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大唐名将高仙芝为何面对安史叛军不战而退?

[复制链接]
a3102779 发表于 2024-7-7 19:33:18|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玄宗末年,不理政务,荒疏朝政,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最终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攻克洛阳,企图进犯长安。大厦将倾之际,唐玄宗任命在西域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高仙芝统兵出潼关,迎战安史叛军。高仙芝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玄宗听信了关于高仙芝不战而退,丢失潼关之外数百里土地的谗言,斩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守潼关究竟是丢土误国还是切合时势呢?

高仙芝与封常清退守潼关有以下原因,第一,安西军精锐在不久之前于西域石国同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国)进行过一场惨烈的遭遇战,安西军以少敌多,再加上内部叛乱,惨败而归。三万安西军精锐只有数千人得以归国,其中包括安西军绝对的精锐陌刀队。并且安西都护府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防守吐蕃,唐军几次大胜吐蕃,双方血海深仇,高仙芝勤王之时安西军要留下很大一部分防备吐蕃。由此推断,高仙芝勤王之时所带安西军数量不多且缺乏精锐,难与没有大的外患的范阳军相提并论。

第二,安史叛军北部没有特别大的游牧民族威胁,几乎倾巢出动,并且一路从范阳打到洛阳,士气正盛,聚众甚多。安禄山的范阳军久居燕赵之地,民多悍勇,久经战事,相当精锐。高仙芝接手的唐军是关中内地刚刚组建的新军,唐朝国力强盛,驱逐四方,关中内地百姓军民久不闻战鼓之声。既无悍勇之气,又无实战磨练,战力低下。再加上安史叛军捷报连连,唐军士气低迷,难以应战。

第三,玄宗因为安禄山叛乱对封疆大吏信任度急剧下降,在派高仙芝出兵之时,同时派出了一个不懂军事又贪财卑鄙的监军。监军不明军事且贪财无度,在国家危难之时竟然频频向高仙芝索要贿赂。高仙芝拒绝行贿,他就在给玄宗的上疏中诬陷高仙芝畏惧叛军,不战而退,坐视潼关之外数百里领土被安史叛军占据。玄宗多疑寡恩,竟然不分析局势,听信谗言,诛杀高仙芝。随后安史叛军,攻克潼关,玄宗由长安逃亡蜀地。
纵观全局,高仙芝的安西军不久前损失精锐,关中招募的唐军又战力低下;安禄山的范阳军倾巢而出,彪悍善战,士气高昂。高仙芝退守潼关的以静制动之策是正确、切合实际的。潼关不失,西军坚守,消磨安史叛军锐气;北军进攻范阳;安史叛军军心动荡之时,西军出潼关汇合南方勤王之师,安史叛军一战可定。可惜此时的高仙芝还是能征善战的大唐名将,而晚年的李隆基却早不是雄才伟略的大唐贤君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