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没落主要是由于什么造成的?

[复制链接]
chnnic 发表于 2023-8-12 19:10:2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的没落主要是由于什么造成的?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fta5925 发表于 2023-8-12 19:11:17|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简单回答一下南京的没落吧,首先解题必须破题,即如何定义南京的“没落”,显然,这种没落是和南京的GDP关系不大的,南京所谓的“没落”,直接的翻译是:南京本地(非师医公家庭)的居民生活痛苦指数直线上升,外地来宁定居的,较高层次外地学生(有一段211学历都能算)来宁发展压力急速上升,这大体上可以简单划分为几个子命题:体制内外就业失衡,居民相对剥夺感强,青年代际矛盾激烈,以及城市前景的不明确。
首先是体制内外就业失衡的问题:南京一直有“体制之城”的绰号,但所谓体制,在南京生活过10年以上的居民应该比较熟悉,实际上一直是以本地大型制造业国有企业为核心,以各个区、县级国营单位为基本盘,以公务员为支撑点运作的。南京虽然机关多,但无论怎么计算,南京市公务员+教师岗位一直不算多,直接支持绝大多数南京居民就业的,一直是本地的制造业国企,如金陵石化,扬子巴斯夫,金城机械厂,苏美达,南京高速齿轮有限公司,南汽等。
换而言之,无论是从就业规模还是从就业比重看,教师和医生,尤其是教师,在南京过去20年不算是特别优质的岗位,小学老师众所周知只是稳定,工资水平很难越过20w的门槛,且小学老师俗称“孩子王”,在2015年之前,南京的中学老师,所在单位必须为初中育英外校以上,高中南京三中以上,才能说是待遇好,你如果是玄武高级中学,六十六中,田家炳,或者教学水平更差的雨花台中学的教师,学校不给你拖欠年终奖就不错,在婚恋市场也是毫无竞争力的。
因此,单纯从“体制内就业”看,南京作为重化工基地和传统制造业密集型城市,在过去15年里面,一直是依靠排名靠前的一直是金陵石化,扬子巴斯夫,南汽集团,和体制内的各类职能类国有企业,如南京水泥设计院,南京二十八,五十五所等国有单位。来给本地人提供体制内就业机会的,换而言之,如果你在2012年问一个南京人是否属于体制内,那么他如果是金陵石化烷基苯厂职工,或者扬子乙烯厂工程师,或者南汽职工,又或者是南京安德门一带的中材集团职工,那么他是会承认自己属于泛体制内的。
这里面还有一个比较灰色的地方,那就是由于本地居民比较相信体制内工作稳定性,外加上南京高考成绩还不算好,导致许多本地稍有关系的人,也会选择给子女找熟人,在本地国有企业的基层单位买一个工作去做,然后才能以此为质押,在婚恋市场开展对应的工作,这在全国二线省会城市来说是非常正常的。
但10年以来,南京的旧国有企业转型艰难,尤其是化工类企业,在提供“中等质量就业”(月薪到手10k左右,硕士,国企)的能力越来越低,逐渐被烟台万华,合肥联合利华以及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与医药类企业反超,而熊猫厂、金城机械厂,以及各路设计院,各路制造业国营单位的工作环境愈发996化,导致现在南京的“体制内”工作概念完全颠倒,其中,最先被冲击的就是各路国有企业的基层“shit job”式的混日子岗位,此类给本地居民托底(外地人嫌弃工资低买不起房)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南京现在所谓的“体制内就业”概念,是缺乏国企这一层缓冲层的,或者说南京市的国企,对2017年以后毕业的新人的学历要求较高,工作强度是比较大的,运作方式是比较私有企业化的。
在这种情况下,南京的所谓的“体制内就业”,现在已经完全变成“师医公”就业,即公务员,教师,医生,此外除了烟草和电网,几乎不能被称为体制内工作,具体工作情况,可参考网络上2017年以后入职的年轻人,对二十八所和熊猫厂的工作强度的评价。换而言之,排除掉全国待遇都相对不错的医生,南京的公务员和教师这两个完全依靠土地财政运行的高收入岗位,在待遇上同体制外和国企职工脱节力度极大,甚至在全国来看,南京公务员都是仅次于湾区程序员的高性价比优质岗位。其中,南京市的教师,尤其是初高中教师,普遍收入税后在200k - 250k左右,公积金一个月5000以上,可以秒杀绝大多数南京的承担生产和经济运行任务的国有企业基层职工(不包括工龄超过15年的老员工),而师医公就业和其他国企在招考难度上迥异,因为国有企业主要通过校招招人,本地居民尚且可能找人搞定就业,而南京市的教师招聘和公务员必须考试,且教师编则限制本硕专业一致或师范生,直到2018年以后才为海外留学生开个口子,允许留学生以硕士专业报考(这其实也是自欺欺人,因为留学生几乎不会选择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专业就读)
而南京的公务员考试难度极高,非汉语言/法学专业报考难度极大,导致南京本地生源对本地就业不抱希望,其中有能力最后被迫离开城市,无能力的在本地再也找不到类似北京和天津市的专招本地人,工资待遇一般的国企的“磨洋工工作”,进而造成城市就业环境恶劣。换而言之,对南京本地市民来说,这就是相当于南京市致力于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把本地除了本硕985以上的本地生源给赶出城市,这是十分可怕的。
