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复制链接]
hai-er 发表于 2023-8-13 19:29:58|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评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lywylwl 发表于 2023-8-13 19:30:24|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完了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田七郎那篇。
当时我在背古代文学史的时候,就特别感动。
“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表面上是彼此平等的,但由于人有富贵贫贱之别,用以为报的也就不同:“富人报人以财,贫人报人以义。”知恩报恩的道德准则实际上是片面的,不公平的。蒲松龄的这个故事,表现了他对当时崇尚的、文学家反复讴歌的人际道德原则之一的“义”的思考与质疑,也可称之为一种思想觉醒。
在当时那个年代,蒲松龄能有这样的意识,真的难能可贵。
田七郎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贫困的猎户田七郎非常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恩惠,因为接受了就要报恩。但是因为他家穷,不小心惹上了官司, 是一个有钱的朋友帮他解除了危机。到后来,他这个朋友惹了麻烦,田七郎不得不帮忙,最后以死报答了他之前的恩惠。
很悲壮的一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聊斋志异》作为文言小说双璧之一,他的地位大家有目共睹。
里面的故事看多了,就会觉得大同小异。
但是,这本小说最经典的地方在于,它那深刻的主题。
当然,从艺术性上来说,它的语言,它的象征,诗化小说等等。
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读读文言文,如果没时间的话,可以挑其中的几篇来读。
虽然每个故事的篇幅不长,但有的主题确实还蛮深刻的,值得一读。
nightgo 发表于 2023-8-13 19:30:40|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他出生于一个逐渐破落的小地主家庭,从小热衷功名。19岁时,他连续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从此以后都屡试不第。后因家境贫困,他被迫充当宝应县知县孙蕙的幕宾,不久便辞幕回乡,设帐教学,边教书边应考,一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但四年后便死去。
《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大概在他40岁左右完成,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座右铭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他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借妖狐鬼怪的故事来发泄自己内心对清朝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反抗,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
在思想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一是以人妖相恋为爱情主题,既表现作者理想的爱情,又表现作者强烈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如《婴宁》、《莲香》、《香玉》、《小谢》、《连城》和《宦娘》等作品。二是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揭露科举制度对人才的埋没。如《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续黄梁》等作品。三是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和贪官污吏、土豪劣伸对人民的残酷欺压和迫害。如《促织》、《席方平》、《潞令》、《梅女》等作品。四是歌颂劳动人民高尚的道德情操,揭露统治者的丑恶灵魂。如《考弊司》、《公孙夏》、《窦氏》、《娇娜》等作品。《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具有一定积极进步的意义,但由于受作者思想局限性的影响,小说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消极落后的因素。
总之,《聊斋志异》在艺术上,表现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文笔流畅,语言简洁生动,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woshioyy 发表于 2023-8-13 19:31:11|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聊斋志异》,郭沫若有一副对联,叫做「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它是自孔子「苛政猛于虎」、柳宗元《捕蛇者说》之后,对于封建时代恶政治之控诉所发出的最高与最强音。
这是对《聊斋志异》官场文字的高度概括与准确评价,最能体现郭沫若这以评价的,便是《梦狼》。

故事是这样的。

说直隶(今河北)有一个姓白的老翁,其长子白甲在南方做官,因为山长水阔,两年之间,苦无音信。正当此时,有一个姓丁的亲戚前来做客,这个亲戚是个「走无常」——就是经常替阴间办事的活人——所以在吃饭的时候,就难免说到了一些在阴间的见闻。

对于丁某的话,白翁半信半疑,而疑占的比重更大。

大概是看出了白翁半信半疑的态度,过了几天,白翁睡觉的时候,丁某忽然来找白翁,邀请他与自己同游。白翁跟着丁某,很快就见到一座城门,进去不久,丁某就指着一个衙门对白翁说,说这就是你儿子的官衙了,咱们进去吧。白某看那衙署,见一头巨狼挡在门口,非常害怕。丁某说别怕,进去就是。

白翁随丁某进去不久,就到了二门。从外向内看去,里面坐着的、站着的、躺着的,全都是一头头的巨狼,院子里累累地到处都是白骨。

怀着恐惧的心情走进二门,正好白甲从里面出来,看到父亲和丁某,白甲非常高兴,招呼他们入座,而后就命令左右赶快准备饭菜。不大一会,一头巨狼衔着一个死人进来,白翁战栗失色,说你这是干什么。白甲说准备做饭啊。白翁赶忙制止白甲,说我不在这里吃饭了,你快别准备了吧。

