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气候宜人,为什么外省人很少选择在昆明定居呢?

[复制链接]
寻找机会 发表于 2023-8-11 20:24:1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昆明气候宜人,为什么外省人很少选择在昆明定居呢?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jiepai9 发表于 2023-8-11 20:24:2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昆明东北角,有座偏远荒村。
最近,这里吸引了很多家庭慕名前往,来寻找生活里的某种“乌托邦”。
早先的媒体报道中,这儿突然火了起来。
因为她——36岁的昆明人,张茜。
两年前,张茜放弃事业,卖掉市区房子,拖家带口在这里建了一个新式社区。




并希望将其打造成,未来中国第一个,以家庭为单位的永续社区。
探索并践行着一种生态、环保、绿色、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山林间采果,菜园子里拔萝卜,玻璃屋下看书写字,窗外是满山葱翠……

有人说,好硬核的理想主义。
更多人疑惑和不解——








教育、养老、医疗……
带着一系列的追问和好奇,
我们的好朋友木城,干脆带上娃,专门探访了村子。
实地走访,且和张茜面对面交流;

并带着儿子体验几天社区生活,
也在这里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博士课;


回来后,她感叹道:
真好啊!
这座大山,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游乐场。
其实,何尝不是大人们的“生活游乐场”呢。
以下,来源于木城的采访实录
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都有了答案

01
「干脆带上娃,去住几日」
与其问,不如去一趟,小住几日。
这一次说是拖家带口的旅行,也不为过。




我们一行三个大人,带着一岁三个月的女婴,一个十二岁男孩,和两个不上学(实行家庭教育)的女孩。
兴致勃勃地从深圳出发,奔向大山。
第一站先到云南曲靖,第二天上午再从曲靖北站前往昆明东川李子沟。
因为八角地的青旅还在建设中,没有住宿(住帐篷睡睡袋可以,但大家都带着孩子不是很方便),于是我们就先去隔壁村李子沟,找了一家民宿过渡。
民宿,海拔2590米。
也是这时,我才第一次听到东川、李子沟、牯牛山这些名词。


从山脚开始往山上跑的时候,牯牛山的最高峰还在云里,前面两侧是光秃秃的石山,压迫、尖锐、冷峻、灰蒙蒙。
三个小时的车程后,终于抵达目的地。
民宿院子很大,里面种了很多花,老板玛咔姑娘热情又细心,带我们参观、喝茶、做素食。

云南的第二晚,已经在山林间,感受到了大自然,强大且治愈的能量。
几经辗转,离八角地越来越近,我越来越期待。
它的偏远、避世,甚至于荒凉开始在我脑海浮现。


这里是一个由青石板、夯土墙的矮房子组成的荒村。
海拔2520米,位于昆明最北端的东川县。
再就是大家通过媒体都知道的了,
张茜和蒋文静来到这里后,搬家、盖房、种地,通过“半农半X”的方式,建造了一个绿色永续的共识社区,做中国第一个零垃圾零污染的村子。
这段时间从全国慕名而来的人很多。


我们在9号院子见到张茜的时候,很漂亮,比视频里看起来要瘦小,也更年轻。
大概是最近讲话和接待比较多,眉眼间透着一丝疲惫。
但她依旧轻声细语,热情地介绍自己一手打造的居所。
300平方的家,50平方的菜园,种了十几种蔬菜,想吃什么就去菜园子里摘。





厨房朝向院子,有一块视野超棒的落地玻璃。
坐在厨房就能看到大山。
张茜说她很喜欢坐在厨房里,一边喝茶一边看书。

偶尔抬头,就能看见对面近山、远山的千变万化。
厨房旁边是简约复古书房,前身是猪圈。

右边,有一个采光超级棒的阳光长廊,把每个空间都串在了一起。



让自然光照进屋子,让暖流在屋子里肆意流淌。
而屋子外,广阔的天地更是一家人生活的自由场。
每天到松林里走一走,柴火有了,内心的安宁和自在,也有了。
山里的时光,过得很快。
临近中午,张茜把来探村的人聚集在八角驿站吃午饭。
驿站的做饭阿姨亲手下厨,素食,15块一人,三菜一汤(莴笋、洋芋、蔬菜杂烩),米饭任意。


