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迁起义:清初最大的民间反清运动,义军处决剃发令的始作俑者

[复制链接]
必填内容 发表于 2024-7-13 00:42:42|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清军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五月,清军进入北京城,大清帝国实际统治者摄政王多尔衮颁发剃发令,但因为遭到中原汉人的强烈抵制,不久后,多尔衮就宣布停止推行剃发令,并搞了各折中的方案,即剃军不剃民。此举迅速缓和了紧张的局势,清廷在关内也得以扎下脚跟。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廷相继荡平大顺政权和南明弘光政权,初步统一天下,前明降臣孙之獬遂上书建议恢复剃发令: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孙之獬的上书坚定了多尔衮恢复剃发令的决心,于是多尔衮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再次颁发“剃发令”,并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剃发令一经恢复,原本安定的天下再次陷入战火之中,各地民众为反抗剃发令纷纷揭竿而起,如嘉定、江阴等地的血战。而在北方也发生了一场因为反对剃发令而爆发的可歌可泣的民间反清起义运动,即谢迁起义。

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山东高苑人谢迁聚集数千农民组成义军,竖起反清大旗。十二月,谢迁义军攻取高苑县城,处死清朝知县武振华。顺治四年(1647年)四月,义军再破长山县,生擒清朝知县周懋臣,各地不甘心忍受清廷暴政的民众纷纷参加义军,义军势力大振。清廷称其为山东“第一巨寇”。六月,淄川城内的丁可泽响应义军,协助义军里应外合夺取淄川,当时剃发令的始作俑者孙之獬正在淄川城内。义军入城后,将孙之獬全家抓获,愤怒的义军将孙之獬一家全部处死,对于首恶孙之獬更是肢解碎割凌迟。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得知谢迁处死孙之獬后,非常兴奋,特作《淄川行》以庆祝:
“张伯松,巧为奏,大纛高牙拥前后。罢将印,归里中,东国有兵鼓逢逢。鼓逢逢,旗猎猎,淄川城下围三匝。围三匝,开城门,取汝一头谢元元。”

义军攻取淄川,谢迁又指挥义军南下莱、沂,攻取宿迁。顺治五年(1648年),清朝胶州总兵海行时也慑于义军的兵锋,率部归降义军,一时间江淮震动。为此,多尔衮以直隶、山东、河南总督马光辉率军攻打义军,并从西南、东南前线抽调清军精锐到山东战场,形势开始朝着不利于义军的方向发展。最终,义军被绝对优势的清军击败,谢迁本人也被清军俘虏,多尔衮欣赏谢迁的智勇双全,亲自劝降谢迁,遭到谢迁的严正拒绝。顺治六年(1649年)秋,谢迁被清军处死,义军余部也被清军消灭,为期三年的谢迁起义失败。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