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马云成功前就有那么多影像留下来?

[复制链接]
leon30802002 发表于 2023-8-11 16:17:4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网络上流传着很多马云成功前的影像,是后来补拍的还是之前就预料到自己会很成功而准备的?
全部回复5 显示全部楼层
aGDasdg 发表于 2023-8-11 16:18:30|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抱歉周末,鸽了一天,我争取不让回答消逝的把这个话题写完。上文提到,因为与高层无法达成共识,马总产生了去意。但是就算真走,也不能裸辞,一走了之其实是最容易做到的。所以,一个新的想法产生了。
当时最新的奔腾电脑上市了,cpu是133还是166,我记不住了。单位采购了一批电脑给新招聘的程序员使用。马总租住在北京一个小区,当时应该是与金建杭同个社区。金建杭,男,浙江杭州人,是阿里巴巴网站的创业员工之一,现负责阿里巴巴集团公共事务,任集团总裁。上文引用自百度百科,别说我抄袭。金建杭当时任商务部网站首任主编。杭州人,十八罗汉之一。
马总跟他经常会面,具体原因不说了,新采购的电脑被马总要求放在自己的房子里,于是新招聘的一些程序员就会经常到马总家里工作。前面提到,电商的核心内容其实并不完全只是技术,就算时至今日,撮合交易也是b2b最容易实施和实现的业务环节。所以,大量的中小企业电商数据成为了关键。毋庸置疑的是,程序员携带老东家的代码进而投靠下一家或单独创业是个非常常见的现象,恰好,万幸,多亏了马总不是程序员。
过不了多久,当商务部代表处的某些销售开始推销3000人民币一年的企业会员时,一个仅需八百人民币每年的产品悄悄上线了。
当马总离开国富通公司前的最后一个元旦,因为公司上线一个新的功能,整个核心技术团队都在加班。而此时,马云身边的团队,除了副总,这个陕西人之外,都换成了以杭州人为首的团队。其实,这个陕西的老大哥也是比较无辜的,高层派他来协助马总工作,其实是赶鸭子上架,真实目的不言自明。
在杭州方言肆意飘散在办公区域的时候,一个伟大的帝国诞生了,随着新年0点的钟声敲响,“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歌声飘荡在工位之间,回声在员工耳畔荡漾,当无关人群一脸茫然的时候,历史就在这一刻写下了新的篇章。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再赘述了。下一次更新也是最后一次,我会从两方面谈谈对这一历史过程的个人看法。感谢。
<hr/>昨天写道初期的电子商务业务开展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几乎所有人都不知道要做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做,对于大多数老板来说,觉得这种模式就是诈骗。以一个北方某海边城市的家具厂为例,当时家具厂老板的产品是出口到一些国家的,但是业务量太小了,想到是否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模式来扩大自己的产品销路,于是找到了一个年轻人来给他做最简单的网页。当时就是用html来弄一个产品照片和介绍的静态页面,然后加上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和最基本的企业介绍,这个页面就花了这个老板大约五千多人民币。页面有了,但是也就仅仅是这个看起来简陋到令人发指的静态单页,生意从哪里来,客户从哪里找,都是未知的。这个老板因为有过一些做外贸的经验,搜集了一些准客户的电子邮件,就又招聘了一个年轻人给这些邮件列表发自己的产品信息和这个花了五千人民币做的静态页面。
可想而知,这样做基本就是石沉大海。折腾了半年后,当时的电子商务国家队来了,对,就是商务部在当地的代表处,推销一个企业b2b的会员服务就是在线广交会的企业会员,全年服务价格三千人民币。那么对于这个老板来说,老子折腾半年,花了小一万块,什么都没搞来,你这才叁仟,就当打牌输掉了,毛毛雨,尝试一下无妨,于是成为非常少的北方企业中愿意尝试的中小企主的典型。这其实只是一个缩影,背后的道理就是规模效应带来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马云在这里做什么呢,前面提到中国黄页团队进入国富通公司,马云完成了技术的了解,电商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学习,最关键的是人脉的建立,之后马总的脑子就开始飞速旋转,我能做什么?