蔬菜和油盐都是当地农家自己种的,这顿饭吃得特别香。
尤其是洋芋,油炸之后用葱、蒜、香菜、调料等搅拌混合,真的好好吃啊。



02
「自然是孩子们第一教育场」
比大人更开心的,是孩子。
只是刚到八角村的时候,我们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在9号院子,儿子昊昊的小腿被一种植物的叶子扎到,一阵剧痛袭来,后面就很痒,起大块红疹子。
我想起小时候走在湖南老家的山林里,也有人告诫:这些叶子不能乱摸,有毒的。
进入院子,我第一时间寻找药膏,正在厨房做饭的一位阿姨拿出了她自己做的酵素给孩子涂抹。
并气定神闲地安慰我们,涂了有个心理安慰,会好得快一点。
不涂自己也会好的。
我悬着的心安了许多。




小朋友逐渐从情绪里走了出来,尤其是看到茶室后。
就是那间由猪圈改造的茶室,石头墙被完整地保留。
上午11点半,太阳光线从屋顶的透光洞里射下,形成了几道神奇的光柱。


这个画面让我瞬间想起了童年,在乡下的老房子见过。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像古老的童话一样神奇又惊喜。

昊昊很兴奋,于是我拍下了这张他和光的合照。



被刮伤的阴霾,也在这一刻,一扫而尽了。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治愈力。
光影之间,喜乐相随。
这一点,在张茜的女儿海豚身上,更加自然地流露。

我是在房间里,遇到小海豚的。
当时,两个8、9岁女孩正在榻榻米上玩一种纸牌游戏。
她们自己画的纸牌。
一块饼干大小的纸片,上面是画着老鹰、猫、老鼠、鱼、虫子、细菌等。
黑色线条,随性勾勒动物的特征,是8、9岁小孩的随笔画没错了。
我问她们,要怎么玩。
她们热情示范起来。
两人同时出牌,A出老鹰,B出老鼠,那A就赢了,B的老鼠牌就给了A。下一轮继续,看牌面的动物,谁能吃谁,就决定谁输谁赢。最后以谁手上的牌被吃完,以分一局的胜负。




我忽然想起来,现在的小孩想要啥玩具,啥都买得到。
可是,有多少个小孩会自己动手做玩具?自己去发明游戏的玩法?然后和小伙伴一起玩的不亦乐乎?
在两个女孩的欢笑中,这一刻,我也感到无比的快乐和欣慰。
稚嫩的画笔,勾勒出了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年。
后来,和小海豚的第二次互动,是在从驿站回村的路上。
她左手一只蚂蚱,右手拇指和食指粘着一团松胶,开心地跟我炫耀她的成果:蚂蚱用松胶粘在手上,就很乖,不跑了。
我知道,松胶就是她们刚刚在八角驿站下面的那片松林里,收获的玩具。


内心的感慨,油然而生。
真好啊!这座大山,到处都是孩子们的游乐场。
她们和昆虫玩耍、和动物玩耍、和种子玩耍、和果实玩耍。
大自然,是这里的第一教育场。
而这,却是城市孩子们,几乎没有的。




03
「去2号院,上李博士的数学课」
八角村的生活,的确很治愈。
可作为一名妈妈,和很多人一样,如果真的带娃来这里定居,一系列现实问题是逃不掉。
纵然这里有天然的”自然课堂“。
但系统教育,社科知识,还是得有个一尺讲台。
我们去了八角地2号院,这里是李博士的家,村子的新住民之一。


这里有一间课室、科学实验室和音乐教室。
科学实验室的屋顶,挂着李博士自己设计的天体模型。


房子里放满了教学模型和教具,还有一些名人肖像,都是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科学家们。


