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gcss 发表于 2023-9-18 20:53:22

为什么人会本能地排斥一些食物,如西瓜拌饭?

为什么人会本能地排斥一些食物,如西瓜拌饭?

henry43 发表于 2023-9-18 20:53:57

有一次邀请一个伊朗小姐姐来我家吃饭,我精心买了郫县豆瓣酱,花椒粒子,藤椒油,想给她传播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麻婆豆腐。
我私下已经把这道菜练了很多遍,心想小姐姐吃了一定眼冒小心心,结果人家一下口,来了一句:“咋这么辣!有酸奶吗?快!我要酸奶!”
我有点不好意思,想到外国友人不耐辣也是正常,赶紧去冰箱取了酸奶回来。
然后伊朗小姐姐把一罐酸奶倒进了麻婆豆腐碟子里。
........
然后对着石化的我说:“这样才香嘛!你们男生咋都不会做饭”
然后小姐姐干完了整个碟子......
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小姐姐虽然很漂亮,但不会是个傻子吧!酸奶配麻婆豆腐.......这创新程度.......伊朗真是出人才啊!”
后来去了几次伊朗饭馆,发现,人家的酸奶相当于我们的醋,酱油之类的调料,真的就是和在人家的菜里的,炒米饭里和酸奶,咖喱中和酸奶,烤肉也会沾酸奶吃....我们的麻婆豆腐里面竟然不放酸奶,在人家的三观里,才是味蕾匮乏的表现.....
这种三观不同真的很难调和,正如如果我在饭馆里把酸奶倒进麻婆豆腐里.....请客的哥们儿会把我打到半身不遂。
当然我敢保证,他没吃过和着酸奶的麻婆豆腐,我们的不接受不是因为我们吃过,而是在想象中,这两种物质和起来会变成恶心的黑暗料理。
饮食是每个人的避难所,口味这个东西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新鲜感,而是舒适感。而熟悉会增强这种舒适感。不熟悉的味道会让我们警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饮食习惯上的偏好。西瓜拌饭和酸奶麻婆豆腐大概也如此吧!它们都意味着一次味蕾的冒险......也许好吃吧!谁知道呢?
嗯。。。分享点我在海外遇到的吃的经历吧!还都挺有趣的。
现在有哪些黑科技产品可以真正地提升生活质量和质感?
典型内卷的饮食是怎样的?印度食物真的脏吗,吃了会拉肚子吗?<a href="http://www.zhihu.com/zvideo/1324036009525125120"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ycacg 发表于 2023-9-18 20:54:50

不是本能,是习惯。

全世界范围内西瓜拌饭还是有不少的:

http://picx.zhimg.com/v2-dad8578857dff2bef50e2758be182fdb_r.jpg?source=1940ef5c

http://pic1.zhimg.com/v2-e21b39b3318bd657a4ff0fbc7c281fd4_r.jpg?source=1940ef5c

http://pic1.zhimg.com/v2-eeb66b57af7dcadbca953c64f01f0ac1_r.jpg?source=1940ef5c

而且有些好评率不低:

http://pica.zhimg.com/v2-63776e9a7bebd308addfb57414b3566b_r.jpg?source=1940ef5c

同一种食物,来自不同地区、文化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中国人看到半生的牛扒会皱眉头,美国人看到爆炒腰花会感到反胃。大家都是有23对染色体人类,怎么可能会有两套不同的本能?导致差异的是饮食习惯。
查尔斯·都希格的《习惯的力量》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即使是好听的歌曲,如果风格和电台播放的其他音乐差异太大,也不会有很高的收听率。因为听众已经对原有的音乐风格产生了习惯,会排斥偏离习惯预期的音乐。
同理,对于把米饭纯粹当主食,西瓜纯粹当甜品的人来说,排斥西瓜拌饭十分正常。但这并不是因为先天的本能,而是因为这个食物与他们后天养成的饮食习惯不相符。

123sdf123sd 发表于 2023-9-18 20:55:38

我觉得这更多的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叫做一致感 (sense of coherence)。 因为西瓜要么是单吃,要么是在餐前餐后作为小点心上桌清口的,所以在人们的心里面,西瓜和米饭本来就不是在一起吃的东西。所以会在没有尝到味道之前,就会本能的觉得不对劲,心里有一种不和谐,不一致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对西瓜拌饭产生了排斥。
先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的家乡有水煮手撕面团的做法,叫做「疙瘩汤」。后来在大学的时候和同学交流,发现这种做法倒是很普遍,但是大都会在里面放菜,放调料。而我家乡则是有两种,一种是「咸的」,做法也是往里面放菜放盐;在网上搜索出来的疙瘩汤做法,也大都如此:

