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贾宝玉对林黛玉一见钟情吗?当然没有,连落水都是先救王夫人

[复制链接]
xingji655 发表于 2024-7-27 19:55:49|来自:重庆渝中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绝大部分人第一次读红楼梦,都是把他当做是一本爱情小说来看的,因为大概率上讲,第一次读红楼梦的人,都还处在比较年期的阶段,那是个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肯定的年纪。
红楼梦到底算不算一本爱情小说,这个是有争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至少不是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至少不是琼瑶式的爱情小说。
用一句最经典的问题来表述就是,林黛玉问贾宝玉,如果我和王夫人同时掉河里,你会先救谁?
贾宝玉的回答毫无疑问的是,先救王夫人,因为这是贾宝玉明确说过的,林黛玉在贾宝玉心里只排名第四。
曹雪芹很有先见之明,其实红楼梦最反对的就是琼瑶那种不顾一切的爱情,那么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算不算是一见钟情呢?

三生石上旧精魂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宝黛第一次见面的惊天动地,已经被无数人写过,而且这句话也成了一句经典台词,足见宝黛初见,是整部红楼梦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一次见面,贾宝玉就说,这个妹妹是我见过的,黛玉心里一惊,舅妈早就提醒过家里有个混世魔王,但这第一次见面,感觉亲切,也不像是旁人说的那样,反倒是有些聪明灵秀。
按照书里的提示,宝黛二人应该是有前世情缘的,而这个木石情缘,也成了宝黛爱情的一个基调,与后面的金玉良缘经常被相提并论。
从传统比较玄妙的文化来讲,三生石上旧精魂,这宝黛二人的确有前世的仙缘,这一世毕竟纠缠不清,绛珠仙草下凡,也就是来还泪的。

从更现实的角度来讲,人们之所以会以为有前缘,就是因为有些事实在无法结束,比如你第一次见到某人,就会感觉特别舒服,特别亲切,感觉像是认识了好久一样。
这种感觉,尤其在青少年身上时有发生,我们之所以对宝黛初见,津津乐道,是因为在我们小时候,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觉。
这也许是一种心理作用,也许是对方的某种气质触发了你内心的波澜,朴素的解释总让人意犹未尽,不如干脆就相信这前世情缘的说法吧,毕竟有些事真的纯粹靠理性是说不清的。

宝玉把玉摔了,说黛玉没有,自己也不想要了,贾母心疼得不得了,骗他说你妹妹原本也是有玉的,这才把宝玉给哄好,贾母疼爱黛玉,于是就干脆让两个小孩,都住进了自己的屋里,两个小孩也开始了朝夕相处的生活。
从整个故事的脉络来看,宝黛之间并不是一见钟情,从前世姻缘,再到今生,哪怕是今生,宝黛之间也是在朝夕相处中才慢慢产生爱情的。
黛玉生气的时候,宝玉多次提及,他跟黛玉是从小一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别人无法比的,这就是红楼梦的爱情观,没有意见钟情的狂热,有的是细水长流的培养。

被公开的禁书
男女主的感情线,是缓慢拉开的,这非常符合曹雪芹的爱情观,也是世家大族正常的婚恋观,这其中贾母对牡丹亭的批判,最能代表作者的爱情观。
我们现代说起来牡丹亭,那都是传统的,唯美的经典,但事实上牡丹亭这本书,不仅在古代是一本禁书,如果你真的看过这本书,就会觉得,放到现代也应该算是,无正向引导的书籍,不禁它,是因为大部分人看不懂原文,只知道这是古典戏曲。
牡丹亭讲了绝对的爱情观,这种爱情观过于绝对和热烈,非常容易受到青少年的追捧,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听着是不是很美,感动得稀里哗啦,这个戏曲出来的时候,真的有少女自杀的,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看这个故事,细思极恐。
男女隔绝时代,其见也难,其乱也易。
牡丹亭说了个什么事,其实很简单,大户人家的小姐杜丽娘,正是豆蔻年华,一日闲来无事在花园里见到了一个帅哥,一见钟情,就立马爱上了这个男人。
才子佳人的小说,很多都是这种套路,这算是什么自由恋爱,根本就是某某待三年,母猪赛貂蝉,平时很少见到亲人以外的男人。