经过这一番折腾,白翁心里充满了恐惧,就要告辞,一群狼挡在门口,不让白翁出去。

正在进退两难之际,群狼忽然发出恐惧的嚎叫声,有的钻到床底下,有的躲在桌案下,一个个战战兢兢的样子。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bigshuo007 发表于 2023-8-13 19:31:29|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 蒲松龄是个什么样的人

    •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 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 现实生活中不得意,不被别人认可的蒲松龄,希望在自己虚拟的美好的理想的鬼神世界中得到一丝丝慰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把他自己的梦想幻化成鬼怪,狐仙,以掩盖自身在当朝的失意和不满,躲避被朝政诛杀的危险,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有人写现实版的生活,有人写理想中的国度。但所有的作品都离不开现实的影子,凭空是捏造不出什么东西的,这是肯定的。当朝,只有颂扬的文字才能受宠,所以留有古训:千秋功罪,后人评说。

  • 他写过的作品介绍

    •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 作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辛十四娘》《小倩》等。
    •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 作品主题的思想介绍

    • 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聊斋中的故事,还有许多故事还拍成了电视剧……
    • 《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 《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终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人阴间、杀死两吏卒的王鼎(《伍秋月》)。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发被压迫者的斗争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蒲松龄才华过人却名落孙山,他对科场的黑暗、考官的昏聩、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写起来能切中要害,力透纸背。通过一些梦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士子。

  • 关于更多详细内容

    • 可以看我的博客大汇总: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ioness 发表于 2023-8-13 19:31:46|来自:湖北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外行,只能说点我还记得的。
首先,聊斋不是以鬼故事出名,学术界公认它是“我国古代最杰出文言短篇小说集”(虽然本来也没几本)。问世不久就“风行天下,万口传诵”,题词的、作序的、研究的多了去了还全是大咖。晚清和民国对《聊斋》的研究颇为冷清,新文化运动以后就更是了,钱玄同、胡适、周作人都轻视它。冷了很久,直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的出现才打破这种局面,其中对《聊斋》给出了精到公允的评价。鲁迅学术虽然不太尖,但胜在名头响,有独见,而且出现的时机刚好,《聊斋》就又火了起来。后面经过新中国和改革开放,“聊斋美学”更是雨后春笋一般冒啊冒的。

在我看来,《聊斋》有这么几个好:

一、语言
聊斋是文言,但把人写得特活特丰满,这是功底没得讲,通而不俗,一点没被语体缚住。冯镇峦评“文章皆如锦绣”。
1、先说生动雅洁。
《红玉》篇冯相如初见红玉:
“一夜,相如坐月下,忽见东邻女自墙上来窥。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遂共寝处。”
情窦初开的少女见心上人,只是“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这一句“不来亦不去”太妙了。对于心上人的追求,是积极面对还是保守矜持?是牢守封建清规还是大胆追求幸福?都在这五个字里。
还有一个“窥”字,懵懂?羞涩?窃喜?都包括了。
蒲松龄写了很多诗,知道什么叫练字。一字尽得风流的例子,《聊斋》里太多,可见他写小说也这样自觉。
佳处另有:《马介甫》、《江城》中的悍妇;《王子安》对举子们的比喻;《王六郎》写王六郎送许姓;《席方平》中席方平“大冤未申,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促织》的心理描写;《婴宁》《西湖主》《彭海秋》美如散文诗的写景。
2、再说幽默风趣。
《董生》夜遇狐女,初见狂喜,后来因狐女“毛尾修然”而大惧欲遁,当狐女曰:“何所见而畏我?”时,董曰:“我不畏首而畏尾。”
《狐谐》中狐女与客的对话,博弈般充满了机智、勇敢和幽默,众宾客为之绝倒。
蒲松龄总是选择最适合人物身份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同时逗笑读者。别以为这很容易做到。
《聊斋》也有“含泪的微笑”,如《死僧》。不仅要笑这位道士的迂腐,而且也为其行为悲哀。这是为了警世。
再如《翩翩》里翩翩和花城娘子的对话,《司文郎》对瞽僧闻到余杭生老师的文章“下气如雷”的描写,《崂山道士》中妻子对王生的揶揄,《镜听》中次妇“侬也凉凉去”的忿恻,《竹青》中生与竹青“胎生也?卵生也”的闺房趣话,《仙人岛》绿云对骄傲自大的王勉善意的诙谐等等,大都幽默隽永,蕴含劝世意图。
3、最后是文白和雅俗的兼蓄。
《聊斋》用典多,加上化用古语,很有内涵。但仅如此并非创新。毕竟清以前的笔记小说也有这写法,光是继承怎么脱颖而出?于是,蒲松龄就把口语、俗语等一些生活化的语言和文言融合,使文言获得了新生命。这种“新语言”也让它有了广大拥趸。
《诗经》、《汉书》、《韩非子》、《文中子》、《南史》、《古今注》、《神仙传》、《正韵》、以及唐宋各家诗、文、《西厢记》、《西游记》等等数十种,都能在《聊斋》里寻得见。蒲松龄用古人句子有两种办法,一是概括其意思,另一则是原句引述或借用。无论哪种方法都能做到浑成自然,天衣无缝,绝对没有穿凿附会、削足适履的感觉,从《聊斋自序》就可见一斑。且他更善于师天写实,师心造境。所以,他的文辞固然有古语之滋养,却绝不陈语重谈,袭故蹈常,落套刻板。
而“新语言”如
《翩翩》中的对话。
《画璧》中写几个姑娘之间的调笑:“腹内郎已许大!尚发蓬蓬学处子耶”。
《婴宁》里婴宁称王子服:“个儿郎目灼灼似贼”。
《仇大娘》对负心汉的愤怒之语:“恩义已绝,更何颜与黑心无赖子共生活哉”。
《庚娘》写闺房趣语:“馋猧儿欲吃猫子腥耶”。张鸿渐中的“一日夫妻,百日恩情”。
《娇娜》中“创口已合,未忘痛耶?”。
《小谢》中的“小鬼头”。
《青梅》青梅说出的“赔钱货”。
这样的语言在《聊斋》中几乎篇篇都有,看起来分外精神。
对比《池北偶谈》和《阅微草堂笔记》,相近的时期和体裁,这两本的小说观念还停留在唐前那种“粗陈梗概”“残丛小语”式的“旧志怪体”上,没创新没力度。哪怕王士祯、纪晓岚的名气及才学再大,写小说蒲松龄才是高手。

