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传》的令妃被乾隆恨透,最后还死在了李玉手里?

[复制链接]
sfgm 发表于 2024-7-7 19:29:20|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懿传》的令妃(剧中改为炩妃),一反常态,没有引用我们惯常了解的善良形象,而是一个蛇蝎心肠,步步为营的女子。
故事前半段,最坏的人莫过于嘉妃:谋杀胎儿,陷害嫔妃,日日争宠,挑拨嫁祸,几乎无恶不作。但是当剧情渐入高潮,你又发现好像嘉妃不是最恶的那个。她的一切坏,只针对对手,而所有温柔,留给了母族的世子(李光洁扮演)。相比之下,有一个人“恶”的完全不同:为了成妃嫔,抛弃青梅竹马;害怕事情暴露,狠心陷害昔日爱人;只是出于嫉妒,就对别人的孩子,甚至身体暗中使坏。舒妃和十皇子,全折在她手里。
她就是“炩”妃,卫嬿婉。
这么一个人,最后位及皇贵妃,儿子还被秘密立储,多少会引起观众的不适。因此,《如懿传》留给她一个悲惨的结局:
当如懿死去多年,那些念及恩情的姐妹、朋友一同将真相和证据收集,呈现在皇帝面前。弘历这才恍然大悟,是自己错怪了她。一瞬间,所有悔恨都发泄在始作俑者卫嬿婉的身上,赐其自尽。
原著中,是李玉私下将毒药换成慢性药,亲眼看着炩妃痛苦挣扎几个时辰,这才死去。

必须说,这与历史真实情况有出入,而且出入非常大:乾隆没有恨透令妃,甚至为她的死悲伤过度。
体现有三:
一,谥号。
清代皇妃的谥号有两种命名途径,一是礼部先行讨论,拟定后递交给皇帝,这是最常见的程序;一是由天子亲定,多出现在有非常意义的情况下。
乾隆一朝,仅有五个人明确享有“天子定谥号”的殊荣,其中两个都是令妃,嗯…下面解释哪里来的两个。
令皇贵妃去世以后,弘历非常伤心,当天就给了她“令懿”二字。
乾隆六十年,宣布十五阿哥为新皇帝,并且追封魏氏做“令仪皇后”,这便是第二次封号。
剩下三个由弘历亲自拟定谥号的人分别是:高皇贵妃,慧贤;富察皇后,孝贤;皇太后钮祜禄氏,孝圣。她们都是“不待太常之仪”的,即没来得及等正常仪式。

二,葬礼。
令皇贵妃的葬礼,也能侧面体现出乾隆的重视。
皇家葬礼,都有一套严格程序的,大到时间、参与人员、人员数量,小到陪葬物品,必须遵守等级,这被归为“礼”的一方面,否则就叫僭越。
然而研究“令妃”的葬礼你会发现一个小细节:它并没有严格遵守皇贵妃的执行程序,其中仪仗部分,数量远远多于皇贵妃该有,仅比皇后少了一幅。同时,陪葬品中,还罕见地随有只太后皇后能用的东珠。
种种迹象都表明,乾隆对待令妃感情很深,非常认可,至少不是带着恨的。

三,诗词。
以上两点,虽然明显,可也不算直抒胸怀,而诗词就能把主人公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令妃死后,乾隆也为她写了少许诗词和悼文,截取几句,都是思念之情:
“强收悲泪为欢喜,仰体慈帏度念谆。”,这句是表达儿女们已经完婚了,可是她再也看不到,虽然环境令人欣喜,但乾隆忍不住有点悲伤。
“眄鸾驭以含凄,难忘懿德。”,一周年以后的祭文,还是想念的。
“虚九御之崇班,情深逝水”,也是周年祭文,依然怀念。
我们都知道,乾隆非常爱憎分明(起码通过史料可以表现),多少与雍正不同。他喜欢富察氏,就给她写几十首诗词;他觉得大阿哥母亲没有享福,很可怜,就选择“哲悯”二字做谥号;他也认为高贵妃死的可惜,在她将死不死的时候,封了皇贵妃。
相反的,他特别讨厌张廷玉(初期还行),以至于后者又老又病祈求进太庙,乾隆故意回复模凌两可,张廷玉到死都很绝望;他也讨厌继后,于是烧了所有她的画像,没留下一句有关她的话。
如此看来,令妃身上发生的种种,都是乾隆比较看中的证据。
后记:
本文参考资料,清史稿
《如懿传》是电视剧,没必要较真。只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有必要分析一下令妃的真实形象的。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