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s6858 发表于 2023-9-10 19:19:34

为什么部分中国人对精酿啤酒的认知与接受度始终不高?

相比前几年,精酿的价格其实正在降低,性价比也有所回升。越来越多的代理商使得市场价格逐渐合理,这种情况下,这些啤酒的接受度会变高吗?
beerhub天神之选镇楼

http://pic2.zhimg.com/v2-35103df0e5ece9131bfddbed676c06d9_r.jpg

http://pic2.zhimg.com/v2-c05b80acdb0d67691839db67a8f5d665_r.jpg

天际广告 发表于 2023-9-10 19:19:48

看这个问题几天了,今天有空来认真回答下这个问题。
首先是很多人说的价格。
我粗略看了下几个回答,发现很多人对精酿啤酒价格认知就是特别贵……我个人也觉得价格可能是影响精酿认可的主要原因。
但其实这就是对精酿最大的误解之一。
当然这事不是消费者的问题,我觉得主要还是得怪商家,事实上大部分人接触或者说真的喝精酿都是在酒吧,而酒吧这种地方天然就卖得贵啊,一杯酒卖个大几十是各地精酿吧的常见价格……
现在北京不少精酿吧,一进去得快一半酒能卖到100多一杯……我要是个精酿小白,第一次喝精酿发现随随便便100一杯,不用你们喷,我自己估计都会把精酿拉进黑名单。
但其实,如果换个思路……你自己在淘宝店买了瓶啤、罐啤回家喝,品质其实区别没有那么大——我认真说句啊,普通人或者没想吃这碗饭的,一般情况下没必要纠结瓶装和桶装口感上的区别。
而精酿如果你单买,其实相对而言价格都在一般人可以接受范围之内,这是我常买一家淘宝店的内购群价格:

http://picx.zhimg.com/v2-ce5a581c72ca3904d09db531a8ffd0c9_r.jpg?source=1940ef5c

http://picx.zhimg.com/v2-bbab5aa08cd0325ad5ddfcf306a968e5_r.jpg?source=1940ef5c

图片仅为展示价格,我不是卖酒的

看到了吗?如果你不是非得追求顶尖品牌,说实话一瓶/罐酒价格在10-20块这个区间真不难……如果你对精酿有了解,相信也能看出来图里这些也都不是什么不知名十八线小厂,其中不乏各种精酿风格里一线品牌的产品了。(先立个flag,等我有空,改天再写个新手入门精酿性价比之选,之前写过的已经是快10年前的推荐了,内容严重过时。)
10-20块说实话在一二线城市真就是一杯奶茶钱。所以啊,如果你不是要把自己玩成资深的酒友,纯粹只是当成一个爱好来玩,偶尔喝喝而已,其实精酿不贵。
什么?你要玩就要玩成资深?那绝大部分爱好想玩成资深都挺烧钱的。
除了价格,说实话我觉得最尴尬的一个问题是,精酿到底是什么是个比较难说清的问题。
事实上如果你单纯去百度和知乎搜,看似想找到一个定义很容易,比如我自己以前也经常引用美国自酿协会对craft beer的定义,所有说法都是那三条,1.产量小;2.没有被大厂控股(独立)、3.采用传统或创新方式来酿造。
但是你要认真一琢磨,这定义就很怪了,我经常被问到为什么要产量小,精酿就不能大规模生产吗?某某品牌不是遍地都是吗,他们产量也不小啊等等;什么叫传统或创新方法,这不是什么方法都包括在内了吗?
又或者我经常被人发个图片过来问我,这个酒是不是精酿。