二、意境
《聊斋》的意境美主要是小说中诗化倾向造成的。
袁世硕曾对《聊斋》诗化意境的建构方式总结:“一是虽然没有或甚少诗句出现其间,但整个故事却借助传统诗歌意象建构而成。一是作为结撰故事的重要关目,赋予故事以诗意。”前一种情况如《宦娘》、《婴宁》、《黄英》等,后一种情况如《白秋练》、《公孙九娘》。
无论是作者还是作品中的人物,“他们用对诗的全身心投入表明:诗意味着爱,诗意味着生命,诗意味着美。”事故离奇变幻,疑鬼疑神;文亦诡谲纵横,若即若离。反复展玩,有如山阴道上行,令人应接不暇,及求其运笔之妙,又如海上三仙山,令人可望不可即。
《聊斋》的意境美首先表现在它融合了诗歌含蓄蕴藉的特点。什么“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该有的都有。《婴宁》笑与不笑的对比意味,《画璧》僧的不回答恰恰是禅宗的真谛,《连锁》、《崂山道士》《绿衣女》、《粉蝶》、《宦娘》、《公孙九娘》的结尾,扑朔迷离的《花姑子》和《促织》。可以看出蒲松龄对读者心理的把握,在清初就有如此先进的创作意识,这一个非常难得。
《聊斋》写景就更是诗情画意了,如《婴宁》《王桂庵》《连锁》。并不是自然景物的简单再现,而是得益于蒲松龄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出色处简直是将人物的精神气质融化于艺术氛围之中。这种诗化意境中,连爱情都显得很高尚通脱,没有世俗怨恨。

三、人性
《聊斋》中无论是人是鬼,大都有较高的概括性和理想性,其中凝聚的是蒲松龄对生命价值和人性的思考。郭沫若评《聊斋》“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就从这里来。
1.善良仁德,人性大美
蒲松龄从小受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熏陶,是个不折不扣的好男人。
所以他讴歌的那些人物如《宦娘》《王六郎》《田七郎》,真诚助人的《陆判》,精灵可爱又重义勇敢的《小谢》,不忘知遇之恩,“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的《大力将军》,自爱自重的《乔女》、《蛇人》、《仇大娘》等等,凡斯种种,可谓感荡心灵,他们助人于危难之中,以德报德甚至舍生取义。
2.痴且不讳,一往深情
蒲松龄写《聊斋》出了名的痴,他笔下也痴人一大把,有的是对爱情,有的是对物件,还有的对道德。世界是有情世界,人是有情人,如《阿宝》《香玉》《书痴》《石清虚》,表现出一种对现世的深情。
《聊斋》的爱情主题中“礼缘情制”的构想、“性解放”的描写和对柏拉图式精神恋爱的反映皆为独创,步子迈得实在不小。
3.勇敢斗争,美丑对照
蒲松龄活在明末清初,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勇于抗争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的真挚善良与统治阶级的丑恶黑暗形成了鲜明对比。
斗争者如《席方平》、《梦狼》、《石清虚》、《红玉》、《向杲》、《连成》。
美丑者如《画皮》、《罗刹海市》、《乔女》。
中国文言小说的“典型化”人物形象塑造,本来就比白话小说差劲。而《聊斋》可谓扳回一大局。

