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病逝2年后迁坟兰考,十万百姓拦路痛哭,曾同甘共苦475天

[复制链接]
huanhuanlala 发表于 2024-7-10 18:28:19|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活着没能治好沙丘,死后请将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这是焦裕禄同志唯一的遗愿,在他逝世两年后,终于得到实现。
在兰考火车站外,十万兰考百姓含泪相迎,看到这位久别重逢的亲人,无一不痛哭流涕,百姓们一步一跪,五分钟的路程却整整走了三个钟头,只为了能多留他一会儿。
在兰考百姓心中,和焦裕禄同志一同奋斗的475天还历历在目,虽然很短暂,却是他们铭记一生的宝贵回忆,谨以此视频,缅怀兰考百姓共同的亲人:焦裕禄同志!
1959年至1961年,是整个中华大地最艰难的三年,连续不断地自然灾害,摧残着每一位国人的身心,对于本就贫瘠的兰考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1962年,兰考又遭受到了三年以来最严重的灾害,那时候的兰考,春天风沙肆虐,夏秋两季大雨如洪,水灾褪去后留下的是一片片的盐碱地,一个270多口人的村子,忙碌了一年,仅仅收获了不到80斤的粮食,平摊下来每个人仅能分到3两,这点粮食连一顿饱饭都算不上,却是一个人一年的口粮。
因为连续三年灾害的缘故,灾民每人每天的补助,也仅有2到3两的红薯片,在这种情况下,约有八万灾民选择背井离乡寻找出路,这已经接近了当时兰考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兰考严重的灾情,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中央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兰考的情况,可在人选问题上却犯了难。因为那里实在是太穷太苦,干部每天的工作不是赈灾,就是想办法赈灾,所以派过去的人不仅要有担当,更是得能担当。
选来选去,年纪刚满40岁的焦裕禄同志成了最佳人选,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到当时的十一年间,焦裕禄同志一直在基层奋斗,积累了丰厚的基层工作经验。
他不仅踏实肯干,更是有胆有识,曾剿灭过为祸一方的土匪恶霸,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是所有候选人中,唯一一个主动提出申请的干部,他主动要求组织安排他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
他怕自己有力气的时候没能为党和百姓多做点事,等将来老了没力气了,再做可就晚了;而越是困难的地方,就越能磨练人,只要兰考不改变,他就绝不离开!

1962年12月6日,这是改变兰考百姓命运的一天,一列火车缓缓驶进兰考县火车站,火车还没停稳,数不清的百姓便蜂拥而上,拼着命往车上挤,货箱和车厢顶上都挤满了人。
即便是亲身经历过战争时代的焦裕禄同志,也被这一幕震惊到了,他好不容易才从车上挤下来,一身衣服、一套简单的铺盖、两本书,这就是他全部的行李。
他就近拉过一位没能挤上火车的人,打听他们这是要上哪去,得到的回答却是,火车开到哪算哪,总比留下饿死强。
焦裕禄同志沉默了很久,随后背起自己的行囊,闯进了风雪之中,一路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荒芜的沙丘与盐碱地,还有成群结队逃荒的百姓与他背道而驰。
如今看来,焦裕禄同志便是那个时代的最美逆行者。
他放下自己的铺盖后,便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去,蹬着自行车,马不停蹄地赶去各村走访观察情况。可越是走访,看到的情况就越是惊人,土地龟裂、房屋倒塌,村民家里、锅里都落满了一层厚厚的黄沙,看样子已经很久没有开伙了。
村里几乎看不见年轻人,只有面黄肌瘦的老年人,询问后才知道,能走得动的几乎都已经逃到外地去要饭了,留下的人根本看不到一点希望,很多人喂不饱孩子,就只能将孩子卖给别人换一点粮食,或是直接扔掉。
这样的情况让焦裕禄同志十分揪心,为了不进一步恶化,首先必须要尽快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焦裕禄同志将还没有逃走的百姓聚集在一起,对他们说明自己的身份与来意,让他们别去要饭了,大家一起重建兰考,这个饭由他来要!
众人起初还不相信,哪有干部去要饭的?一个人又能要来多少呢?
焦裕禄同志说到做到,当即便安排部分人手,带着救济款去其他粮食丰收的地方,购买额外的食物,然后亲自到各村落,按照需求逐一发放。
在如此绝望的时候,焦裕禄同志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黑暗,让百姓们重新看到了希望,而那些外出逃荒的年轻人,在听说家乡有粮食了后,纷纷赶来回来。
因为兰考是他们的家,只要还有一丝希望,他们就绝不会放弃!