http://picx.zhimg.com/v2-0ab9f05897f99d8cae5f644533c99bca_r.jpg?source=1940ef5c

来,各位看图判断下这个是不是精酿

为啥会有这么多问题呢……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主要还是「一般消费者想象中的精酿」、「玩精酿的人理解的精酿」、「craft beer」这仨概念,真的就是三个概念。
一般消费者想象中的精酿,很可能是某种口味更丰富、更极致(比如更苦),口感更好(还有点贵)的啤酒,毕竟都叫「精」酿了,这个精字本身就仿佛带着一股仿佛酿造更用心、用料更扎实的感觉。
但这个感觉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翻译的影响。精酿翻译于craft beer,但如果我们回归「craft beer」这个词本身……事实上craft beer本身有个特别官方、国家认可的译名……叫,工坊啤酒。
但我相信可能90%听过精酿的人不知道精酿的官方译名是这个吧……
我要说我是工坊啤酒博主,估计在不少人看来第一反应跟土法炼钢博主区别也不大了。
但是工坊啤酒就很好解释那个craft beer前两个前提条件为什么是产量低和没被大企业控股了……因为这词诞生之初本来也不是为了说他们的啤酒更好喝,而是为了标榜这个酒厂是独立小酒厂。
这个概念诞生之初本身是为了区分于各种大酒厂。
为什么要区分?国内也经历过这个阶段,90前后的人想必都还记得,小时候基本各地都有当地特色的啤酒厂,但是后来这些小酒厂基本都被少数几个大厂收购了。
这就是学美国的,美国也经历了百威科罗娜等大酒厂去各地收购小酒厂的路子。而craft beer就是这些小酒厂们联合搞出来的概念,也就是我们不是被大厂收购的酒厂,我们是独立酒厂。
所以就是普通人望文生义以为精酿啤酒是好喝的啤酒,但追根溯源的话,它的原始定义想强调的是「我们是独立小酒厂」。
这俩概念根本就对不到一起去。
比如鹅岛BCBS,这个属于公认的顶尖世涛,但是鹅岛前几年已经被百威收购了。按照美国craft beer定义已经不能再叫做精酿,但是你要问玩精酿的人bcbs是不是精酿,我估计十有八九还是会告诉你是精酿。
而很多随便找个代工厂就生产,成本可以低到几块钱一升/大袋子、标着自己原浆精酿的啤酒,实际也不好喝的酒……玩精酿的一般不会认,甚至会觉得这就是骗人的,但很可能恰恰是符合craft beer定义的「精酿」。
于是又有了「玩精酿的人理解的精酿」这个概念。
这个概念很难说清,如果模糊描述一下,大概就是基于分类来说,首先风格必须非工业拉格风格、其次得来自有一定知名度或者代表作的酒厂出品的啤酒,是不是被大厂控股反而不重要。
当然,这个说法也很不准确……因为我发现无论怎么定义,我自己就都能找到反例,比如健力士作为世涛风格最重要的代表品牌之一,从学术角度应该算精酿,总不能说精酿里最重要风格之一世涛的重要代表啤酒不是精酿吧……那属于把祖宗开除祖籍。
但是因为这种风格本身酒精度又不高,很容易被精酿爱好者认为寡淡、水;普通消费者?普通消费者估计都不知道原来健力士黑啤和德国黑啤是完全两种工艺出来的不同啤酒。
而酒厂方面,健力士本身又是一个说小不小,但说大又不是特别大的啤酒厂……总之就是很难定义。
回归主题。我也不是想贬低精酿或者如何,精酿作为一个翻译简直精彩绝伦,极大提高了craft beer这个词的逼格,营销概念角度非常成功。
但这个词本身也确实有太多模糊地带,这种从业者和消费者认知里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推广时天然就更容易带来各种各样的误解。
比如消费者说我想试试精酿,他的预期是我想试试一个好喝的啤酒。
但很不幸的是,我作为国内比较早玩精酿的……长期以来遇到过好几个特别想吐槽的国产精酿品牌,完全不理解它们是如何做到多年来毫无进步,酒酿得永远这么难喝的……我基本每年为了确保客观都会去个一两次,试一下它们的主打酒,但真的是每年都很失望,太难喝了,如果严格按照品鉴打分标准,基本都在及格线上下。但架不住人家资格老、品牌有名,分店遍地开花。
更讽刺的是,这种又完完全全符合craft beer的定义,你还真不能说它不是精酿。
我想要个好喝的啤酒,结果喝到的只是又贵又难喝的东西,这认知和接受度怎么高得了。
额外再多说点,我觉得精酿天然还有个问题是,太复杂了,入门门槛高。
我算是喝的比较早,说句难听点……当年真不太用愁如何入门的问题,因为满打满算当时能喝到的精酿可能就寥寥数种,入门可选就那么几个,比如当年喝IPA,基本不是酿酒狗就是角鲨头。
但现在,我自己统计喝过的精酿早就超过1000种了,但依然经常某天还是能发现突然能冒出某个没听过的什么UT高分必喝酒……
如果让我列个国内能买到的一线IPA,列出一百个问题不大,都值得推荐,都有值得一试的理由。但是推荐100个跟没推荐区别也不大了……
另一方面,精酿的口味跨度极大、酸甜苦辣咸,这些常见的味道啤酒全部都有。甚至一些罕见风味,比如新冠时候,有精酿吧搞了「黄桃罐头古斯」,再比如最近北京不少精酿店都热衷于搞的「豆汁儿啤酒」。精酿如果按照味道分类,能分出100多种风格……而且每种之间差异极大。
很多人喝精酿是消费升级……但这不是我去年用iphone13 pro现在换iphone14pro max的那种升级……而是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才能获得的升级。
这么复杂的风格体系天然就很容易劝退想尝试的人,就算找很懂精酿的,也未必就能精准试到自己想喝的酒,而且精酿口味这玩意很容易越喝越重,比如IPA这种精酿爱好者最容易喜欢的风格,给普通人喝,十个有八个会感觉太苦了,根本欣赏不了。

