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良,会害了你

[复制链接]
Lungar 发表于 2024-7-7 07:43:21|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后汉高祖刘知远 绘像)
五代十国时,十国中盘踞湖南的南楚政权,他的第四代君王,是一个叫做马希广的人。
南楚到第四代君王的时候,五代政权也进行到了第四个,也就是刘知远所创建的后汉。
寒江雪影映孤舟,岁月如梭难挽留。
南楚照旧尊奉五代政权为正朔,承认刘知远的后汉,刘知远对马希广也持招抚政策,加官进爵,封赏不断。
马希广之所以能接班成为南楚的新君,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上一代君王马希范,是马希广的亲哥哥,一母同胞,一个妈生的。
要知道,马氏皇族中能干的人不少,兄弟姐妹一大帮,马希范死的时候,最有希望继承位置的,其实是马希萼。
马希萼是马希范的弟弟,马希广的哥哥,年龄正好夹在他俩中间。
而且这个马希萼他是素怀异志,对于弟弟马希广接班做南楚君王的事情,一直不是很满意。
马希范死时,马希广在南楚的都城潭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长沙举行了盛大的葬礼,马希萼还带兵来奔哥哥的丧,当然说是奔丧,其实就是为了探听消息,他行为放肆,丝毫不把马希广放在眼里,可以说是非常之放肆。
马希广的身边,有俩谋士,一个叫做周廷诲,一个叫做张少敌,俩人是一分析一合计,认为不妥,马希萼飞扬跋扈,行为不轨,这样的人如果对他坐视不理,那就是养虎为患,于是俩人立刻找到马希广,说主公啊,平时马希萼不在中央朝廷,想要收拾他还真不容易,现在他正好来奔兄丧,又没带多少兵,正是拿下他的好机会,建议把他杀掉,以绝后患。
(马希萼 形象)
没想到,马希广这个人平时性格温顺,他不是什么坏人,更没什么坏心思,周廷诲和张少敌痛陈利弊一顿猛劝,他一个字也没听进去,连忙摆手说千万不要这么做,不能让自己背上杀害兄长的罪名。
这话,听着有点耳熟。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朱允炆在位的时候,明朝各地有很多藩王,这些藩王势力庞大,有城池有土地有军队,这对朱允炆的统治就会产生很大的威胁,当时朱允炆身边还有如周廷诲和张少敌这样的大臣,他们的思路也很清晰,那就是藩王尾大不掉,早晚出事儿,必须积极打压消除。
朱允炆呢,还很听劝,大臣劝他削藩,他立刻就行动起来,诸多藩王是死走逃亡伤,被废为庶人的,被永久圈禁的,自焚而死的,还有流放化外的...
那么就在这个时候,封地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不乐意了,对朱棣来说,反正伸脖子也是一刀,缩脖子也是一刀,事到如今你造反起义也是死,坐以待毙也是死,那为什么不搏一搏,搞不好就单车变摩托呢?
逼上梁山的朱棣,反了。
(靖难之役)
在很多电视剧里,由于朱棣是主角,所以编剧很容易就给他套上主角光环,说什么朱棣在朱允炆的百般逼迫下忍无可忍,终于起兵,然后一路高歌猛进,咔咔咔的就好像菜刀切西瓜一样势如破竹,分分钟就把朱允炆给击败了。
前半部分说的倒是挺对,朱棣有过造反做皇帝的想法,但仅限于谋划和准备阶段,他还没等实施呢,朱允炆那架势就是奔着要他命来的,朱棣这才下定决心,要殊死一搏。
可是,朱棣怎么可能会在面对朱允炆的时候势不可挡,势如破竹呢?要知道,朱允炆坐拥的是整个天下,以京师南京为基本辐射,势力庞大,而朱棣不过一城之地,几万军队,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棣打的非常吃力,甚至好几次落入被动和下风,后来则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原因才艰难取得了胜利。
这场战争,从来就不是压倒性的。
不过有一点倒是很奇怪,朱棣本人其实是个十分爱涉险的人,有好几次他都被重兵包围,基本上想要逃出生天是没戏了,可是偏偏每一次都让他给逃了出来。
难道朱棣真有主角光环,上天也在冥冥之中保佑他?
当然不是这样,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两方开战前夕,朱允炆曾经发出过这样一道极为不合时宜的诏令:
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朱允炆说了,朝廷的军队在外头打仗,剿灭反贼是一回事儿,可反贼头子朱棣是自己的四叔则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朱允炆不允许帝国的军队在交战中伤害朱棣,那么旨意到了战场上一执行,往往就变成了一群士兵把朱棣给围住,谁随便上去给一刀都能把他给杀掉,可是皇命难违,谁也不敢,于是大家只能是围着,不敢往前去。
(明成祖 朱棣)
朱棣被围了几次也看出规律来了,这明显着是对我围而不打,根本不敢伤害我啊,所以朱棣干脆每次都带着军队冲在最前边,朱允炆的士兵一看打头的是朱棣,犯难了,是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所以朱棣每次都能险中生还。
朱允炆的对朱棣的仁慈,被朱棣在战场上狠狠的利用了。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什么样的经验教训?那就是打仗的时候,绝对不能妇人之仁。
你对敌人仁慈,敌人会对你仁慈吗?