其次是居民相对剥夺感强:南京的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在全国不算低,但南京有一个非常恶劣的问题,就是高度魔怔的学历攀比。
南京的学历攀比和全国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南京的学历攀比比苏州无锡还要魔怔了一个等级了。这种恶劣的学历攀比是高考传统、互联网信息网络兴起和内卷浪潮共同造就的。
首先,在全国贯彻学区房之前很多年,南京基础教育就有一个大问题,本市除了南外以外,居然头部单位的初中几乎都是私立的,包括南师树人,金陵河西,金陵汇文,一中实验,十三中科利华,育英二外,扬子二中。这导致很多年之前,南京市民的孩子,除非前1%能拼一下南外初中部和二十九中初中部,其他的都必须掏起码15000元(在当年属于一笔大钱)给孩子上好点的初中,这简直变相剥夺了全市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权利,在江苏内部也是独具一格的。
南京在过去长期处于高考洼地,市区高考水平直到2016年以后才改善,可是南京居民在进行婚恋,就业等背景匹配的时候,居然把第一学历设置在985,认为男生第一学历超过985或南航南理工南师大,才算是“比较好的学校”出身,这在全国都是令人震惊的。
因为在全国来看,第一学历在婚恋市场卡到985的,要不然是高考相对简单的地区,如上海北京,要不然是本市985招人很多,如重庆,天津,杭州,即使在高考大省山东,河南,本科中国地质大学或者长安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中游211,都算是说出去不丢人的了。而南京本地是江苏高考洼地,江苏高考985录取率又不高,南京的985录取率更加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居然出现家庭条件稍好的市区居民家庭,对本地男方的第一学历卡到本省211,财经类211和985,这是不可想象的,而这种恶劣的情况,也反过来作用于本地的中产阶级以上家庭,许多本科学历为普通211的家庭,出于第一学历狂热心理,放弃211学籍,不惜血本让孩子去澳新读本科,结果回国来效用也有限,纯粹为了面子攀比。
而南京的学历攀比还有第二个可怕的地方,就是留学生加持效应低,这方面的主要成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南京居民比内地城市居民有眼界,中老年居民都清楚,(除了G5港三和澳洲八大前三,以及美国常春藤)去国外读研的人是“水硕”,出国读研不存在明显信息差,小红书上所谓的“一年英硕士,终身英伦情”是不存在的。
第二个就更搞笑了,因为南京对学历的要求登峰造极,结果本市大量本质上接近城市贫民的家庭,自己家存款哪怕就剩下700-1000k,也要咬牙切齿节约350k给儿子女儿出国读英国的“东亚商务”“国际关系”‘东亚研究’硕士用来贴金,最后搞成“都出国了等于都没有出国”的奇迹。
此外,南京还有一个问题是,由于目前南京市的“泛体制内岗位”,基本上真正稳定的就变成师医公,而本地的高校,工科强校居多,考公考编的报录比极高,实际就业质量未必赶得上南师大,导致本地学生读理工科专业在本市就业,竞争力偏低,于是青年学生对本地的观感就更恶劣了。这都是南京在过去10年江苏教育恶性军备竞赛下,用自身短板强行匹配别人长处的恶果。
最后去代际矛盾激烈:南京的代际矛盾激烈,根本原因就是南京2016年以后依靠土地财政强拉地方债的恶果。
南京市本地居民应该清楚,南京的楼盘一贯分为几部分,河西是富人区,奥南是新进中产区,东郊楼盘以低调的体制内干部居多,江北老山是外地人居多,本地居民,以及学历层次较高的人才(如985本硕,金融/理工类留学生等),除非特别有钱,身价千万以上的,否则多选择江宁,麒麟和马群的改善型住房。而南京在2016年一轮楼市强刺激以后,上述地界的房价均超过300w,江宁景枫一带一度达到360w以上的价格,这已经超出本市除了师医公以外的双职工家庭承受的极限了,而另外一个问题是,本市条件较好的双职工家庭,即使自己能掏出五成以上首付,如果子女不是师医公,哪怕是南汽职工,对职业稳定性也缺乏信心,导致持续还贷的自信心也缺乏,更不用说民营企业职工,这种情况下,南京的楼市拉抬的恶果就非常明显了,南京的楼市拉抬完全演变成代际矛盾,2016年之前没上车的,本硕985在南京,如果不是师医公,都很难买得起稍好些的房子,这个问题在江苏省内,南京算是比较严重的,至少比苏州和无锡要严重。
用最简单的俗话表达,就是说:现在在南京,除非你的爹妈是师医公或国企领导,否则你将没有任何保障感,反过来说,你爹妈哪怕都是二十七中或者三十九中这种非常普通的学校的编内老师,你都会有一种生活在奥斯陆般的幸福。
最后就是城市发展前景不明朗:南京过去10年,由于一些不足为人道的原因,领导班子走马灯式的换,每次更换一次领导团队,就会改变一次发展重点,从江北新区,到麒麟的紫东产业园,再到江宁无线谷,然后是南部新城,可以说搞了这么久,重复建设的问题较为严重,而且可以说每一次重新拉高新产业区,都更着力于打破前任的建设成果而独树一帜,结果可想而知,南京市在房地产阴跌大潮出现前的最后一次规划,是南部新城,南部新城上马以后,已经连脸都不要了,明确告诉市民这块地就是拿来炒房的,不会搞任何产业和项目了。