以至于经常有人问我,精酿是不是就特别苦……我都内心os都是,还有特别酸和特别咸的呢……只是你没喝到,咋说呢,精酿道路任重道远……且喝且珍惜吧。

asdf1024 发表于 2023-9-10 19:20:33

虽然大家说的都不错,但有个核心的点没有涉及到。
我国再次出现啤酒是1901年,啤酒快速作为工业品出现在各种渠道。而没有欧美这样的社区酒吧习惯,有事没事就在啤酒吧泡着。所以欧美才有酒吧是穷人的客厅这样的说法。
精酿文化也是这些社区酒馆开始嫌弃工业啤酒开始自己动手,又赶上了经济复兴,才有了精酿文化的复兴。

http://pica.zhimg.com/50/v2-61ea29b91e1534f9cac4499873c85d8e_720w.jpg?source=1940ef5c
要感谢这个男人,让整个文化变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
脱离了这一节,精酿啤酒就只是有着特殊风味和价格昂贵的啤酒,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和国内的餐饮文化缺乏兼容性,所以缺乏广泛的接受度也很正常。

shower 发表于 2023-9-10 19:21:25

街排挡,一群大老爷们儿,人手一个330的精酿,然后。。。“来!抿一口!”
这画面你敢想吗?
而啤酒绝大部分的消费,在国内,就是需要豪爽的旋一个。
水啤虽然淡,但是人家适合吹瓶啊。
怼着精酿吹你试试。
不是精酿接受度不高,而是喝它的场景太少。

netwolf 发表于 2023-9-10 19:21:50

根据题主的思路,工业啤酒厂那类原浆、泛精酿这个回答下面就不提及了,专门聊一聊精酿这个小圈子为什么一直扩不大。
首先说下我对当前大陆精酿圈子的现状做一个简单的理解:
整体体量较小,扩展速度较快,野蛮生长,且大部分受众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及其他一些精酿氛围较为浓厚的二线城市(成都、重庆、天津、西安、武汉...),小白入门门槛低,但进阶成本极高。
根据这个逻辑,接下来我来简单讲一讲是哪些原因阻碍了精酿圈子的成长。
一、价格
最老生常谈,也是一个始终绕不过去、必须直面的问题。
当然,应该来说,这个问题相对于几年前已经是大为改善了。随着物流、电商以及各类进口商的发力,越来越多的精酿品牌得以进入国内,越来越多的精酿价格也得日益平价化。
有多少曾远在天边的高分酒厂,如今就近在眼前。当年的浑浊御三家还记得吧,树屋延龄草另一半,现在大货进来了也就8-90+,另一半甚至都5-60+,非常亲民;还有郡区的GITM,几年前不也是一罐难求,被誉为死前必喝(现在这个词都快被用烂了hhhh);如今的价格也打下来了,甚至只要2-30+(虽然DDH版还是很贵);还有哈德逊河谷、三泉、康帝隆......更不用说像什么阿斯林、长岛计划这种第一年进来100+一罐,到第二年价格直接到2-30+。真可谓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越来越方便用更低廉的价格获取更高品质的酒款,从这一方面来说,确实吸引了很多小白爱好者进入精酿这个小圈子。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精酿的价格,还是太贵了...
很现实的事实,一瓶酿酒狗 朋克IPA 330ml,批发价要13.2/瓶。这几乎是最便宜的精酿啤酒了,再往上随便一罐/瓶精酿啤酒的价格差不多都能在15+以上,而且这还不是精酿入门款的主要价格区间,大部分的入门精酿价格维持在20~30/罐,稍好一点的比如近年来较火的击倒巨人的浑浊IPA,价格都在30+/罐以上,被广大爱好者誉为性价比之王;再高一点呢,比如甜品世涛的发源地欧米尼珀罗,世涛均价都在80+,而这已经是在同价位无人能敌的存在了。

