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有哪些本地人才知道的冷知识?

[复制链接]
xiaohongchen58 发表于 2023-8-14 16:01: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武汉,有哪些本地人才知道的冷知识?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light999 发表于 2023-8-14 16:01:2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我是盘点时长两年半的吃了再减减了再吃。今天来谈谈有关武汉过早了五个“冷知识”。

1.热干面为什么没有原来好吃了?

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个是,商家不愿意自行“掸面”了。热干面是碱面,传统做法需要在营业之前把面煮至七成熟,捞出摊开沥干,并用熟油均匀涂抹至表面,这一过程叫做“掸面”。“掸面”工序麻烦,很耗时间和精力,所以现今越来越多的热干面商户会选专业公司(作坊)已经掸好的面条买来直接售卖,这样虽说出品稳定,但是口感上限不高。
第二个就是,现今多数热干面商家的不再用纯芝麻酱,一般会在芝麻酱中混合一定比例的花生酱。调制的香油也是用芝麻调和油居多。主要原因就是降低成本,次要原因是中和纯芝麻酱较“干”的口感。如果用料差,调制水平不够或者是花生酱混多了,那么面就不干,香味就程度也会下来。

2.武汉严氏烧梅(烧麦)的传承。

汉口友谊路德润福总店的前身就是严家爹爹婆婆在京汉大道铁路旁搭棚子卖烧麦。成名之后,严家兄妹分开发展,严家老大经营经营德润福严氏烧麦,严家二姐经营严氏重油烧麦,严家老三经营严老幺烧麦,在武汉这三家本是一宗,一脉相承。

3.糊汤粉的“坚持”

糊汤粉汤底是小鲫鱼(早期也有用鳝鱼或泥鳅)熬煮而成。首先把小鱼熬熟熬烂,再用滤网打出鱼骨和其他“渣滓”,接着用米粉勾芡“打糊”,最后再来调味保温,汤底正经做好,前前后后至少需要6小时左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愿意经营糊汤粉的商户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4.武汉过早以及小吃的"中华老字号"

武汉过早和小吃里面有"谈炎记","五芳斋","四季美",“德华楼”,“福庆和”,“老通城”,“蔡林记”“汪玉霞”,“曹样泰”,“老万城”,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当然,现在这些个老字号的出品好不好吃,还是得客人说了算。

5.三鲜豆皮中的“三鲜”

据曾记豆皮曾祥平所说,正宗武汉三鲜豆皮中的三鲜就是指“肉丁”“笋丁”“香菇丁”(据说更早期是猪心,猪口条,猪肚)。现在“干子丁”“榨菜丁”和其他奇怪的搭配,基本上是为了平衡成本而改良的。




湖北菜当中的五个冷知识。

1.奥运推荐食谱
小蓝鲸酒店的“神州山河”、“三味鮰鱼”,亢龙太子的“金牌蒜香骨”、“翠竹拖网鳜鱼”,醉江月的“金汤杏菇赛鲍鱼”、“福娃豆腐”。这些菜曾荣获2008年北京奥运会推荐食谱菜品。(出自06年西安中国餐饮博览会) 但现在只有亢龙太子还在经营并主推2道获选菜品。
2.莲藕还数湖北
全国莲藕产量湖北就占超过3成,而且80%的莲藕种,两个国家级的研究中心(国家种质水生蔬菜资源圃,中国荷花研究中心)都在湖北。洪湖、蔡甸、嘉鱼、潜江、天门、鄂州等等等等,可以说湖北地区的藕都是藕中ji品。PS,拥有十个孔的藕它一定是粉藕。
3.菜薹中的正宗
其实菜薹在宁夏、云南、贵州、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甚至澳洲,日本等地都有种植。其中口感蕞好的当然还是在湖北,但是只有在武汉武昌宝通禅寺(武商梦时代对面)的洪山宝塔下的两亩菜地所产的菜薹,才能被称为正宗的洪山菜薹。
4.某连锁的秘密
武汉某大型以藕汤为卖点的连锁餐厅,做藕汤为了增加粘稠口感,直接将藕打成粉加入汤底与调料勾兑出小火慢煨的感觉,乍一看(吃)似乎有点意思,但回味不足,香味不纯,口感不佳,属实不该。
5.湖北的融合菜
抛开地域性比较强的藕汤,菜薹,武昌鱼等菜品。湖北菜以融合菜居多,也就是说很多菜你可以说它是湖北菜,也可以说它不是,这方面没有对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jbxu 发表于 2023-8-14 16:01:5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 武汉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中央城市,被称为"九省通衢"。它位于中国中部,连接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
  • 武汉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口,三大江流经武汉,分别是长江、汉江和东湖。
  • 武汉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之一,即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公里,横跨长江,连接武汉市的汉口和武昌两个城区。
  • 武汉是中国的汽车之都,拥有众多汽车制造厂和汽车零部件企业。一些知名的汽车品牌如东风汽车和武汉现代总部设在武汉。
  • 武汉被誉为"黄鹤楼之乡",黄鹤楼是武汉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名人杜甫《登楼》中所称的黄鹤楼。
  • 武汉被誉为"鸟类之都",是中国最重要的鸟类观测和研究基地之一。武汉的东湖、黄鹤楼和湖北省鸟类保护区都是观赏和研究鸟类的热门地点。
这些是一些相对较为冷门但有趣的武汉冷知识。当然,武汉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事实和特点,如果你对特定方面或主题有更具体的兴趣,请告诉我,我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sdtakklb 发表于 2023-8-14 16:02:2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武汉这座城市,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武汉大学,黄鹤楼,武昌起义,湖北省博物馆。武汉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底蕴,真的很值得旅行者前往探索。


