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七军后来怎么样了?其经历可谓惊心动魄,得到毛泽东授予的锦旗

[复制链接]
hyq6 发表于 2024-7-14 13:11:56|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看过《红七军》电视剧,不知道对红七军千里转战,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中央红军有什么感想,他们为什么要去找中央红军?为什么没有留在右江巩固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呢?在寻找中央红军的途中经过了哪些事件?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的。
邓岗的到来,带来了上级的指示,攻打柳州、桂林,占领广州。并且还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邓小平反对无效后,只能执行上级的命令。将部队改编,留下韦拔群的二十一师在当地进行游击战争。
韦拔群为师长的二十一师实际上只是一个番号,韦拔群原率领的第三纵队编入第十九师,参加北上作战行动。前委决定韦拔群留在右江根据地重建部队,发动群众坚持革命斗争。韦拔群坚决地执行党的决定,把原第三纵队的人员、武器、马匹全部补入主力部队,自己带着由几十名年老体弱的战士编成的一个特务连返回东兰。张云逸军长亲自为他送行,称赞他是一个好党员,勉励他把革命进行到底。
邓小平也和韦拔群依依惜别。他在东兰和韦拔群朝夕相处好多日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没想到,这竟是他们的诀别。韦拔群返回东兰后,利用根据地的群众基础和他在当地的影响,很快把二十一师组建起来,继续在右江坚持斗争。一九三二年十月,他在反“围剿”斗争中不幸遭叛徒杀害,年仅三十八岁。
邓小平一直深深地怀念这位壮族战友。一九六二年,韦拔群牺牲三十年之际,已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为他题词:

十一月九日,红七军七千人在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领下从河池出发,离开了自己建立的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北上之路。
征途开始
十一月十一日,红七军第十九师抵达庆远县怀远镇。怀远镇是庆远县的第一商业大镇。红七军在这里与敌人小有接触,仅一个小时,就占领了镇子。首战告捷,红七军还筹得了一些粮食和经费。原有数百敌军驻守在怀远,见红军进到镇子里,也没有直接与红七军交火,只是撤退到龙江的对岸,与红七军隔江对峙,挡住民红七军向东攻打庆远的通道。
按照原计划,红七军是要经庆远向柳州进发的。庆远县城当时驻有桂军的一个团,并且已有准备。打不打庆远?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以邓岗、陈豪人等为代表,认为,执行中央的路线,就应该攻打庆远,发动群众与扩大政治影响,而且也有打下的可能。
另一种意见,以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等为代表,认为庆远是一个重镇,极具军事战略价值,敌军肯定会死守,以当前红军当前的力量,并没把握直接攻下,万一下子无法攻克,想回撤就极为困难了,因此不赞成攻打庆远。
邓小平等不但不赞成攻打庆远,而且也不赞成攻打位于怀远东北的融县,主张迅速渡过融江向桂林进发。最后,前委基本上接受邓小平等的意见,决定不打庆远,但打不打融县等到了天河(今天的罗城)看情况再定。
于是,第二十师后队改前队,向天河前进。
红七军到了天河之后后,又一次讨论了红七军的行军路线到底往哪种。邓小平、张云逸等人主张不攻打融县,从长安绕道过去,过了融江之后,再寻机与敌人作战。
邓岗等人则坚决反对这个意见。最后,前委经过讨论,最终决定还是采纳邓小平等人的意见,不打融县,经融水转移敌人视线,再攻占长安后渡河。第二天,他们得知融县有一条小河可徒涉到长安,于是临时决定到融县。