于此对应的,就是南京本地产业升级也不明朗,缺乏产业集聚效应,本地技术型企业里面,军工类国企的体制托底效应减少,加班水平倒是节节攀升,缺乏足够吸引力,民用国企里面,南汽集团曾经最重要的产品是名爵汽车和依维柯,今天这两种汽车均退出了历史舞台,金陵石化的迁与留拖延多年,扬子巴斯夫的产业配套与人才配套一直持保守态度,在2020年以后,校招岗位越来越少,体现出该企业保守的运营方针。
南京的金融业倒是颇为发达,体系齐全,但有一个和香港一样的问题,就是金融运作高度去本地化。本地居民的财富参与金融循环的比重低。南京的河西金融城倒是引入不少金融企业,但是因本地金融产业受制于上海的优势地位,以及苏州的实体企业中心地位,在省内也无优势,最后的金融产业体系齐全,但业务空间不大,尤其是金融技术与服务支持方面建设力度不足,缺乏相应岗位,导致本地的金融市场更讲求学历,关系和资源,换句话说,本地的金融机构招的应届生,不是关系户就是负责“拉存款”的KPI。
实际上拜多年魔怔的教考文化所赐,南京的教培行业收入接近北上广,但房价相对便宜,南京的课文教培算是一个相对不错的不错的行业,南京本地的教育产业本来发展挺好,书人和创新深耕多年,但2018年以后,南京本土教培被外地的K12教培机构使用空前的病毒式营销手段夺取了市场,然后全部教培产业在2021年全军覆没,这又给了本地本来就不算好的体制外就业市场以致命一击。
总的来说,南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核心原因就是2016年以后,本地的决策部门强行拉抬债务,用900w人口,去强拉出成都2000w人口的地方债规模,然后本地泛体制内的制造业和化工国企收益甚微,导致地方发债的所得利权几乎尽数发给本地师医公的结果,再加上江苏高考08模式和内卷文化的痼疾,以及本地居民对“稳定性”的苛求等不利因素,最终导致了南京市如今的没落。
今天的南京,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像一个高配版的济南,倒是像低配版的香港,具体来说就是:南京本土居民日益被高度金融化,资本化和内圈化的高端经济运作体系(地方债-房地产-师医公公积金三循环)给逐渐抛弃,本地实体产业转型困难日益凋敝,物价工资比逐年升高,青年买房压力激增,本土文化趋于弱势,教育竞争日趋无效化(香港有6所世界qs100前的大学,但香港本地人留港读本,读研意愿越来越低)
用最简单的话说,与广州,上海,重庆,青岛以及香港相比,南京继续维持目前的情况而没有出现高度民粹化的本土思潮,已经是南京本地素质教育的一大成果了,现在由于经济还不算很差,南京本地混得不好的人还能难能可贵的自我PUA,说外地来拿高薪的都是“高材生”,谁让南京高考成绩不好,等到南京经济进一步下行,师医公神国进一步巩固且允许全国人民自由报考以后,南京本地居民会不会入龙门一样产生更加魔怔而极化的本土思潮,那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说实话,也许我今天这样说,许多南京本地同学会说我说的是“无稽之谈”,“异端邪说”,但是我不得不提出,将来能真的改善南京发展态势,减少南京本地居民在疯狂的教育和房产军备竞赛里面的痛苦程度的,说不定还真是基于强报团地域认同加持下本土本位思想。
南京居民如果还是像今天这样,在缺乏地域认同,记忆认同,价值观认同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情况下继续维持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南京就一直会是外地各路巡考大军的乐园,本地的老百姓如果还在继续那一套“十三中瞧不起二十九,二十九瞧不起九中”的内卷式鄙视链体系,认为不考个南大东大无权代表南京,再对南京人的语言,文化,历史和利益认同做不到报团,将来不要说南京人的南大东大的上线率越来越低,最后连南师大都会失去。南师大作为一所典型的,全国范围内,每一个省留给本省省会一本线上生源的综合性一本或211学校,这两年分数线直逼山大,是非常可怕的,这已经让类似定位的青岛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校侧目了。
从目前南京的找就业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南京的经济模式既然已经被塑造的高度类似香港,南京本地的居民就应该紧跟形势做出对应改变,在本土报团和认同上,起码做到杭州,天津和重庆的水平,不然真可谓“好日子还在后头”。
南京本地居民如果不能学会基于珉脆思想和本土本位保护主义的,贯彻“撒泼耍宝,脏打脏搞”式集体型活闹鬼式报团,最后的结果必然就是让自己的子女被高考,考研和考公轮番打击,最终被彻底踢出市外。
我上面所写的这些多余的话,也许不会马上产生任何效应,但我希望有一天如果我不在了,能有人去看看,去想想我说的是否贴合实际,就行了。
dfo2545 发表于 2023-8-12 19:11: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对没落这个词存在误解,先看下1999年大陆城市GDP前22强排名,南京GDP在1999年位列大陆城市第19名,在江苏省内低于苏州无锡,省外沈阳,大连,泉州,福州,石家庄、这些如今根本不被南京当成对手的城市,在早年的GDP其实是常年领先南京的。后面的哈尔滨和济南在90年代跟南京的GDP差距也很小,感觉就是哈尔滨和济南稍微努把力就能超了南京。




