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孤注一掷》是部很好的反诈宣传片,但不是一部好的电影呢?

[复制链接]
fj520 发表于 2023-8-14 12:49:3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孤注一掷》是部很好的反诈宣传片,但不是一部好的电影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xzshengli 发表于 2023-8-14 12:49:5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诈宣传片需要的是对“不可诈骗”之概念的最浅显直白强调,电影需要的则是对题材辐射面与人物内心状态的挖掘。二者在逻辑上有着天然的区别,一个追求简单,一个则需要“丰富”。
事实上,对于灰色状态的涉案人内心异化过程的分析,才应该是这类题材的重点。在现实的很多案件中,罪犯并不觉得自己是在害人,这正是非常值得展开的“极端环境下的极端心理”,也符合电影创作人物时的逻辑。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由此展开现实层面的讨论,这也同样是判决该类案件时的关键点。
然而,作为主角的潘生完全没有进入到“灰色异化状态”的表达语境之中,电影反而将他设立成了完全清醒的状态。在影片展现“堕落于成功幻象”的前半部中,需要“保持坚定“的张艺兴几乎失去了戏份,让位于一个个出场的配角经历线,这也让他最开始对职场潜规则的痛感失去了意义。
当潘生处在了“始终清醒”的状态时,所有的“灰色异化、环境骗术的合理化幻觉与破除”便无法得到很多表现了,即使电影给出再多的配角表现也必然无济于事,因为视角终究要回到潘生的身上,整体也要服务于他的“清醒”,为其提供合理的佐证,合理化的对象从“犯罪“反变成了“不犯罪”,其视角出发的大部分信息也就只能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上所述地停留在浅层。
同样地,“对诈骗真相的揭露”也基本停留在了“暴力”的浅白阶段,导演在全片中鲜少推进,反复不厌其烦地展现着梁安娜等人的被打,升级的只是“程度”,从打嘴巴变成了打断腿和淹死人。本质上的升级应该来自于对浅层动作语言暴力的脱离,首先是“犯罪日常化世界”的幻觉骗局,带来人物对犯罪行为自我开解的灰色状态,并以对外部世界中受害人的接触进行真相揭露,转而进入“对犯罪恶果的展示”,不仅害人也害己,所有的美好都只是幻觉与骗局。更多的应该是梁安娜离开封闭独立的诈骗幻象世界而接触到王大陆惨状的部分。电影对此给出了一点点内容,却没有拿出更多的篇幅,王大陆的作用也就停留在了“受骗于捷径之下层骗术幻觉”与“自身恶果展示”的阶段,没有对梁安娜产生更高级别的幻觉戳破之影响。
不仅是“真相揭露“,对人物投身诈骗合理性的描述也更多停留在了“暴力”带来的束缚,人们因贪念而入局,随后被暴力强迫着犯罪,从而带来了直白浅层的“不可轻信与不可贪念“之警示。这让上述的一些异化状态描写失去了延续,也无法解释陆秉坤和阿才的黑化过程,他们二人又变回到了样板式的魔鬼罪犯,甚至让些许的温情一面变得像是无意义且莫名其妙的闲笔,甚至由于表现细化不足而显得反复横跳。
事实上,潘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正能量的“喇叭”,他的作用便是展示“诈骗害人犯罪”这一确定性的结果,海报主角一样的宣传意义更大于电影主角对应的塑造表达。这也解释了最高级幻象无法展开的客观原因,正能量不应该有太多的“犯罪亦可”之表现。如此一来,哪怕电影给出再多的配角表现,甚至不惜资源地一个个去逐本溯源,效果也必然不够有力,反而让潘生被分走了前半部里的表现空间,到了后半部“破除”时的“从未动摇”姿态随之变得更加生硬。