与官方的分手源自于一个所谓的股权的问题,即国有资产私有化。不用展开讲,大家应该都明白,承诺给马总的share无法兑现,这是之前提到的高层领导许诺给马总的,而实际操作几乎没可能。
试想,马云一共在这家机构待了不到两年,这两年完成质的飞跃其实放在一般人身上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讲实话,这个机构出来的分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如过江之鲫,包括总公司的各种部门经理也都是不计其数,单单马云脱颖而出一路走到首富的地位,这绝对是当年那些看热闹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hr/>好,有人看,我继续更,我在想我要写到什么程度,并考虑以后一旦取消匿名我可能会死的多惨(全自动ai狗头)
其实,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初期,市场最大的难点根本不是技术,难点在于中国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如何上网。说直白了,怎么把产品发布到互联网上。试想一下,九十年代末,全中国的计算机普及率,电话线加调制解调器上网的蠕动式,这根本没可能搞什么电子商务。当时拜访各个小企业主,先不说如何搞定他们玩电子商务,老板们同意要跟你弄这些看起来完全没希望的新的业务模式,结果拿出来的都是手写的一张张所谓的产品介绍和报价单包括什么手册技术指标等等,这些原始文档要上线,第一个难题是录入,第二个难题是翻译。
所以,在当年那个时代,中小企业产品的相关内容数字化是非常难的,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打字输入计算机,同时进行翻译。恰好,当时马云在的这个机构就做了这样的工作。这个数量有多少呢,2万家左右。翻译还不止翻译成英文,至少联合国官方语言都尝试翻译了一下,咱们不是要做国际贸易嘛,肯定不能只是英语对吧。当然,主要是英语,还有就是给各种中小企业的产品拍照,修图,上传网络,总之,你们可以理解成这是用堆人力的方式,硬生生搞出了全中国最原始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数据,前面说到是2万家左右,这个怎么弄出来的,就靠着商务部(我当然知道以前不叫商务部了,为了让年轻朋友明白)在全中国搞得代表处,办事的小伙子们,挨家挨户上门去拜访,去苦口婆心的怂恿这些老板,尝试把产品发到网上,是这样搞出来的。
先更这些。
<hr/>不好意思,利益相关,匿了。
与马云有交集,算是比较清楚内幕的人。
就说马云是如何把阿里巴巴创造出来的。
实际上在中国黄页阶段,马云已经掌握了一些先机。比如他可以做当时全中国最漂亮的html页面。
马云当时带着自己的团队一起进入了一家机构,叫做国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这个机构干嘛的,就是商务部官网,和中国几大专用网之一的外经贸专用网的技术实施单位,是商务部的直属企业。
马云进来之前,根本不知道国际贸易以及工商链条当中的各个环节,如何用技术来突破b2b的物理限制。那么谁把马云搞来的,实际上是邢军,这也是马云后边出走,18罗汉之类的导火索。
其实,官方已经开始弄电子商务平台了,各种电子商务关键节点都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实验性建设。比如,国富通,就是马云当总经理的公司,专门做基础平台信息技术搭建,国富安就做电子钥匙,建设以pki为技术的ca公司,国富信就是做数字技术的比如有个叫国付宝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就是他们做的,不过这都是支付宝出来之后n年才有的,还有一个叫做国富泰,就是做企业信用评级的。
马云到了这个机构之后,马上就明白了电子商务怎么搞。只不过官办的平台,做什么可能都有点天然的特点。可以说,马云到了这个机构才完成了技术的积累,电子商务业务的了解以及人脉的建立。
马云不是商务部官网建设机构的总经理,孙正义和杨致远为什么理他?而实际上,当时的国家级平台叫在线广交会。所以,你可以理解成阿里巴巴其实根本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
先写这些,有人看再更。
东德 发表于 2023-8-11 16:18:3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早就指出了马云的成功路径类型——社会活动家类型。其实只要你走的是这个路径,那么不可避免地会留下大量的痕迹,唯一不同的是范围和痕迹的形式。
什么是范围?什么是痕迹的形式?