四、悲剧
“悲剧是崇高的。”它是在美受到摧残时显示出的光辉品质。
《聊斋》悲剧美的一大特征,就是这种悲剧美并不消极,它的目的在于鼓励人们对美执着,走向光明。这也是“劝善惩恶”题材的真正意义所在。基本都是圆满的结局,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悲剧意味,使读者心理上达到平衡。“聊斋美学”很大方面就在于悲剧的快感。
1.孤愤之书,生命悲歌
蒲松龄一生潦倒,科举是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事业,却没多少成果。
而《聊斋》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正是他自己的写照。尤其是《叶生》、《考弊司》、《司文郎》、《贾奉雉》、《王子安》。这正是一位文学家所具有的“伟大的孤独感。”如果说《聊斋》是一首诗,我认为它更接近《楚辞》,正是那位“感而为骚”的诗人当了蒲松龄的指路人。
还有《小谢》、《青风》、《娇娜》、《莲香》,讲的是“文章憎命达”的无奈。它已经是中国文人悲剧命运长河中的一个支流,成了千古文人生命的咏叹调。
2.世事纷乱,时代感伤
刚说了蒲松龄生活在清初,“时代的感伤”也深刻影响了《聊斋》的创作,李泽厚对此总结道:“主观上也许只是科场失意,功名未就,老死牖下,客观上其作品中的感伤却仍然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回音。正是因为人世的空幻,于是寄情于鬼狐;现实只堪厌倦,遐想便多奇葩。《聊斋》中荒唐的生死狐鬼故事,已不复是《牡丹亭》的喜剧氛围,毋宁带着更多悲剧气氛,这种深刻的非自觉性的‘悲以深’的感伤意识,构成了《聊斋》浪漫故事的美丽。”
悲剧的效果是鼓舞人们积极斗争,走向光明,这是《聊斋》赋予“时代感伤”新的内涵。 这类题材在《聊斋》为数不少。如《向杲》、《红玉》、《商三官》、《促织》、《席方平》。他们的命运或者是通过反抗而得到改变,或者有特别的机遇。但作者都给这些善良的平民一个好收梢。

五、形式
《聊斋》“文备众体”,吸收了历代精华。包括从史传文学、散文到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以及唐诗宋词和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
1.志怪传奇,熔铸创新
《聊斋》中对前代继承最多的,就是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聊斋》中真正的优秀作品正是这些融合“二体”的文章。鲁迅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点明了本质 。但《聊斋》真正成就不在继承,而在于把文言小说推向了历史最高峰。如《种梨》对《搜神记》中《徐光种瓜》的情节上的丰富。
依我的阅读感受和认识,“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论断,就有不足之处,那还只是就小说的故事层面做出的概括,尚未触及蒲松龄写狐鬼花妖故事有自抒其愤、自表其哀、自慰其情、自发其心灵的因素和性质。而这才是《聊斋》与六朝志怪小说和唐传奇小说更根本的区别和创新。
2.述论结合,传承开拓
《聊斋》叙事结构深受史传文学影响。《史记》“太史公曰”,《汉书》和《文心雕龙》中的“赞曰”,《山水小牍》中的“山水人曰”,《虞初新志》的“张山来曰”。这些评论要么狭窄要么无聊。
而《聊斋》“异史氏曰”的出现,对这种议论形式从内容、思想、艺术上都作了极大丰富。甚至可以单独成篇,成为一篇精彩的小品文或议论文。或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或是作者“苦口婆心,劝善惩恶”。前者如《折狱》、《梅女》、《王子安》等,其中《王子安》对读书人在科举上的精神状态描写,可称得上是一篇地道的纪实小品。后者如《赌符》、《冤狱》、《王十》等,《王十》则是一篇批判盐法的论文,讽刺辛辣,议论痛快淋漓,读之真能洞见症结,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另外,《聊斋》在叙事上,出现了两种新的叙事方式
第一,为故事写“续集”,这一类有两种情况:一、《聊斋》中的故事。二、前代小说故事。前者如《王桂庵》的续集《寄生》。后者如唐传奇《柳毅传》的“续写”《织成》。
第二,作者和接受者共同完成小说创作。如《狐梦》中毕怡庵读了《青风》之后,与狐女相遇,最后狐女还让他向作者转达为己作传的请求。

以上。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