并且,如果我们再去想电影的开头,它以警察的宣讲而展开了全片的回溯,已经确立了正能量需要的“官方存在感”,也是“宣传片“中弘扬法制力量的必须环节,而这其实就不利于对该题材的电影创作。而在梁安娜被警察解救的时候,镜头也给到了高空中的视角,暗示着更高维度上的“法网恢恢”。而在结尾,张艺兴戴上警察给的头套,与开头处被罪犯戴上头套形成对比,以“回归光明”取代了“陷入黑暗”,又是一个官方力量的彰显。不是说官方在诈骗解决中不应该有作用,这也不符合现实,而是“它占据了人物的呈现资源“,出现在了点睛升华的关键节点上,而相比官方不那么绝对正义的人物才是有挖掘空间,也符合电影逻辑下重点的。
然而,比起官方力量,对于电影逻辑而言,既是加害人也是被害人的人物们的灰色心理状态,极端环境下受困于犯罪世界幻象的异化,这种从“术”升级为“心灵”,从“个体“升级为“集群“,并随之辐射到王大陆等所有赌狗与骗子的“诈骗相关的社会性“,才应该是“诈骗”这一社会顽固且沉重现象的内里,也对应着电影里做出的一些群像展示,同时还引导出了现实里必然存在的法理矛盾,即“犯案”后续环节的“判决”。
对于“诈骗”来说,这两环都很重要,无论是对涉案人的心理本身,还是对其人其心的裁决研判。面对这种极端环境下的主动犯罪,法律要如何评定这些人,法当然不容,但理上是否可以讨论,事实上“犯罪合理化的世界骗术”也正是将法律意识与道德感模糊化了。法与理、道德底线和求生本性的两组对错关系,先由对人物的灰色异化驱动力的表现而得出,随后再将之放入法律审判的思考与决断中,而后者的时点又正好提供了灰色犯人的回溯平台,完善叙事结构。
因此,如果潘生可以处在灰色异化状态,并站上被告人的位置,电影以他的回溯开始全片,上述的一切都水到渠成,既有了细化的灰色人心,也有了高级的“犯罪日常之欺骗性幻觉”,也有了“判决”的环节。但对一部命题宣传片来说,这无疑是要求过高了。
不可否认的是,电影还是有一些平衡上的努力。非常有趣的是,潘生在电影中多次使用了“程序”。第一次,他以此来讨好诈骗集团并解放其他人,这其实对应了开头的“压制黑幕规则之公式”,是一条捷径,因此也就必然失败---序幕的公式连接了潘生“也曾经被骗”的介绍文案,他掌握公式而被骗,也无法通过程式获得解放。
而到了影片结尾,“公式”则来到了第二重,电影也借此巧妙地处理了主旋律诉求与个人表达的平衡。解决问题的必然是警察,而这就无法凸显人物的力量,不符合电影创作的逻辑。因此,电影先用上述的“公式”否定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效果,潘生的程式,与梁安娜合力的纸币传信,都没有解救自己和其他人,这是诈骗世界里的“个人无为”,也暗合了外部世界里的“取巧失败”。警察一方随之入场,而他们也必须与主角合作,自己的力量只能受限于各种“规则”---外部社会的“签证期限”,犯罪世界的“买通当地黑警”与“平民打手雇佣”。在结尾,潘生破局的关键依然是“公式”,先是同学通过公式而回想起潘生发微信中的暗示,随后则是他设计的系统漏洞提供证据,这也完成了人物与警察在创作与主旋律的平衡,“个人提供证据,警察使用证据”。
重要的是,在电影结尾的“公式”不同于此前的纯粹,而加入了很多的真情成分,先是朋友与潘生的友情开启了中国警方的回返,随后则是潘生与陆秉坤围绕着女孩真情的纠缠。同样地,最开始带来中国警察入局的梁安娜,也是由阿才的爱情流露才能逃出。这显然才是最真理的“公式”,也隐约之间引导出了外部社会的光明出路:以出人头地的真情实义,踏踏实实地奋斗,自然胜过一切捷径,更不用去进入“捷径”幻象构成的犯罪世界。电影开头与中段的“公式“是理性的数学与计划,而最终有用的“公式”则带有了情感的意味,这又是另一种正能量了---诈骗世界必然失败,外部社会还是有机会成功的,这也消解了影片第一段中对我国当代社会中不光明的潜规则一面的表现,哪怕它其实只是浮光掠影的水平。