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读东坡,游湖州山水

[复制链接]
扇公子 发表于 2024-7-17 12:34:08|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说:“我们与苏轼之间,相隔近千年,但好像有一座‘精神之桥’,让我们能够心灵互通。”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苏东坡以其豁达和温暖的性格底色,为今人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活热情。他每到一处,都能留下自己的故事。时至今日,“苏东坡传说”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轼一生中先后五次来到湖州。“余杭本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他在湖州登山夸山,临水赞水,一口气写下《增孙莘老七绝》七首、《山村五绝》五首,“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把这个“水云乡”说得既富庶又清丽。
苏轼酷爱湖州山水,在抵任湖州后在《游道场山何山》以“我从山水窟中来,犹爱此山看不足”的诗句赞美了道场山。他遍览道场山,推崇此山之胜状,寻幽探胜,登高望远,观花赏月,吟诗宴游。如今,登道场山顶,湖城旖旎风光尽收眼底。眺望远处,又得太湖风帆点点。山峦起伏,或清丽明快,或朦胧深邃,仿若置身山水画中,令人陶醉。

据清同治《湖州府志》载,弁山黄龙洞山顶,有黄庭坚、苏轼、周弼等人题刻,因多数题记风化严重或被人为刻画破坏以致无法辨识。但苏轼留有诗句:“闻有弁山何处是,为君四面意求看。”道出了弁山的苍茫雄浑、博大幽深。

弁山碧岩古道幽山空谷,竹径磬声。漫步其中,仿佛可与苏轼来一段远离尘世的心灵对话,品味从历史中穿越而来的青山碧水。
在游历了湖州的飞英塔后,苏轼慨叹道:“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时光如箭矢倏忽划过了六百多年,诗人已逝,然而对于飞英塔的讴歌,在晨昏更迭里,文人名流对飞英塔题咏不绝,与浩渺的太湖水一样,永远地传唱在了风景秀丽的南太湖畔。

“今日骆驼桥下泊,恣看修网出银刀。”想必当年,苏轼也是对着这样的一轮圆月,追求湖州“夜桥灯火照溪明,欲放扁舟取次行”的归隐生活。现如今,骆驼桥虽然改变了样子,但站在此处赏月,仍是一件风雅美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在湖与竹也有着美好回忆。《东坡题跋》一百七十三条《书画竹》载:“归自道场山,遇大风雨,因憩耘老溪亭,命官奴秉烛捧砚,写风雨竹一枝,题云:‘更将掀舞势,把烛画风筱。美人为破颜,恰似腰肢袅。’”
元丰二年(1079)五月,苏轼在湖任知州,与客人一起游览道场山、何山,在回来的途中遇到刮大风、下大雨,就在贾收耘老溪亭避雨。他命官奴点燃蜡烛,手捧砚台,自己兴致勃勃地在墙壁上画《风竹图》,又作《与客游道场何山得鸟字》诗一首,将竹枝在风雨中掀舞之势描写得淋漓尽致。

▲元吴镇《仿东坡湖州风竹图》
东坡与湖州竹派的鼻祖文同相熟,为纪念文同,写下了著名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那句“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后来就成了成语“成竹在胸”的出处。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图记
“得意诗酒社,终身鱼稻乡。乐哉无一事,何处不清凉。”苏轼很喜欢湖州这个“无事之邦”,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屡次表达对湖州的喜爱之情,“湖州江山风物,不类人间。”
除却用脚步丈量湖州大地,作为美食家的苏轼,也在湖州留下了动人诗篇。下一期,让我们继续跟着苏轼,在生动鲜活的江南腹地,品味湖州。
往期推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