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Go春城”系列直播】“漫”游云南民族博物馆 感受多元文化的碰撞

[复制链接]
yang1030 发表于 2024-7-11 19:27:58|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昆明不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更是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的璀璨舞台。漫步于这座城市,你可以在昆明老街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朴建筑中窥见往昔,还能穿梭于散布全城的39座博物馆之间,深刻体验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
7月9日下午,昆明信息港特邀云南民族大学缅甸留学生、民族学博士仙珑(SENG LUNG)担任主播,与专业讲解员一起,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开启一场直播活动。
缅甸主播仙珑直播开场。
中缅跨境民族与少数民族服饰制作
直播的第一站,仙珑跟随讲解员走进民族服饰与制作工艺展厅。进入展厅,云南26个世居民族的人像图片映入眼帘。据悉,这些民族中有15个是云南独有的,还有16个是跨境民族。
“中缅跨境民族有几个呢?”仙珑好奇地问道。讲解员指着另一边的云南少数民族分布图,回答道:“云南有很长的边境线,中缅边境线在这,这一片区域全是跨境民族。”
据研究报告,目前已知的中缅跨境民族有汉族、回族、苗族、瑶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5个,另有未识别的克木人。
讲解员向缅甸主播仙珑介绍傣族树皮衣。
“这是傣族树皮衣,使用箭毒木树皮捶打制成。这种树会分泌有毒的白色汁液,所以还有个武侠小说般的名字——见血封喉树。讲解员详细介绍道,这是用稻草、山草制作的蓑衣”。越过图片墙,从外往里走,跟随直播镜头,棕皮衣、彝族黑山羊皮褂子、麂子皮制物、猴皮烟袋、傈僳族的熊皮制品,以及用植物纤维纺织的衣物等跃然眼底,俨然一部少数民族服饰发展史。
在展厅出口,还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织锦,包括傣锦、壮锦、佤族织锦、纳西族织锦等。“这个我在缅甸也见过,我们那边也有德昂族”,仙珑表示。德昂族织锦与其服装风格一致,都以红黑竖条纹为主。
多元民族文化的共存与交融
“云南被称为‘语言文字王国’,这里的26个民族衍生出26种语言,22种文字。”从服饰展厅出来,伴随着讲解员的介绍,沿着回廊往前走,不一会儿就可到达民族文字古籍展厅,这里主要展示了云南历史文字的发展轨迹和文字载体的发展脉络。
其中,最让仙珑惊奇的要数第一单元的原始记事与表意方法,包括刻木结绳、物件传言等系列。“4号展品两边分别有10个结,代表着10天后两方将相会。”“这边的5个小缺口代表5个月内还清债务,一个大缺口代表着如果无法偿还就要抵押一头牛。”讲解员介绍,在文字出现或尚未流通前,佤族等少数民族使用刻木或结绳的方式来传达指令、记账目和记录事件。
少数民族物品展区。
展厅还展示了少数民族用来传达情感的物品,不同的物品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例如,笋叶壳代表“如果做了坏事,迟早要暴露”;景颇族用臭菜代表“遗憾”,蕨叶代表“请勿提前离开”,金荞麦代表“一定能白头偕老”。同样,由于编织和呈现方式不同,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思。在展示的布朗族实物信语中,两片相连但未编织的扫帚叶代表“我耐心等待你,期待你来到我身边”;基诺族把编织在一起、呈三角形的扫帚叶作为分手信,传达“已移情别恋”之意;布朗族则用扎了红线的叶子表达“男女双方婚事已定、不变心”,白线代表“婚事不成、白费精神”。讲解员介绍,由于不同民族的实物表意有一些是相通的,因此,虽然很多民族不懂对方的语言,但也可以通过实物表意了解所要传达的意思。
碑文拓片展区。
往里走,仙珑还参观了图画符号表意单元,展示了彝族文字和独龙族纹面,以及大理梵文碑等碑文拓片。在白族山花碑前,她不禁问道:“这些文字怎么和汉字这么相像?” 原来,白族文字是一种汉字形民族文字,通过增减笔画的方式,在汉字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文字,但发音和含义与汉字不同,必须用本民族的发音才能读通和理解。
