果腹,却始终坚持啼鸣,即使到了五更深夜,依然不休不眠。
这鸣叫并不能引起多少世人关注,也不能改变多少自己的处境,却是蝉的宿命和义务。
如果有哪天停止了鸣叫,即使生活变得更优裕,蝉也不可能再以蝉的姿态生存下去了。
诗人的人生也是如此,不论随波逐流的选择能够换取多少荣华富贵,高贵的操行品格和清雅的家族声誉,一旦失去就永远无法夺回了。
诗人最后坚持走清贫高贵的人生之路,既靠着蝉鸣“相警”,也是自我的选择。

蝉在古人心目中地位很高,是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
在中国古诗词的艺术题材中,蝉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题材,自六朝起,咏蝉之作相继不绝,其中自然不乏名篇,而李商隐的这首《蝉》,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虞世南的《蝉》并称为唐代文坛“咏蝉三绝”,自有其独到之处。
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中,诗人用“高难饱”和“恨费声”概括蝉的生存状态。
古人认为蝉时常身栖高树之上,难以觅食;而蝉鸣叫不止,不被人理会,不由得哀怨无穷。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蝉并不是因身居高处不便才飞往低处觅食;而蝉也并不因为心生怨恨才鸣叫不止。
这两句是诗人借蝉的生存状态寄托自己的情感,诗句中以“高”字暗示诗人高洁情操。
以诗人境遇来看,诗人身处高位,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就当时的社会环境而言,诗人的自诩清高使得生活日渐困顿,最终落得诗中所说“高难饱”的生活境况;诗人曾向当朝掌权者陈情,但无一人理会,只留下诗人无奈的叹息。
经过一番徒劳,诗人不得已继续仕途坎坷的生活,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始终难平。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两句是千古名句。
蝉彻日鸣叫直至五更,蝉的嘶吼悲鸣直到声嘶力竭,断断续续,而树却依然碧绿,丝毫不理会蝉的悲痛心情。
诗人在此将蝉和树拟人化,树本非无情,但在诗人眼中,树对于蝉的悲惨境遇却无动于衷,这就体现了树的无情冷漠。
对照当时诗人境遇,欲求帮助却无一人愿意帮衬,反之却遭受其打压,这样的心理落差使得诗人怎能不心生怨愤?由此观之诗人境遇困顿,内心愤懑难以排解。

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两句,诗人由咏蝉转而描写自己的遭遇。诗人官职卑微,俸禄微薄,居无定所,长期漂泊,故乡园地已是一片荒芜。而诗人自己政治仕途不顺,遭遇坎坷,前途一片渺茫,此联是诗人对自己身世遭遇的感慨,暗示诗人内心失意怅惘。
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两句,诗人与蝉对话,想烦请蝉给诗人以警示,如何在浑浊迷惘的环境之中,找寻一方净土以保持高洁情操。从此可知,诗人想借此提醒自己坚定本心,不再摇摆不定、迷惘不前。

全诗从咏蝉写起,借蝉的生活状态比喻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尤其尾联诗人借与蝉的对话警示自己,语意诚恳,将咏蝉和抒发诗人个人情感结合,为咏物诗上乘之作。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