范围就是活动的区域,有实体虚拟两种。
先说实体
实体活动区域很简单,比如说电影《老炮儿》里面主人公六爷,他在那个胡同片区,出于长时间的高频活动模式——包括点对点的映射模式和一对多的散射模式。注意,这二者是双向的。
比如六爷找一发小在胡同口抽烟一宿,这就是点对点映射;找了一群人在一起喝酒,这就叫一对多的散射。
总之,你到了那个地方,打听一下六爷,不论是胡同口的杂货店老板,蹬着滑板路过的混子少年,还是垃圾桶旁边的拾荒者,摆煎饼果子摊的摊主,震颤酒吧老板娘,都会是同一种反应:六爷啊?知道!你往那个胡同口走进去,往左一拐,第二间就是。
但试想一下,如果一个隐居的作家,也在那个胡同片区住,住了10年,但是处于低频活动模式,唯一的点对点模式是和长期住在海淀和天津的房东和快递和外卖小哥——他平时闭门不出,只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出来遛弯,吃喝用度则全部来自线上消费,连胡同里的小餐馆和杂货店都不曾光顾。那么虽然他的实体活动范围和六爷一样,但是他的痕迹却留下的很少。
虚拟呢?
还是举这两人的例子,该网络作家虽然在现实中不和人交流,但是在网上却十分活跃,资深老派网民,网龄20年,在榕树下曾经和郭敬明觥筹交错,在猫扑一手捧红ayawawa,李毅吧十八级大神,起点中文网金牌作家,传说中的知乎天龙人。
在不同的时代和社区,他用了独立的ID,只有资深粉丝才能识别出其中的关联。
于是你在以上任何一个网络社区打听:“你听说过XX吗?”
有相当概率的回复是:当然知道,我就是他粉丝/久闻大名,不见其人/我昨天刚追上他的新书。
由于该网络作家在网络上是以输出为主,比如发帖,发文章,但并不和其它人互动,因此他的活动模式为一对多散射的单向模式
而六爷呢?至今钟爱听广播《岳飞传》,看电视《新闻联播》,看《北京晚报》,几乎不上网,网络痕迹为0....
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一对多的双向模式,比如你混不同的圈子,和不同圈子的人做深入的交流等等,时间长了,不同圈子里的人也会对你有印象。这种虚拟的的一对多双向也就和六爷在现实中的酒局差不多。
什么是痕迹的形式?
这个就很多了,其实题目中的影像资料是其中的一种。类似还有上面提到的知名度,你去某个区域打听,大家听没听说过这个人;高级的比如成果,比如在某一个范围内,你留下了什么遗产——最低级的,比如XX名人的后代,XX墓地;高级一点的,逸夫图书馆,川普大厦;更高级一点的,阿里巴巴,XX国...
以上引子是理论,接下来,我们讨论:为什么在马云成功前就有那么多影像留下来?
