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筮法:太极、天地、万物的哲学体系

[复制链接]
wanpin 发表于 2024-7-9 07:55:33|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卦与筮共同构建了《易》的主体后,一个疑问随之而来:为何《周易》经文中仅有卦的内容,却不见对
筮的记载?这是由于筮是一种结束后无迹可寻的活动,不像卦爻那般有迹可依。至于《周易》最古老的筮法究竟是怎样的流程,已难以考证。所幸在《系辞》中存有一段关于筮法的记录,此乃古代筮法技术的唯一珍贵资料,且被历代易家视作最为正统的筮法。

为何《易》将无字的“筮”与有字的“卦”等同视之,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呢?许多人对此深感困惑。在此,我们需明确指出:若要探究《周易》的哲学内涵,就必须研究筮,因为《周易》的哲学最早源自筮。换句话说,筮是《周易》从卜筮向哲学转变的关键。《说文》中提到:“筮,易卦用蓍也。”段玉裁注:“《曲礼》曰‘龟为卜,策为筮。’策者,蓍也。”高亨则认为:“考察筮的工具,最初应当用竹。”无论是蓍草还是子,这些都是筮法所使用的工具,在此不作深入探讨。先来看看《系辞》的原文及相关解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在此首先列出了十个数,分为五个奇数和五个偶数,肯定了数奇偶矛盾,进而指出五个奇数代表天,五个偶数代表地。这十个数中的奇偶对立统一,反映的并非其他,而是天与地这个宇宙整体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此一来,它将抽象的数与客观物质世界构建起统一的联系,使数的矛盾运动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矛盾运动达成一致性。正因数、卦、事物三者存在内在的统一规律性,故而证明了由数得卦,由卦反映天地间事物变化的合理性,这便是《周易》筮法凭借数来进行运算的缘由所在。
天数为五,地数亦为五,五个天数与五个地数相互搭配,各自有所契合。天数五个数相加为二十五:1 + 3 + 5 + 7 + 9 = 25;地数五个数相加为三十:2 + 4 + 6 + 8 + 10 = 30;天地之数相加总和为五十五:25 + 30 = 55。正是凭借此,方能成就变化,通行阴阳屈伸往来之理,此处的“鬼神”并非指鬼神支配变化,而是指代阴阳变化的屈伸往来。此节原本位于下节“大衍之数”之后,而《周易折中》将其移至此处,从筮法的内在关联来看,此举是合理的。
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实际使用的是四十九。将这四十九个数分为两份,以象征两仪;从中取出一根,以象征天地人三才中的人;将两份数分别以四为单位进行数算,以象征四季;把余下的数放在手指之间,以象征闰月,五年中有两次闰月,所以要两次把余数放在手指之间,然后再进行下一次操作。“有五”二字为脱漏文字,现予以补充。“大衍之数五十有五”,为何实际使用四十九呢?姚信、董遇的解释颇为合理:“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其中的六用以象征六画之数,所以减去六而使用四十九。”剩余的这四十九个数,被称作策。进行筮法时,以竹或蓍草作为工具,取四十九根策聚拢在一起,象征着天地未分时宇宙浑然一体的“太极”,这是《周易》哲学的最高范畴。
《说文》有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太极即为一,是宏大、绝对、整体的一,此为物质性实体,此乃《周易》对世界本源问题的回应。
“分而为二以象两”,随意将四十九策分为两份,置于案前左右两侧,此象征着太极生两仪,造就并区分了天地。天地并非由太极直接生成,而是由太极转化而成,天地实则就是先前的太极。由此表明,《周易》未给上帝这一“造物主”留有余地。
“挂一以象三”,接着从左边那簇策中取出一策,放于左手的四五指之间,称作“挂一以象三”。这个“一”代表着人,象征着天地造分之后人类的产生。“三”为三才,即天、地、人。《周易》将人置于重要地位。天、地代表自然界,人则代表人类社会。在《周易》的观念中,人类自身与自然界均为人类认知的对象。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人是《周易》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将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相联系,考察它们的运动规律,由天道推及人事,是《周易》哲学的显著特色。
筮法的这一环节重点体现“天道”,同时也附带提及了人。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随后将左右两簇策以四个为一组,以此象征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时的流转。通过这一象征,可知上古先人在创立《周易》
筮法时,已拥有颇为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对古人而言,认识四时是一大进步。古人认识天,认识自然界,便是从认识四时起始的。孔子曾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便是将四时的运行视为天的重要表征。
“归奇于扐以象闰”,意为四十九策经“挂一”后余四十八策。从分为两大簇的情形来看,左右各以四策为一组进行划分,其结果为:若左余一,则右余三;左余二,则右余二;左余三,则右余一;左余四,则右亦余四。这些所余之策被称作“奇”。这里的“奇”,并非单指单数,而是指零散的策数,其可能为四策,也可能为八策,均放置于左手的三四指之间,此为“归奇于