http://picx.zhimg.com/v2-94b558647c9c6f472e7777388a6a4e51_r.jpg?source=1940ef5c
而如果想喝到新鲜日期(未满月)的树屋、延龄草、费登思、本末......这类浑浊大厂的作品,则至少需要一张百元大钞。

http://pica.zhimg.com/v2-f33e718cf2ed702c0257ebae1dd09115_r.jpg?source=1940ef5c
觉得这就是极限了?不不不,都说精酿的终点是陈醋和酱油(说大绿棒子的咱们先等会儿),贵兹,不论是三泉还是康帝隆,750ml版本的都要200左右,三泉字母表可以翻一翻付大米老师写的文章,康帝隆向上FF、50N4E、酿酒师、大龙、还有各种限定款玩的那是特别的溜;新世界玩世涛更是如此,击倒巨人的四大天王都知道吧,其中MD最入门,价格要1000+,2022年刺客要2200左右,SR-71最稀有,要个5000+吧,相比之下,副计划大货进入国内要求BBT搭货1搭12已经算是良心中的良心了,甚至显得安克雷奇的祈福440一瓶非常的亲民。

http://pic1.zhimg.com/v2-5940ecd31f51ffca9a3d74ace0753395_r.jpg?source=1940ef5c
而即便是国产精酿,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物美价廉”。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国产精酿厂牌都还没有稳定的罐装生产线,大多只有生啤产品售卖,消费者的购买途径只能是当地的小酒馆,一杯的价格普遍在40+,小麦稍微便宜些,但也要在30+;而通过渠道拿到的国产罐装产品,价格也不会比进口精酿低到哪里去,15-20+/330ml的价格相对来说并没有带来多少在地优势。
精酿的入门门槛确实低,淘宝随便买个精酿福袋,1-200元就可以尝到七八款各不相同的精酿酒款,可精酿爱好者都喜欢追求新鲜感,这就使得精酿的进阶难度极大。这个爱好不像喜欢看电影或者动画片,只要有部手机或者电脑就可以将全世界的优秀作品尽收眼底。精酿这个爱好需要实打实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并不是听一听别人对一款酒的评价就行,你必须得真的喝下去才知道一款酒到底是如何。
而精酿需要的经济基础属实不算是亲民,每月花500元体验一下精酿也只能说是堪堪入门,这也就导致了精酿圈子大部分成员都是入门爱好者,而进阶甚至更高层级的硬核爱好者只能是屈指可数,而有意愿有能力吸引新人入坑的则大多是进阶爱好者,这在另一方面也同样阻碍了精酿小圈子的发展。
价格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它是与我们当前经济大环境紧密挂钩的,精酿在当前阶段只能是作为奢侈消费品存在而非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
二、文化认同
不论你我承认与否,在大众的消费认知中,与红酒、白酒、威士忌、清酒相比,啤酒就是低廉的消暑解渴的酒精饮料。
大众最底层的认知里大多不认可啤酒值得这么高的价格,而受到父辈及周遭环境的耳濡目染,潜意识里也会觉得白酒/红酒/威士忌这类酒配得上“高价”。
身边很多准备结婚的朋友,没日没夜的蹲着抢茅台,实在不行也要带着五粮液、梦之蓝之类的白酒才敢上门拜访,你说这些准女婿他们真的懂酒吗?我看未必,说难听点这些准老丈人也未必懂,只不过大家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将白酒认可为了一般等价物。这已然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这里插一句,关于白酒挂钩一般等价物这个事强烈建议大家看一看半佛早期的一部关于茅台股价的短片,讲得很透彻)
这也就导致了在比较分别两款高价位的红酒/白酒和啤酒时,大家更倾向于选择前者,正所谓“装逼没人看如锦衣夜行”,大家打内心里不认可啤酒值这么高的价格。
这也进而导致了另外一个问题,培养行业从业人员的成本和产出比过低。
这个问题其实在我之前一个回答里已经提到过了。
初创业,准备开精酿啤酒吧,各位前辈经验是否可以传授?很多被人忽悠的小老板觉得精酿入门门槛低,花个2-30w入局开个小酒馆,盘算着能够日进斗金。但实际上能够存活下来的小酒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正如教师自己要懂学、厨师自己要懂吃、调香师自己要懂味,老板自己自然也得懂喝,而要培养出懂喝,少说也得个十万八万的,才能在客人前面镇定自若,应对刁难信手拈来——因为门槛低不是只针对你一个人。
这种现象在三四线城市尤为常见,我出差时喜欢找当地小酒馆坐一坐,结果经常是我加了老板微信,推过去好几家批发商和设备商......