刚走了不到四十里,到了天河县佛子坳,桂军覃连芳师赶来拦截,两军打了一场遭遇。战斗过程中,另一支桂军杨腾辉第三师赶来增援,情况非常危急。邓小平等当机立断,立刻带部队摆脱敌人,改道朝融水方向进军。红七军撤离时,桂军也不敢进行穷追,随后退回长安。
红七军到达融水后,因天下雨,休整几天。前委在这里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就要不要打长安进行讨论,这一次会议,对天要不要攻打长安这个问题,大家争论得非常激烈。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方,主张不打直接攻打长安,从福禄绕道过融江。以邓岗、陈豪人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部队普遍存在“充分的进攻精神”,“都怪指挥官没有决心”
从而指责邓小平等人,不执行党代表大会七成的决议,遇到敌人总是想到躲避,极度缺乏向敌人进攻的精神,放弃以庆远、融县为中心发动群众,有轻视群众工作的倾向。他们认为红七军的力量比桂军要强大,应该大举进攻长安,攻下长安可以解决部队给养补充问题,并且要以扩大红七军的政治影响。
会议开到最后,前委将邓小平的意见否定了,统一意见还是先进攻长安,通过融江后,再攻打桂林。
邓小平后来说:“我在会上很孤立,此时我提出辞去前委书记,由中央代表或别的同志担任前委书记的请求,邓、龚、陈等又不同意,结果我服从了大家的决定。”红七军进到长安镇外。长安是融江上游的一个大镇,有三四万人口,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东渡融江可进桂林,南可以下柳州,又是通往贵州、湘西的交通要道。这时的长安已有桂军韩彩凤一个师的重兵驻防。
原在四把镇堵截红七军的覃连芳师也赶到这里。战斗从五日下午打响。红七军强行攻打了五天,都没有拿下,敌人的援军还在缓缓不断地增加。攻城攻不下来,基本上也无法实现渡河攻打桂林的目标,部队粮饷、冬装成了最大的问题,一下子也无法解决,士气有点低落,前委只好决定带领红七军撤退。
虽然长安一战,红七军歼来敌军五六百人,即使红七军撤退时,桂军倒也不敢趁机进行追击。但是,陈豪人进行总结,认为红七军“死伤干部过多,损失太大”,弹药也消耗得太多,一句:“虽未得结果,损失过大,是算我们失败。”

从长安撤退出来的红七军,星夜转移到大苗山,随后经过大田直插福禄镇(今天的三江县西),途中也遇到过一些地方民团的堵截,但都一一打退。
到了十二月十二日,前委在福禄如开会议,再度研究如何攻打桂林问题。邓小平在会议是根据实际情况,总结近期长安一战,红七军的得失,尽最大的努力试图说服前委其他领导人,放弃攻打桂林,结果孤掌难鸣,他的建议并没有成功取得效果。还是决意攻打桂林,但还是对作战的计划作了部分调整,决定派五十五团政委黄一平率少数骨干化装潜入桂林做内应,大部队到古宜之后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进军古宜的途中,通过情报机构,邓小平等了解到,已有一个桂军教导师驻守古宜,又得知柳州和庆远的桂军也朝桂林转移布防。在这种情况下,前委决定不能从古宜经过,而改走湘桂交界处的绥宁、武冈绕道向桂林进军。
当部队途经三江、龙胜等侗族聚居地区时,前委指示部队认真执行群众纪律,尊重侗族的风俗习惯,宣传红军的性质和政治主张,以消除当地群众的疑虑。各部队遵照指示,上山寻找说服躲避的侗族群众回到村寨。战士们帮助群众打扫院子、挑水,有的用自己带的粮食做饭给缺粮的老乡吃。当部队离开村寨时,全寨男女老少都来送行,有的侗族青壮年还主动给红军当向导,帮助红军采购粮食等。
十二月二十五日,红七军到达离武冈只有二十里的木瓜村。
红七军自右江出发后一直未得到大的补充,进入湖南后已是冬季,天气越来越冷,官兵都还穿着单衣,脚上的草鞋也大都穿烂了。解决冬装等补给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在原计划中,实际上没有打算攻打武冈,但是,当了解只有少数民团据守武冈后,前委刀上改变计划,攻打武冈城。
武冈城高墙厚,工事坚固,城墙外掘有堑沟,还有资水绕城而过,形成一道天然屏障,素有“铁打的武冈”之称。这里也曾是曾国藩创办团练和训练湘军的地方。
二十六日,红七军开始抢渡资水,强攻县城,攻了四天四夜,都未能攻下。湖南军阀何键急忙调五个团驰援,红七军被迫仓促撤退,这一次撤退不像上一次攻打长安那样,敌人没有强追 ,而是遭到敌人的穷追。因此这一仗打下来,红七军伤亡极大,团长何莽也在此战中英勇牺牲,部队士气受到严重挫折。