按刚建国的状况来算对南京其实是不公平的,毕竟刚建国时南京刚失去首都身份,首都时期的很多资源还没来得及被剥离。如果是按照刚建国时期的状况来算,其实现在真正衰落的是天津,然后是青岛。
毕竟相对于民国时期来说,跟南京比起来,天津和青岛现在的政治地位下衰的并不算严重。民国经济三强里天津南京青岛,目前只有南京重回GDP前十,处于回升状态。其他两家,截至目前天津看不到重回前十的希望,青岛倒是有希望冲击前十。如今南京的GDP总量内地第十,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七,人均GDP第四,财税收入前十、个税第九,这无论如何也算不上没落。南京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其实属于稳步提升的状态。


再来谈下近几年网上兴起的一个梗,这个主题里也有不少人说了。那就是所谓的南京是长三角的东北,南京东北化。这是一个非常低级的梗,事实上南京不符合网上所谓东北化的一切特征。先看下按照公积金缴存占比计算的体制内强度指数,南京27%的体制内强度指数,不但低于全国整体水平的45%,还低于长三角地区合肥的43%,甚至还低于以民富出名的温州的33%。这还是建立在南京属于省会城市和大区中心城市双重身份加身,因此内部公家机构和事业单位数量远高于一般的省会城市的前提下。
“体制内强度指数”是指:一个地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拥有住房公积金的人数,占全部拥有住房公积金人数的比重。
根据官方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实际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人数为 16979.57 万人。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只有效益好、管理规范的单位才会给员工缴存住房公积金。全国拥有基本养老金的有10.5亿人,但拥有“一金”(住房公积金)的只占其中的16.2%。
近日,住建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全国住房公积金2022年年度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截至2022年末,全国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缴存公积金的人数为4744.96万人,国有企业缴存公积金的人数为3010.21万人,合计占全国总缴存人数的45.68%。
对于一个省、一个城市来说,体制内人员(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缴存占比越高,其“体制内强度指数”就越高;这个地方的民间活力就越差,经济活力也随之下降。
“体制内强度指数”越低则说明该地民营经济更发达。




中国经济发达的城市,“体制内强度指数”基本上都在33.3%以内。也就是说,这些城市三分之二拥有住房公积金的人士,不在体制内工作。因此,这些城市的民间社会显得更为强大,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更发达。
关于“体制内强度指数”的数据内容引用自公众号江南智造局
同一区域内,一般来说,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人均住房公积金较高,因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体制内的人数比较多、福利更好。而普通地级市则比较低。
产业结构,网上不少人说南京的产业结构里钢铁石化占比高,说钢铁石化是南京的支柱产业,其实这说法完全站不住脚。这也是网络上很多人评价南京经济时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普遍存在以讹传讹和不经过调查的想当然。
江苏在钢铁行业中的投入很大,以省为单位,2022年江苏以14882.23万吨的累计产量位列全国第二。


但在这其中南京钢铁行业的占比很低。具体到江苏内部各个城市,实际上南京的钢铁产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南京钢铁厂主要有两家,一家是南钢,另一家是梅钢。2022年南钢钢产量在行业排名第21位、利润排名第11位,并不算非常靠前。在全世界钢铁企业粗钢产量排名中,宝物钢铁(上海)排名第一,年产量131.54百万吨、沙钢(苏州张家港)排名第四年产量41.45百万吨,而南京的南钢仅仅排名41位。至于南京的梅钢实际上是上海宝钢的子公司,没有相关数据。但实力肯定不如南钢,加之其本身就计划未来搬迁,所以这里就暂时忽略了。所以南京的钢铁业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那么的庞大,认为南京钢铁业比重过高其实算是一种认知误区,毕竟按照这个逻辑,上海也好苏州也罢实际上都有同样的问题,甚至钢铁行业规模更大。