http://pica.zhimg.com/v2-dd8033e3a731994e0868b41a57a956cb_r.jpg?source=1940ef5c

然而不同的是还有一种清水煮的,叫做「白疙瘩汤」。什么都不放,就是白水里面撕面团。

http://picx.zhimg.com/v2-88c8001a93317be7036ca9adc40de4b6_r.jpg?source=1940ef5c
我说出来的时候,同学也有人觉得大惑不解——说白水煮的面团,怎么下咽?吃不下吃不下。这个和西瓜拌饭是一个道理,因为觉得「根本就不应该这么吃」,所以预先就会排斥和抗拒。
其实突破了这一点心理障碍之后,西瓜和米饭之间是没有冲突的。
拜占庭时期流传下来一种宫廷小吃,就是冰镇牛奶米饭布丁。现在在土耳其还是可以吃到。

http://pica.zhimg.com/v2-cec39b3a9fe75f9d912ccd7d91b360d6_r.jpg?source=1940ef5c
味道非常不错。在消暑的时候在上面配上西瓜丁来食用,风味尤佳。这个时候就完全不觉得西瓜拌米饭有任何问题了。
因为这里面的米饭布丁是一个甜点,和西瓜是「配套」的,所以心理上就会觉得两者在一起是比较自然的事情。但是当说起来西瓜米饭的时候,往往想象的是需要吃「下饭菜」的白米饭,而非冰凉甜爽的牛奶米饭,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有一点对米饭的「刻板印象」。
多谢 @扶苏 这位知友提醒, 在福建有一种小吃,长乐冰饭,就是西瓜、米饭和其他水果的集合。

http://picx.zhimg.com/v2-870ba30eb1a6ba6f6d5aac938af6f368_r.jpg?source=1940ef5c
想不到这个回答也能被收录到知乎日历:

xudongxi 发表于 2023-9-18 20:56:26

这个更像是演化心理学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会本能地排斥一些食物,而另一些人则不排斥这些食物?
不只是所谓西瓜拌饭,有些人爱吃蝎子、蚕蛹、象拔蚌、沙蚕等东西,而有些人则对这些东西避之不及。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背后的原理,就是动物的取食行为的演化机制。
人类是一种杂食性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但人类这种动物要想成功地繁衍生息,必须在从低认知能力的婴儿成长为高认知能力的成年人的过程中,学会分辨什么食物能吃,什么东西不能当作食物。
而在这个食物选择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呢?
1.遗传信息:比如哺乳动物刚出生,不需要经过任何学习,在没有任何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的情况下,就能知道母乳是可以吃的。这种最基本的食物分辨能力,就来源于遗传。
2.对同类群体的观察:比较复杂的动物除了完全根据本能和遗传来辨别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外,还可以观察同类吃什么东西。这叫做观察学习或者社会性学习。简单来说,就是别的个体吃了那东西,过段时间后,还没死,也没生病,那么那个东西应该能吃。
3.信赖嗅觉和味觉:好的气味或味道作为一种奖励信号,能提醒个体判定食物的营养价值。一般来说,越有营养的东西,其气味和味道就会越好。在人类看来,腐烂尸体的味道特别糟糕,所以人不会去吃腐烂尸体。而红头美洲鹫那里,腐烂尸体的气味一定非常棒。不过,这个信号并不总是成立,因为人类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可以制作出大量没什么营养但气味或味道又很好的调味品。
4.个体的实践与学习:典型的案例有味觉厌恶学习(又叫Garcia effect),就是说,自己尝试去吃某种东西,如果一段时间后,自己出现了呕吐等现象,那就以后再也不吃这种东西。这有点类似操作性条件反射,一次惩罚,终身有效。不过,这个Garcia effect虽然可以帮助人类辨别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但它在化疗时有副作用。因为化疗后人们常有呕吐反应,如果化疗前吃了什么东西,那化疗后,可能就不再愿意吃那种东西了,即便那种东西完全是可以吃的。
5.拒绝大量摄取新东西作为食物:一些人将这种倾向称之为“恐新反应”。就是说,人们在面临自己从未见过的全新的东西,不管是植物的果实或块茎,还是新的动物时,都不会立即将其当作食物,大量摄取。因为,万一这些东西里含有对自身不利的毒素,那就完蛋了。所以,这种面对新奇潜在食物的保守倾向,也算是一种杂食性动物在解决食物问题上的适应器。
如果要具体到西瓜拌饭这个案例,那起作用的应该主要是5和2这两个因素。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看到过同伴吃西瓜拌饭,西瓜拌饭对自己来说是全新的潜在食物。那么,人们一般会拒绝这种新奇的东西。
不过,西瓜拌饭这个案例和沙蚕以及蚕蛹等案例不太相似。西瓜和饭两种东西,本来都是可以吃的。将其混在一起后,并不确定会不会被个体判定为新食物。所以,可能还要考虑一些社会学的因素,比如食物加工机制的保守性。