在武冈打了败仗之后,已经不可能、也没有力量去攻打桂林,部队目前最迫切的求是找一个地方安顿下来,进行休整和伤兵安置,给部队补充兵力和给养。
前委决定东去湘南找一个地方,估计湘南可能有中共党组织。一九三一年一月一日,部队继续向东进军,沿站湘桂交界处理再度进入入湖南新宁,又从新宁与广西全州相临的界牌,折回广西。出奇兵突袭全州县城得手,并迅速占领全州,红七这终于得到一个喘息休整的机会。

红七军北上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中央攻打柳州和桂林,是后夺取广州的命令。但在最近两个月的作战中,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尽管红七军英勇奋战,却没能攻下一座大的城池。而且因为连续行军和频繁的战斗,红七军减员高达三分之一以上。因此,占领全州后,红七军上下失败情绪日益严重,逃兵开始多起来,以前表现很好的干部也当了逃兵。广大指战员们对中央的命令是否行得通纷纷提出怀疑,纷纷要求前委对下一步何去何从的问题进行解答。
早在河池红七军党代表大会开始,前委实际上是在邓岗直接领导下工作,支持邓岗的有陈豪人和龚鹤村。
而邓小平和李明瑞、张云逸等为了让红七加摆脱“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作了最大的努力,从根本上却无法予以改变,部队仍遭受到很大的损失。邓小平深感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了。
在前委会议讨论了红七军目前形势,下一步如何行动,邓小平在会议提出,部队去全州休整,改变战略不再硬打攻坚战,由原来单纯的军事路线改为在行军中发动群众,做好宣传。
这次会议上,还是有不少同志主张执行中央的命令,按党代会的决议,继续攻打桂林,不过这些意见在这一次大会议上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
最后,前委终于同意了邓小平的意见:
“既不打桂林,也要抛弃攻打大城市的想法”。
并决定部队经湖南江华出连州、广东北江,至粤湘赣边界与江西朱、毛红军取得联系。
邓岗、陈豪人通过全州中共党组织,找到红七军派去桂林做秘密工作的黄一平,设法使他们通过白区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后来,邓岗于一九三二年三月调到东江特委工作,十月在一次战斗中牺牲。陈豪人于一九三八年二月被派到国民党军队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一九四〇年八月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三十三岁。
邓岗的离去,是红七军在组织上结束“左”倾冒险错误领导的转折点。前委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部队自出发以来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使广大指战员充分认识到,红七军的损失是由于盲目执行错误路线的结果。这个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中央已经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冒险错误。莫文骅同志后来回忆到指战员们通过前一段时间血淋淋的教训,也终于认识到如果继续执行“立三路线”,迟早会断丧红军、断丧革命
全州前委会议后,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将部队进行了缩编,把原来的四个团缩编成为三个团,减少非战斗人员,将他们尽可能地安排到战斗部队,转变成为战斗人员,对伤病员也进行了妥善安置。在全州这段时间,还筹得了几万块钱。
一月四日晚,根据侦查得到消息,桂军的一个师从桂林扑向全州,而且已经离全州不到二十里的地方了,为了避其锋芒,不与敌人硬拼,前委当即决定,红七军全军在第二天清晨,全部撤出全州,而向湖南的道州进军。
七日,部队拂晓进入道州城时,城里豪绅、富商大都逃跑了,豪绅们的民团武装盘踞在离全州数里之外的地方虎视眈眈地盯着红七军。