再说一说石油化工,南京最重要的化工产业园的产值确实高,在国内的各个化工产业园中位列第一。但是东北的化工并不强,全国化工园产值前五名里,有三个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另外两个是山东城市。石化并不是落后产业,石化同样也是浙江宁波的支柱产业,甚至宁波将建设世界一流石化产业集群当做了未来重要的目标。而且上海的化工产值也不低。明明在长三角,上海、苏州、无锡等市的钢铁产业都很庞大,上海、宁波等市的化工产业规模也很夸张,但偏偏只有南京常被网友调侃重工业缠身,甚至把南京说成是一个正在东北化的城市,这着实双标。




关于钢铁化工的内容是转载,原出处https://mp.weixin.qq.com/s/1mBat46A7hP5B5sN2pawag
南京的产业结构,并不落后。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第一批,南京是里面少有的同时在两个产业获得优胜的,分别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型电力装备集群。


从南京最新的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来分析,南京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最大。2022年末,南京的第三产比重达到62.2%,事实上南京的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占比位列江苏省第一。


第三产业主要是软件信息服务、社会消费、金融业、商贸、租凭、文娱。




南京第二产业产值中以民营企业为主,第二产业具体到单个产业,以高新制造业为主,具体到单个行业。你会发现其中没有落后产业,跟东北化,更加靠不上边。


而且目前南京已经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长最快、集聚程度最高、产业配套最完善的城市之一。在2020年南京甚至一度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被南京给予厚望,当年南京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更是占到全省产量的一半以上。后期在动力电池方面虽然被常州超越,但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南京和常州的差距其实很小。



很多人拿苏宁和宏图三胞之流的衰落说明南京衰落,其实并不正确。苏宁和宏图三胞这类以线下门店消费为主业的公司,在互联网线上购物兴起后,受到重创并衰落是必然的结果。跟苏宁,宏图三胞属于同行的北京国美如今也处于半死亡的状态。而且事实证明苏宁和宏图三胞之流衰落后,南京的经济发展依然是在稳步提升,而非退步或止步不前。如果强行跟苏宁、三胞一直绑定在一起,止步不前,才是真正的没落。
江苏省并没有培育出能留下一个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土壤和环境,江苏宿迁人刘强东创建的京东也不是江苏企业。
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和收入很高,常年位列全省第一,全国前四第五,是南京的支柱产业之一。
南京在互联网经济热潮中,曾经尝试想培育出一个龙头企业,而且一度十分接近成功,培育出shein。但是shein的主要市场面向国外,而且遇上中美脱钩(现在叫去风险),shein为了避免被欧美打击,而选择撤出中国,搬迁到新加坡和北美。
但南京确实曾经有过跟东北经济产业结构高度相同的时候,那就是改革开放前。严格意义上来说,本朝建立后,虽然南京因为失去首都身份实力大衰,但在改革开放前南京其实是国有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受益者。从1953年到上世纪80年代的几十年时间里南京的GDP是长期领先苏州的,这是得益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政策优先照顾首都、直辖市、省会等重点城市。但改革开放前产业结构跟东北高度相同的不仅是南京,全国重点城市都差不多。
改革开放后很多省会城市能够在省内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头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优先发展省会的强省会政策(注:合肥和芜湖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吸血省内其他城市。而南京在没有强省会政策帮助的前提下,还能把经济水平发展到全国前十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后的一众省会城市里南京已经算是市场化经济转型比较成功的了。
再来看看南京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南京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位列大陆城市第七名


