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胡适评毛主席的《蝶恋花》:没一句通的!是眼光高还是故意贬低?

[复制链接]
小川8433651 发表于 2024-7-14 15:56:26|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熟悉毛主席的人应该都知道,毛主席不仅仅只是一位伟大的领袖,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所创作的《沁园春.雪》等诗词,被列入中小学教材,其广阔的世界观和浪漫的描写,在无数中小学生心中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景图。
除此以外,毛主席所创造的其他诗词,也是在文学界内广受好评。很多作家都对毛主席所创造的诗词给予高度赞美,可偏偏就有这么一位,竟然将毛主席的诗词变得一文不值并称他所创作的《蝶恋花》根本就语句不通。
这个人就是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胡适。
那么胡适和毛主席之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又为什么会将毛主席的诗词贬低的一文不值呢?

锐评毛主席诗词
1959年,毛主席出版了自己的诗词合集《毛泽东诗词》,此书一经发表便是抢购一空,很多慕名购买的人都被通知已经卖完了。
看见如此火爆,出版社立即决定加印,这才终于勉强供应得上市场的巨大需求。
一时间全国喜爱诗词的人民都沉浸于毛主席笔下广阔的世界和浪漫的追求之中。
不仅如此,此书还流传到了台湾,受到了台湾文学界的广泛好评。
1959年3月11日,我国近代著名文学家胡适应朋友的推荐阅读了这本《毛泽东诗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胡适看着看着竟然笑了出来。

朋友十分不解,连忙追问其原因。
胡适直言道:“真是可笑,这本广受追捧的诗词集,竟然连韵脚都是错的。尤其是这一首蝶恋花,没有一句是通的。”
对于胡适所说的话,朋友大吃一惊,因为这本书在推荐给胡适之前,他是看过的,怎么会像胡适所说的那般。
但是,还没等他出言反驳,胡适再次开口:“这首蝶恋花最后一个字的韵角没有一个是挨着上的,怎么能称得上是一首好诗呢?”
胡适说的是对的,蝶恋花是一个词牌名,这样的词牌都具有严格的对账格式,每一个字的韵角都是有讲究的。
而毛主席所创作的这首蝶恋花,确实有几个字的韵角是对不上的。但这其实更能体现毛主席对于意境的追求,舍弃韵脚而追求意境,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而胡适是老一辈文学作者,他们这一代文学家最注重的就是格式,他们认为诗词与白话文是不同的。
白话文应该是简便的,庸俗易懂的,而诗词则应该严格遵循他应该有的运交和格式,否则便称不上是一首诗词了。
所以在看到毛主席这首蝶恋花时,胡适也是非常的不理解,为什么这样一本诗词集能够受到这样大的追捧?
这段谈话一直都非常私密,一直到胡适出版自己的采访日志时才终于被讲了出来。
毛主席听闻此事后也是没有反驳,只是说胡适是一个非常“顽固”的人。自己曾多次表示他应该回到内陆来可不是依旧别扭的不回来。以至于两人许多年都未曾见过一面。

讲到这里,有人似乎就要有疑问了,胡适和毛主席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能让毛主席面对胡适直言不讳的批评,不仅不生气,反而邀请胡适回到内陆呢?
两个人之间其实可以称得上是关系匪浅。
二人之间的渊源
1918年,此时的中国还未完全从封建社会中脱离出来,遍地饿殍,哭声不断。此时的毛泽东还是一位身无分文,空有一身才华的贫苦书生。
恩师不忍毛泽东一身的才华,就这样浪费在这乱世之中,于是在自己任教的北京大学给自己的爱徒找了一位图书管理员的工作。
虽然一个月只有三个银元,但毛泽东还是非常高兴。在这里他所追求的并不是吃饱穿暖,而是这里浓厚的文学氛围。只有在这里他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是一个文化人,而不是在乱世之中苦苦挣扎的底层百姓。