在这里,邓小平主持召开了一个有三四百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并讲话,宣传红军的政策和主张,并且动员广大群众一起支援红军。当时那些当地的豪绅暗中派人给湖南军阀通风报信,请求这些军阀派重兵来围堵红军。两天之后,湖南各路军阀从三个方向扑向道州,邓小平意识到这时的红七军,短时间不能再进行恶战战了,决定带领部队提前撤离道县,向江华前进。
道州距离江华还有百多里路。正是寒潮南侵的时节,这一带位于萌渚岭和都庞岭两大山脉之间,是个风口。到这里的时候正半夜,刮着北风下着雨,天亮明下起了大雪,寒冷异常。
此时的红军战士们多数生活在南宁一带,哪见过这么冷的天气,况且还穿着单衣,有的战士甚至只是穿着短裤,连草鞋都没有,一个个冻得脸色发紫,浑身上下直打颤。大雪天气山路覆盖,分不清路和沟,所以一不小心整个人就滑倒掉进山沟里。有个别的战士累得实在走不动了,本想在路边坐下来休息一下,结果一坐下去很快就被冻僵,再也无法站起来。当红七军达江华县城时,五十八团就冻死了七八名战士。
一月九日,红七军终于到达江华。江华县城周边的地势没有办法据守,因此敌人也没有设防。
这时部队已经相当疲惫,前委决定在此休息两天。红军召开了会议,由邓小平主持,全军营级以上干部都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讨论解决部队的过冬被子和服装的问题。会议中,话题逐渐由补给问题转移到行动方向问题,大家纷纷发言发表意见,都表示自从离开右江以来,盲目地攻打大城市是行不通的,如果继续按照这样继续打下去,部队会拖垮拼光,会议决定退回广西发展。
元月十一日,红七军往广西方向进军。第二天就到达岭东,原本计划在此地休整一段时间,没想到。这个地方的反动势力过于强大,而且环境复杂,红军在这里的给养相当困难,因此仅仅休息了一天。
邓小平再一次召开了干部会议。在会上大家都意识到近来部队受到了几次较严重打击之后,有了较多的战斗减员,战士们情绪也有点低落,运动起来十分困难,眼下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充实力量,鼓舞士气,提高红军的战斗力。
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会议讨论决定:将部队整缩为两个团,军主要干部兼任团长,各级干部逐级下放,整编后,剩余的军官编入军官训练所。
等部队到达桂岭时就实施整编方案。会议上还决定丢掉笨重武器,轻装前进,实现快速运动。
一月十四日,红七军终于翻过老苗山,傍晚时分就到达桂岭。此时的红七军仅剩三千五百多人。
原计划部队在桂岭休整一个时期,但抵达后才发现,当地的豪绅武装力量太强,“如桂军重兵来,将大不利于我”。
邓小平召集前委会议研究后,决定在桂岭只作短暂休息,实行部队整编,然后继续向广东的连州前进再到北江。
整编后的主要领导干部为:总指挥李明瑞,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参谋长龚鹤村。第五十五团团长龚鹤村。第一营营长章健,政委袁任远;第二营营长张翼,政委由陈漫远担任。第五十八团的团长则由李明瑞兼任,麦农本任政委。第二营营长李显,政委黎心诚。
部队在桂岭休整了四天。经过休息和补充,战士们的斗志好了起来。此时,冬衣也都准备好了。

一月十七日,邓小平、李明瑞、张云逸率部队再次离开广西境内,经湖南江华县大夕、广东连州清水镇,于十九日进至离连州六十里的东陂圩。在这里,邓小平主持召开前委会议,讨论要不要攻打连州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如果攻打连州,就一定要在连州停下来,北江即不易通过。他估计北江此时还没有重兵把守,如果能迅速行军,通过北江是可能的。会议接受邓小平的意见,决定绕过连州城,迅速赶到北江和湘南宜章一带开展工作。
但是,当部队行至星子圩时,得到情报说离此三十里的黄沙埠已有两个团的湘军据险扼守,已难通过。因此,又决定回师连州。二十一日,进抵连州城外。邓小平、李明瑞决定吸取打武冈的教训,放弃攻城。