这见一面就深深地爱上,然后私定终生,这不是爱情,完全就是冲动呀,甚至可以说说在欲望驱使下的无脑冲动。
然后还有更过分的事情,一旦见了之后,就倾泻而出,杜丽娘就在花园里和柳梦梅发生了性关系,尽管是做梦,那写得十分真实,以后故事的走向也是以这个为基调的。
不要说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古代了,你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子,跟一个刚见面的男人就发生关系,这场面,实在是过于劲爆了。

古人是用文言文写的,写得非常劲爆,如果你对文言很熟悉的话,那一段就是非常精彩的小黄文,直接的赤裸裸地描写,幸好现代人不怎么看的懂,要不然就算按现在如此开放的标准,这一段也实在是过于露骨了。
贾母的态度非常明确,反对这种荒唐式的恋爱,不仅仅是反对她的荒唐,而且耻笑这是根本不懂世家大族生活的人,在胡编乱造。
大小姐日常身边都跟着很多的丫鬟婆子,根本不可能有单独活动的时间,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这种荒唐的事。

反对爱情至上
很显然,牡丹亭的故事,完全是爱情至上,甚至是情欲至上,两个人直接被情欲所吞噬,熊熊燃烧,不顾一切地冲破藩篱,这种爱情至上的论调,也是红楼梦所极力反对的。
年轻人喜欢爱情至上,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苦难,不需要挣钱,不需要虚伪,他们觉得,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真诚的东西,爱情的力量可以超越生死,可以超越一切。
但爱情至上,会导致一些比较荒唐甚至是搞笑的结果,比如琼瑶式的爱情,就是爱情至上的产物,里面的很多内容,其实都非常的不合理。

有句话是,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可紫菱失去的可是爱情呀,这简直是已经到了非常疯狂的地步,只要你冷静地再看一遍,就会觉得多么的荒唐与可笑。
由于“爱情”再加上“自我”的双重神圣性,使得任何压抑青春爱情的长辈都沦为负面人物,《红楼梦》里的王夫人,也没有逃过这个命运,她就是典型的,背了大黑锅。
王夫人在红楼梦里,一直被认为是个不好的,自私的形象,很多人认为宝黛没能走到一切,晴雯被赶出大观园,都是王夫人的错。

但事实上,王夫人已经算是一个非常宽厚温和的长辈了,在年轻人的眼里,其实经常会发生这种代际之间的冲突,就像是青春期的孩子,看父母总是非常的不顺眼,但事实上,父母也有很多他们的苦衷是,甚至多年后,你会觉得父母其实是对的。
贾宝玉对于林黛玉的感情,可以说是非常的坚定,后人津津乐道的宝黛钗之间的三角恋或者是复杂关系,根本不存在。
贾宝玉自始至终,只爱林黛玉一个人,这一点毫无疑问,并且没有过任何的,一丝一毫的动摇,很多所谓的三人名场面,都是一时的误会或者是穿凿附会,添油加醋的结果,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是非常忠贞和坚定的。

即便是这样,贾宝玉也从来不会纠结林黛玉和王夫人同时掉水里,先救谁的问题,因为贾宝玉非常明白地说过,林黛玉在他心里,只排第四位,前面三位分别是老太太,老爷和太太。
林黛玉也是明白人,就算她再作,再小心眼,她也不敢挑战最基本的伦理道德,长辈至亲,当然应该排在前面,更不会问出了,我和你妈掉河里,你先救谁这样的蠢问题。
爱情当然是美好的,但是爱情至上的这种观念,就有点过于绝对了,人生要面对很多的事情,很多的人,尤其是对于寿命处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人来说,当你爱的人去世,自己改如何活,或者说要不要活,这都是一个问题。