因为作为顶级社会活动家,马云在早期阶段,他的活动模式之丰富,活动范围之广,留下的痕迹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那个年代的99.9%的普通人,哪怕只有很低的转化率,这里面也会有很高的影像资料遗存。
读到这里,我建议你先不要看下面的分析,自己先用上面的理论套用解释一下这个命题,和理工科先自己解答然后在看答案一样,有利于锻炼思维,当然,以下给出的也是参考答案:
我们先从头说起,马云早期的活动范围是在西湖,他当时在那里当导游,我们最先开始的理论里提到,实体的活动范围决定了痕迹的分布密度。我们之前胡同的例子里实际上是一个静态的模型,因为胡同里的街坊邻居,大部分是30年不变样,而马云所在的杭州西湖每个小时就有一个胡同社区的人流量,即便考虑到作为一个散点,马云在单位时间里接触到的其它散点和发挥有效连接的不会那么大,但尽管如此,毕竟持续了十几年,这让马云还是留下了可观的痕迹数量。
因此马云最早的影像资料也是来自于此,而影像资料不过是痕迹的一种途径罢了,其它的痕迹也会同步——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年的老杭州,目击到马云在西湖拉客的人,远远多于照片的数量——并且,几乎可以确定的是,还有很多照片遗留在民间,未必被曝光出来,你现在看到的那个阶段的马云照片只是一部分而已。
有段时间,我对大陆70年代~80年代的老电影感兴趣,印象比较深的有一部叫《少年犯》,这部片子就是上海少管所和当时的宣传部门合作拍的,里面的人物塑造和剧情很有时代特色,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里面就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就是外国考察团来少管所访问,然后一个学霸少年犯用英文对答如流,大概是和外国友人说:我在这里服刑,生活得很好,管教待我如父母之类的。为什么要拍这个情节,因为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对外宣传自然要因势利导:


实际上,你如果谙熟国情,还有演绎推理的能力,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比如当年的杭州电视台如果要拍一个纪录片,用来做对外宣传呢?自然不会只拍西湖风光,历史人文,以外国人的视角,他们同样对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感兴趣。
那么热情好客又懂外语的马云会不会被选中出镜?完全有可能,他那是还小,还会外语,而且他是自发的,不是官方组织的,这么一算整个杭州也没几个这样的人。
所以你就应该了解到:大背景之下,往往都会衍生出一些小的分支。可历史进程往往就是如此,比如普通的聪明人会预测到马云会在西湖留下照片,更高明的人可能会猜想到当年杭州作为旅游城市,一天到晚在西湖露脸的马云会不会在官方视角的纪录片,新闻片,旅游介绍片里留下痕迹,但是万万没想到,马云因为西湖的经历,居然在地球那边的澳洲留下了痕迹。
70年代尼克松芳华之后,当时的杭州西湖作为对外的窗口之一,引来了大量的外国人,一个系统在开放之初,往往精英的密度会很大,等到开闸泄洪之后,就鱼龙混杂了。比如早期的知乎和现在的知乎,80年代留学美国的和现在留学美国的那能一样吗?七八十年代来华的,可没有什么非洲黑哥哥,西方底层盲流伪装的骗P外教,那可都是对中国充满好奇或者热爱中国文化的高素质国际友人啊。
