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十五问

[复制链接]
sevil 发表于 2024-7-27 12:46:46|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的有哪些?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优势有什么?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如何进行管理与维护?记者采访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回答有关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的15个问题。
6月24日,蓝天白云下的祈年殿。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问题1:北京中轴线符合世界遗产价值标准的有哪些?
答:“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的提名基于《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三、四。
标准三: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北京中轴线为中华文明“中”“和”文化传统提供了特殊的物质见证。北京中轴线不仅为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传统提供了独特见证,展现出13世纪至今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展现出通过城市营造与治理寻求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而且为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自肇建至今,历经城市历史演进而持续地影响着城市发展,展现出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
标准四: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北京中轴线以独具匠心的选址,整体展现《考工记》所载传统都城理想范式的规划格局,富于层次、秩序而又蕴含对比、变化的建筑形式和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亦成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
问题2:北京中轴线的历史与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均得到物质遗存的支撑。
(一)始建:元至元四年(1267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初步确立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与基本形态。位于北京中轴线北段地安门外大街上的万宁桥,其位置自元代始建从未改变,其所在的地安门外大街的位置与走向也从未改变,这一重要的始建阶段历史遗存为明清北京城延续元大都中轴线提供了物质见证。
(二)成型:明永乐四年(1406年)至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从明北京城始建起至外城永定门瓮城建设完成止。伴随明北京内城及外城的建设,北京城形成标志性的“凸”字形格局。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基本形成,全长7.8公里。北京中轴线现存居中道路遗存的位置、走向,古代皇家宫苑、祭祀建筑和城市管理设施的规划格局,构成其整体格局,成为成型阶段的物质实证。现存古代皇家宫苑、祭祀建筑和城市管理设施均始建于这一时期。
(三)丰富: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至1911年。在明代后半叶和清代建筑群局部的增建与改建中,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得以保持与延续,而清乾隆时期(1736年-1795年)对规划格局的调整与完善,更进一步丰富与加强了中轴线的景观秩序。景山现存规划格局和天坛核心祭祀建筑均形成于该时期,成为中轴线景观秩序调整完善的物质载体。
(四)发展:1912年至1977年。以1912年清帝退位为起始,至1977年天安门广场完成扩建再次形成以中轴线东西对称的规划格局止。天安门广场的规划与建设进一步延续并加强了以中轴线居中、对称的规划格局,集中反映出公众对于广阔、开敞的公共空间的需求。北京中轴线上古代皇家宫苑、祭祀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发生公众化功能转变与相应的格局和景观改造,同时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的规划格局与建筑景观也分期建成,这些改造和建设成为这一阶段独特的发展成果。
(五)传承:1978年至今。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发展基准线仍然发挥着统领性的作用,在历版城市总体规划中均强调对其予以保护和尊重。北京中轴线作为一处整体的文化遗产还开展了持续的遗产保护、考古研究、历史环境整治与恢复等工作,这充分地保障了遗产地价值的延续与传承。
问题3: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北京中轴线从北到南由钟鼓楼、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按照功能属性共分为: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5类。
[img=626,940.3244005641749]https://q2.itc.cn/q_70/images03/20240727/aa52968a2ced4963919e9d8018eb0a91.jpeg[/img]

7月21日,从正阳门箭楼俯瞰前门大街。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问题4: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特征是什么?
答:北京中轴线在区域选址、规划格局、功能传统、建筑美学、历史层级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特征。
(一)区域选址。北京中轴线体现出中国传统都城选址的理念。城市选址按照“象天法地”原则,将地面上的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又遵循“山环水抱”的传统理念,将中轴线所在区域山水环境巧妙地与地理条件相契合,强调中轴线对北京城规划格局的统领作用,使之成为国家秩序的物质缩影。
(二)规划格局。北京中轴线整体展现出成书于先秦时期的《考工记》所载中国理想都城规划范式,“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并以紧密分布于轴线两侧的祭祀建筑突显中华文明对礼仪传统的尊崇,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格局历经千年发展至成熟的杰出范例。
(三)功能传统。北京中轴线构成多元传统的空间载体,以国家礼仪文化为核心,将皇家宫苑、礼仪祭祀、庆典活动的国家性仪式空间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城市管理设施等城市生活空间联系起来,集中展现北京老城复杂而多样的文化传统。北京中轴线多元化的空间组织为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和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
(四)建筑美学。作为中国现存最长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其长达7.8公里,呈现出气势恢宏的景观序列,而且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极致展现。中轴线重要节点的平面布局以模数化的比例关系形成强烈的层次与韵律的表达,以居中和对称的布局方式与形制设计展现出严谨秩序中蕴藏的差异与变化,以对景和框景等中国传统景观设计手法塑造出不同区段错落有致的景观意趣。
(五)历史层级。北京中轴线是逾7个世纪北京老城历史不断累积叠加的产物,成为城市中延续不断的历史脉络,并在今天持续地对城市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力。北京中轴线以累进而厚重的历史积淀展现出中国传统规划理念持久的生命力,展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问题5: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比较优势有哪些?