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完成了“尺度的突破”,其实它更多是表层尺度的突破,是对于血腥、暴力、色情画面的审查尺度突破,而在内容表达的层面上则依然“保守”,更多停留在了“对犯罪不可多面化表现”的传统尺度上。这并不利于这个题材的拍摄,因为诈骗本身便是“灰色与复杂”的,就像除了潘生的所有人物一样,因某种真切情绪而逐渐堕为主动的犯罪者,并由其内心的“求生本能”、“成功愿望”、“自我开解”而共同推动。考虑到它的命题背景,这一点倒也不能多加苛求了。
只是,哪怕是画面的“突破”,恐怕也是不具备广泛意义的。它更多是为了警醒世人,意识到诈骗背后的残忍,一旦失去了“提供命题说服力”这一作用前提,仅仅只是为了一个普通的创作需要,那么尺度很可能又会弹回去。
《孤注一掷》是一部够“浅”的作品,骗术幻象、破除方式、尺度突破,都是如此。它真正的主场或许是在抖音上,那一个个的“浅层小段”完美适配于其短视频的模式。对于反赌反诈而言,短视频或许也是比电影更好的宣传途径。
就像影片结尾“一个拿着筹码的人旁听演讲”所表现的那样,集团犯罪还没取缔,反赌反诈任重道远,需要更多受众对更多内容的更持续接收,拍的“浅”可能也会有助于更广大人群的理解吸收,即使这让它看上去不是一部好电影。
乌拉乌拉 发表于 2023-8-14 12:50: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电影是宁浩监制的。
我就拿宁浩的几部电影举个栗子。
宁浩的黑色电影里永远有和主线看似无关的意外和巧合。
《疯狂的石头》主线是保卫石头和偷窃石头,包哥、谢小盟、厂长老爹、大盗麦克,这些人出场就自带和石头强相关的标签,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为了“石头”而出场的。
但在这条主线之外还有三个骗子的故事。
道哥团伙偷了麦克的箱子于是萌生了要偷翡翠的想法,这是意外一。
一伙本来没有盗窃意图的小贼作为意外的反派登场了。
道哥的女朋友被谢小盟追求,还到手了,这是意外二。
两个人原本不认识,但是谢小盟凭着一张嘴和一块真翡翠把道哥女朋友忽悠上了床,于是被道哥痛打一顿抢走了翡翠,可道哥不知道他手里的翡翠是真的,用真的换回了谢小盟偷龙转凤的假货。


从现实的角度,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极低,但是发生在电影里却足够令人捧腹。
真真假假反复被掉包的翡翠成了《疯狂的石头》喜剧的包袱,从观众的角度来看,道哥这个意外卷入的团伙成了这个故事里的不稳定因素,他们就像碳酸饮料里的气泡,说不准什么时候时候就绷观众一脸,而道哥等人准备偷窃的过程相当于摇动可乐瓶,给了观众对于惊喜的极大期待。
电影是不能没有惊喜和意外的,这是它区别于宣传片的地方。
到了《疯狂的赛车》,宁浩对“意外”的把控更上一层楼。
耿浩是一个失意的中年赛车手,却无意中卷入了一系列麻烦的案件。
雇凶杀人的秃头奸商李法拉、满嘴顺口溜准备考研的杀手二人组、非常有礼貌且自带BGM的台湾黑帮、十八相送的黑心殡仪馆老板,这些人和耿浩的悲催人生本来没什么关联,但宁浩愣是通过一系列的机缘巧合让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彼此误会之下造就一个个啼笑皆非的场面。




到了《无人区》,即使已经被删改的面目全非,也保留了潘肖和大货车司机找不痛快的场面。
可以说,电影里的每一个意外,都提升了电影的层次,同时为电影的发展增加了悬念。
看宁浩的电影最爽的,就是所有线索收束的时候,每一个看似无关的角色都在因果之间汇聚到主角身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因为一个爆笑的理由不得不并排而坐,故事的宿命感忽然而起,真有造化弄人的感觉。