看得都勾起了我想回到小时候,一一去学习探索的欲望。
从科学实验室出来后,李博士就带着孩子们在另一间课室里,给大家上了一堂数学课。


用讲故事的方式,绘声绘色告诉孩子们:数学是怎么来的?最原始的人类,如何发现数学并且开始使用的。
这个过程经历了几代的更替,从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现代数学体系。
整个课堂很有趣,也很特别。
窗外飘着白云,吹起了风,木头房子里在探讨人类的数学哲理。
这种感觉很奇妙,就连旁观的我们,也像是被某种力量抓住了。


上完数学课,我们一行人去了图书馆,这也是参观八角的最后一站。
图书馆后面有一棵500岁的大树。
带我们参观的蒋老师说,这棵大树不会成为任何一个人的院子,它要被每个人都能够使用到,所以在树下建造公共图书馆,为每个人服务。
图书馆有一小半是透明的玻璃面,屋顶也是透明的,采光很好,白天可以看四周的风景,到了夜晚,就可以看星空,看风,看寻找归途的鸟。





建筑有两层,楼上有个大通铺,可以给目前来探村的人搭帐篷,楼下有休息室、办公室、图书区。
图书馆的正面对着大山,石山依然是那么光秃秃。
压迫、尖锐、冷峻、灰蒙蒙。
可是山下的这群人,充满了温暖和爱。
图书馆和课堂,都是社区教育共创的一部分。




当然,有所创建,有所改造,亦有所保留。
就像蒋文静老师特别提到的,这间老房子。
“八角的历史,会用这座小建筑完整的保留下来,让人们看得见。
看得见沧桑,也看得见生活的本质。”




△ 图源 八角.绿色永续共识社区

04
「教育、医疗、社科实行共创」
放弃一切进山,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尽管张茜,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讲述起自己进山的缘起。
但她始终坚定如一的是,生活永续。
如何能自给自足,如何能够打造一个可持续共创社区,一个生态村。


在9号院子里,她说,很早之前她就关注着人们的垃圾哪去了。
还有生活、教育、医疗这些问题。
尤其是疫情以后,大环境很脆弱,不管我们买多贵的房子,就算我们在别墅里,都要等大爷来送饭。
孩子无休无止在家上网课,生病也无法及时就医。
一系列的问题,让她觉得必须要做一个村子,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也帮大家解决这个焦虑。
另外一个起源,就是她的搭档,一名乡村建设和乡村规划的设计师。
在搭档那里,她看到了村庄的问题。
每天有80个村庄在消失,有1.4亩的土地闲置,7000万套住房闲置,2亿的新村民城市化。
每天都有这样的村落在消失。
而她们是否能做点什么,比如,建立一个生态村。


建村之初,就是奔着解决教育、村落、医疗、自然农法这些问题去的,以及还有线上的输出和线下的体验。
教育从两个方面去实践:
一是家庭共学,在家教育,父母带着孩子去学一些经典,以家庭为单位学习。
二是社区共学,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互相赋能。


举个例子吧。
2号院李博士精通所有理科,会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孩子来到2号院做一些科学实践、理科学习的课程。
9号院,张老师以前就是做美术教育的,美育这个版块,可以在9号院子里实行。
除了经典传统文化,有各学科的老师(新村民)给大家上各学科的课程。
另外,本身社区就有可以带孩子践行的知识体系。
比如带孩子建设一座房子。
建一座房子,会用到建筑学、力学、数学、材料等,还有室内的软装、艺术、园林、生物、地理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甚至还涉及到生态净化系统。


大人在做这些事同时,孩子不但可以学习各种知识,还可以帮助孩子们建立一个社会价值观的认知。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自然永续的教育过程。
新村民 ,没有网络,不看电视,孩子不会接触多媒体。
毕竟在孩子大脑发育阶段,比起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社区更加主张孩子自己主动学习和探索。
同时也注重孩子的运动、家务、习惯的养成。
比如,海豚每周五会做饭,早餐、午餐、晚餐都由她负责。
邻居家的小孩,周一到周五家庭成员轮班做饭,大家都要参与到家庭的生活和劳动里面。


