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刘先银经典点说以《易经》解释《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复制链接]
clover 发表于 2024-7-15 11:21:50|来自:澳大利亚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先银经典点说以《易经》解释《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是《易经》的注释,是《易经》的《易传》的延伸。《易经》与“西周”王朝有关,具体时间在孔子之前很多年。《易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和注释,产生于2500年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其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关于《易传》,有观点认为它并非孔子所写,但其内含的道理和思想对孔子有着深远的影响。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诸子百家的开始,需要有比较宽广的包容性去研究。《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开篇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广受关注和解读。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并表达了通过不断复习所学知识所带来的愉悦感。以下是关于这句话的几种解释:




乾:明心见性。学什么?争什么?乾,明心见性。





  • 字面解释:首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不亦说乎”可以理解为“不是很喜悦吗?”。孔子在此鼓励人们学习新知识并经常复习,以此获得内心的喜悦。
  • 深入解读:“学而时习之”强调的是学习之后要不断地实践和复习,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内心感到喜悦。
  • 批评误解:还有观点指出,一些人试图以《易经》等其他古籍来解释《论语》的这句话是牵强的,因为直接从字面上理解就已经足够合理。
  • 综上所述,《论语》开篇的这句话核心在于倡导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态度,并强调了复习旧知带来的喜悦。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但都认同学习过程中持续的实践和复习对于知识掌握和内心满足的重要性。
《帛书系辞》“教顺以《论语》”。《易经》兑卦彖曰“《兑》,说也”,说之大,民劝矣哉。用《论语》说教以顺乎天而应乎人也。
《易经》乾文言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经》萃卦彖曰“《萃》,聚也”。“学而时习之”就是学天父而时习坎,就是老子说的天得一以清。“不亦说乎”就是兑说啊,就是兑金刚的力量,这是《金刚经》之所以成佛之关键,我们常说金刚不坏身这是好的一面。另一面兑卦为夺,“说以犯难,民忘其劳”,水山蹇难而习坎之为劳。

《杂卦传》“《比》乐,《师》忧”。帛书之朋字都是傰字,艮傰人死。坤柔远而水地比谓乐,所以“有傰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艮傰从坤地的远方而来,也就是水地比乐的样子,比之有首而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兑说阴阳错为艮傰,这就是阴阳两面说到。期待江西海昏侯的《论语》也是傰而非朋。
用《易经》解释《论语》,这样“说”字和“乐”字都不是通假字,就是原文的用字。感叹千百年来读书的居然没几个读懂《论语》的,讨厌通假而不是去读懂原文。《说文》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论语》可能就是孔子弟子们学习讨论《易经》难题的结集。

谈起《易经》、《道德经》、《论语》这三本书,真可谓天下无人不知。每本书中都凝聚着圣人最为顶级的智慧,也都可以称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这三部书,也奠定了我们中国人智慧的基础,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奥秘尽在书中。
但你可能不知道,每本书里你只需牢记一个字,就能让你知道成功的最大秘诀。到底是哪三个字呢?
《易经》:守时。“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史书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姜子牙半生寒微、颠沛流离,但他能动心忍性,等待时机,终于在已近八十的高龄,遇到明主文王和武王,并助其推翻纣王统治,灭商建周。“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道德经》:守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中的“守静”理念通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句话得到了体现。这一理念强调了达到极度的虚空状态,坚守内心的宁静,并在万物纷繁复杂中寻找回归和再生的机会。据搜索结果,这一观点不仅体现在《道德经》中,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先秦诸子以及国人的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这段话还被用来阐述静的妙用,即通过观察和理解万物的运动和发展,来实现对生命和宇宙本质的领悟。那么该如何去克服浮躁的心态呢?其实老祖宗们早就给了我们解决方案,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其实很好理解,虚到极点,是什么都没有,就是空。守静笃,这个静,不是说没有任何声音的安静,而是宁静、清净,就是不起妄念。老子认为,外界一切连接都是内心的投射,改变内心,就能改变看到的世界。任世间万物在那里一齐运动,我只是静观其往复,如此便能成为万物运动的主人,这就叫“静为躁君”。静心才能生慧,心静才能悟理。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这就是“每临大事有静气”。遇大事且能静气之人,面对小事更是拿得起放得下。在浮躁的社会,一定是心静者胜。但是,静气不是软弱,不是消沉。静是为了更好的动,静时洞察一切,谋定全局,找到对手的弱点,进而动若脱兔,气势如虹,令你无往而不利。在生活中,面对尘世的污浊和勾心斗角却能保持清净幽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浊,这是守静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只有守静,幸福快乐的种子才会在心田生根、萌芽、绽放。
《论语》: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中孔子曾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强调了守信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总结:

  • 孔子的信用观: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将难以在社会上立足。这与他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息息相关。
  • 修辞手法:“大车无輗,小车无軏”的表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将失去信誉的人比作无法行驶的车子,形象地表达了信誉对于行为的重要性。
  • 句子解释:“大车无輗,小车无軏”意指牛车没有大车辕和车辕前横木相接的关键,马车没有辕前横木两端的木销,这样的车是无法行走的。孔子以此来比喻人若失去信用,就无法正常地在社会中行事。
综上所述,《论语》中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守信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会交往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对弟子们进行伦理教育的深远影响。
在这三条中,守静是前提,心静时才能洞悉万物,不受外界丝毫蒙蔽,才能准确地辨别出真正的机遇,并在时机来临的瞬间将其把握住。也只有守静,才能撕去物欲的蒙蔽,让本心呈现,襟怀坦荡,做事才能毫无私著、守信于人、诚信于天下。三部经典,三个字,守住“时、静、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做事的规范。
摘要:三部经典中的三个字“时、静、信”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准则。其中,“守静”是最基本的要求,它能帮助我们看清万物,不受外界干扰,准确把握机遇。同时,守静也能让我们摆脱物欲的束缚,展现真实的自我,从而做到对人守信,对天下诚信。这些原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成功具有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

  • 守时:能够帮助我们把握时机,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这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 守静:在繁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能帮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不受外界干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 守信:对人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总的来说,守住“时、静、信”这三个字,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也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不断追求和实践的宝贵原则。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