除了这些光鲜亮丽人潮熙攘的热门景区,老人们口中还常说“武汉有一怪,火车要靠轮渡载”。这种令人啧啧称奇的场景,曾在武汉的长江上不间断的上演了二十年。
在武汉长江二桥桥底江滩,有一艘渡轮,TA就是“武汉有一怪,火车要靠轮渡载”中的火车轮渡。TA曾历经辉煌,如今默默无闻,是这座城市发展的见证者。


武汉的主城区,沿着长江两岸而建,从最早的有“天堑变通途”之称的武汉长江大桥建起,到现在,横跨在长江上的大桥,已经有十几座。大桥的建成,方便了两岸人们的生活,火车汽车可以自由来往。


把时间倒回到一百多年前,1906年,京汉铁路竣工通车,这条铁路连接了北京与汉口,之后,在1936年,酝酿了近40年的粤汉铁路全线竣工,并于1936年9月1日,从武昌开出第一趟通往广州的火车。可是,因为横在武昌和汉口中间的长江,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始终是两条没有关联的铁路线。


1937年,在武汉江边,两座火车码头竣工,分别是位于汉口江边的刘家庙站码头,和位于武昌江边的徐家棚站码头,有专门的火车轮渡往返在这两座码头之间,由此,长江北岸的京汉铁路,和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被连为一体。


如今停靠在江边的武汉号,就是这样一艘火车轮渡,这艘船有一百多米长,甲板上铺着火车铁轨,以前,需要过江的火车,下客之后,需要先解体,车厢由刘家庙站码头上船,到江对岸的徐家棚站码头,然后在重新组装,旅客则已经乘坐专线轮渡,在车站等候重新上车。




武汉号就这么往返与刘家庙站码头和徐家棚站码头之间,一直跑了二十年,直到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从此,火车过江不再需要乘坐轮渡,火车轮渡的时代终结了。




现在,在武汉江边,仍然能看到火车轮渡时代铺设到江边的铁轨和桥墩,现在这几处火车轮渡码头是战备单位,主要承担战时长江铁路运输任务和战备训练工作,1996年,在徐家棚站码头,还进行了火车轮渡战备演习。






岁月流逝,武汉号仍然停靠在武汉长江二桥桥底江滩,船体已经布满了岁月痕迹,TA守护着这座城市,望着长江上架起越来越多的桥,看着这座城市越来越好,也默默守着,那个渐渐消逝,永远回不去的时代。 @知乎旅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其它栏目只拥 发表于 2023-8-14 16:03:16|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不是用北京话唱的,而是用武汉话唱出来的,两者四声调值基本相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huanhuanlala 发表于 2023-8-14 16:03:5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1,
武汉有可能是法国人最喜欢的中国城市。
因为法国在华的总投资,一度有三分之一都集中在武汉。
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甚至还写过一本书叫《蛇龟》,书名就取自武汉的蛇山与龟山。
而武汉的里弄文化,味道最浓郁的集中在江岸区曾经的五国租界,并且基本都是曾经的法租界。
其中有一个里弄叫泰兴里,9号是刘亦菲外公的家。



网图

2,
武汉至今都还流行着一个民间传言,就是武汉的黄陂话,差点成为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这个老非我没考证过,怕是不保真。
而黄陂素有“木兰故里”之称,据说木兰天池就是花木兰的外婆家,是花木兰小时候生活、习武的地方。
果真如此的话,刘亦菲出演花木兰,就有了点“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的味道。



网图:《花木兰》剧照

3,
国人办报纸的先例,让你猜的话,十有八九会猜北平、上海、或是广州。
但其实是在武汉。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纸的先例。
划重点——高考的孩子请注意,这是一道历史题。


4,
既然说到了高考——
武汉在校大学生数量达到一百多万,为全国第一,也是世界上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


5,
说一个武汉人可能都不知道的——在历史上,武汉曾有过一个极好听的名字,叫做“却月城”。
嗯,至少在夏天,“却月”这个名字听上去,多少还有点凉风习习的感觉,不会让你联想到火炉之城给你带来的“捂汗”。
毕竟在中国古诗词中,“却月”经常与“凌风”牵手出现。


比如说——
宋代沈端节的《卜算子》:“却月与凌风,谩说扬州梦。”
宋末元初杨公远的《梅花五首》:“暗香痚影孤山句,却月凌风水部诗。”
南北朝何逊的《咏早梅》:“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即便“却月”独自出现,也是很清爽的。
比如说——
南宋文学家杨万里的《秋月》:“古来除却月,此外更无秋。”


并且还可能是香艳且令人想入非非的。
比如说——
唐代杜牧的《闺情》:“娟娟却月眉,新鬓学鸦飞。”
宋代左瀛的《妾薄命》:“却月无心画,香云信手梳。”



网图:古人梳妆的“装备”

武汉被称作“却月城”,似乎跟上述的诗情画意都无关。
武汉建制始于西汉。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于龟山中的“却月城”,所以“却月城”一度成为武汉的别称。
只不过演变到今天,实在太久远,少有人知罢了。


<hr/>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