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更严重了

[复制链接]
wangdabian 发表于 2023-8-11 18:55:19|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我们曾谈到过碧桂园将要爆雷的可能,没想到8月8日,碧桂园直接摊牌,表示仍未支付,应该于8月7日支付的两笔美元债的票息,而这两笔美元债票息,总共0.45亿美元。


对于这种体量的房企来说,连这点钱都拿不出来,由此可见,碧桂园的现金流有多紧张。
按照外债违约的定义,到期未能支付就算违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爆雷。
只不过美元债利息支付都有30天的宽限期,所以,如果从乐观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么碧桂园目前还有一次挽救的余地。
对此,碧桂园回复称:公司正在积极优化资金安排,努力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与此同时,市场又传出消息:佛山自然资源趋催促碧桂园的两家子公司缴纳土地出让金,金额合计为13.7亿元。


而碧桂园方面回应称:目前未收到政府相关文件,针对各方关切的问题,公司已第一时间沟通各级部门,推动解决,积极按协议履约。
受此影响,碧桂园及其附属公司境内债集体大跌,多只债券出现临停潮,价格创年内新低。
其实,碧桂园将要爆雷这件事,早就有迹可循。
我们先来简单捋一下时间线,先是7月19日,碧桂园服务总裁李长江及其配偶突然减持300多万股,套现2800多万港元
减持之后,李长江的持股只剩下0.11%,可以说是清仓式减持。
虽然李长江回应:套现是为了偿还自身债务,但如果熟悉房企爆雷流程的朋友,应该都嗅到了一次危险的气息。
在恒大爆雷前,号称打工皇帝的恒大前总裁夏海钧,也是持续抛售公司股票和债券。
自此,“碧桂园躺平”“大小杨已出国”等各类小作文开始在坊间流传,虽然碧桂园一再辟谣,但依然传得满城风雨。


7月21日,碧桂园在官微发文,本意是呼应中央的“促进民营经济28条”稳定市场信心。
但有细心之人发现,碧桂园将工作重点从以前的“四保”改成了“两保”,剔除了保资产和保信用。
恐慌情绪之下,碧桂园接连遭遇股债双杀,所有房企爆雷之前,几乎都要经历这一遭,因为资本市场是最敏感的。
而到了7月30日,失控人楊惠妍忽然宣布,将20%碧桂园符股权捐给国强公益基金会,用于支持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按公告披露前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计算,对应价值为64.43亿港元。


而所谓国强公益基金会的创始成员,正是杨惠妍的妹妹杨子莹,选择这个时候来捐股份,还是捐给自家的公益基金,必然会被理解为风险隔离操作,实控人家族有逃避债务的意图
这也意味着碧桂园债务危机已非常严重,到7月31日,碧桂园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更被视为是近乎名牌的操作。


