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个唱大戏的青年戏曲演员,决定去做“小剧场”|面孔

[复制链接]
sasa516 发表于 2024-7-17 09:23:03|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象新闻记者 冯靖雯 赵朝阳 张煜 秦钰玺(实习)
视频:一个唱大戏的青年戏曲演员,决定去做“小剧场”
四岁入行,师从豫剧大师马金凤,今年28岁的河南籍青年戏曲演员谢彦巧在舞台上学演穆桂英、七奶奶、佘太君等角色,得到观众的认可,不少荣誉加身。
如今,谢彦巧另辟蹊径,成立个人工作室“戏音阁”,通过戏曲圆桌派继续弘扬戏曲文化,进而为河南文旅增添光辉。从几位观众到三十余人,她的“一人一台戏”,现在不乏外地专程赶来的戏迷。

一人一台戏。没有别的演员,没有乐器伴奏,舞台上只有洗尽铅华的她,与观众进行零距离交流。
一个唱大戏的女演员为何去做“小剧场”?她收获了什么?观众眼里的戏曲圆桌派又有何魅力?

一人一台戏
6月29日,谢彦巧的戏曲圆桌派郑州首场开演。
当天下午一点多,离演出还有一个多小时,安徽、山东等地的戏迷,早早地赶到了郑州大剧院。
“谢彦巧终于来郑州了。”
二楼的一个空间,被谢彦巧改造成“戲音阁戏曲空间”。没有扮上戏妆、没有乐器伴奏,甚至没有所谓的舞台。
落地灯前,只有她一人,灯笼辫,一身白色新中式衣裙。

三十余位戏迷、业内前辈围坐在一起,听她在佘太君、宰相王延龄、万岁爷赵祯的不同唱段中来回切换。
台下的人,会被谢彦巧讲婚嫁习俗逗得哈哈大笑,又在听完唱段后鼓掌叫好。
“我是觉得给我的震撼很大,尤其是到佘太君讲述孩子们经历的时候,我也感动得要落泪了。”一位在浙江上大学的年轻戏迷现场反馈。
这让谢彦巧当场落泪,“因为在做一人一台戏的过程当中,对不起,很困难,这个特别困难。”

戏曲的实验者
一个豫剧大师的徒弟,为何做起了戏曲圆桌派?
时间回到5年前,刚从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谢彦巧,正处在特别迷茫的时期,“我到底是谁,我要不要做一名演员?”
“我的条件不太好,比如说个头,整个人也比较圆,就可能觉得站在舞台上不太适合做演员,老师对我的培养几乎是往当老师的方向去引导的。”
但演出也可以有很多形式。

在中国戏曲学院硕士学习期间,谢彦巧开始研究豫剧马派的表演艺术,在中国戏曲学院硕士导师刘小军教授的指导下,她开始了“一人一台戏”的表演形式。
“这种独角戏的表达方式,做出来之后,大家觉得很独特、很新鲜。它区别于大剧场,可能更沉静、更安静,交流起来会更流动和深刻。”
谢彦巧回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起了做工作室的念头。2021年,她回到了家乡河南洛阳,创办了个人工作室——戏音阁,“我把自己当成实验室的小白鼠,先做出来一个样子。与其说是戏曲圆桌派的实验者,不如说是戏曲的实验者。”

“当我看到角色,甚至是编剧的内心的时候,他们的思想会浸润我,我就会得到陶冶跟洗涤,这种感觉又慢慢长在了我的身上,去跟观众交流、互动,我觉得很开心。”谢彦巧答。
而喷空创始人陈红旭从观众的角度评价,“她(谢彦巧)在这里面演了好几个角色,同时要跳进跳出,还要和观众交流,是民间茶道戏曲与曲艺融为一体,最后又达到观众与演员融入。戏曲圆桌派就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是演员和观众共同完成、共同成就的一种演出形式。”
戏曲之外的成长故事
谢彦巧,青年戏曲演员。
舞台上,她常扮演53岁统领三军的穆桂英、大闹金殿的七奶奶,以及泰然自若的佘太君。
但她又遭受过不少质疑:身形太胖,个头不高,气势压不住场,演不了主角,就连母亲也常说她胖。
谢彦巧也开始质疑,自我评判的声音时常出现在脑海里,“当对方夸我的时候,我是不相信的,我会很不自在。觉得其实你看到可能只是我的一部分,你可能觉得好,但其实我(觉得)很糟糕。”

她需要赚得和争取优秀的机会和肯定。但每当演出结束,鲜花、掌声簇拥而来,谢彦巧会立马冷静下来,“每次演出结束都会很失落”。
她是处女座,“可能有点完美主义,永远想要自己很好,比如说乖乖女、好学生、好演员。”
她曾用两年时间减下25斤,还一度产生过转学歌剧的念头。
后来,她接触哲学,学习心理学,“我就会看到我自己,然后我就完全接纳。”
“因为我不是一个带着光环生活的人。”谢彦巧直言,自己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女生,也有喜怒哀乐,“回到本身,我还是一个仅仅20多岁的女生。”
如今,再也没有人说她的身形不适合戏曲。谢彦巧把父母看作伯乐,“我可能就是做了我该做的。”

“梨园一道,全贵用心”
小时候,谢彦巧练功吃了不少苦。每天要练习搬腿、下腰,疼得大叫大哭。
看似简单的坐姿、端茶、开门等动作,更是练得不计其数,“小时候练单刀,一定要磨出血泡才算是合格。”
“那个时候不太懂‘劳其筋骨’背后是啥意思,就是太疼了。”如今的谢彦巧,在教学生的时候也会感慨,“吃苦是需要的,但是得有苦中作乐的本事,作乐是个好玩儿的事儿。”

谢彦巧得到了“唱戏的快乐”,戏曲成了她的一种生活方式。
2011年,谢彦巧拜在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派创始人马金凤先生门下。那一年,马金凤89岁,谢彦巧16岁。
“那个时候我正要学习流派,马老师给了我艺术的归属感,在那个时期有一种找着了家的感觉。”谢彦巧更愿意称自己的师傅是“明师”。
“我师傅是一个很明白的人。”刚拜完师,谢彦巧不太能听懂师傅讲的什么意思,“我永远在跟她说技术,她永远在跟我说生活。”
“第8个年头我才听得懂她到底在说什么,”谢彦巧把所有的剧本背下来,反复观看师傅不同版本的演出视频,“(这时候)我才能够感受到,原来真的就不在技术,全都在内心。”
“梨园一道,全贵用心。去做就好了,我的方法就是行动。”谢彦巧说,马派的精神是艺无止境,但她也觉得要学无止境。

即将29岁的她,正带着团队开启“一人一台戏”的全新演绎,用市场开拓新路。
很长一段时间里,成长经历留下的烙印,让谢彦巧不自信,甚至质疑自己:我到底是谁,我要不要做一名演员?后来,她开始看到自己,完全接纳自己。
过去的烙印没有消失,但谢彦巧正沿着一条不一样的路,最终抵达自己,“梨园一道,全贵用心。去做就好了,我的方法就是行动。”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