而这正是《孤注一掷》欠缺的,出现在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都和“诈骗”两个字强相关,缺少意外,也缺少悬念。
潘生和安娜是受害人,阿才和陆经理是主谋,王大陆和女朋友是受害者人,还有父母,女警官,每个人都是“诈骗”这件事里应该出现的角色。他们也按部就班的出现了。
于是这部电影一方面非常贴近现实,另一方面又远离了“艺术的现实”。
艺术的现实里应该有意外,应该有突然出现打乱了正反两方面的人。
不过申奥作为新导演来说,《孤注一掷》的质量已经不错了。起码他明明白白的讲好了一个有关诈骗的故事,能给更多的人提醒,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很好的完成了他的任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1qsf 发表于 2023-8-14 12:50: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其实是一部比较好的电影,但是它整个编排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另外一种毛骨悚然。
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记得在电影片尾有一个快速闪过的彩蛋,那就是坐在整个宣讲会的最后一排有一个大佬,手上拿着一把钥匙串儿,有一个他们诈骗产业的筹码。
其实我觉得非常奇怪,因为在整个诈骗园区,他们是通过刷指纹的方式进去的,但是每一次都会拿出那个筹码来炫一下,好像筹码里面也有一种读取的方式——就有点像那种进小区的卡片。
但是在后面警方出行的时候,就没有通过筹码区进入园区,而是让安娜直接面部识别。需要注意的是安娜其实手上的指甲已经被刺破了,她的指纹识别成功率很低。
所以我们也可以做某种解释,那就是其实安娜已经是坠河身亡了,后面都是她的想象,一个所谓的浪漫团圆结局。
这个说法由 @詹姆士 Huang 老师提供,我觉得真的有一定说服力,套进《盗梦空间》里也比较通畅——现实和梦境看起来是高度相似无法分辨的,但其实他们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可以作为核心道具进行区分。
这个部分姑且不论,但是由于整个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倒叙结构,由赵支队开始讲这个故事,才给人一种非常恐怖的感觉。
就像前面说的那样,我们看到结尾会发现观众席的最后一排坐着一个大佬,那么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答案是,他在电影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因为开头的那场宣讲和最后出现的宣讲是同一场啊。
有没有觉得非常的惊悚。也就是说这个赵支队讲的这个反诈案例的故事,幕后大佬就坐在最后,还没有人知道,成为了一个凝视全场的大他者。
它是一个好的反诈宣传片吗?我深表疑惑。
在我看来,它可能是一个好的宣扬诈骗产业拿捏一切、睥睨一切的电影:
即便你用尽所有手段。追回被骗受害者,那又如何,我就坐在最后你也发现不了。
我就静静地看着你表演,表演完了之后呢?
由于整个宣讲会是有完整的观众席,所以这时候又和电影院中的真实观众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
那么观众应该带入哪个角色呢?带入诈骗宣讲会的志愿者,代入上面宣讲会的人,代入被害者,还是带入下面的观众,甚至是背后的大佬呢?