当然,这就是命,相对来说,马云作为先进典型的概率出现在官方叙事的概率要比一段跨国的机缘大得多,但后来却是后者发生了。马云受到澳洲友人的资助,于80年代中期来到澳大利亚,留下了最早的视频资料,是在到澳大利亚一个学校表演猴拳。
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一个能负担得起且有动机把马云从中国弄过来的人,这段澳洲之旅有很大概率会留下影像资料的,因为马云那时候是一个遥远东方访问者的身份,这就是活动区域变化身份带来的痕迹性质变化,简而言之,你的身份越特殊,你的痕迹会越深,马云在西湖打猴拳,路人一笑而过;在澳大利亚打猴拳,可就稀奇了。


关于西湖运作的阶段到此结束。
总结说来,这个阶段的马云采用的是高密度散点的实体活动区域+主要是点对点映射的活动模式留下了大量痕迹,这一部分痕迹转换成的成果,其中最重要的两项是:社交行为模式(后期不断进化),跨文化的社会活动格局(对于和西方的交流,马云从来不陌生)。而区区几张照片,无论是和外国友人的西湖合照还是在澳大利亚的影像资料,恰恰是最不重要的。可是这最不重要的,仅仅是痕迹形式的直观,所谓有图有真相,反而是最引人注意,最让人惊奇的——大部分人根本不会了解到马云这几年的内在积累才是全中国万里无一的,当然这个积累你说它重要也重要,若是没有后续的动作,这个积累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有趣的人生经历罢了。
之后的马云从澳洲之旅结束到创业初期(从1985~1999)差不多十四年时间。
这个阶段我个人研究过无数次,诸多细节不在此一一展开。今天主要还是用我前面的理论进行阐述,如果说前面的马云只是在实体活动区域展开运作的话,在这十几年,他开始进化成了虚拟活动范围的混圈子。
以前,西湖就是马云的根据地,可是之后的马云,根据地压根不是杭师大,而是一个个虚拟的打破坐标界限的圈子。马云就像是关系网上的节点,以高校为中心,网络各种三教九流人物。后来很多人抨击马云结交李一王林这种神棍,实际上马云的不拘一格交朋友,就是那时候开始的。
这里面分为几个阶段,一个是学联,这里面有一些人物,在1995年左右帮了马云大忙,高校系统永远是供血的输送地,马云早期招人,就是通过这个系统弄进来的。
这里插一句:高校供血是一个常见模式,里面细分的种类有很多。旷视科技和百度算一类,但是阿里巴巴却是另外一类。你说:不对啊,这不都是科技互联网公司么?阿里巴巴的技术背景比它们俩还强啊。原因在于,阿里巴巴在创办早期,并不是一个技术导向型的公司,因此它作为校办企业,仅仅比劳动密集型的那种技校稍微高明一点,比不上前面两个那么高端。
第二个是夜校时期,这里面网罗的知识分子,马云的角色有点像现在的英语大V,但是那年头的英语大V含金量会更高,为什么呢?因为先如今的大部分知识分子英语都很好了,不需要你来教。那时候由于学习资料匮乏,有实战经验的马云还是占优势的,这一点,我在前面分析李阳疯狂英语衰落的答案里有详细分析。
也就是说,那年头教人学英语,你能得到很多行业精英,后期可以往创业方向运作;如今很多行业精英,大多中产出身,有留学背景,一般都英语都非常好,你当英语大V,受众只能是一些迷茫青年,所以你只能往职场鸡汤,人生导师方向转,所以啊,时代不同,参数变了,身份相同,路径不同。
第三个是海博翻译社时期,这主要是对接商家。想想看谁需要翻译?这个受众就是埋下了阿里巴巴最早B2B的基因。
第四阶段是北上和外经贸部雇佣兵时期,这段主要是结实上层人脉。
其中马云在2/3/4阶段都留下了视频资料。
主要是前面说的第2阶段,行业精英怎么会缺少我们媒体圈的朋友?当年小屁孩时在西湖拉客,没有话语权,也不一定注意得到,出镜也要看运气;现在都是一起的朋友,英语角这种时髦的事情,记者或者电视台的朋友们怎能放弃这个拍摄素材的绝佳机会?
