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九龄的这首诗位居《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

[复制链接]
lovess217 发表于 2024-7-17 12:47:58|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名相张九龄去世后,在有人推荐宰相人选时,唐玄宗总要问一声:“风度得如九龄否?”
为什么有这样一问?
因为在唐玄宗的心中,张九龄风度优雅,举止得体,而且直言敢谏。
可以说,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是难得的贤相。
他无论在不在位,都忠耿为人,秉公处事,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为时人崇敬、仰慕。
他识才辨人,启用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王维、杜甫写有颂赞他的诗篇。
张九龄为诗,诗风清淡,素练质朴,寄望深远,对扫除初唐时期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九龄有着令人羡慕的遗传基因,他是西晋开国功臣张华的14世孙,祖辈世代做官,这种积淀让他少年聪慧,自小表现不凡。
十三岁那年,以书信干谒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看过信后大加赞赏,说:“此子必能致远。”
这一声赞誉,对少年张九龄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
公元702年,张九龄参加了科举考试,名列第一。
榜单一公布,引起一片哗然,那些落榜的考生纷纷上告,说考官不公平,一个来自岭南蛮荒之地的考生,有什么资格当状元呢?
此事惊动了皇上,下诏重新考试。
结果,虽然增加了一些进士名额,但独占鳌头的依然是张九龄。
这一下,众人哑口无言,没人能再说什么。
那一年,张九龄24岁。

在京城担任了几年文官,又出京城历练几年,等唐玄宗即位时,张九龄立刻受到重用。45岁时,他已位同丞相,主理朝政。
史书里描述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就是说他性格温文尔雅,特别注重仪表。
无论是在家闲坐,还是出门上班,张九龄都穿戴得整整齐齐,走起路来步伐矫健,眉宇间神采飞扬。
唐玄宗是个颇有些小资情调的皇帝,每天看到张九龄上朝时,“风威秀整”,气质卓异于其他人,便高兴地对左右说:“朕每次见到张相,都感到精气神为之一振。”
后来,每次有人向他推荐丞相的人选,他都要先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风度比得上张九龄吗?
在他的眼中,张九龄俨然成为了选拔丞相的一面镜子。

张九龄的才华更没得说,他的诗歌尤其出众。文坛领袖张说称他为“后出词人之冠”。
唐玄宗则对身边的大臣说:“张九龄的文章,没人能和他比。我学了一辈子,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
清朝蘅塘退士所编写的《唐诗三百首》里,开篇就是张九龄的《感遇》诗两首,其一为: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葳蕤(wēi ruí),茂盛的样子。
诗人写道,春日里的兰叶青翠茂盛,秋日里的桂花洁白灿烂,这世间的花草树木都顺应着季节的变化展露出蓬勃的生机。不曾想山林间的隐士,因为随风而来的芬芳感到满心欢喜。
然而花草树木的勃勃生机都是自然天性而已,谁是为了观赏者的攀折而表现呢!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有一种“香草美人”的传统,诗人将自己比作芳香的草木,将君主比作采撷芳草的美人,将自己希望得到君王赏识的心情比作草木需要美人攀折的愿望。屈原的《离骚》就是这一传统的开创者。
然而,认为香草需要美人攀折,本就是人类囿于自身立场的想象。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不论是人类还是花鸟,都只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
春天兰花茂密,秋日月光皎洁,都是自然的规律,不论是否有人类存在,都不影响它们的生与灭。
人们认为草木会因自己的攀折而愉悦,只是在潜意识里将自己误认为万物主宰后产生的荒谬幻觉。
其实,草木的本心,本就与美人的愿望无关;士人为官,也并不是为了愉悦君主,而是出于经世济民的更高抱负,这才是中国士大夫的真精神。

应该说,张九龄作为一代贤相和诗坛宗主,在盛唐初期,力排齐梁颓风,追踪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以其充满“九龄风度”和禅意人生观的诗作,引领盛唐诗坛,为盛唐诗人树立了楷模。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