在城外,部队因筹款逗留了几天。期间,分别召开了一次党员大会和一次干部大会,讨论七军下一步的行动问题。邓小平在干部大会上提出向广东乳源县梅花、太平、杨家一带前进的设想。他说,据了解,那里有赤卫武装,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会上,就邓小平的这个想法展开激烈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应该很迅速地出梅花、太平、杨家,攻坪石。理由是:攻连州没有把握,而且即使攻下来后工作也不是容易开展起来的。部队眼下需要群众影响及补充,而梅花、太平、杨家有群众基础,可以补充兵额、安置伤兵,在梅花、太平、杨家,有群众作依靠同敌人打个硬仗。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再攻连州。理由是:部队现在应有攻坚的决心,如能将连州的工作开展起来,政治影响会比攻梅花、太平、杨家大些。攻下连州能得到长时间的休息,物质上也能得到很大的补充。会议最后决定接受第一种意见,出星子圩经黄沙埠到北江。
二月一日,红七军到达广东乳源县梅花村。这是一个约一二里见方的小盆地,住着二三百户人家。周围是丘陵,长着密密的灌木林。梅花村虽然是一个小圩镇,但地理位置却很重要,处于湘南和粤北交界的地方,是乐昌、乳源、连县、宜章、临武等县的中心点。三年前,这里曾受到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的波及,接收过起义军伤员养伤,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于是,前委打算在这里补充红军,安置伤员,并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土地革命。
邓小平在梅花村的棉花坛见到了中共乐昌地方党组织负责人谷子元。从谷子元那里,邓小平才知道,一九三〇年九月召开的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已经纠正了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
这时,根据李明瑞的表现和本人要求,邓小平代表前委批准李明瑞为中共正式党员。同时根据工作需要,补选李明瑞为前委委员。
二月二日,得到情报说粤军邓辉率一个团追来。前委分析后认为:部队的情绪和作战能力比前一段有很大的变化,又占着有利地形,吃掉敌人这个团没有问题,不能错失这个大好机会。
这一仗打胜了,红七军的影响扩大了,在小北江立足就不成问题。随即作出布置,开展迎战动员,构筑阵地工事。二月三日,敌先头部队向红七军阵地发起攻击。
交手后才知道情报有误,敌人有三个团,有两个团的战斗力非常强。邓小平、李明瑞等都亲自在前线指挥。鏖战了五个小时,红七军损失惨重,伤亡四五百人,干部损伤大半,营长李谦、章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这一仗打败了。

作战失败后红七军随即退入了山中,各级指战员十分疲惫,失败的情绪也蔓延开来。残酷的事实让人认识到这是无法立足了。前委召开临时会议,放弃原来在粤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改向江西前进找苏区红军。
二月五日,红七军到达杨溪长来渡口,准备渡过乐昌河东进。五十五团在李明瑞和邓小平的率领下先行渡河,张云逸的五十八团掩护渡河。
原计划天一亮就开始渡河,不料战士们过于疲惫,延迟到午后才开始渡河。河面非常宽阔,而且水流相当湍急,红军手上只有两只小船,一次只能渡过二十人,速度相当缓慢。
下午三点多钟,五十五团全部渡过河去,先控制滩头阵地。随后,五十八团的大部分也过了河,只剩下张云逸和其他六百名红军战士没能渡河。
乐昌和韶关的粤军同时向红七军扑了过来。邓小平、李明瑞的指挥已经过河的部队与敌人展开激战,掩护后续的部队继续渡河。眼见敌兵不断增多,为防止被敌人包围,只能率领部队被迫撤退,从而与还留在对岸张云逸所部失去联系。张云逸也只能率部撤入乳源县必背和半岗岭里。
邓小平、李明瑞率部摆脱敌军追击,从仁化地区进入江西大庾,随后又从大庾进军崇义,却那里寻找中央红军。
二月十四日,在崇义县的杰坝,邓小平所领导的过河部队与上崇南游击大队会师,马上联合起来占领了崇义县城。这个时候,邓小平等才了解到,红三十五军的独立营就在离县城三十五里处,而且还建立了苏维埃政府,马上派人进行联络。
三天之后,邓小平见到了赣南行动委员会的负责人
“得悉他们这里同上海党中央有交通线,并且得悉党中央已经召开了六届四中全会”。
邓小平决定以崇义为中心建立苏维埃政权,大力开展土地革命,整顿部队。同时,设法联系张云逸所率未过河的部队。
邓小平根据部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取消前委成立团委,并自任团委书记,委员包括许卓、李明瑞等人。