tjohn 发表于 2023-9-18 20:56:41

谢邀。。。
哈哈哈哈哈哈哈让我先笑会儿。。。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米饭属于淀粉类食物,由于唾液淀粉酶,淀粉类的消化在口腔已经进行了一部分。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但是如果继续学习生物化学,我们就可以知道,酶这种东西是可以有促进剂的。在促进剂的作用下,酶可以发挥比以前更高的效率。
唾液淀粉酶就有一种促进剂叫氯离子,我们日常吃的食盐是氯化钠,在水里能电离出氯离子来。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吃饭就咸菜”的原因。
而西瓜是甜口的,里面的氯离子可以说微乎其微,而且大量的水份还会稀释口腔里的唾液淀粉酶,当然会让米饭无法在口腔里更好消化。
综上,应该是人类拒绝西瓜拌米饭的原因,其他的食物应该也有类似的道理吧!
。。。。。。。奇妙的混割线。。。。。。。。
大家都很友好地交流着各种暗黑料理,我看得很欢(dao)乐(wei),然后就大家问的比较多的几个问题进行下统一回答哈:
1.白米粥为什么加了这么多水还容易消化?
粥这种食物在烹调的时候就放了很多水进去,在加热过程中淀粉溶出并糊化,变成容易消化的状态,不需要咀嚼粉碎的过程。所以不存在与唾液淀粉酶等淀粉酶融合不充分的问题,加糖也就无关消化状态。
2.菠萝饭和芒果饭也很好吃哇,这与西瓜拌饭有什么不同?
这两个例子举得很好。因为菠萝和芒果里含有蛋白酶,盐是唾液淀粉酶的促进剂,但却是这两种水果里蛋白酶的抑制剂。所以这两种水果沾盐吃,会抑制蛋白酶的作用,从而大大降低过敏的几率。
我在厦门吃过菠萝饭,具体做法是:给一个菠萝一分为二,在不弄坏菠萝皮的状况下把菠萝肉弄出来切成丁,再加上胡萝卜丁、青豆、火腿丁一起放在锅里,加上米饭和佐料用油炒,出锅的时候装在之前的菠萝皮里。味道还是不错的。
3.本能与习惯有什么不同?
本能,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生物经过多年进化所得到的不需要学习便可掌握的能力,通常关乎到生物体本身的存活率和健康。不仅人类,生物很多本能都是写在基因里代代相传的。而习惯则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与人后天生活环境或者个人意识相关。习惯可能遵循本能,也可能违背本能。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常常用一些“习惯”的操作来说事,但是,有些习惯并不是人的本能。
4.糯米饭跟大米饭有什么差距?为什么把糯米做甜一些比把大米做成甜口的接受度高?
这就说到糯米和大米的质地和主要成分了,大家尝一尝就可以知道,糯米比大米粘度高,这说明糯米里主要成分是 支链淀粉,而大米里主要是 直链淀粉。这两者的差距很大,从消化的难易程度到吸水性来说,在做成饭的程度来讲都不一样。
而且,非常重要的一点:支链淀粉很难被唾液淀粉酶水解。
要不然你可以做个实验,用相同的水蒸相同重量的糯米和大米,然后把蒸好的米饭舀同样多的一勺放嘴里咀嚼15秒钟以上,大米饭会变甜,而糯米不明显。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糯米饭做成甜口比大米饭做成甜口容易被接受的重要原因。
5.为啥加了白糖或者红糖的米饭挺好吃呢?或者说面食“糖包”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这个问题我在这里必须讲清楚,白糖 和 糖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白糖主要成分是蔗糖,蔗糖的微观结构里有许多羟基(-OH),这是个亲水基团,所以干燥的白糖具有吸潮的能力。白糖拌饭吃到嘴里之后,由于吸潮加上极甜的口感,会刺激唾液分泌,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唾液淀粉酶参与到消化当中来。
而糖水,尤其是低浓度的糖水,不仅不吸潮,而且还会冲淡口腔中原有的唾液,使得唾液淀粉酶进一步稀释,这样就会导致淀粉不容易被消化。
6.拌饭 的吃法跟 就饭 有什么区别?
在我的理解,拌饭吃 是把两种以上的食材在碗等容器里经过搅拌,混合在一起,然后共同放进口腔里被咀嚼然后咽下去的过程。而 就饭吃 是一口这个食材一口那个食材,有先后地放在口腔里被咀嚼,一般是前一种进嘴的东西被咀嚼到尝到味道后再放后一种进嘴里。
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混合在一起的时间不同,而这差距正意味着饭在口腔当中进行消化的环节。简言之,就饭 的吃法,在口腔中咀嚼的平均用时是比吃 拌饭 时间长的,所以,在汤水较多的情况下,就饭 的吃法要比 拌饭 的吃法消化要充分一些。
7.有同学提出在大西北那边有西瓜拌馍,西瓜拌馕等美食,这个我也说一下哈!大西北那边气候比较干燥,所以那边很多主食含水量也特别低!所以,加上西瓜以后没那么容易被泡透(不信你们试试用东部这边的馒头做个泡馍泡一下试试,肯定一泡就散了),所以西瓜的果汁基本还是在它们表面上,没有真的与面食混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人会本能地排斥一些食物,如西瓜拌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