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历史上,唐三藏取经回到大唐的结局只能说很一般

[复制链接]
chuangkou5 发表于 2024-7-7 08:14:24|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于三藏法师最正确的称谓应该是“玄奘法师”。公元664年,也就是唐高宗麟德元年的,李治收到一份折本:六十三岁的玄奘法师圆寂了。消息传来李治十分哀伤。京师百姓听闻之后是,“京城道俗哭泣,日数百千”,送葬时,“京邑及诸州五百里内送者万余人”。但问题在于,与民间的积极踊跃相比,朝廷的反应很低调,给的评价和待遇并不高。而且没有追赠和追谥,也没有官员参加葬礼。

要知道,玄奘生前的地位很高,李治的儿子李显名义上是玄奘的弟子。因为当时武则天难产,帝后二人寄希望于玄奘,希望得到佛主的保佑。玄奘说:“如果生男出家,我可收为弟子”,李治当即允诺。同意李显名义上出家,“号为佛光王”。虽然李显没有出家,但作为玄奘弟子却是肯定的。

玄奘取经归来后,曾经得到唐太宗的优待与支持,李世民甚至两次请求玄奘还俗,帮他分忧朝政,最后都被婉言谢绝。但李世民实力推崇玄奘,表达了对玄奘的高度认可。但在李治登基之后,玄奘的政治地位却降低了。原因就在于玄奘和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关系莫逆,当李治要打压这些辅政大臣的时候,玄奘也就是被打压和冷落的对象。当李治决定翦除外戚一党,而玄奘理所当然地被划入外顾命大臣一边。还有一点就是,玄奘在朝堂和民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巨大的声望,也是唐高宗忌惮他的原因之一。

在长孙无忌等人被铲除之后,玄奘意识到了危机,主动要求前往少林寺翻译佛经,结果被李治驳回。尽管碰了钉子,但玄奘要求改往玉华寺翻译佛经,李治准奏了。玉华寺原为行宫,后改为皇家寺院。玄奘从长安前往玉华寺显然是出于避祸,是政治形势所迫。在玉华寺。玄奘开始翻译最有名的《大般若经》。此书是梵文本,有二十多万卷,翻译起来十分困难。玄奘最初想翻译成缩减版。

可是夜间做梦,梦到有人在翻越万仞高崖,时而又梦到与野兽搏斗,每次梦醒时分,玄奘都吓得汗流浃背。玄奘思索再三,认为与翻译之事有关,所以决定翻译完整版的《大般若经》。结果当晚,玄奘梦见诸佛菩萨眉间放光,神彩照人。但《大般若经》翻译结束的时候,玄奘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某日给弟子托付后事::“吾来玉华,本缘《般若》,今经事既终,吾生涯亦尽,若无常后,汝等遣我宜从俭省”。公元664年,正月九日,玄奘已经卧病不起了。十四日后半夜玄奘圆寂。是夜暴雨倾盆,宿灵守者仍三万余人。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将领高森隆介部队于南京中华门外掘出法师顶骨之部分,日本将其掠回供养。万幸的是,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三藏顶骨终被迎至台湾,供奉于玄奘寺供养。
我是清水阿娇,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