此外,每家每户,也有医疗自救。
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医疗自救的方法,贡献给新的村民。
医疗、教育、农耕,都一起在参与实践。
一家人,一个院子,一块地,种树蔬菜瓜果,基本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需要采购米、面、油等,20分钟开车下山也很方便)。
在社区,提倡植物性饮食,即素食的生活方式。
不用沐浴露洗洁精等含一切化学添加成分的东西。
同时这种友好,也回馈到土地、动物身上,持续为人类产出健康食物。


——
从大山回来后,很多人回到了往常生活。

木城也是。
她在朋友圈写道:
一阵山风吹来,
屋后的梨花纷纷散落,
遥远又熟悉的花瓣雨,有母亲的味道 。
像梦乡。
但又真实可及。


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
人们和土地的联结,从来没有断层过。
张茜和她们的永续社区,
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亦是一个充满未来的开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zsy9901 发表于 2023-8-11 20:24:5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矮子里面拔将军,高原城市就谈不上宜居,只能说全年没有极端天气(如闷热,酷寒)。位置偏远,经济不发达,没什么高端产业,当然吸引不了外地人,恐怕连西南地区的人都很难吸引,也就云南人居多。西南人更可能选择成都和重庆。
自然环境方面:昆明市区海拔约1900米,仅次于青海的西宁。一天内温差大,不利于老年人心血管健康;海拔高且纬度低,导致全年紫外线很强,例如二月初的紫外线指数就已高达8;海拔高导致全年风大;海拔高导致气候干燥;海拔高导致氧气含量比沿海城市低。唯一拿得出手的是年平均气温,没有极端天气。但是冬天的舒适度也完全没法跟珠三角相比。
人文环境方面:本地人多且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远离经济发达地区,整体比较闭塞。
交通方面:电动车多且疯狂,堪比东南亚。
小冲 发表于 2023-8-11 20:25:01|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白恩培、仇和、曹建方
张田欣、沈培平等中管干部
以及昆明市委4任书记。
一个昆明伺候那么多大神,这是何等的福气。
yuhaimin 发表于 2023-8-11 20:25:56|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客观的看“气候宜人”这个因素,仅能说明这里适合居住。外省人定居,那就是安个新家,这不是单一居住的问题,吃穿住行都得考虑,要有钱,虽说云南的钱都是给外面人赚的,但不是什么人来云南都能赚到钱。本地人的好处是吃住有保障,至少住不是太大的问题,省外来的就不一定了,04年的炒房把昆明房价一环内从2000一平出头玩到了当下近3个W,这对省外的过来的并不友善(对地州上昆明的更不友善),工作收入这块,打工,昆明大型企业本土的很少,岗位少,很多好的岗位针对的是应届生或者带资源入职,只有执行岗会考虑当地找,还喜欢采用劳务派遣,而非本土的大型企业,全国调人就能满足岗位空缺,本土招聘除了满足应届生就业率,大多是廉价劳动力补基层空缺,管理层都是省外来的,自然有自己的路数。所以打工这条路在昆明不好走。再说过来做生意,有一定资本,住的问题应该不大,就看背后的商会,门路能撑多久,撑起来能定居,撑不住见好就收拿钱走人,玩不下去,当是旅游。
昆明留省外人,不易,三线的收入,一线的消费。不是因为本土老表早早学会了躺平,别说留外省人,自己人都难留住。
w66133 发表于 2023-8-11 20:26:3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了吧,哪里宜人,只能说去避暑一个月可以很爽(身体吃得消的前提下),避寒一个月都不太行(因为也冷,太阳没了就冻的瑟瑟发抖,到哪里不是冷……)除了夏天,昆明一天可以过完一年四季…………
一去昆明,头胀头晕,尿酸高到480,肝功偶尔异常(我大概一个月抽两次血,不管在哪个地方,所以我第一时间就发现了,同学中医院的,说来这尿酸高的案例也有,跟我一样也是回家就好了),上个四楼就气喘吁吁……回到家有时候不坐电梯8楼爬上爬下一点没事,大气都不喘一下。
而且荨麻疹也有了一个,胆碱能性荨麻疹。现在是回到湖南,浙江啊,就基本上屁事没有,在昆明,跑个步,出个汗,立马发作…………
这次去了两个月,尿酸直接469(应该有更高的找不到了)滤过率也高了。
呆了一个半月的时候

甘美医院的检查报告








看看去之前的吧,去之前358



回家一个月之后是多少呢?