扐以象闰”,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之外尚有闰月。“
扐”即手指之间。依古代历法,五年之中有两个闰月,而四十八策分左右两簇的结果,最终必定是左簇之“奇”归一次“
扐”,右簇之“奇”归一次“扐”,此象征“五岁再闰”。由此可见,我们的上古先人在创立筮法时已掌握闰月知识,知晓三年一闰、五年二闰。古代哲学思维与天文历法及数学存在直接关联,故而古代哲学从卜
筮中得以产生。至此,“大衍之数”完成了一次推演变化,这一变化包含“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于扐”四个环节,因此总结为“四营而成易(变化)”。这样的推演,每三次变化才能画出一爻,一卦共有六爻,故而需累积十八次变化方能成一卦。这便是行筮法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乾卦的策数为二百一十六,坤卦的策数为一百四十四,总计三百六十,相当于一年的天数。《周易》上下两篇的策数,共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相当于万物之数。此处集中论述了行筮法过程中的数学运算以及如何求爻定卦。
为助于理解,现将三变之中数的变化规律呈列如下:
第一变:共有 49 策,历经“分二”“挂一”“揲四”“归奇于
扐”之过程后,所剩之策数非 44 即 40(即 49 策减掉“挂一”的 1 与“归
扐”的 4 或 8 之后所剩之数)。
第二变:以 44 策或 40 策为基础,再次进行“分二”“
揲四”(第一变之后便不再“挂一”),“归扐”的结果非 4 即 8,此时所剩策数呈现出 3 个数:或为 40,或为 36,或为 32(倘若第一变后为 44,第二变减 8 则得 36,减 4 则为 40;若第一变后为 40,第二变减 8 则为 32,减 4 亦为 36)。
第三变:在 40 策、36 策或 32 策的基础上,又经“分二”“
揲四”“归扐”,其结果非 4 即 8,所剩策数则出现 4 个数:或为 36,或为 32,或为 28,或为 24(要是第二变后为 40,第三变减 8 则为 32,减 4 则为 36;若第二变后为 36,第三变减 8 则为 28,减 4 则为 32;若第二变后为 32,第三变减 8 则为 24,减 4 则为 28)。以上即为三变数字的变化情况。
经由以上这三次演变,能够出现的仅有 4 个数字:或是 36,或是 32,或是 28,或是 24,皆以 4 相除,分别可得 9、8、7、6。七和九皆为奇数,亦称阳数,分别称作“少阳”和“老阳”,统归为“阳爻”,在命爻时用“九”而不用“七”,因而在表明“阳爻”的性质时,一概用“九”,画出“ ”的符号;八和六皆为偶数,又叫阴数,分别称为“少阴”和“老阴”,统归为“阴爻”,命爻时用“六”而不用“八”,所以在表示“阴爻”的性质时,一律用“六”,画出“--”的符号。
爻辞中之所以只出现“九”与“六”,原因在于:每经三次演变画出一爻,每卦自下而上绘制,历经十八次演变,方可画出六爻从而形成一卦。
在此基础上,再来统计策数:乾卦六爻,每一爻皆为老阳九,其策数为 36;以 6 爻乘以 36 可得 216 策,此为乾卦所得的策数。坤卦六爻皆为老阴六,策数为 24;以 6 爻乘以 24 得 144 策,此为坤卦所得的策数。216 与 144 相加,总计 360 策,恰好与一年的 360 天相等,所以说“当期之日”。乾象征天,坤象征地,这 360 策数,就意味着天地的变化是一年一个循环。
《周易》分为上、下两篇,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占一半。阳爻有 192 个,用老阳的策数 36 相乘,共得 6912 策;阴爻有 192 个,用老阴的策数 24 相乘,共得 4608 策;两数相加,总共得 11520 策,此数与天地所生之物以“万”计相呼应,即为万物的象征,所以说“当万物之数也”。
八卦可视为小成。加以引申,触类旁通而扩展,天下之事便能尽括其中。“八卦而小成”,指的是经过九变而成的三画卦,仅有八个卦,它们仅仅象征着天地、山泽、水火、风雷这些简单且有限的事物,这只是《易》道的小成。“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是说经过十八变而画成的六画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通过六爻的变化,一卦又可变为六十四卦,如此一来,天地间的所有变化都能涵盖无遗,所以说“天下之能事毕矣”,这便是《易》道的大成。
由此可见,万物也是筮法所反映的一个概念。
上古先人对万千事物进行分析比较,进而抽象出理论思维的成果,此即一个哲学概念——“万物”。在哲学范畴中,“万物”处于“太极”与“天地”之下。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进程来看,先是诸多具体事物,继而是万物,再是天地,最后才是太极。《周易》率先将“万物”概念融入
筮法之中,其后依次为八卦、六十四卦以及六十四卦的卦序。八卦里,乾、坤象征天地,其余六卦分别代表山泽、水火、风雷,此乃自然宇宙中最为基础的事物;其余诸卦则代表万物;至于卦序,正如《序卦传》所言:“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总之,《周易》筮法的数学运算,切实体现了从宗教意识向哲学思想的转变。原本宗教意义上的“神”,现已化为理性的“神”,由宗教崇拜转为理性认知。太极、天地、万物等一系列哲学概念,以及《易传》提出的众多哲学命题,彰显了《周易》哲学的独特体系。“天之道”与“民之故”,乃是《周易》哲学所涵盖的两大方面,“天之道”主要在
筮法中体现;“民之故”的思想蕴含于卦与卦序之中,当然对“天之道”亦有充分阐述。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