而且还不止一个。
杭州本地电视台有一批,这种本地电视台,那会儿还挺火,喜欢报道一些社会民生新闻,哪里出车祸啦,哪里化粪池满溢啊,哪里失火了啊,一个热线电话,记者带着摄像机比兔子跑得还快,第一时间到现场。
派出所当然也有眼线,什么一窝端一个传销窝点,打掉一个盗窃团伙,甚至到年底抓嫖可以安排一下,电视台搞一个摄像机跟拍,然后第二天傍晚黄金时间播出。反正也是相互利用,一个为表功,一个要素材。
这种模式,很多三线城市的电视台要到2000年代才开始普及,杭州上海这种开放的南方城市,一般要早十几年。到现在甚至还领先,这都网络时代了,那个浙江6台的《1818黄金眼》还是三天两头轰动一番。
马云搞英语角夜校,自然也是重点关照对象,今天组织个口语比赛,明天来了一个外国友人(比如下文央视编导提到的Grandma),后天搞个什么相亲,总之素材多多,马云自然少不了露脸。
前两年有个杭州的营销号,在电视台有关系,从档案库里扒出来好多录像带,发布了不少马云在杭州早期的影像资料,就是那个时候。
当然,还有更高明的,央视的人脉居然也在这里遇见了——时任《东方时空》的编导樊馨蔓。
这就有了后来马云的那段著名的早期推销画面,由于大部分人对马云的经历并不了解的很细致,就误以为“为什么马云刚一创业就有央视跟拍”,蟑螂理论说,当你看到一个蟑螂的时候,说明这间房子已经是蟑螂窝了;同样的,当你看到马云的第一段视频资料时,你就应该意识到,可能前面已经拍过很多了。
后面的第4阶段在北京,因为是给政府做雇佣兵,就是包工头干活,因此没有参加太多的社会活动,但是留下了两张重量级的照片,一张是杨致远长城合影;另一张是大领导视察的照片。
其中后一张后来回杭州,被马云用来做早期的护身符,挂在湖畔花园的墙上,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再往后才是阿里巴巴一大的传销演讲。
其实这个时候,也就是1999年初,马云已经是全国级的互联网大佬,团队规模远远不止十八罗汉,那十八个人只是核心,总体团队规模肯定在数百人级别。
他是学联出身,非常注重组织架构,对于文宣这一块会非常看重,马云的公司里面已经有具体分管文宣的手下,拍摄公司日常,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本来就是职责之一。
同时,上一条线的关系也一直没断,那些夜校时期的朋友这个时候基本上已经混到电视台的中层了,当年那个奇怪的英语老师现在又在搞什么奇怪的互联网,跑到北京混了三年又回来了,肯定会持续保持关注。
而这个时期,马云开始了漫长的一对多模式,比如网商大会,西湖论剑,那几年频繁地去全国各地做宣讲会,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留下的痕迹面广,但如果你保持热度,痕迹很大容易消失。不过这段时间已经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范围内,因为马云这个时候已经成功上道了。
综上所述,马云在成功前留下影像资料这件事看似反常识,其实却揭示出了很深的内涵,马云的成功路径沿袭着社会活动家模式,而社会活动家由于活动模式的特点,是最容易留下痕迹的———影像资料作为痕迹的一种形式,由于最近几年才普及,因此让很多人感觉惊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yjs0375 发表于 2023-8-11 16:19:34|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其实从创业之初,我们就拍下很多视频,基本每次重要会议,我们都会保存视频。
这样的话,以后回看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犯下的每一个错误,做出的每一个决定。
阿里每十年公布一次内部录像,讲述当时发生了什么,公司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如果年轻人和创业者们能从中得到启发就更好了。
此外呢,我有一个同事,他是摄影摄像的狂热爱好者,去哪儿都带着设备,所以,也留下了很多视频资料啦。
点赞美一生,感谢富三代,关注发大财 (u‿u✿)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ATQQ 发表于 2023-8-11 16:20: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人家老早就比大多数人“成功”了好不?
