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从“栋梁”到“脊梁”:梁思成 林徽因学术文献展观后感(一)

[复制链接]
pxwwwd 发表于 2024-7-8 19:37:52|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 彣彣

前几天,“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终于在太原开幕了。作为一名接受过两位先生弟子的教诲、又在他们开创的道路上度过职业生涯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是怀着朝圣心情观展的。
虽然两位宗师的成长求学、开宗立派、贫病著书、重续国脉、竭力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泣血保护北京古都等事迹早已耳熟能详,但此时此地近距离瞻仰“圣容圣物”,还是生出了一些新的感慨。
最大的一个感慨就是,对于两位宗师而言,“栋梁”这个词似乎太局限了,远不足以契合二位先生的成长经历和历史地位,应该用 “脊梁”更为准确。
鉴于网上、纸上关于两位先生生平巨细的文字层出不穷、浩如烟海,唯古诗词尚不多见,遂敬拟一首《沁园春》以表崇敬之心。
沁园春·华夏之梁

观“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有感
一代宗师,千秋轨范,百岁回眸。
仰丰碑巍屹,丹心铸就;
国徽耀世,沥血推求。
踏遍青山,穷搜僻壤,华夏遗珍震五洲。
阅遗稿,忆青灯病榻,泪暗双流。

人间四月思幽。
叹绝代风华佳话留。
禀圣贤风骨,挐云济世;
簪缨忠烈,许国分忧。
心系名都,魂牵国脉,浊浪难湮万世谋。
沧桑换,继天书绝学,再写春秋。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清华园 1950年代
之所以认为“脊梁”更妥当,是因为“栋梁”虽然支撑起了国家和社会,但毕竟是人为设立的,体现了实用主义的工具导向;而“脊梁”则是自主生长的,体现的是自然生命体的延续;“栋梁”服务于一时一世,而“脊梁”则绵延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如果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看作一个生命体,则古往今来的铸就民族深层价值观、弘扬民族风骨和尊严的仁人志士,如文天祥、林则徐、梁启超、鲁迅、钱学森等,则是这个生命体绵延不绝的“脊梁”!
1950年梁思成、林徽因在病中设计国徽
1950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北立面设计图
展览通过两位宗师的生活记录、人生选择和事业成就,把什么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什么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叫“立德、立言、立功”这些儒家理想诠释的淋漓尽致。
与此同时,又对两位宗师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和东西文明碰触之际,如何从个体层面保持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机做出了千秋垂范。在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他们也没有一味投身于建设洪流,而是保持了一份清醒,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承、纪念性作品(国徽和纪念碑)的设计,更是自觉担当了“民族脊梁”的时代使命。
1937年梁思成测绘五台山佛光寺
1937年林徽因测绘五台山佛光寺
1934年 林徽因在灵岩寺
如今,又迎了来民族复兴、科技赶超的“百年未有大变局”,“脊梁”的延续更具有现实意义。展览的英文名称用了“The liang”,而非“The Dongliang”,也许正有此意?
文中图片均来自展览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