evercrete 发表于 2023-8-14 12:51: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电影,确实就像最近的很多部热门国产电影一样,人们看之前兴致满满,看的过程中兴味盎然,可看完以后,又总莫名有些怅然若失。
会出现这样的观感变化,并不是因为电影“不好”,而是因为它“还不够好”。
简而言之,就是现在这些影片,相较于过去那些标准国产烂片,好了岂止一星半点,进步的速度简直可谓惊人,而如此巨大的进步,自然会让很多过去被烂片折磨的欲仙欲死的观众,产生极大的好感。
然而,这种好,只是建立在把基本的剧本逻辑理顺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点题材加成,正如很多影评表示的,即便电影不完美,但因为它讲述的是反诈题材,这就足以让观众和评论者在心里给它加上不少的感情分,所以可以说,围绕着它的评价里有很大一部分是超越了电影本身,出于戏外因素而附加出来的高分,因为真的有那么多人受到电信诈骗的伤害,看到好不容易拍了一部反诈题材的影片,又没有明显的逻辑硬伤,给个高分确实合情合理。
然而,如果刨除掉这些场外因素,单看电影本身,那么它确实只是一部框架完整,但内容稍显干瘪的及格电影,这里说的框架完整,是指整个故事的人物设定以及他们的行为,都是完全合乎情理的,在整个大的情节发展上,几乎没有强行或者刻意的展开,这就让人看的很舒服。
包括被人们诟病的那个二把手放走女主的情节,前期后期也都有铺垫,比如前面女主说月经腹痛,他给女主拿了卫生巾,还留心到监控之外才给她,中间发现女主偷藏告密钱币,故意隐藏证据救她,还有最重要的,最后他在被老大发现自己放跑了女主之后,明明第一反应是先下手为强给了老大一剪子,但在老大表示既往不咎,只让他帮个忙的时候,他又一副深受感动惭愧不已的样子,最后居然为了帮他刚刚还想杀的老大而送了命。
这就说明这个人物本身的设定就是一个冲动且感情用事的混混,虽然残忍狠毒,但又很容易被打动,平时就像一个普通的坏人理智而自私,可一旦情绪上来却会完全不计得失,先干了再说,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也确实是一个人格完整而清晰的人物。
另外,情节中还有一点比较有争议的是最后警方的破案方式,有人认为那是太过巧合,导致电影后半段观感不佳,但其实这个破案方式前期早有铺垫,且整个探索过程一波三折,还有中国警察在境外被围攻;好不容易找到作案窝点却发现人去楼空;签证即将过期只能无奈回国;再次找到作案地点,却被犯罪分子熟练地销毁证据等等困难,并不算是无脑强行破案。
那么,既然框架基本完整,人物行为也都符合逻辑,为什么有些观众看完以后却会觉得它仍然“不够完美”,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呢?这又要扯回到那个老话题——人物弧光。
是的,问题又出在人物弧光上。
科普一下,所谓的人物弧光,是指人物本性的改变,一个人物出场时是这个样子,在故事进展的过程中,他开始产生变化,最终变成了另一种样子,这种变化越大越剧烈,通常带给观众的触动就会越强越深刻,也更能把故事带向一个崭新的高度,极大地增加影片的精彩程度。
但在这部电影里,随着人物身处环境的剧烈变化,他们的改变明明应该很剧烈,这种变化的情感表达明明应该很细腻,但最终体现出来的效果却相当不明显。
当然,也不是所有主角变化的都不明显,这里变化最明显的是戏份最少的阿天,他作为肥羊,刚出场时是一个自信阳光的大男孩,有深爱的女友和和谐的家庭,随着接触到网赌,他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原本勤恳正直的人也变得贪婪而暴力,他自己的本性在这个过程中饱受折磨,因此在偷奶奶手镯之后他躲在楼下失声痛哭,这一段是电影最好的部分,深刻细致地体现出一个人在走向堕落时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其次是女主安娜,出场时是个自信又虚荣的女模特,但随着踏入闺蜜的陷阱,她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名誉,还被人