http://pic1.zhimg.com/v2-3079cebfb8aa2ec39357e876d46c74c7_r.jpg?source=1940ef5c
我直说老板甚至不提店长,因为没有多少老板能够给“懂喝”的店员开出匹配的工资。
三、消费场合
同样是喝啤酒,不论是美国、英国,都有很成熟的、习以为常的消费环境,比如日常下班到街角的小酒馆喝一杯,再比如周末时去球赛现场喝上一杯现场售卖的精酿啤酒。

http://picx.zhimg.com/v2-fb0e705e23b3dc9fbf9119209190ea15_r.jpg?source=1940ef5c

雷神饮酒

http://picx.zhimg.com/v2-d0f43b012f075e77a49a4f6119baeb6c_r.jpg?source=1940ef5c

打完架还要来一杯世涛,优雅

而中国对应喝啤酒的场合则更多是大排档,成扎成扎的啤酒堆在餐桌下面用来配餐和吹水,啤酒更多是作为低调的配角而非主角。
尽管精酿大师们号称各类啤酒风格相较于红酒和威士忌更能适应多变的餐饮种类,但说真的,谁要拿一罐浑浊去吃火锅九宫格啊?
简单的复制国外的PUB在中国并不太行得通,大众消费者在走进一家精酿吧前还是会在心底默认店内会有供应简单的配酒小食。而花毛一体虽然下酒一流,但终归会显得单调,而如果真的在佐酒小菜上下文章,又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另外说一点,不知道是不是英美的影视作品都喜欢刷B格,白天威士忌下班点杯啤酒继续社交真的是他们的日常状态吗?这样看起来英美国家对酒精的狂热还是比我们更胜一筹,可能是身边的朋友都深受酒桌文化荼毒,日常对酒精都不太提得起兴趣。像什么日本上班族晚上回家第一件事打开冰箱喝啤酒的情况至少在我身边并不常见。