纳西族东巴文展区。
“哇!看这里,这上面是画着一只鸟吗?”拐个弯,就走到了纳西族东巴文展示区,可见一幅东巴文对联。据讲解员介绍,这副对联的意思是“白鹤长鸣邀瑞雪 布谷短啼求雨来”,仙珑看到的“鸟”就是“布谷鸟”。据称,东巴文是非常古老的象形文字,被称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在仙珑看来,无论是少数民族的实物表意相通、白族在汉字基础上创作出的本民族文字,还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对联、普米族用藏文写的《韩规经》,无一不是云南多元民族文化交相融合的具体表现。
在民族民间陶艺厅和工艺美术厅感受中缅文化碰撞
在随后的民族民间陶艺和工艺美术展厅中,仙珑发现了许多与缅甸文化有相似之处的物件。
少数民族陶器展区。
云南拥有四千多年的制陶史。在陶艺厅,仙珑与讲解员一同观赏了藏族的黑陶、傣族的红陶、华宁的釉陶,以及象征镇宅的瑞兽——瓦猫和螭吻。“缅甸也有很多这种陶器。”仙珑指着傣族的红陶对讲解员说道。据介绍,傣族红陶至今仍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平地堆烧”的制陶方式,被称为“制陶史上的活化石”,这种陶器在缅甸非常常见。
走进工艺美术展厅,绘画、剪刻、雕塑、金属工艺四大部分展区分列其中。“皮影文化是从中原传到西南地区的,但经过了一些创新发展,腾冲的皮影面积比其他地方的大,所以也叫腾冲大皮影。”皮影区展示了腾冲的大皮影,包括人物剪纸、西游记主题剪纸,如挑担的沙僧、旁边有耙子的猪八戒、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骑白龙马的唐僧,非常栩栩如生。仙珑表示,皮影与缅甸木偶有相似之处,都是靠提线“动作”,但也有不同之处,两者材质和表现形式不同。
跟随直播镜头,还可以看到汉族的凤凰剪纸和围腰花剪纸、白族的十二生肖剪纸和帽花剪纸等来自不同民族的剪纸;以及佤族守寨桩、景颇族祭坟桩,德昂族、水族、傣族等少数民族的木雕作品;还有绚丽的生斑和厚重的熟斑、乌铜走银、鸳鸯壶、珐琅银饰等金属工艺品。
参观多样的民族乐器体验互动换装
走进民族民间乐器展厅,一件件形态各异的乐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从形态各异的吹鸡——十二生肖、石榴形、桃形,这些曾是昆明孩童手中的玩具,如今成为展现古老技艺的珍贵展品;到傣族的葫芦萧、水牛角和象脚鼓,佤族的葫芦笙和独炫鼓,彝族的芒铜和大号,壮族的马骨胡,傈僳族的“其奔”,基诺族的太阳鼓,景颇族的巴乌,藏族的龙头号;再到彝族、苗族、佤族和傈僳族的口簧与木叶等,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仙珑对怒族的竹号尤为印象深刻,“它看起来像是用来舂东西的工具”。
少数民族乐器展区。
在最后的体验环节,仙珑在讲解员的指导下,体验了互动换装、续写云南民族团结誓词碑、并在石榴形球体上打卡留念。
站在镜子前,仙珑先拍了一下左边,选择女装,接着拍了下右边,开始选择少数民族服饰。“满族的这套看起来比较俏皮。” 在讲解员的指导下,她穿上了普米族、怒族、傣族的新娘装,以及哈尼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女装,还体验了佤族、拉祜族、苗族的男装。“这挺有意思的!”作为缅甸克钦族,她尤其喜欢景颇族服饰,“试穿的这套服饰很重,我们一般盛大节日才穿,平时穿的都是我穿着的这种便装。”
在直播的最后,仙珑表示:“今天的直播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我感受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在博物馆看到很多缅甸也有的跨境民族文字、陶器等展品,这让她感到非常亲切。
今年是仙珑来到昆明的第8年,她很喜欢这座四季如春的城市。通过这场直播,她也期待更多人能够亲临昆明,一同领略这片土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昆明信息港 记者文丽荣 马弘杨)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