侮辱,这一段的情感表现明明很细腻,然而等她到了缅北之后,这种情感表现却仿佛被冻结了一般,她变成了一个标准的花瓶,人家让她做什么她做什么,面对男主的求救虽然愿意配合,但看不出情绪,被殴打伤害的反应也是应激性的缩缩脖子表现出害怕,结果一分钟不打又变回那个自信的梁安娜,甚至还想继续在这里搞诈骗,最后真的面临生死威胁,总算表现出一点正常的恐惧状态,被受害者谴责时的哭泣也稍微有点人气儿,但到配合警方行动之后就又变成了木头人,对于救她命的二把手之死毫无反应,结局时又变回了刚出场的那个虚荣的模特,整个诈骗事件在她身上似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最糟糕的是男主潘生,他出场时的姿态明显是一个相当骄傲又自负的码农大神,结果在发现受骗以后完全没有被打击和怀疑人生的表现,稍微拒绝了一下就光速接受了事实,开始努力为骗子干活,着手骗人毫无心理压力,没表现出一丝一毫恻隐之心,发现安娜这条路走不通之后也没有任何沮丧,反而及时的想出计划打断老大救了她一回,无缝衔接开始下一个计划,被拆穿之后主动站出来,态度和一开始说要走时几乎毫无分别,被朋友打断腿之后的反应也只有疼痛,而没有被背叛的愤怒,被关押拿到警方的字条只是迅速执行计划,而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喜悦和激动,挟持小女孩威胁老大有条不紊,仿佛掌控全场的不是警察,而是他,最后作为反诈专家出场更是态度淡定,游刃有余。
总而言之,他这一路即便有情绪波动,这种波动反应也都是应激性的,比如被打会呼痛,吃纸会反胃,但在经过这些激烈的打击之后,他缺乏正常人应有的情绪反应,比如后悔,愧疚,绝望,期待,而缺乏了这些反应,就会让这个人物的感染力断崖式下降,变成只是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而不是真正能够让人代入和感同身受的第一主角。
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不大,相较于那些纯烂片的情节有bug或者逻辑根本不成立之类的毛病而言,这个问题简直小到可以忽略,但当一部电影把情节bug修复,逻辑完全成立之后,它要想再进一步,就必须在这些人物弧光的展现上下功夫,如果单纯把所有人物变成推动情节的工具人,而不能完整精确的展现整个人物变化的心路历程,那么哪怕故事能够合理,它也只是一个合理的故事罢了。
kangsi-111 发表于 2023-8-14 12:51:43|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孤注一掷》这个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身上的枷锁太多了。
它不能太血腥暴力——因为审不过;它又不能太柔和——因为明显它有宣传反诈的任务。
它不能不讲警察,又不能着重讲警察,也不能把警方最新的反诈和抓捕手段技巧拿出来说;它不能不讲诈骗集团,又不能把诈骗集团讲得太丰满太真实;它不能不讲被骗的人,又不能把它引导到贪欲之外的地方。
它不能让暴力冲突的镜头里有美学特征,它也不能只是一味追求真实纪录片质感。
它不能只用影帝影后,也不能只用流量。
它希望总有一个角度打动你让你去电影院花钱买票,又希望看了的人能找到一个角度说它还不错。
于是,它就成了一盘大杂烩。
你说它故事讲完了吗?讲完了。有震撼吗?有。
但你绝对不能细品,因为不管从故事的角度,镜头美学的角度,暴力美学的角度,悬疑氛围的角度,它统统没有想要做到极致——原因很简单嘛,它肯定审不过啊。
因为我们没有分级,所以它现在这个程度的血腥暴力我已经觉得能出现在大荧幕上算是奇迹了。
好电影,一定会从某个角度让你感觉到极致。
悲剧、惊悚、恐怖、镜头设计、表演张力……这些都是《孤注一掷》本可以选其中之一拉满的维度,但它身上拴满了铁链子,它做不到。
但我依然觉得不管你爱不爱看电影,也不管你会不会喜欢《孤注一掷》这部电影,最好都能带着家里能带的家人们去看看。作为一部反诈教育片,它肯定比民警和家里人说一百句要强得多。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