http://picx.zhimg.com/v2-0f6adff002f3989e6461236a7bdaaa50_r.jpg?source=1940ef5c

NERV知名女酒鬼

四、野蛮生长
从高大师将“精酿啤酒”这个词带入国内一直发展到现在,很多消费者都被带偏了,忽视了一件事,那就是“精酿不一定比工业啤酒好喝”。
这件事不仅存在于各类家酿爱好者和地方小作坊中(客观评价,并非引战),甚至很多国内知名精酿品牌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IPA是一种娇贵的啤酒风格,一旦受到日晒、高温,或者受到时间影响,其中风味就会大为衰退。NEIPA更甚,很多酒厂生产出来的酒款一旦超过一个月便会开始氧化,风味便会疯狂衰退,并且带来非常多的不良风味。
(所以你们就知道当我看到很多po主拿着三四个月前的浑浊疯狂夸的时候内心有多么的震惊了)
而这些国外的啤酒从国外进入国内大多是通过海运,时间较长,尤其是近两年疫情原因,海关通关速度极慢,经常是酒款到手已经是三四个月前的了(当然也有例外),能不能喝,好不好喝,全凭运气。
从酒厂酿酒、到进场采购、到运输至出境仓库、到国际运输途中、到清关、到国内快递运输、这么多的环节,万一哪个步骤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你到手的精酿出现风味上的瑕疵。而且,你压根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甚至有可能就是酒厂它自己酿坏了!
(参考去年的击倒巨人—暴龙之王苏 西海岸IPA)
你要说,进口的麻烦多那喝国内的不就好了。没错,国内精酿从理论上来说不仅日期可以更新鲜,而且价格上也能够更实惠。
可现实并非如此,国内浑浊IPA的保质期几乎都非常短,而很多酿酒师也都感慨 ,这方面确实技不如人。
最近正好喝到国内一个酒厂肆合的三花聚顶IPA,刚开桶时非常惊艳,明亮的橙黄色,扑鼻的酒花香气,同时开一罐费登思完全不输,但是过了一周我再去,完全就是另外一款酒,酒花的完全香气垮掉,剩下的只有酵母的臭味和水味。

http://picx.zhimg.com/v2-bab6aa71fabbb9d594ef03f86dad6641_r.jpg?source=1940ef5c

http://picx.zhimg.com/v2-21102986275f7a09c350675957be1094_r.jpg?source=1940ef5c

非常后悔当晚没有多喝两杯

另一方面来说,国内企图在精酿上弯道超车的小心思有点歪了,从最初的果汁厂,大家看到商机后一拥而上纷纷投入果泥的怀抱,直到现在饮料厂都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虽说心理不承认它们是精酿,不过看看酒馆老板们只能靠着这些酒精饮料吊着口气,也不好多说什么。
但你说这玩意真的是精酿吗?疯狂怼果汁疯狂怼果泥,那我直接喝果泥不就好了嘛,还省去了酒精这个一级致癌物。
但这些饮料酒确实能吸引来客户——或者说,原本不喝酒的客户。但在我看来,这些喝饮料酒的客户,实际上很难转化为对精酿感兴趣,因为这些饮料酒已经把“酒”的部分完全稀释掉了,只留下有酒精度的饮料罢了。
类似的行业乱项还有很多,比如拿去展会的酒款就精心酿造,实际投产就敷衍了事;再比如塞钱给评委会让自家酒获奖然后疯狂宣传拉流量......夏老板编年史、针管局等圈内烂梗更是数不胜数。
<hr/>我入坑精酿也三年多了,期间也算是见证了国内精酿环境的发展,有时候觉得很想拉新人入坑,有时候觉得圈地自萌也挺好的,还有很多时候觉得贵圈真乱吃枣药丸。不过最终也还是觉得应该做点力所能及的科普和讲解,至少让大众觉得,精酿不是一个有害的、神秘的、装逼的,而是一个正常的、就在你我身边的兴趣爱好罢了。