崇义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党组织也不太成熟,十分缺乏干部,因此,实际在开展工作时困难比想象中要多得多。因此举办了干部训练班,把部队和地方基层干部抽调上来参加学习。邓小平亲自讲课。经过一番努力工作,周边各地也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开始土地革命,广大群众也慢慢发动了起来。

半年以来,部队战略发展方向到底在哪,始终困扰着红七军的领导人。邓岗离开后,红七军与中央一点联系也没有了。加上乐昌河一战,红七军被一分为二。五十五团及五十八团大部分留在崇义发展,还是寻找别的地方发展?领导人心中都没有底。此时,崇义的敌情并不严重,部队正在休整,而且崇义到上海有可靠的党的地下交通线。
因此,邓小平打算从这里去上海向党中央汇报红七军的工作。
三月七日,邓小平把这一想法告诉许卓、李明瑞,他们都表示同意。最后团委决定,在邓小平离开期间,由许卓代理团委书记。之后,邓小平便和许卓一起去离崇义三四十里的杰坝,同当地特委的同志一起讨论、布置工作。邓小平打算从杰坝再回到崇义县城给部队布置工作后即沿地下交通线去上海。
三月九日傍晚,邓小平和许卓在崇义的长潭区与从信丰赶来的中共赣南特委书记陈致中一起研究地方工作。
陈致中告诉邓小平,蒋介石正调集二十万兵力,对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围剿”,崇义也有可能成为敌人的进攻目标。邓小平认为以红七军的力量在崇义很难站住脚,不如转移到信丰去,因为信丰是原红三十五军的驻地,如果红七军到了信丰,既可以将当地的赤色政权进一步巩固,也更易实现扰敌后方的任务,作用会更大。他和许卓研究后,决定红七军第二天即出发去信丰。
三月十日上午,雷声隆隆,大雨滂沱。粤军两个团以及一些民团开始攻打崇义县城。因为侦察工作做得不好,以至敌人到了城边时才被发觉,仓促交战不久,李明瑞即率部队向过埠撤退。
这时,邓小平和许卓在长潭红军医院慰问伤病员后正在往崇义县城方向去的路上。在离县城不远的地方,得知敌军已经攻下崇义县城,部队已安全撤往过埠方向。邓小平即同许卓商定:许卓往过埠方向追赶部队,他返回杰坝,利用崇义党组织的地下交通线动身去上海。
邓小平叮嘱许卓:部队仍须设法到信丰去,即使暂时不可能,也必须经过一个时期到信丰。只有在信丰这样的地方与老“赤区”群众会合起来,红七军才能实现其任务。
邓小平回到杰坝。第二天,他化装成买山货的商人,在交通的带领下,步行几天,经大庾到达广东省的南雄。南雄城内有一个中共地下交通站,他在那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交通站又另派一名交通,带领他步行到韶关,然后乘火车到广州。在广州停了半天,当夜登上去香港的轮船,随后由香港到达上海。

邓小平走后,于三月中旬李明瑞率部撤至遂川,进军永新。张云逸率部摆脱敌人后,从坪石渡过了乐昌河,途经汝城和桂东,在湖南酃县十都圩附近,与王震率领独立师第三团会师。会师后一起南下找寻李明瑞所在部。
四月初,终于在永新找到李明瑞部。
会师后的红七军与红二十军、独立师一起,参加第二次反“围剿”斗争。当年七月,红七军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加入中央红军队伍,成为中央红军的一部分。
总结
红七军离开右江后,转战湖南、广东和东西,经历大小战斗百余次,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难险阻。他们在“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下,虽屡战屡挫,却屡挫屡起,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成为一支打不垮、拖不垮的英雄部队。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闭幕式上,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亲手授予红七军一面锦旗,上面书写着“转战千里”几个大字。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