看下这条信息量巨大的公告,透露出来的关键词:上半年估计要亏损,会考虑优化债务偿还安排,目前积极寻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
这既是向政府的求救喊话,又何尝不是一次爆雷的预告呢?
再是8月7日,碧桂园美元债的票息违约,自此,可以说是“技术性爆雷了”。
当下的这一幕幕,与恒大爆雷前极为地相似,碧桂园的彻底暴雷,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了。
碧桂园与恒大确实有着许多共同点,都是民营房企,总部都位于广东,都重仓三四线城市,走的都是高杠杆,高周转的路线,两家企业的实控人,都是中国富豪榜的常客。
但碧桂园与恒大又有着些许不同。
复盘恒大之困,显然是自身经营问题,大过政策与周期因素。
也就是说,就算政策没有收紧,恒大的泡沫也非常容易破灭。
恒大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过于迷恋多元化,且十分盲目,比如恒大汽车、恒大冰泉、恒大足球、还有恒大粮油、恒大健康、恒大文旅、恒大音乐... ...
听起来好像是多元化经营,实则无节制扩张。
要是这些业务能自己养活自己也行,问题是他们基本都得靠房地产业务供养着。
例如恒大汽车两年烧了840亿,悉数变成了沉没成本,蔚小李看了都得深深鞠一躬。
许家印在“大而不能倒的幻觉下”越做越大,带来的结局,就是大而加速倒,而碧桂园固然也在做大业务基本盘,但他遭遇的困境并非恒大式的死命霍霍,更多的是行业共通困境。
碧桂园上游攻建筑自动化、下游做物业,都是围绕房地产业做文章。
问题就在于,碧桂园太过激进,在项目发展及土地储备上用力过猛,患上了房企普遍通病:三高综合症,也即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
而造成房企这一通病的原因,正是上一轮地产周期低谷时,涨价去库存政策的出台。
让逆势扩张、过度举债的房企、占到了大便宜。
相当于奖励了这种非常危险的认知,导致他们认为自己天赋异禀,并不再把房地产调控当回事,结果在2018年之后,即便风向已变,但是他们继续之前的方式方法,依旧高调扩张、猛冲猛打。
而碧桂园更大的一个问题在于,主要土地储备和重点项目集中在三四线城市,是房子最难卖的地方,好多房企2016年楼市,去库存都没去完,碧桂园就能有什么逆天改市的戏法呢?
“三四线之王”听着很牛,可真要到卖的时候,全成了负担。
2020年,碧桂园的权益销售总额是5700亿,2021年下滑到了5580亿。
2022年,碧桂园的销售总额暴跌至3574亿,跌幅高达35.95%。
进入2023年以后,销售并没有回暖,而是继续下滑,1-7月为1749亿元,再次下跌38.74%。
卖不出去、砸在手里,是碧桂园现在的困境支援。
而碧桂园如今面临的舆论处境是:一个坏消息来了,必定有10个坏消息在路上,山雨欲来风满楼,气氛已经烘托到位,不爆个雷,似乎都对不起观众了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曾提出过:俄狄浦斯效应,意指预测本身,也可以影响被预测的事件。
即便预言本身是假的,但他被说出来、被相信,以至于最后预言成真。
就此事看,舆论对碧桂园处境的评价,也足以影响碧桂园的处境。
一旦市场认为它可能成为下一个恒大,它的资金回笼与融资渠道,就很可能因此被阻断,导致钱更难借,房子更加不好卖,那他可能真的就成了下一个恒大了。
而现在唯一有一次转圜希望的,就是碧桂园能在30天内兑付这两笔利息,且与所有投资人商谈修改触发风控的条件和展期。
但这难度,堪比国足踢进世界杯。
此外,则是政府的大规模介入,用政策和钱去延缓这个雷的爆发。
但这又会涉及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受益私有化、成本社会化、风险全民化。
一旦助长企业的风险偏好,以后这种严重的问题还会继续出现。
即便如此,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房企的自身造血功能没恢复,一直靠融资外部输血,又能坚持多久?
而碧桂园又能做什么呢?
好像能做的也不多,市场销售遇冷、融资也不顺畅,如今还“爆”名远扬,只坐以待毙,等着看政府会不会施以援手。
当然,也无需为杨惠妍之流而叹息,其实,早在去年12月,杨惠妍就出售了碧桂园服务的股票,套现50亿港元,半个月后,再以免息无抵押的方式借给碧桂园使用。
类似的还有李思廉、张力借给富力的80亿港元,孙宏斌借给融创中国的4.5亿美元,以及绿地向大股东借款30亿人民币等。
看上去,这些老板好像非常尽责,是一个有情怀的企业主。
但实际上,他们正在升级自己和企业的关系,从股权变成债权,这也是一种风险隔离。
如果这个公司后面真的倒闭了,到破产清算的时候,债权是优先于股权的。
另外,股权会随着股票价值而缩水,但是欠条是真金白银换来的,到时候欠条给公司,就可以保全他们个人的资产。
这时候就不得不说当年的贾跃亭了,他就是这种减持方式的开山鼻祖,在乐视股价最高的时候,抛售90亿的乐视股票变成个人的钱,再以无息贷款的方式,把钱借给了乐视。
即便企业破产倒闭,他们依然盆满钵满,而真正被影响的,依旧还是普通人。
我们来看看碧桂园的规模,虽然2022年裁员了3万人,但到2022年末,碧桂园还有员工将近7万人,如果碧桂园倒下,将直接给社会带来7万新增失业,间接的就更多了。
有很多建筑装修、建材、家居公司都非常依赖碧桂园的订单,手里握着大量商标。
对于他们来说,碧桂园倒下,绝不是一鲸落万物生,而是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不仅如此,现在连整个国家也承受不起。
要知道,光恒大一个倒下带来的房地产连锁反应,就已经让中国经济吃不消了,要是再让一个体量和恒大相当的地产企业也跟着倒下,不知道会引发多大的灾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yuyuyouling 发表于 2023-8-11 18:56:08|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痛不如短痛
dowell 发表于 2023-8-11 18:56:3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有什么办法么?!貌似也没有。
ghostlees 发表于 2023-8-11 18:57:22|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擦,6月低刚买的,娘的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