虽然是三次高考落榜,但人家毕竟是大学生,在那个年代,中国的大学生很牛逼的,而且后来还当选了学生会主席和两届杭州市学联主席。
毕业之后,人家成为了杭州市的优秀青年教师,在西湖边发起了上第一个英语角,开始在杭州翻译界有名气。就因为马云那时候在杭州翻译界有名气,所以很多人请他去做翻译,他忙不过来,于是创办了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翻译。
也是因为马云英语好,马云受托,在1995年初,作为翻译来到洛杉矶沟通、落实一起高速公路投资。当时,马云还从洛杉矶飞到西雅图找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带他参观了公司。
1995年4月,马云就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5月,中国黄页正式上线,此时,离中国能上Internet还有3个月;7月,中国黄页为浙江省外宣办做了一个网站,在网上宣传浙江的经济文化,名曰“金鸽工程”。
1996年3月,由于杭州电信也做了一个中国黄页,分食市场,马云决定和杭州电信合并。
1997年,在得到外经贸部进京成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邀请后,马云决定放弃中国黄页。他将自己所持的21%中国黄页以每股2、3毛钱的价格贱卖给了公司,拿回10多万元。之后马云和他的团队在北京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和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网站。
1999年3月,马云正式辞去公职,后来被称为18罗汉的马云团队回到杭州,凑够50万元人民币开始了新一轮创业,开发阿里巴巴网站。
1999年4月15日,阿里巴巴网站正式上线。InvestorAsiaLimited副总裁蔡崇信听说阿里巴巴后,飞赴杭州洽谈投资,在和马云谈了4天后,决定辞职加入阿里巴巴。
1999年10月和2000年1月,阿里巴巴两次共从软银等国际投资机构融资2500万美元。
以上事迹,你们觉得马云不成功?他老早就比大多数人成功了好不?先是读了大学,英语又特别好,在杭州翻译界有名气,人家还是个优秀青年教师,最主要,他在中国可以上网的三个月前就创办了互联网商务公司,还跟政府有合作。最后,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InvestorAsiaLimited的副总裁及高级投资经理蔡崇信也很快加了进来,还帮他拿到了高盛和软银的巨额投资。
所以,你们说马云很早的时候就不成功?他比大多数人成功了好不?他90年代做的这些事情哪些不是当时最潮、最引领时代的事情?就拿今天来说,你能拿到高盛和软银的投资也是十分不容易的,都够你在媒体上吹嘘大半年了。

好物推荐:
好好领悟一下马老师的智慧吧。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200440732408016896">
Adamspz 发表于 2023-8-11 16:21:15|来自:北京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因为他就是拾金不昧,扶老奶奶过马路,智斗公交小偷的典范
他是活在我小学语文课周记里面的那种人


  • 马云重建了中国人的信任,让你敢把钱交给完全不认识的人,买卖双方在互不认识、且买方没有见到实物的前提下就能促成生意。
  • 马云强迫金融巨头转型,银行现在也随时把用户体验提在嘴边了,以前进银行比进公安局还要心颤的。
  • 马云自己构建了一套商业生态圈

这一切,都能从当年骑着自行车找警察的小个子身上,看出一点点线索
<hr/>
1995年夏天,杭州连续发生了好几起因为窨井盖被盗而引发的人身伤亡事件,西湖明珠台决定做一期街头测试
原西湖明珠电视台主持人刘忠虎讲述了视频幕后的故事:“我们在文二路靠近教工路路口找到了一个窨井盖,让人假装在偷,又在50米开外的一幢单元楼里架上摄像机,拍路人的反应。”
1995年,马云刚刚辞职下海,就是屌丝一枚。那天,顶着一头被网友们评论为“很屌丝”的发型,骑着自行车闯进了摄像机镜头,那是他第一次上电视,十足一个路人甲,是那晚测试中唯一过关的路人甲。








马云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也说,当时他想找人帮忙抓贼,“这个时候突然来个人问我:‘你说什么?’我说他们在偷窨井盖,必须给它拿回来。我后来才发现边上有摄像机,他们(电视台)在做测试。那天晚上据说我是杭州唯一一个通过这个测试的人。”

马云自己说,他在出言制止之前,已经在那儿来回了数趟。“看到几个人在偷窨井盖,我也没有什么武功,人家个子那么大,我打不过,就骑着自行车到处找人,看有没有警察。大概五分钟以后,没找到警察,因为我脑子想到前几天有个孩子掉进窨井盖里淹死的新闻,我觉得影响还是不小的。我回过去,骑着自行车,人还跨在自行车上,大声说你们把它抬回去,他们几个人看了我一眼,我估计他们要是冲过来,我肯定得跑。但是我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勇气,还是说:‘你们给它抬回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