宝玉娶宝钗
宝玉在书里,其实也是一直在成长的,他自我的领悟也在不断变化,通过一些事情,让他不断体会到人世间的感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比如说通过龄官画蔷这件事,明白了,不是所有人的人都喜欢他,他所能得到的眼泪,也是有限的,也明白了,自己只要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一份眼泪也就足够了。
这其实就是生命的一种体悟与成长,人就是在不断地成长中,才慢慢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其他人跟自己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也并没有那么的特别。
人生的成长,必然会面对一些无可奈何的事情,比如说死亡,贾宝玉也是通过一次死亡事件,明白了至情至爱的另一种方式。

贾府里特意养了一个戏班,有一次宝玉发现,有人在偷偷烧纸,询问之后才发现,这是两个日常经常扮演夫妻的戏子,一个死了之后,另外一个在对她表达哀思和祭奠。
这件事给了宝玉很大触动,藕官烧纸跟龄官画蔷一样,都是对宝玉的一次冲击和启蒙:
菂官一死,他哭得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弃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
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
这件事让宝玉明白了许多,也为后来宝玉娶宝钗做了铺垫,黛玉死了之后,宝玉为什么就不能娶宝钗呢?
他们又为什么不能过得很幸福呢,这个感悟已经让宝玉明白,倘若是心里爱的那个人不在了,自己心里常常挂念就好了,不需要天天以泪洗面,情深并不是一定要表现在自己过得非常凄苦方面。

续弦就意味着对原配不是真爱,这种论断过于武断,曹雪芹其实早就为黛玉的死做了铺垫,黛玉死后,宝玉并不会长久的陷入以泪洗面的状态,更不可能出家,断绝一切,他只会好好的活着,出家这个结局,并不符合曹雪芹对于爱情的理解。
这方面贾母其实是个很好的榜样,在清虚观打醮这一回里,老道士说宝玉很长得像国公爷,这个国公爷就是贾母的丈夫。
说几个孩子们对国公爷长什么样子都印象模糊了,说明贾母的丈夫很早就去世了,而贾母此时也快八十了,也就说说她丈夫差不多死了40年了。

而此刻,贾母听到道士说宝玉长得很像国公爷,贾母也流泪了,说明贾母对丈夫的感情还是很深厚的,但是很明显,对丈夫的感情深厚,并不意味着贾母要过得很凄苦,天天把思念挂在脸上,照样不妨碍,贾母过着非常幸福优渥的生活。
爱的人死了,但是我们还活着,活着就要好好地活着,爱情不是唯一,也并不是爱人死了,一定要殉情才能表现爱情的忠贞不二。
宝玉后来和宝钗其实过得还行,他们经常会谈起来过去大观园里种种欢乐的时光,会聊起来林黛玉,一起回忆美好的时光。

续写的部分,贾宝玉最后出家了,这个设定其实并不好,出家意味着超脱,但这并不是事件最凄惨的事情,凄惨的事情是活着。
曹雪芹投射的是贾宝玉,事实上,曹雪芹并没有出家,也没有死,而是尝尽了人世间诸多的苦难,最后的结局,应当是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这里的干净并不是人全都都死完了,而是活着的人,依然要苟且的活着。

红楼梦里讲了一段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是他并不主张爱情至上,而是在人世间充满了美好与苦难之中,非常理性地看待爱情,看待美好。
美好的东西容易消散,但就算是消散,只要她曾经存在过,那就是非常值得去追求的,值得去回味的,但回味之后,又隐藏着一切皆空,不能沉迷的警醒。

证空与证情,是红楼梦的两大主题,不可偏颇执迷于一端,说清的时候,就比天高,说空的时候,就一切都是梦,双重主题,双重价值,不同的人,可能会偏向于某一段,但完全走向一端,就是有失偏颇了。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