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苏州学校

[复制链接]
秋之舞 发表于 2024-7-7 13:06:42|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初,新式教育在中国刚刚兴起,古城苏州便开领先之风,教会学校、公私立学校、女校等各类学校林立,俨然成为东南教育盛地。不仅全国各地同行前来观摩,甚至让见多识广的京城师范生,也专程南下取经。一份百年前京城学校师范生“膜拜”苏州教育的报告书,让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那时的苏州学校是啥样子。
1915年,北京师范学校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学校组织了10名同学南下,赴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四地,“以考南北教育之异同,藉证学说之正误”。4月14日出发,5月15日归校,历时一个月。
北京到苏州,如今乘坐高铁,半天即可抵达。而100年前,学生们乘车坐船,足足用了5天时间,才到达第一站上海。结束了赴沪考察内容,4月25日上午,一行人乘坐火车,途经南翔、昆山等站,到达姑苏古城已是残阳斜照。同学们找到几位挑夫,让他们将行李送至下榻的位于三元坊的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在苏州虽然只停留了短短的3天,同学们却紧锣密鼓、马不停蹄地参观了5所学校,涵盖小学、职业学校、蒙养院等各种教学机构。不仅考察了学校的编制、设备、校园,还观摩了各种课程的授课情况,“参观之宗旨在教育,注意之点在教授”。
26日清晨,同学们参观的第一站是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附小位于师范学校之东。校门外是一个“面积颇广”的操场,为师范学校、工业学校及附小三所学校共用。操场西隅,设有铁杠、木马等运动器材。校门口设有接待室,室内张贴着本校学生们的图画、手工、习字作品,以及各年级课程表。最特别的是东墙上还挂着一张“参观规则”,桌上摆放了一份“参观人饮食簿”,参观者如欲观摩下午的授课情况,可以登记,在学校用午膳。看来,学校经常有人来参观。
教室为长廊式结构。江南多雨,廊之右,贴心地设置了放雨具处;廊之左,为南向一字形排开的教室。此外,校园里还有器械室、标本室、书报室、教员预备室、教职员宿膳室等。教室内学生们的课桌,列为5行,每行8人,桌椅有高低的分别,靠近讲台者最低,向后逐次渐高,并依照学生们的身高确定其所坐位置的前后。

附小是此次参观重点,所以一行人在这里花费了一天半时间,实地观摩了7堂各类课程的讲授,收获颇丰,赞赏有加。对小学生而言,“修身”课因其枯燥、深奥,一向不太好讲,易让学生起厌倦之心。但附小却将“修身”与“体操”课合二为一进行讲授。教师先是选取学生们日常之经验或偶发事项提问,孩子们争相举手求答,而且个个精神活泼、言语明晰。随后转入“体操”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快乐地一起做游戏。这种教学形式,让京城参观者大开眼界,认为“颇合教授原理,甚可法焉”。
观摩者最感兴趣的是“周会”课,因为这一课程在北方学校尚未开设。“周会”课的命名,是取意每周内举行一次之故。“本周内所有关于全体之偶发事项及管校各职教员有应行与学生接洽之事,则与此时宣布之。若一周内无此项情事,开会时即可令学生随意讲演,且能修养学生自治心、共同心、互相亲爱心。”观摩那天,正赶上“一周内无此项情事”,所以以“讲演”为主。学生们或讲演时事,或以“学生之天职”“棉花之由来”为题讲演,言语之明了,声音之洪亮,课堂秩序之井然,都给观摩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天下午,一行人参观了江苏省立第二工业学校和师范学校。工业学校生源以本地为主,学生概不寄宿。学校设有土木科、织科和染科。设置这样的三科,是依据“苏州本地自然资源而欲为当地培养职业人才”。师范学校创设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原来作为科举制童试之地的紫阳校士馆修葺而成。虽是旧屋,却光线充足,空气通透。学校礼堂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设施。教室长廊墙壁上,张贴着中外历代名人画像及言行大略。校园里种植的各种花木上都挂着记其门类名目的小牌子,“以资博物之实习”。全校共200余学生,教员20余人,设预科一级,本科四年各一级。
第三天上午安排参观的是慕家花园蒙养院。蒙养院由美国人金振声创设,后委托曾留学日本的万文贞女士管理。蒙养院规模50人左右,依据幼儿年龄和程度分3部。因为孩子们大多在4-8岁之间,所以授课时间与休息时间没有定限,完全根据孩子们的精神状态而定。上下课以琴声为令,每课约20-30分钟,谈话、唱歌、手工、游戏、识字5种课程交替进行。手工课分为黏土、折纸和排色板3项内容。识字课每日以一字为限,今日所授之字,孩子们若没有记住,明日仍以此字教之。那天上折纸课,老师将一个铺满沙土的长方形木槽作河流,教孩子们用各色纸折叠小船,然后放入木槽,宛如小船在河中行驶,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蒙养院对儿童的教授理念是:“体育为主,情育次之,智育又次之”。
参观的最后一站是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附属小学校。那天,恰逢女子师范的实习生在这里实习。学校专门为实习生授课挑毛病而设置的各种名目的批评会,让参观者感受颇深。这种方式虽然有时会让实习生难堪,但确实对快速完成由实习生向合格教师的转变大有裨益。
虽然时间短促,有点走马观花,但当时来苏观摩的张仕学同学回校后仍写下了详尽的报告书。这份侥幸存留了一个世纪的报告书,让我们得以在今天,看到100年前苏州教育的一些真实概况。
(原载于《苏州日报》2017年09月15日 B02版)
作者:刘守华苏州教育博物馆供图
编辑:小吉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