与毛泽东不同的是,此时的胡适已经小有名气。从国外留学《归来以后》,胡适同自己的一众伙伴们,不忍中国永远堕落在这样的黑暗之中,于是他们身先士卒做了那把劈开天幕的斧头。
新文化运动就这样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头军,在《新青年》杂志中发表了多篇自己的文学著作。胡适的很多文学作品在如今看来似乎都没有那样浓厚的文学氛围,但其实在当年白话文刚刚兴起的时代中,胡适的创作可以说是开辟了白话文作诗的新潮流。
而此时的毛泽东有幸阅读过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中的一篇文章,背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庞大的世界观所震撼,心中对这位作者仰慕不已。

已经接受了多年封建传统教育的文学家们,如何能接受这样的改变?很多北京城有名的文学大家都曾强烈的反对过白话文的提倡。并且在公众场合表示白话文只会让日常交流变得更加的繁琐无趣。
可胡适等人依旧顶着压力我行我素,他教导学生们日常交流应该是简便的,不应该每说一句话都要思索自己的措辞和造句。
因为有了胡适等人,白话文真的得以在北京城中越来越流行,最终取代了文言文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最基本的方式。
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胡适在来北大图书馆调查资料时,偶遇了毛泽东。毛泽东一眼就认出了胡适,立马请教了困扰自己已久的文学问题并表示自己如果有时间一定会去旁听胡适先生的课。
两人就这样相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都会当众向外界承认自己是胡适先生的学生。

二人分歧,胡适离开内陆
自那以后胡适经常以毛泽东的老大哥自居,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毛泽东有任何文学上的问题都会请教胡适,胡适也会给予耐心的解答。
原本以为这样的关系会一直持续下去,却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却让毛泽东对胡适大失所望。
这第一件便是1945年3月时,作为中国驻美大使馆的主要人员,胡适应邀参加了一场华人聚会。
在当时日本的战败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一件事。而战败之后,国内政权的分割就成了不可避免的话题。共产组织认识到依照蒋介石的脾气秉性,必定不会允许一个国家内拥有两个政权,时候一场战争就不可避免。

而在战争之前能够得到一些如胡适这样在国内有声名,有威望,也有一些势力的人的支持。便成了重中之重。
在董必武客气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原本以为依照胡适和毛泽东的关系,胡适应该会大力支持我党工作,却没想到胡适竟然严词拒绝了董必武的示好。
不仅如此,胡适还公开表示,国内政权应该由民主分割,由国内人民投票选举,不应是这样,靠着拉拢和挑起战争得到。
这显然是一个非常短视的想法,依照蒋介石的做事风格,这必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知道劝解无望,董必武也没有再继续说下去,转身投入到了与其他人的交流中。
此事传到国内以后,毛泽东也是大失所望。虽然没有得到老友的支持,但毛主席依旧在秉持着和平的基本原则之下,为共产组织争取最大的权益。

日本宣告战败,中日战争到此,终于宣告落幕。还没等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商讨出最适宜的解决方法,毛主席就接受到了远在美国的胡适发来的电报。
电报的内容非常简便,只有四个字“拒绝武力”。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字,但毛主席却看出了胡适背后。
在中国共产党已经做出最大让步,但国民党依旧步步紧逼的背景下,胡适依旧支持国民党,甚至于是劝诫共产党不要使用武力来争取自己的基本权益。
短短四个字,却让毛泽东对胡适失望透顶。
两位神交已久的老友就这样走上了分道扬镳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后,胡适也并没有选择跟蒋介石前往台湾,而是前往美国继续深造自己的文学事业。
在美国的学业结束后,胡适应邀前往了台湾的中国研究院做了院士,和毛主席的联系就这样中断了。

一直到胡适看到了毛主席发表的《毛泽东诗集》,并发表了那样一篇言论后,二人才终于有了短暂的交流。
而从毛主席对胡适的话中可以看到,虽然对当年胡适的选择,毛主席至今依旧耿耿于怀,但对自己的这位老友,毛主席显然已经原谅,并且十分的想念他。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