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晚潮|·一种日薄西山式的美

[复制链接]
sdtakklb 发表于 2024-9-4 11:09:52|来自:亚太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潮新闻客户端 裴雯
很少有一个作家,我会觉得心里有万万言,但真的提笔时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说的少了怕道不尽他的好,说多了又怕打扰到别人对他的认识。
这样的作家,心里存了三个,马洛伊·山多尔、费尔南多·佩索阿、格雷厄姆·格林。
2022年译林就预告了马洛伊.山多尔的《一个市民的自白》的新版,但迟至23年重版才来。我是因当初2015年那套书入的坑,收全了译林的那6本,2023年新的《一个市民的自白》把曾经删减的部分重新添加了回来,这个删减是匈牙利那边的历史遗留问题,不是中文这边的问题。

虽然可能大家都清楚,但还是冗言两句。匈牙利是欧美国家中少见的姓在前、名在后的国家,类我们中文姓名。所以马洛伊是姓,山多尔是他的名字。
再则,《一个市民的自白》中的“市民”不是我们中文语境中“市民”的含义。这个“市民”要放在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欧洲在19世纪开启大革命、大变革之后,生活在城市中,勃兴的那批以工商业者、手工业者为主的资产阶层,他们站在旧的贵族阶层的对立面,或温和或激烈的处于一个对抗局面,争取在国家中的话语权,这批人是欧洲的“市民阶层”。
在这个大基调上来继续理解匈牙利的“市民阶层”,又有些微差异。欧洲其他国家的“市民阶层”得以在历史舞台上出现的逻辑背景是国内阶层之间存在矛盾,为了反抗、为了获得权利,挣脱出来了“市民”。但匈牙利彼时是有外族压迫,他们在欧洲各个国家出现蔓延之势的内部斗争时,匈牙利在抵御外部压力,变革出“市民阶层”,所以匈牙利语境里的“市民”除了上述欧洲广义“市民”含义外,也包含贵族这一成分在内。且匈牙利的“市民阶层”相对更温和。
《一个市民的自白:考绍岁月》这本的时间线就是奥匈帝国末期到一战爆发之前的这段岁月。本书的结尾是:“皇储被刺杀了。”即举世皆知的一战导火索——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本书最后一句话,“我盯着父亲的眼神;他将茫然的目光投向天空。天空是一片亮蓝色,那是夏日稀薄的淡蓝。不见飘浮一丝云朵。”
这本书既是讲述马洛伊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同时又是匈牙利最后的、残存的快乐尾声。那是一幅东欧日常生活风情卷。用译者余泽民老师的话说,这就好比一部历史纪录片。一部忠实的关于那个年代的记录。
若是还没接触马洛伊的书友,或者可以不从《市民》开始。在马洛伊已经译到中文世界的作品中,《市民》反而是相对不那么“马洛伊”的一部作品。
马洛伊为中文世界所知时,身上有两个标签,一个是旧版封面上的推介语“因为他,二十世纪文坛大师被重新排序”,马洛伊因文化溯源、经历和作品精神内核,被与茨威格、托马斯曼并坐并论。另一个标签是他在匈牙利国内的坐标——“民族精神的哺育者”,这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Kertész Imre,1929年11月9日-2016年3月31日)的话语。且,为纪念马洛伊·山多尔,匈牙利设立了“马洛伊文学奖”。无数匈牙利作家、包括上述的凯尔泰斯都是从“马洛伊文学奖”走出来的,置换到我们国内,大约类“茅盾文学奖”(如误,请指正)。
马洛伊生于1900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同时代的东欧史。
出身贵族之家,却生于奥匈帝国末期。年满18岁,一战爆发,身体羸弱不能参军的马洛伊执笔从文。一战后帝国崩塌、旧秩序溃乱,国家陷入风暴和屠杀。马洛伊只身去西欧求学,同时开始他作为记者和作家的人生。当28岁回到故国,却因为自身的反法西斯立场遭到国内民粹主义者的仇恨。接下来马洛伊逃过占领匈牙利的德军,却没逃过战后国内当局的打压,马洛伊再次离开故土、流亡他国,直至自杀故去。他死后半年东欧发生巨变。第二年,马洛伊作品陆续在匈牙利出版,匈牙利政府追授他“科舒特奖章”,这是匈牙利历史上第一次将这一奖章颁发给逝者。
马洛伊的人生塑造了他的作品。其中《烛烬》最能呈现出那种日薄西山式的肃穆与美。他的作品中有种不可折辱的尊严之感,勿论何等题材。
以我个人最爱的《烛烬》《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分手在布达》三部作品尤为甚,皆有这种奇特的磅礴、没落、沉默的尊贵。从作品形式而言,这三部均呈现出大段大段的对话形式,其中《伪装》以独白形式进行,但假设聆听者回应、继续倾诉的手法是对话的变体。
这三部作品中,处处可见马洛伊自身经历的投射,比如《烛烬》中的贵族身份,《伪装》《市民》和《分手》中都存在的法律从业者的角色,以及马洛伊父亲的去世和幼子的夭折所带给他无尽的痛苦,都可以在《伪装》中找到相应的情节。当时读书,字字是情节,如今再看,字字是泪血。
马洛伊的真心全在作品中。
他的沉默、他的孤独、他的迷人、他的不屈精神、他的学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故国深沉的爱,所有这一切都藏在他的作品中。而《市民》是他最接近于直白话语的作品,以一种很原始天然的姿态存在。如果先去阅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好奇之后,再去看陈述他少年生活的这本书可能更好些,不会觉得平淡如水、也不会觉得生活琐碎,因为一个真实的马洛伊就在《一个市民的自白》中。答案就在那里。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