答:通过与全球5世纪至今政治中心性城市轴线进行比较,北京中轴线遗产价值的独特性有四方面:一是北京中轴线的规划理念源自中华文明“中”“和”与“择中”的文化传统,成为中国传统世界观、价值观、时空观的物质缩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二是其规划格局以严整有序的形态整体展现中国两千多年前规划典籍《考工记》所描绘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集中展现出中华文明对于礼仪传统的尊重与强调,使之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
三是长达7.8公里的建筑群形成恢宏的景观秩序,将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和谐融为一体,构成独特的东方建筑美学特征,由此成为东亚地区现有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实例。
四是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与城市结构紧密联系,自始建至今逾7个世纪始终统领北京城市格局的发展,并得到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尊重与强化,其活力与延续性在世界范围都是罕见的。
与中国魏晋至明清时期其他都城中轴线历史遗存相比,北京中轴线虽然具有相似的规划理念,但它更加整体地体现《考工记》所载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形成层次丰富的建筑序列和均衡对称的城市景观,是中国历代都城中轴线中罕见地以建筑群形式保存至今的实例,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特征。
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三地5世纪至今都城轴线相比,北京中轴线呈现出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对城市规划布局统领作用突出且延续至今的鲜明特征。与全球其他区域5世纪至今政治中心性城市轴线相比,北京中轴线承载着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与礼仪文化,具有独特的轴线构成与景观形态特征。承古通今的北京中轴线,展现出传统与现代建筑和谐统一的景观,展现出极富东方魅力的美学意境。
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助于世界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念,有助于填补现存名录中东亚地区传统城市规划理念代表性实例的不足。
[img=626,382.12083333333334]https://q7.itc.cn/q_70/images03/20240727/fdca0f19b72f4b9e91da48b2d6cf3cab.jpeg[/img]

2022年6月6日,蓝天白云下的故宫。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问题6:北京中轴线居中道路遗产区边界的划定标准是什么?
答:居中道路遗产区边界的划定旨在涵盖现在所有道路遗存,以及潜在的道路遗址,遗产区主要依据道路历史宽度(依据20世纪50年代测绘图确定道路历史宽度)进行划定。针对地安门外大街,由于该段道路为自元代发展至今的商业街市,是钟鼓楼周边商业街市的典型代表(可通过北京历史地图集印证),展现出北京中轴线“面朝后市”的规划格局,且道路两侧传统商业建筑形态保存完好,所以这段道路的遗产区划入了两侧沿街建筑,以加强对沿街建筑形态、风貌、业态的管控。其他段落的居中道路两侧沿街建筑和景观的价值意义、真实性、保存状况均不及地安门外大街,所以没有采取同样的遗产区划定方式。
问题7:北京中轴线遗产区的边界多以路缘作为边界,而缓冲区边界多用道路中心线划定边界,为什么?
答:遗产区对真实性要求比较高,需尽可能将具有真实性的区域划入遗产区,因此除了按照历史遗存界线如坛墙、围墙外,会按照离遗产本体最近的可清晰识别的边界,因此涉及的永定门内大街东侧路、西侧路,则以内侧路缘石线划定遗产区。
与遗产区不同,缓冲区绝大多数都由城市道路围合而成,每个方向上的道路宽度均有所不同,但道路中心线基本一致。因此,为了形成较为连续平顺的缓冲区边界,依据道路中心线来划定。
问题8:北京中轴线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得到保护?
答:与中轴线遗产价值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皇家祭祀礼仪的重要组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与皇家建筑营建直接相关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北京故宫)等,这两项均是国家级非遗。
保护方法上,一是进行传承,韶乐的演奏和营造技艺各个工种都是有传承人的,并且定期学习,例如2021年5月,“大都工匠”文物古建修缮技能技艺大赛决赛在庆云寺(紧邻遗产区)举办,数十名来自文物古建修缮行业的能工巧匠现场比技艺。二是通过宣传扩大知名度,通过提高群众的认知来传递保护理念,例如《中和韶乐》就直播过演奏,吸引上万人在线观看,了解韶乐的演奏方式。三是在遗产点外,逐渐出现了一些场所,可以让普通人学习、了解古建筑的营造技艺。例如2021年4月,东城区成立“工匠营”古建培训基地(位于缓冲区内),专注传统工匠培养,是集培训、教育、文化、宣传于一体的传统文化传承空间。
问题9:地坛、日坛、月坛、先蚕坛等北京明清坛庙建筑群为什么没有纳入遗产构成要素?