回家一个月后测得328(长沙市中心医院和湘雅都测了)


那地方真的能养老吗?发问!
本人小学校篮球队、校跳绳队、田径队,初中田径队(15km长跑第二)(100m,200m短跑第三),高中田径队(短跑100m第二),身体素质肯定比一般人好。肺活量小学就5200了。大学体测田径类别也是第一……
而这个比一般人好,现在……
在昆明大学读了两年,像个小药罐一样了。
我们班外地男同学,好多第一次住院抢救都奉献给了昆明的三甲医院(也包括我自己,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抢救第一次住院,抢救留观太多,最后一张床睡在了大走廊……(睡在我我下铺的男人挺好的哈哈哈默默的谢谢一下(应该看不到吧哈哈哈哈哈,平常应该也有好好谢吧哈哈哈),一直守着,真的超级无敌nice)抢救留观一晚上立马换医院住院。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坐轮椅,吸氧,大脑断片,抢救黄红单,第二家住院的那家甘美医院看到情况直接在现场弄了个床吸氧注射…………),抢救费住院费简直是天价,我住了5天1W多。(还有同学有一个120来拉走的。弱弱说一句,我应该是最后一个住院的)
其实我很害怕的,我第一次住院,第一次会大脑断片,第一次吸氧,第一次坐轮椅,第一次抢救,第一次半夜被好几个急诊医生围着讨论病情………
医疗条件也不太行,住了五六天还是高烧40多度,每天就知道做检查…………走路都没力气走……但情况有一点点好转,好歹没有之前的那种无助的感觉,唉一万多打了漂漂……我爸和我哥当天就从湖南开车来了(在这里隐秘的谢谢我哥和我爸哈哈哈哈来的时候好转了点被训斥了一顿没那么严重,但是仍旧很感动)看一直高烧不退,我爸决定把我拉回湖南,emmm没两天就治好了…………
所以外地年轻大学生都吃不消………………真的适合把老人接去养老嘛…………真的适合年轻人去奋斗吗?还是说大家都没有高反只有我有?…………
这地方只适合避暑……而且是身体吃得消的情况下。就业就业没岗位,经济经济没经济,说着连接国外的枢纽,但是本省几乎无拿的出手的产业,一些东西从江浙沪拉到云南再出口的运费足够江浙沪直接海运/快递了吧(希望有政策支持)。一个新一线直接拉到了二线……
别说海拔就两千米,该有的高反一样不少。部分地区都快3000m了,西藏最低也就三四千…………
别扯了本地人,高原就是高原,你再怎么扯都没用。哪个专家哪个医学者会说高原宜人?别自欺欺人了吧。
也别说身体不好,写在上面是看不到还是咋地?
本人小学校篮球队、校跳绳队、田径队,初中田径队(15km长跑第二)(100m,200m短跑第三),高中田径队(短跑100m第二),身体素质肯定比一般人好。肺活量小学就5200了。大学第一年体测田径类别也是第一……
你要是说我身体差也可以,你去跑跑15km,能不能跑完都是一个问题吧?
在平原的时候身体好的一批,就是云南的锅。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有正统解释,高反,干冷,就是云南高原的锅。
还有一些嘴巴臭的说什么怪马桶,当一个宿舍的外地人都去医院了,那就不是我们外地人的问题了,而是云南当地的问题了。就是马桶漏。
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平原。
找到一个回答


我肺活量测了一下六千多。运动量也远远大于常人。
所以评论的那几个肺活量多少?平常运动吗?
高原人不要勉强平原人可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