那为什么网上会出现所谓的南京东北化呢?除了某些地域分子刻意的地域攻击之外,背后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江苏民营经济和浙江民营经济是不同模式的存在。
江苏的民营经济发展有着非常浓厚的ZF干预制定模式,属于大ZF主义。而浙江的民营经济则是在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后,ZF提供服务配套的小ZF主义。
江苏民营企业更多是依附依赖于地方ZF,而浙江民营企业跟地方ZF之间更多是合作关系。南京产业基础条件其实很好,大部分主要产业基础和产值能位列全国前十,但南京没有贡献出相应的龙头企业,有高原无高峰,而且没有赶上互联网经济热潮。因此在互联网经济的热潮中,网络上不受待见。但这是整个江苏省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南京的问题。以江苏省内民营经济占比最高的苏州举例,苏州民企虽多,但苏州的大型民企巨头却是以传统的纺织重化工居多,例如恒力、沙钢、盛虹之类的。而且整个江苏省在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都没能发展出自己的品牌企业。
很多人认为南京应该舍弃钢铁,舍弃化工,全面拥抱全新的产业,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这并不现实,也不合理。
首先江苏本身就是钢铁大省、化工大省,在钢铁和化工领域高投入的城市不仅仅是南京,即使是江苏GDP第一的苏州,本质上也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为什么南京非得将这些工业资产舍弃掉,舍弃掉之后,南京就能实现转型了吗,就能在GDP上大突破了吗?
而且不管是钢铁还是化工都是制造业的底层基础,没有这些拿什么发展下游产业,显然舍弃重工业就是舍弃工业化,这显然不可能。
实际上南京官方在这一点上认识也是比较清晰的,针对钢铁和化工,南京一直强调的是转型升级、高端化、智能化以及绿色化。说的直白一点就是降低生产环节中造成的污染。
转型升级的意思不是指要抛弃重工业,而是指要生产更高端的产品,要从大而不强向又大又强升级。以石油化工为例,目前我国的现状是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目前很多高端产品都依赖进口,不少部分国产化还有待攻克。比如我国高端聚烯烃的自给率不足50%,工程塑料自给率仅为60%、聚碳酸酯自给率仅为52%,显然就石油化工领域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再来谈谈高赞回答里某个自称是南京土著的网民对江北新区的观点,他以江北新区发展不如江宁区来证明南京发展的多么失败多么辣鸡,我很好奇这位自称南京土著出身的网民,为何却对南京内部各区发展史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江宁区在古代就是南京的富县,也是南京的两大母县之一,江宁自古以来都是南京内部各县各区中经济水平数一数二的存在。江宁不管是建城史还是经济开发史都远在江北的浦口六合之前。
改革开放后,主城区因为开发时间太早,到了改革开放的时候,南京的主城区已经没有多少空余土地能够进行大开发了。因此长期重视南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地方zf,把南京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江宁身上。
而南京的江北地区在古代更多是作为军事意义上的存在,直到本朝建立后南京的江北地区才开始进入经济开发时期,但在计划经济时代江北基本上就是个国有重工业聚集的厂区,老一代人90年代去长江大桥的时候,就会发现90年代的江北就是个平房和民房的聚集区。再加上江苏省早年长期忽视长江以北地区发展,因此当代江北的现代经济发展是始于十几年前,比江宁区至少晚了几十年。
而在改开后,因为南京的江北地区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国有重工业聚集的厂区,因此转型负担是南京各地区里最重的。
以长江为界,经济发展上重南轻北的现象,在江苏省是常年存在的现象,也就十来年前才开始改善。后来国家级新区为什么要放在江北呢?首要原因是南京的江南地区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已经凑不出能够组建一个国家级新区的土地了。而且国家级新区审批是由ZY负责,强行把江南地区报上去,也通不过审批。而南京的江北地区距离南京江南地区就隔着一条几公里宽的长江,相对南京江南地区来说,江北空地较多,而且南京的江北经过十来年发展后,具有了不错的基础条件,并且靠着苏北苏中安徽,发展起来后,能具有带动作用,所以才能通过ZY审批。
江北新区发展的慢吗?其实不慢,江北新区在2015年才设区,2017年才划定江北新区的行政范围开始进行规划发展,新区的核心区在17年的时候就是荒地。截止现在江北新区才发展了5年多时间。究竟是多异想天开的人,才会认为,由经济水平在南京各区中只能算中等水平的浦口和六合各划出一部分地区,组建而成的一个江北新区能仅用五年多时间就赶超南京经济总量最高的江宁区?上海的浦东新区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且聚集全国资源发展,都用了十来年才发展起来。而南京的江北新区成立于经济下行期,而且全江苏拿到的政策资源都达不到上海的水平,更何况江苏从来都不是一个优先发展省会的省份。
所以某些异想天开的人凭什么认为江北新区的发展速度能弯道超车?
对比下2011年就成立的国家级新区广州南沙新区,看官们还觉得南京的江北新区发展慢吗?


政策资源方面,江北新区有啥能跟南沙新区比的?南沙新区2015年就拿到了783平方公里面积的自贸区。而整个江苏省混到2019年才拿到119平方公里的自贸区,其中苏州拿到了60平方公里,南京拿到了39平方公里,虽然南京的39平方公里自贸区全给了江北新区,但也没有南沙自贸区的零头多。南京的江北新区刚成立的时候就已经是处于经济下行的大环境,而且拿到的资源也就中等水平,能发展到现在这个体量,已经是奇迹。
至于那位对江北新区的其他评价纯属个人主观看法,不值一驳,而且他的那些个人主观看法放在绝大部分国家级新区身上,也都能硬套上去。
南京做了几十年的江苏省会,因此方方面面都深受江苏影响。例如撒胡椒面,即便是在设立江北新区后,南京也没有独宠过江北。南京投给江宁的资源依然很多。例如2020年南京市给各区申请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时,给江宁区申请到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是934.3351公顷,位列南京内部各区第一。给江北新区申请到到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是536.2969公顷,位列南京内部各区第二。
苏省是一个很大程度上靠外资带动经济发展的存在,苏省和南京曾想通过给政策扶持让江北新区吸引外资,但后来贸易战爆发,外资逐渐撤离,脱钩和去风险情况加剧。那些成立时间早的新区还能吃存量,起步才几年的江北新区有啥存量可吃的?能在大门即将关上前,吸来个台积电已经算是极限了。
而发展初期以土地开发带动GDP和资金聚集是国内几乎每个国家级新区,发展初期都要经历的阶段,江北新区倒霉的就是起步发展才几年时间,就遇上了房地产寒冬。
至于某些网民认为南京年轻人喜欢考公。这简直就是废话,现在谁能找出一个地方的年轻人普遍不喜欢考公的?
我以前经常走南闯北,实际上不仅南京年轻人喜欢考公,苏锡常和环太湖的浙江各城市的年轻人也喜欢考公。我以前在苏州出差时常住的一个酒店,就把大厅租给了苏州某个公务员考试培训班作为教室。甚至温州本地的年轻人普遍也想考公,就如今这种经济环境,如果我国跟韩国一样对公务员报考资格实行0门槛,我国如今绝对是全民考公的情况。
不过相对于江苏其他城市会在公务员考试中设定户籍门槛,要求只能本地户籍报考,不同的是,南京公务员考试对户籍没有要求,因此每年会有大量外省考生来南京参加公务员考试,造成南京每年的公务员考生数量是全省最多。
南京未来会没落吗?除非是像隋文帝那样把建康夷为平地,否则目前来看基本不可能,南京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仅从经济角度来看,南京的地理位置虽然不如上海、苏州,但在国内也算是一流水平。
如果综合政治军事经济来看,南京的战略地理位置是整个长江以南地区最重要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五大战区中实力排名第一,拥有军方大部分海陆空打击能力的东部战区总部被放在南京的主要原因,如果遇上动荡时期,掌握了南京,就等于掌握了中国最富裕的江浙沪地区。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使得必须让南京保持重要的存在感。
但从影响力方面来说,相对于本朝之前的十朝古都时期,相对于清代的江南省省会、江南总督府、两江总督府时期,当代南京的影响力确实有了比较大的下降。但没落谈不上,不说国内,早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南京就是个家喻户晓的城市。哪怕是在国外,国外只要是历史课教到了中国历史,即便只是粗略简单说说,也很难绕开南京。
——
7月9日更新:因为回复被吞,所以在这里回复 @东方蜘蛛


