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为什么写《聊斋志异》这种和功名不搭的书?

[复制链接]
ytey3j47r4 发表于 2023-8-13 19:31:0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蒲松龄为什么写《聊斋志异》这种和功名不搭的书?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ztl1981 发表于 2023-8-13 19:31:17|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生难得按照自己的兴趣去生活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徐霞客游遍天下名山大川,写成《徐霞客游记》。蒲松龄科举不第,写成《聊斋志异》,这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啊!
这是一种精神上对黑暗社会的反抗,以实际行动反抗黑暗社会的那就是黄巢这种: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人皮日休最终也投入到唐末黄巢起义的大军中。
橡媪叹
皮日休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罗贯中也参加过元末起义,写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施耐庵是罗贯中的匿名。
《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徐霞客游记》这些名著再过几百年都是经典,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

《桃花庵歌》
唐伯虎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听。
钟鼓玉帛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部文学史就是中国古代文人铁骨铮铮的反抗史,黑暗的现实中不能像黄巢一样反抗:甲第朱门无一半,天街踏尽公卿骨。那就像陶渊明、李白、唐伯虎、徐霞客、罗贯中、蒲松龄一样躺平了,非暴力不合作。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留下千古名著、名篇。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绝命词
清代: 袁枚
赋性生来本野流,手提竹杖过通州。
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来食,村犬何须吠不休。
xbj 发表于 2023-8-13 19:31:4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活着总要有精神寄托,蒲松龄科场不得志,写《聊斋志异》也为他的灵魂找了一个出路。他实现不了的梦想,在《聊斋志异》里实现了。
穷书生身上寄托了蒲松龄的理想
满腹才华的叶生,屡次落榜。多年后,叶生在乡试中考了第二名。回到故乡后,叶生看到了自己的灵柩,才豁然明白,自己已经死了多年。考试的竟然是自己的鬼魂。
在叶生身上,有着蒲松龄的影子:才华横溢,一直渴望通过科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成了终生的遗憾。
对爱情义无反顾的渴望
古代的婚姻大都是父母包办,蒲松龄估计跟老婆没有爱情可言。现实中得不到爱情,只能把自己对爱情的向往之情诉诸笔下。
科场一路跑偏,却写了一本世代流传的经典,对蒲松龄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推荐中华书局《聊斋志异》精装本全4册。硬壳精装,有译文,有注释,有生僻字注音。
<a href="http://www.zhihu.com/question/498417747/answer/2221737890"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pic3.zhimg.com/v2-beae83ca2a1299cf1b9a662c1b787096_180x120.jpg" data-image-width="936" data-image-height="664" class="internal">《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人物有哪些特色?
fanswu 发表于 2023-8-13 19:32:38|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蒲松龄出生前,他的父亲蒲槃梦见了一个和尚,又老又黑又瘦,胸口还贴着块膏药,像是得了什么病似的。这和尚径直跑进蒲家,突然消失不见。
等蒲槃惊醒,刚巧怀胎十月的妻子临盆,生下了一个胸口有颗黑痣的男孩,黑痣的位置恰好跟梦里老和尚贴膏药的地方相同。受此影响,蒲槃给孩子起名松龄。松柏长青,蕴含着希望孩子延年益寿、长命百岁的祝福。
就像冥冥之中真有某种力量护佑着似的,尽管体弱多病,蒲松龄还是平平安安长到了十来岁。
