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刘源无法报名,邓小平:我不好驳他的面子

[复制链接]
efg4960 发表于 2024-7-16 12:45:22|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1977年,邓小平重新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随后作出了一项重大决策,这一决策影响了4000多万人的命运,它就是——恢复高考。
与此同时,刘少奇之子刘源也抓住这个机会,无奈,他先遇到了一个拦路虎——超龄,因此高考被拦。
邓小平恢复高考已酝酿许久
恢复高考这一决策,是邓小平在1977年8月6日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一锤定音的,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关于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一些想法,早在文革结束以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

1966年到1969年,中国大陆所有大专院校都停止招生,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大学教师们更是被直接下放到“五七干校”进行劳动。高等教育一下子就陷入了全面瘫痪的状态,众多穷苦人家一下子失去了最重要的敲门砖。
1970年,大学们开始落实毛主席提出的“大学还是要办的”等的策略,北大和清华等部分高校也开始招收工农兵学院。
如此一来,1970年到1976年,全国295所大专院校总共招收工农兵学员七届94万人。其实这样做也可以,因为他们也慢慢地成为了社会的脊梁,但是,因为招生考试的废除,工农兵学院之间的文化程度差别非常地大,学生可谓是良莠不齐,如此一来,我国想要建设高水平科技队伍的设想就受到了阻碍。

如今,清华北大是人人向往的学府,但是那时,北大和清华也被大家戏称为“北京中学”“清华中学”。由此也可以看出那时社会大概的文化水平。
面对这样的情况,周总理也曾想过解决办法。1972年,周总理也曾提出过,在中学生里面选取一些有研究才能这样的人才,让他们高中毕业就直接上大学,如此也能为国家培养一些人才,但是,受到“四人帮”的干扰,未能得到实施。
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高科技人才严重缺乏,面对世界新的科技浪潮,中国走得有些步履蹒跚,面对现状,邓小平忧心忡忡。1977年5月,邓公更是直接指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

针对这一情况,邓公复出之后,就主动和中央提出,希望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第一,高校招生要恢复文化考试制度。当然,这些考生还需要经过严格的考试,不过,不管要招收多少大学生,都必须经过考试,若是考试不合格,坚决不能要,即便对方是谁的子女,或者是某个大人物,也不能要,不能让任何人“走后门”。
第二,大学要从工农兵里面招生,而重点学校可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当中招生。
其实,按照邓公最初的想法,1977年这一年是进行准备的,次年才正式恢复高考,之后再慢慢地步上正轨,但是,形势发展得太快了,所以,干脆就在邓公复出工作主持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上,就将此方案提前实施了。

在招生方面,又有几则要求:
第一,将录取比例改变,扩大招生范围,邓公已经下定决心要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而且不再搞群众推荐那一套,于是,这就衍生出第二个问题,在这10年的时间里,已经积压了数千万的社会知识青年,这些人又应该占取多少比例呢?
对此,邓公还亲自致信华国锋、叶剑英等人:“招生问题很复杂。据调查,现在北京最好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只有过去初中一年级的水平(特别是数学),所以至少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须在社会上招考,才能保证质量。”至此,邓公将方方面面的人都考虑到了,这项政策颁布之后,在10年的时间里积压的那些社会知识青年也拥有了梦寐以求的上大学的机会。
第二,对于考生的年龄和婚姻限制进行放宽。

1977年,招生文件下发时就已经注明:“考生年龄在20岁左右,不超过25周岁,未婚。”听到这一文件后,不少人都捶胸顿足,怎么白白蹉跎这么多年,竟然超龄了。对于1966年和1967年这两届高中毕业生来说,完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还没有走到考场上就被拦在门槛外,原因无他,此时的他们大多都是30岁左右,而且很多人都已经成婚了。
对于这一批学生,邓公也非常地关心和爱护,对于这些水平较高的,不管是用什么方法,用什么途径,都要选拔回来。为此,1977年招生文件又特别规定了:“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婚否不限(要注意招收1966、1967两届高中毕业生)。”
次年,在招生文件上又明确规定了年龄可以放宽到30岁,其他的限制也取消了。此外,还有一条特殊规定:为了那些已经结婚生子拖家带口的学生着想,那些大龄青年和工龄到了一定年限的完全可以带工资读书。