除了第三方平台之外,官方从未按城市统计过毕业生本地留存率,而按照第三方校招平台梧桐果的数据,南京的毕业生留存率在72.24%,位列全国第七。而南京各大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地里也是以留在南京就业的居多。




截止目前除了部分网民之外,我没看到有任何靠谱平台发布过南京的大学生留存率低于同级别城市的数据
单个高校的数据,我以南京大学发布的毕业生就业地数据举例,具体到单个城市的。南京大学毕业生是留在南京就业的人最多。


——————
晚上更新:因为知乎吞我回复,所以在这里回应@芦苇


不要装外宾,就内地的大环境来说,内地大部分民企压根就不会给员工缴纳公积金,例如合肥的民营企业不缴纳公积金属于正常现象,甚至很多地方的民企连社保都不缴纳,例如郑州。内地愿意给员工缴纳公积金的民企属于少数现象,而缴纳公积金的民企里按最低基数缴纳的属于普遍现象。
根据官方数据,内地每7个在民企工作的员工里,只有一个人拥有公积金。是人都知道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待遇比多数民企好。
难道苏锡常和浙江的民企给员工缴纳的公积金基数普遍是按照事业单位标准来的?如果在苏锡常工厂流水线工作的待遇比公务员都好,为啥那么多苏锡常年轻人选择去考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梅州热线 发表于 2023-8-12 19:12:2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这边毫无疑问底子是很好的。仅次于北上全国第三多的92高校,南医大系为代表的一堆三甲医院,民国留下的全国顶级的中华第一商圈新街口,六朝古都的历史沉淀留下的诸多人文景点和文化遗产,这个硬件条件在全国的二线城市中,绝对是排名前列的。
但是,底子再好也经不住造。
很多人一提南京就喜欢吹“科教文卫”。
恩,南京确实科研单位很多,比如各类军工研究所,还有各种给了很多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的产业园。
可是“科”对于城市发展,承担的责任体现在哪?几个研究所一线岗位居高不下的离职率大概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最近还出了某所24万年终杨哥的事情,更加把劳者不得、不劳者多得的尖锐问题暴露了出来。
产业园我也曾做过下游,江北那些项目真的笑死,一堆骗补骗buff上市后再高位割韭菜跑路的ppt项目,发改委那更是都要抓完了。
哪怕就是gdp数据,江北新区也是全方位被啥政策也没的江宁区吊打,上百亿的资金真的是砸了个寂寞。


我再说一个笑话,南京去年的企业/人才引进完成不了,各区都是靠跟合肥买绩效度日的。lol
再说说“教”。
论基础教育吧,南京高考长期连全省前三都进不去。最落魄的我高考的那几年,更是只有苏州能垫底,稳稳的拿着最好的资源,教最差的成绩。
南京在靠着省会优势,拿了大量点招、提前批次疯狂给高考达线率注水的情况下,还是被南通这种城市按在地上摩擦。