60年代的兰考有三大灾害,分别是“风沙”、“内涝”和“盐碱”。1962年刚一开春,风沙就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又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十万亩禾苗碱死。
“三灾”每年都会在兰考发生,直到最好的书记:焦裕禄同志,主动向灾难发起了挑战。
他召集干部会议,坚定地告诉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要转变思想主动出击!不要等灾难过后再去补救,要齐心合力提前根除灾难!
想要做好一项工作,绝不能只靠一腔热情去蛮干,必须要找到科学、合理的应对方式,而实践永远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焦裕禄同志从不窝在办公室里听人汇报情况,而是身体力行,亲自带头带队,先后组织起一支高达120多人的“三害”调查队,追着灾害跑。
去往灾害最严重的地方蹲点调查,大风来袭,他顶着狂风探测风口的大小与位置,顺风而下记录沙尘的聚集之处;大雨滂沱,他冒雨探查,详细绘制水势走向图,将全县大小河流沟渠水口的方位一一标记;盐碱地则是亲口尝土,分辨土壤中所包含的物质,并将其记录。
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焦裕禄同志带领众人走过一个又一个日夜,累积跋涉5000多里路,白天四处奔走,晚上总结经验。而最宝贵的资料与经验,来自于兰考百姓。
焦裕禄同志每到一个村子,便会与当地老百姓一起工作攀谈,打听周边的灾情状况,了解他们的需求与看法,兰考县当时一共149个生产大队,焦裕禄同志走访了近130个,攒下一本又一本的调查记录,与经验总结,成功掌握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
经过“三害”相关情况在地图上的比对,调查队发现了其中的关键联系。
黄河堤坝缺口越来越多,随之废弃的河道也越来越多,这就是形成风口的关键原因,风沙又会导致沙丘的积聚和移动,影响排水形成内涝,而内涝又是兰考土地盐碱化的根本原因,所以想要铲除“三害”,就要从防风固沙入手。

在走访的过程中,焦裕禄同志曾不止一次听到这样一句俗语:“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原来答案就在题面上,泡桐是一种最适宜沙土、强碱性土壤的乔木,成长周期短,一旦成长起来后,不但能挡风、固沙,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正是化解兰考“三害”的最优选择,随即焦裕禄同志便开始尝试栽种泡桐,可泡桐树苗却抵挡不住肆虐的风沙,刚栽种下去就被吹走,眼看已经找到了治理风沙的方向,却始终无法迈出第一步。
而这种时候,正是技术人员与生活阅历丰富的老一辈出手的时刻,在一次走访途中,一处长满杂草的孤坟引起了焦裕禄同志的注意,他十分好奇这座坟为何没有被狂风侵蚀?
敏锐的嗅觉告诉他,或许这就是问题的答案所在!
他急忙找人在附近村子打听情况,原来当地人为了防止坟头被刮跑,会挖黏土将坟封住,再在上面种上草,这样就能抵御狂风的吹袭!
焦裕禄同志恍然大悟,立刻召集人手进行实践,用胶泥固定了约有30亩地大小的沙丘,这座沙丘在六级大风的吹袭下,几乎纹丝不动!
焦裕禄同志立刻抓住这一重要突破,将翻淤压沙、种草固沙、植树造林确定为抗灾方案,淤泥黏土当天生效、种草固沙当年生效,而植树造林则是改变未来的重要步骤!
焦裕禄同志形象地将其比喻为“贴膏药扎针”,在他的带领下,兰考县全县百姓向灾难宣战,或许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
兰考百姓发奋图强,掀起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从根源上解决兰考“三害”,但盐碱问题还需要进行针对性地解决,只有土地恢复原状,兰考县才能恢复生产。
之前在调查三害情况的时候,为了弄清楚盐碱地的性质,焦裕禄同志便直接用嘴尝碱土,通过味道将咸盐、凉硝、苦碱区分标记,但具体争执方式还得靠专业的来。
他不断走访种地经验丰富的农民,询问土质专家,基本对这三种盐碱地都有了解决方案,那便是洗盐压碱,用水来化掉盐冲走分,将碱土翻出暴晒后加草回填,再灌水调节土质。