可以说,这些规定将各个年龄段的学子们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第三,对于那些繁琐的政审条件进行了修改,实行了择优录取。
刘源高考被拦,亲自给邓小平写信
1977年7月,邓小平同志复出,他复出之后主抓科技和教育工作,恢复高考的消息一出,全国的学子们都兴奋了,他们早已明白知识改变命运,如今,机会就摆在他们的面前。
8月21日一大清早,喇叭里面满是喜气洋洋,无一不是在传达一个好消息:恢复高考。

北京起重机厂得到消息以后,更是直接召开正式会议并传达相关文件, 而报考的条件也明晃晃的贴在车间的墙上,刘源逐字逐句的进行研读,终于松了一口气,原来,报名的政审条件里面,不涉及出身,只要本人没有历史问题和政治问题就可以。思索再三以后,刘源还是决定报考,但是,对于自己到底能不能被允许参加考试,还是有些不大确定,毕竟他的父亲是刘少奇。
刘源心中的不安还是被得到了证实,他的报名果然被厂里面的组织部门退回,理由也很简单:超龄。那时刘源已经26岁,正好超过文件里面阐明的“最好25岁以下”的要求。
对于这一结果,刘源是不服气的,他初二就已经初学,算得上是“老三届的初中生”,当年的高考对于老三届的高中生都是放开的。自刘源的年龄进行划线,厂子里面有9个年龄超过他的工友,大家都一律被卡了下来。

不过,当时他满腔热血,心中满是愤懑之情,为何别人能考,自己就不行呢?于是,他当即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依旧称呼邓小平为叔叔,也没有过多地寒暄,而是开门见山,直接阐明自己是刘少奇的儿子刘源,几年的时间里,他也几经辗转,从农村又回到了工厂,如今听说邓公又恢复了工作,而且又在抓高考,心中很是高兴,大家也为这则喜讯而振奋。他也想要考大学,但是厂子里不让他考,如果是因为他父母的原因这样的问题不让他考,他心中是不会服气的,而且这个也没有在招生简章上讲,如果他考了却没考上就是他自己的事情,到时候绝对不会怨恨任何人。

刘源写的这封信并不长,只有一页纸,却用钢笔字工工整整写好的,在信封上他写上“中共中央邓小平副主席”,又在上面贴上4分钱邮票,最后在自己的住处北京永安里附近随便找了一个邮筒将其投了进去,这一投将自己整个命运都投了进去。
邓小平读完信后笑着说:“他说的气势汹汹,那我也不好驳了他的面子嘛。”
十多天后,那边也来了消息,刘源同自己9个情况相近的工友们全部都被放行了,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去参加高考了。得知这一消息后,刘源高兴坏了,他的未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报考的时候,刘源认认真真地填写政审表。父亲一栏,填“刘少奇”,母亲一栏,填“王光美”,本人成分一栏,填“战士、学生、农民”,“现在是工人”。籍贯、政治面貌、社会关系等等,将自己的情况交代得一清二楚。
刘源他们拿到的,乃当年北京市高考考场里面的最后10个考号。此时距离高考举行,只留下一个星期了。

其实,邓小平当时是怎么批复的,刘源一直都没有见过,只知道邓公批复准许之后,一步步地传达了下来,最后还是厂教育处通知他可以报考。
刘源自己也不负所托。1978年初的一天,他收到了一封印着“北京师范学院”字样的信,从这以后,他也确定了即将迈入大学的门槛。次年,刘源的母亲王光美出狱,在同邓公的一次碰面里面,王光美还特到了自己儿子要求参加高考的信以及邓公的亲自批复,邓公没有说话,只是笑了一会儿。
其实,关于刘源被录取也有一段小插曲,刘源的成绩达线以后,当时师院的领导们也纠结了半晌,到底应不应该录取呢?为此他们还专门进行开会研究。
副主任崔耀先乃一名老干部,在开会时,他使出自己四两拨千斤的本事,放在他手边的就是刘源的档案,趁着众人还未开口,他当即说道:这个学生在农村插队,是因为肝炎被退回北京养病的。这个身体呀,能过关吗?得让他去医院复查。身体行的话,没有理由不让他上吧?

就这样,一个原本需要唇枪舌战的问题,被他这么一说,直接变成了一个很普通的问题,而且还是可以执行的那种。之后刘源被带去医院进行体检,体检过关后,1978年他正式入学,从此成为了大学生,他的命运轨迹又一次地发生了改变,而且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高考对于十年寒窗挑灯夜读的学子们来说,无疑是改变命运最好的途径,可以说,它的出现挽救了无数人,刘源通过高考将自己的命运重新规划好,而今天参加考试的万千学子们也可以,祝愿莘莘学子们可以考出好成绩,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