开蒙、入学、成亲,虽有小波折却也算是一帆风顺。非但如此,他自小就有文才,十九岁时下场参加科举,便一路过关斩将拿了县、府、道三级考试的第一,让当时的山东学政施润章都青眼有加。可谓是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然而命运的馈赠似乎也到此为止了,童生试“连中小三元”的蒲松龄,在两年之后的乡试里,却铩羽而归了。这不要紧,天才的偶然失利可以理解。但等到再一次乡试,蒲松龄还是没能有所斩获的时候,关于他考功名这件事的风言风语便多了起来。
正如现在我们会把年级第一又爱玩游戏的孩子视为全面发展的榜样,可一旦他的成绩出现了退步,游戏就成了肇因一样。关于蒲松龄学习之外的个人爱好,成了众人议论的原因。
他自小对民间传说鬼神之事极为感兴趣,“雅好搜神”、“喜人谈鬼”,这本是无伤大雅的爱好,甚至还可以是“连中小三元”的青年才俊的轶事。可当他连着两次乡试落榜之后,“雅好”便变成了“恶好”。 就连他的好友张笃庆,也在诗里隐晦地规劝他,不要花太多时间在写鬼神故事上。
我们无从知道他当时内心的想法,但站在上帝视角,从他一生的轨迹来看,“雅好搜神”与“求取功名”两件事,他都没有放下。
落第的次年,蒲松龄已是25岁,长子蒲箬也有两岁了。这一年,他与兄弟正式分家,寄宿于朋友家。
或许是终于感受到了现实生活的压力,此后数年,他没有再去参加科举,老老实实去当家教当塾师当幕僚,常年奔波不停,直到三十多岁才腾出空来继续考取功名。
结果意料之中,乡试不取。
之后的数次乡试,他逢考必去,次次名落孙山。
年少时“天才”的美名已逐渐被人忘却,现在的他,只是一名上有老下有小的,以教书为业又有宦游之心的老秀才。
唯有喜好鬼神怪谈的爱好不曾放弃,听到的看到的、左邻右舍说到的、朋友写信提到的种种神秘离奇的事迹,都被他记录了下来。就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将收集撰写的故事集结成册,取名《聊斋志异》,一代奇书,横空出世。
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我这样一个孤寂不合群,犹如微光的人,想去追名逐利,反倒惹得鬼神讥笑。想把这本书写成《幽明录》那样的名作,却只能写出自己满腔的孤愤。”
更让他哭笑不得的是,他试图通过科举“追名逐利”未果,写的《聊斋志异》反而小有名气,经好友传播,来借书一观的名士不少,里面就有后任刑部尚书的王士祯。
我们或许还能从书中的故事窥到他内心的蛛丝马迹。《王子安》一篇中,蒲松龄说,秀才入闱考场有“七似”:
刚进考场时,因要脱衣搜身不准夹带他物像乞丐;
点名入场时,官吏呵斥谩骂好似囚犯;
进入用于考试的号舍之后,白天考试晚上睡觉,伸头露脚像秋末的蜜蜂;
考完出场精神恍惚如同病鸟出笼;
等到放榜时脑海浮想联翩患得患失好比被捆的猴子;
一旦听到喜报没有自己就心灰意冷、摊手摊脚恰如服毒的苍蝇;
回过神来先大骂考官有眼无珠,再怨自己笔墨不灵,想把笔墨全部扔掉,自己披发出家遁入空山,谁劝也不听。久而久之心思又活泛起来,又觉得上次只是自己时运不齐,这时就像破蛋的鸠鸟,衔木造窝,准备重新开始了。
倘若结合蒲松龄自己的经历,这番话除了讽刺酸秀才之外,倒更像是自嘲了。我们可以想象蒲松龄在写一段时的心情,笔下写着最毒舌的话,一刀给了世界,更深的一刀扎进了自己心里。
之后他又陆续参加了多次乡试,要么不中,要么因犯规被黜。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直到康熙五十年,蒲松龄才成了一名排队候选上的岁贡生,这时候他已是七十一岁高龄。
客观来讲,蒲松龄的落第并不能归结到他不努力或是写鬼神故事的爱好上,他的学习态度也不可谓不认真。那副著名的求学对联,就是他为了勉励自己所写: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但人的命运就是这么无奈。有才华和努力并不代表就会必然获得成功。
非要给他的落第找个原因的话,大概只能感慨一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了。跳出视角来看,蒲松龄擅长追求个性的文章,童试时又遇到了一名好考官,所以能拿第一。等过了几年,科举风气大变,保守占了上风,自然也不会选中他。蒲松龄的的连中三元和屡试不第,刚好分处变革的两端。
站在上帝视角里,我们在时空的这头,看他不停用错误的密码试图打开自我理想的大门,而身处洪流当中的他并不知道这一切。
只好在考试和生活的间隙里,一边写自己热爱的鬼狐花妖,一边将自己的少年意气、中年漂泊、晚年窘迫酝酿成一团叹息,呵在笔下的册子里。
于是婴宁有了娇憨,燕生留了侠义,连城得了爱情,席方平存了热血……鬼狐花妖有了人味、有了性格、有了至死连绵不休的爱与恨,成了人们传唱、不可磨灭的经典。
而这些,作为当事人的蒲松龄并不知道。
成为岁贡生又四年,一个春日里,他在自名为“聊斋”的书斋“倚窗危坐而卒”。
聊斋自此梦断。
rao841222 发表于 2023-8-13 19:32:5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考虑问题好强的功利心啊。。。但凡你对《聊斋志异》有一丢丢丢丢...了解,你也不会问这个问题
心中只有他 发表于 2023-8-13 19:33:1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凡你翻开书看一眼序言呢?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