再提高等教育,南京的诸多92高校简直都是在为别的城市培养人才。
例如互联网大热的那几年,南京收入T0级别的也就华为南研了,咱也不和一线城市比,有点欺负。可是苏州和杭州一样有华为,杭州还有个阿里系及衍生的一堆上下游。
就我收简历的情况来看,阿里P6的工资还有南京项目能开,可P7以上基本就直接归0了。。
南京的互联网几乎都是一水的外包,好不容易养出个shein,人还在往广东润。为啥呢?因为高端岗位基本只能靠社招,是不能靠校招的,而社招的话,emmm,南京最好是有能输送人才的其它大厂。。
这个问题我们的项目也遇到过,南京这边越是高端的社招人才越是给钱都挖不到,大佬都在别的一线甚至二线城市。。
接着说说“文”。
所谓的六朝古都,博物馆硬件顶级的剧院美术馆博物馆一堆,还有综合类艺校TOP1的南京艺术学院,南京的传媒文化口却几乎是等于原地失业。
南博和故博是一个级别的馆,但是故宫的IP衍生品能做到网贩年销10个亿,一堆大牌IP授权,带动无数就业机会,甚至南京都有人做相关设计的外包,可是南博却连网店都没有,反正我有拨款吃,我就是可以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以夫子庙为代表的文化类旅游景点招商和运维瞎搞,策展运营水平称为三流当之无愧;美术音乐类较好的去处,游戏类大厂更是一个没有,比互联网更加荒漠;商业演出,live house几乎开一个倒一个,而国有剧院里则都是质量堪忧吃着补贴的腊鸡演出,甚至因为实在无演出可开沦为体制的多功能会议室。。
恕我直言,我实在想不出在南京的文化传媒口,哪个项目能提供一个平台好且收入合理的工作。以新媒体运营为例,杭州的收入普遍能在南京的2x以上。。
再说“卫”。南京的三甲医院基本都只有总院能自负盈亏,分院普遍很惨。
江北的中大医院新院区甚至爆出烂尾的消息,实在好笑。
另,所谓的宇宙中心,奥中的三甲分院也普遍病源不足,不靠总院补贴奖金都可能发不起。
我家在建邺区有房,之前就去建邺区综合三甲的分院看过病,真的笑死,很多小手术都做不了,连相关科室的手术室都没,还是要去总院才能做,纯纯一个大号卫生所。
那要是不能就地看病,我就想问这些郊区医院的居民和外地人有什么区别?
马鞍山东到南京南站只要15块钱15分钟哦:D 远郊不谈,近郊进城都不一定有人家安徽人方便呢,可是安徽房价才多钱?
综上,南京所谓的科教文卫,其实全方位拉胯,老本确实雄厚,但是也不够败的。
企业荒漠,低工资高房价,哪怕是好不容易养出来的潜力项目也因为没有产业群输血润了。
马上经济要开始大萧条了,土拍肉眼可见的逐渐狗带,连维持发展的土地财政都要捉襟见肘了,南京房价去年掉的实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leon30802002 发表于 2023-8-12 19:12:51|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市长不行
季建业,缪瑞林,蓝绍敏三个时期的市长信箱写过建议,蓝绍敏的没有回复,缪瑞林回复的最快最全最细。
你们一个个说人家贪官,说人家违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确实让人认真回复我了,市长离我很远,所以,我只能根据这个判断,缪瑞林是个好官。
(时间比较久远了,市长信箱的手机号都没了,说一下当时具体情况,季建业那个时候还小,第一次写也没有手机号,所以当时好像是邮箱直接回复的,问题大概是雨污分流落实问题,缪瑞林时期反应的是鼓楼公交车站没有配新能源公交车维修点,当时是一个大概是公交公司专门打电话给我,跟我讲清楚不用的原因,分析事故概率,然后跟我说后面准备怎么解决这个现象,当时聊了大概2个小时,第三次准确的说应该是蓝和韩时期,很清楚是19年8月左右,针对的是电动车电池寿命与电动车保修时间问题,我在那个信里写了很多,并且那段时间发生电动车自燃等问题,大概写的是电动车质保时间大于电池质保时间,希望政府健全质管体系,包括维修,保养,检查机制,当时给的回复是,邮件:我们知道了,谢谢,再见。)
不管其他人怎么说他,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个好人。
只可惜,我没钱没人没地位
rlb1566 发表于 2023-8-12 19:13:1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问题真奇怪。
过去二三十年,在经济方面的各项指标,南京都从一个内陆城市逐渐"沿海化"。
九十年代末,南京经济总量大概排在全国20名左右,在省内被苏州无锡甩远,省外不如沿海城市(泉州青岛大连),离内陆强省会武汉成都差距明显,跟省会天花板广州比简直天上地下。那个时候的南京,经济质量和居民收入完全就是个内陆省会的水平。


90年代的居民收入水平,南京也就比内陆的武汉、重庆高出不到25%,和上海、广州差距明显。
新世纪后南京逐渐"沿海化"了,经济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到今天已经与沿海发达城市(杭州、苏州、广州、深圳)伯仲之间了。


究其原因,南京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得益于资本沿着长江向内陆扩张的趋势。南京虽不直接沿海,但凭借长江航运,基本上算是个准沿海城市(但南京以上长江航运能力骤减)。改开初年,资本在沿海聚集,南京便是内陆化状态。随着时间推移,资本向内陆扩张,南京便搭上了海洋贸易的快车,经济质量方面逐渐沿海化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