经过这一番针对性的整治,盐碱地的治理大见成效。
短短一年的时间,兰考县便改造盐碱地9万亩,新挖以及疏通河道百余条,四旁植树146万亩,造林2万1千余亩,打造防风带186条,堵住风口83处。
1964年,兰考县全年共计72场大风,却没有刮毁一亩庄稼。一场降水量高达384毫米的大雨,却没有一个村子被淹,而兰考县身为历史有名的“缺粮县”,粮食产量更是年年高升,所有的努力都迎来了收获。
而带来这一切的焦裕禄同志却倒下了,他尊重了所有人,却唯独没有尊重自己的身体。从他开始为党和百姓贡献力量开始,他总是尽自己的可能,去做好每一件事,在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下,他患上了营养不良性肝炎。
身体出现了状况,他应该是最清楚的人,但他却毅然顶着病痛奔赴兰考县,当时,他的肝病已相当严重,许多同志劝他不要凡事都亲力亲为,在家里好好养身体,听听汇报指挥工作就行了。
但他却坚称“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坚持奋斗在调查的第一线,白天四处走访,晚上熬夜写报告,每每病痛发作,他只是找根棍子顶着自己的肝部,以此来减轻痛苦。
他明明自己营养不良,却还要将粮票布票分给了别人,他的身体就像他的衣服被褥一样,千疮百孔,但衣服尚能打补丁,人垮了怎么补?
1964年3月,焦裕禄同志在下乡听汇报时突然昏倒,县里决定强行让他休息,而他却依旧挂牵着兰考县36万百姓,准备写一篇文章来歌颂百姓。
却因为病情加重,最终只完成了开头,他被转移到郑州治疗,确诊为肝癌晚期,焦裕禄同志首次露出了颓势,不是这个噩耗击垮他,而是他觉得自己没有完成党赋予他的使命,觉得自己愧对兰考县36万信任他的百姓。
而他也只剩下一个愿望,那就是等他走后,一定要将他送回兰考,埋在沙丘上,他想亲眼看到兰考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他随身携带的物品只有两本书,一本是伟人的选集,一本是论党员的修养,一切就像他刚刚走进兰考的那样。
追悼会上人山人海,数以万计的兰考百姓披麻戴孝,痛哭流涕,放声呼唤焦裕禄同志的名字,呼唤他回到兰考。
他们共同奋斗的475个日夜,还历历在目,36万兰考百姓不会忘记焦裕禄同志顶着风雪带来的慰问,忍着疼痛打下的百年基业。475天的同甘苦、共奋斗,焦裕禄同志早已成了兰考百姓最不能失去的亲人,他们在焦裕禄同志的遗像前发誓,一定会继承英雄意志,继续防沙造林,彻底改造兰考面貌,这场追悼最好书记的追悼会,变成了兰考百姓的誓师大会。
兰考的改造从未停止过脚步,而焦裕禄同志的遗愿却还未实现。他希望自己能够葬在兰考的沙丘上,亲眼看着兰考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但当时天气炎热,事情根本拖不得,权宜之下,便将焦裕禄同志,以最高待遇安葬在了郑州革命公墓。直到两年后,焦裕禄同志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决定实现他的遗愿,将他葬在他使命还未完成的地方。
1966年2月26日下午,专列抵达兰考火车站,焦裕禄同志魂归兰考。车站早已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兰考百姓,街道两旁挂满了挽联,数十万人等候在车站外,只为最后再送焦裕禄同志一段。
当灵车出现在街头时,人群突然爆发出山崩海啸一般的哭喊声,同时向灵车围去,跪倒在地呼唤着焦裕禄同志,呼唤声惊天动地,却得不到任何回复。
在工作人员的疏导下,人们才缓缓让出一条路,几乎是退一步就要跪拜一次,两侧的百姓则是扶着灵车,呜咽着向焦裕禄同志表达自己的愧意。
如果他还活着,听到这些话,又该是怎样的情绪。
火车站距离选好的沙丘只有3里路,5分钟的车程,灵车却整整走了近三个小时。看着丈夫又要离她而去,焦裕禄同志的妻子徐俊雅,积攒已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对着棺材角就冲了过去,所幸及时被人拉住。
这才避免了对这个英雄家庭的二次伤害,在她之后,又有十几个人跳进墓穴站成两道人墙,拦着不让棺木下葬,想要多留亲人一会儿,在同志们的劝说与开导下,棺木才一点点下放,绳子刚一松,周围的百姓立即冲向墓穴,哭喊着用自己的双手,将一捧捧黄土盖住了棺木。
英魂归去,浩气长存,焦裕禄同志生前没能写完的文章,有兰考百姓来继续书写,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焦裕禄精神都在这片沃土上散发着光辉,正是有他们这样的英雄,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不倒在世界东方!
《焦裕禄病逝2年后迁坟兰考,十万百姓拦路痛哭,曾同甘共苦475天》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