答: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的选择严格选取13世纪至今、位于居中道路之上及紧邻道路两侧、呈现对称规划格局的重要城市功能设施。基于这样的标准,虽然坛庙建筑是明清北京重要的城市功能设施,但地坛、先蚕坛并未以居中道路呈现对称格局,日坛、月坛均位于北京老城之外,并不紧邻居中道路。由此,这些坛庙建筑未被纳入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
问题10:如何实现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统筹管理?
答:参照国际和国内对于由多处遗产构成要素组合而成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通用做法,北京中轴线采用协调议事机制。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协调机制”由副市长牵头,北京市文物局作为办公室,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是具体执行机构,成员单位包括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管理机构和属地区政府。在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的基础上,通过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共同研究制定对于各成员单位具有约束力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过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解决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工作衔接、资源共享等具体问题。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确立了北京市政府建立协调议事机制,北京市文物局主管整体保护工作,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具体负责保护、监测、研究和展示等工作的三个层级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框架系统。
问题11:文物建筑日常保养维护的做法是什么?
答: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保养维护工程指针对文物的轻微损害所作的日常性、季节性的养护。管理使用单位编制保养维护工程技术方案,报相应级别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准予备案,并将备案结论转管理使用单位,管理使用单位按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备案意见组织实施文物保养维护工程。有关保养维护的技术标准参照2015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古建筑日常保养维护工作的通知》《古建筑保养维护规程》。
问题12:北京中轴线文物病害发现、判断、上报、立项、实施的过程是什么?
答:北京中轴线文物病害发现、判断、上报、立项、实施的过程均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文物病害的发现、判断、上报、立项严格依据前期的安全监测、检测以及资质单位勘察设计结论来开展,如发现具体病害的发生,经研判需采取通过文物保护工程的方式进行干预,则具体流程为管理使用单位编制勘察设计技术方案,报相应级别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立项或审批(在审批阶段,由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聘请专家对修缮设计方案进行审查),经审批后根据单位性质申请资金,通过市场一般以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遴选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和监理单位来具体执行,竣工验收报质量监督部门备案。文物保护工程具体实施期间由北京市文物工程质量监督站全程监督并给予技术指导。
问题13:目前一些遗产构成要素已开放为公园,公园的绿化方式是否影响到真实性?
答:这些皇家坛庙建筑多在20世纪后对公众开放,出于满足公众对环境、休憩的需求,陆续增加了部分园林化的景观和游赏设施。不过,出于对文化遗产历史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我们精心维护了现存历史遗迹、古树名木,在环境改造中遵循“只减不增”的原则,即逐步减少园林化的景观,恢复历史风貌。
问题14:北京中轴线游览区设置无障碍设施了吗?
答:为特殊群体提供无障碍设施,确保参观权利,是全社会的共识。北京市文物部门十余年来一贯重视文博场所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改造。2008年北京奥运会筹办阶段,北京市文物局出台《北京市文物古迹无障碍设施改造导则》,中轴线遗产点之一的故宫就成为北京首批试点建设无障碍设施的文物古迹。
对于文物古迹无障碍设施的改造,北京市秉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不因设施的建设改造影响文物本体安全和环境协调。二是采用可逆、可移动式的设计和设施。三是在景区导览图中明确标示各类无障碍设施的位置,针对使用人群制定完整的参观游览路线。
目前,全市包括中轴线在内作为景点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实现了无障碍设施的全覆盖,设施主要包括出入口坡道、无障碍电梯、低位服务设施、闸机出入口无障碍通道、无障碍卫生间/厕位等。
对于自身条件复杂、不便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文物,北京也在结合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探索以全景、数字化方式展现文物的方式,满足观众需要,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影响力。
问题15:缓冲区内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维护有什么政策?
答:历史文化街区中传统风貌建筑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是受到严格保护的。当房屋需要维护时,会依据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首先评估建筑价值,确定保护更新要求,比如在维护中需要保护特定传统构件。
依据《北京老城保护房屋修缮技术导则(2019 版)》《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确定维修的类型,如翻修、大修、中修、小修、综合维修等。在维修方案设计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导则保护传统建筑院落格局、建筑样式、庭院绿化等。
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如果一个区域的传统格局与风貌已发生较大改变,无法通过修缮改善的方式持续传统风貌,在有条件时,也会采取恢复性修建的方式,进行传统风貌恢复。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