不,敌人只会对你更加残忍。
马希萼的不臣之心已经显露无疑,你马希广不杀他,他早晚就要杀你。
政治舞台上险象环生,异常之残酷,你不做开枪的猎人,那么就要被动成为挨枪子的猎物。
不出周廷诲和张少敌所料,把马希萼从葬礼上放走两年之后,他就起兵造反了。
其实,五代时期兵变谋逆成风,以下克上太常见了,在那个时代,想要做皇帝,用不着给自己编造身份,不用扶立傀儡帝王,更用不着先做权臣,你什么都不需要有,你只要有兵马就足够了。
有兵马,你就能杀人,挥动屠刀杀掉任何反对你,不服从你的人,你就是帝王。
反正这是经常事儿了,而且马希萼也是局部起兵,他的兵力更不能和马希广相比,所以很快就被马希广给击败了。
马希萼战败了,那么这个时候马希广身边的谋士又劝他说,说主公啊,之前我说杀掉马希萼,您不听,结果马希萼起兵反叛,差点给咱们酿成大祸,现在他乱臣贼子的行径已经坐实,必须要把他杀掉,以正国法,以儆效尤。
(马希广 形象)
面对谋士们的请求,马希广还是那句话:我不忍心杀掉马希萼,他毕竟是我的哥哥。
我们实在是难以理解,马希广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说出这句话的,可是没办法,他是国君,他说了算,于是朝廷收兵,马希萼得以逃窜。
一年之后,马希萼死灰复燃,又带领一支军队开始攻打潭州。
这潭州城,马希萼做梦都想要住进去,但是没奈何,此处城防坚固,兵精粮足,别说你马希萼打不下来,就算是刘知远带兵亲征,也未必能拿下来。
两军交战,马希萼虽然也打过胜仗,可是潭州城他始终进不去,这老兄开始动起 了歪脑筋,他派人联系上了负责驻守潭州的将领许可琼,想要把许可琼给策反了。
为了能拉拢到许可琼,马希萼可以说是出了血本了,不仅送钱送礼,甚至还和许可琼约定,只要你开城献降帮助我,等到我拿下了南楚江山,咱们一人一半。
这个条件,对于许可琼来说可太有诱惑力了,他立刻选择投降,大开潭州城门,马希萼得以倾巢而入,马希广被部下卖了个结结实实,被马希萼捕获,赐死。
曾经有无数次的机会,马希广可以轻而易举的杀掉马希萼,可是他一次一次的放纵和软弱,不恰当的仁善,造就了他今日的悲剧。
关于马希广这个人的一生,写《十国春秋》的吴任臣有一句话总结的十分到位:
慕宋襄之虚文,酿袁谭之实货。
(《十国春秋》)
宋襄,就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宋襄公,这位国君打仗的时候十分讲究,宋楚两国交战,宋军先到战场,楚军还在渡河,宋军将领说趁他们在河里,咱们发动攻击,一定击败他们,宋襄公说不行,这样不是偷袭么,为君子所不耻。
楚军渡过河之后,在战场上还要摆好阵型,趁着楚军调整阵型的时候,宋军将领又建议,说趁他们还没准备好,咱们发动攻击,也可以出其不意击败楚军,宋襄公说不可,这样太阴险了,只有小人才会这么做。
宋襄公在战场上追求仁义,追求道德,标榜自己的高尚人格,非要等到楚军也准备完毕了才和人家开战,结果被杀得大败。
他是仁义了,可他忽略了战争是残酷而现实的。
袁谭,指的是三国时期军阀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绍雄踞河北,死后有两个儿子争夺这个继承权,一个叫做袁尚,另外这个就是袁谭。
袁谭在和袁尚斗争的过程中,优柔寡断,屡屡心软,袁尚的谋士审配写信劝降袁谭,内容大概是煽情,说一下他们两兄弟以前怎么怎么关系好,感情深厚之类的,袁谭看完之后竟然登城而泣,无心再战,也因为袁氏子弟相互消耗内斗,最后反倒被曹操窃取了最终的胜利。
温文谨慎本非庸,此处不容仁德躬。
襄公虚名泓水败,袁谭实祸死辽东。
懒听旧曲如昨日,只叹往事论前愁。
千秋功过凭谁论,泥沙黄土掩风流。
马希广追求宋襄公那样的仁义,最终,却落得了袁氏后人那样的命运。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