66i66 发表于 2023-9-10 19:22:01

中国人不是不喜欢喝啤酒,如果看总啤酒产销量,我国早就是世界第一,是世界第二美国的两倍多,毕竟这是个14亿人的大市场。
首先,先定义什么叫做精酿啤酒。我在《啤博士的啤酒札记》里面也谈过自己对精酿啤酒的看法,
如今,精酿啤酒成为国内各个酒商和酒吧标 榜自家产品的一个标识,仿佛加上它就代表着身份、品质与地位,正如在保健领域,商家会使用天然无公害、生态、纯天然、非转基因等关键词一样,更多是一种营销概念。
其实不是商家和媒体选择了精酿啤酒,而是他们为了适 应消费者的需求才不得不用“精酿啤酒”这一词来宣传,换句话说,是消费者的水平决定了“精酿啤酒”这一词的流行。 很多所谓的各种高大上精酿啤酒都起源于欧洲,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还是新鲜事物,绝大部分消费者还没有足够的鉴赏能力,所以就亟须给它们打上标签,从而快速区分出来。没有“精酿啤酒”一词,还会有“精工啤酒”“工匠啤酒”这 些词。就像在葡萄酒领域,大家就会觉得如果不是干红就是次品一样,但事实上桃红葡萄酒、起泡葡萄酒、贵腐葡萄酒、 冰酒都能出来稀世珍品。
而在欧洲,一切都不一样,啤酒就是欧洲人从小耳濡目染的东西。我们去超市买泡面会直接说来一碗老坛酸菜、香辣牛肉、小鸡炖蘑菇。欧洲人就做不到这个水准,他们就只会说泡面,然后你问他想吃什么味道的就无从下手。所以, 在中国超市看欧洲人买东西,跟在国内看小白挑所谓的精酿啤酒,一样的感觉,本质上是背景文化的缺失。 事实上,这个世界,生活方式不分好坏,人种不分好坏、 事业不分好坏、啤酒自然也不分好坏,精酿啤酒与任何啤酒也从来不是对立关系。所以我认为并不存在“精酿”的概念。比如现在大家往往很鄙视的拉格啤酒,放在工业化量产前的欧洲,那可是最高逼格最贵的优质“精酿”啤酒。
然而,为什么像你说的一样大家不喜欢喝“精酿”啤酒呢?个人认为,有两大原因:
1.价格原因,最为核心。中国只是个人均GDP不到10000美元的国家,跟德国、英国、比利时、美国、捷克这几个啤酒大国完全没得比,本来就消费不起这些昂贵的啤酒。再加上进口成本很高、中间商谋取利益、甚至有些黑心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谋取暴利、一些销售商也把它可以打造成高级消费品进一步推高价格、只能在大城市找到有效消费人群而被迫承担高昂成本,这一切都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按照我的个人经验,北上广深地区的啤酒价格,基本是全世界最贵的,甚至不亚于瑞士挪威芬兰这些国家的售价。即便在这些国家,本地人都觉得这些啤酒贵,更何况在中国?既然这么贵,当然没几个人能愿意喝。
2.文化认同。中国并没有长期的啤酒文化,等有的时候就是20世纪的舶来品,青岛和哈啤就那时建厂。但更直接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规模建立的地区啤酒厂。它们都把适合工业量产的拉格作为选择,且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又使用玉米/大米淀粉、酒花浸膏、丝毫不避光的大绿棒子、强行注入二氧化碳、高温杀菌消毒做成熟啤,所以低价,让14亿中国人满足了对啤酒的需求。但是,也给无数人树立了啤酒就是“水啤”、“尿啤”的印象。
这两个原因结合在一起,当然造成了这么一个现象:
本来大家就已经被树立了不良的啤酒认知文化,新来的进口啤酒价格却极高。国产小品牌起步只能找大城市发展,昂贵的资金和人力成本,严重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由于法律法规限制它们无法轻易瓶装上市只能采用“前店后厂”模式等,导致它们的价格也很高,并没有实现“价格粉碎机”的效果,于是所有的进口和国产“精酿”啤酒都很贵。
于是除了一部分有着旺盛消费能力、追求快时尚的年轻人,很难有其他人加入这个市场。而即便是这些年轻人,也都是觉得比较酷,或者就是满足消费欲望,对啤酒懂得少之又少。这进一步造成小众市场、商人更容易炒作、价格进一步推高、国产品牌压力更大、总市场更小众,一环又一环恶性循环。
这和威士忌、白兰地、红酒在中国发展之路都快有一拼了。本来就是个普通消费品,非要捧到天上去,心甘情愿交给中间商智商税。尤其是自酿啤酒难度本来就很低,更不应该。

所以啊,现在的精酿啤酒行业,就和航天一样,差的就是科普,让更多人真正了解啥是啤酒?不同啤酒有什么区别特点?你应该为这种啤酒付多少钱才是合理的?这个品牌这杯啤酒有没有坑你?
坚决避免陷入红酒、威士忌等进入中国市场后的弊病,让大家意识到它只是普通消费品,且进口的和国产的从价格到质量几乎没区别。而且负责任告诉大家,很多国产品牌做得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且它们也没太大价格优势(成本太高)。
市场变得大了,懂的人多了,中国消费者议价能力也会自动加强(供销相关环节都会竞争极度加剧),国产和进口互相竞争互相进步,消费者更懂,价格也会进一步降下来,市场进而会变得更大,消费者和供销商都赚到,形成良性循环。

所以,搞精酿啤酒的科普是非常重要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部分中国人对精酿啤酒的认知与接受度始终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