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jin 发表于 2023-8-9 12:22:47

为什么这么多人批评高晓松?

因为高晓松说了用脚投票吗

dudelee 发表于 2023-8-9 12:23:46

有个综艺节目,一个清华毕业生吧,说想咨询高晓松一下找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好
然后被他一顿批,说名校出来的学生,应该心怀家国天下,怎么能考虑找工作那么low的问题呢。
我当时心想,名校出来的名人真是不一样。
后来,我看到高晓松接了一条网游的广告,说这个游戏怎么怎么好玩儿
可能大学生不应该想着找工作,但是可以玩儿游戏吧
可能玩游戏不影响大学生心怀天下

阿博科技 发表于 2023-8-9 12:23:59

曾看过一期《最强大脑》,有个人表演用声音震碎玻璃杯,他先让人敲一下玻璃杯,听一下敲击的声音,然后把嘴对着玻璃杯发出声音将其震碎,一开始没能成功,玻璃杯震不碎,表演者提出用手触摸玻璃杯,然后再发声,玻璃杯真的被震碎了。接下来,高晓松的表演时刻:
高晓松:你肯定作弊了,人的声音不可能震碎玻璃。
表演者:没有,我就是用声音震碎的。
高晓松:不可能,就算是帕瓦罗蒂那么大的嗓门,也不可能震碎玻璃,我的搞音乐的,这点我可以肯定。
表演者:震碎玻璃并不是靠嗓门大。
高晓松:那你为什么要把手放在玻璃杯上才能成功?肯定是你把手放在玻璃上时作弊了。
表演者:你有证据证明我作弊了吗?
高晓松:反正你肯定作弊了,因为靠人的嗓子震碎玻璃是不可能的,帕瓦罗蒂也办不到,我可以肯定这一点。
…………
可惜我不在现场,如果我在现场,我会解释给高晓松听:震碎玻璃不是靠嗓门大,而是靠共振,表演者先听一下敲击玻璃杯的声音,是为了记住玻璃杯震动的频率,然后他要发出一个跟这个频率完全一致的声音,两个频率完全一致就会引起玻璃杯共振,持续的共振会让玻璃杯的振幅越来越大,直至玻璃杯碎掉。这个表演的难点在于,你必须在听一下玻璃杯敲击的声音后就记住声音的频率,直观表现为音调的高低,然后你必须发出一个跟这个声音频率一样的声音,才能引起共振,第一次表演失败了,是因为没有找准频率,后来他把手放在玻璃杯上,是为了用手来感知玻璃杯的振动,当振动最强烈时,就表明找准了频率并形成了共振。如果你找不准频率形成共振,就算10个帕瓦罗蒂也没用。高晓松号称名门之后,清华大学是想上就上想退学就退学,连个高中物理的共振都弄不清楚,而他置疑否定别人唯一的理由是:这事他从来没听说过,帕瓦罗蒂也做不到,所以别人一定是作弊了,至于怎么作弊了,他也不知道,但肯定是作弊了,因为帕瓦罗蒂都做不到的事,他肯定也不可能做到。
长得肥头大耳不是错,但招人厌恶肯定是有原因的。

zwjnet 发表于 2023-8-9 12:24:45

很多的答主都挑出了高晓松的学识漏洞,我就不挑了,因为要是挑漏洞,那简直太多了,我想通过这个话题,聊聊三个问题。
其一,高晓松讲的究竟是什么?
其二,娱乐圈的学霸人设为什么容易崩?
其三,高晓松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正面价值?

言归正传,正文开始。
张岱说:“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
何谓夜航船?张岱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位士子和一位老僧,一起夜航船。士子在船上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老僧嘴笨,插不上腔,只得蜷缩在一边。老僧听着听着,觉得士子语言中有很多破绽,就问了他两个问题。
老僧问:“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士子回答:“两个人。”
老僧又问:“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士子回答:“一个人。”
老僧听完之后哈哈大笑,说:“既然你是这种水平,那就容老僧伸一伸腿脚。”
张岱有感于此,便写了一本书,名叫《夜航船》,书里内容都小条目,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政治经济,花草树木,三教九流等等。张岱写这本的目的,让大家在“夜航船”的时候,能够有一点谈资,侃大山的时候别露马脚,不能让老僧这样的人抓着漏洞,给了他伸腿脚的机会。
这种“夜航船”场面,你是否也很熟悉?
当你在坐出租车时,特别是在北京。你随便接一句话,司机师傅就开始滔滔不绝起来。聊着聊着,你会发现这哥们什么都懂,上到世界局势,下到家长里短,没他不能说的。如此“大才”,只是一个司机,简直是白瞎了这个人了。
当你参加朋友聚会时,总会发现有一个人特能聊,此类人中年土豪居多,最爱聊的是自己的苦难发家史,还顺道传授人生经验。如果此时餐桌上有个漂亮年轻的小妹妹,投来一点崇拜的目光,那么这位老兄肯定聊得更欢了。
这种场面就叫“夜航船”,往通俗点说,就是侃大山,吹牛逼。他们说话有漏洞吗?肯定会漏洞。你用你最擅长最了解的话题去问他,几句问下来,就会发现他全是胡说八道。但我相信,很少人会在这种场合去揭短挑刺。因为大家都是听听故事,耍耍嘴皮子,消磨消磨时间。
同理,我听高晓松时的心态,就是为了听故事,图快乐,消磨时间。因为他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典型的“夜航船”。
审视一个人的学识水平,我觉得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见闻,第二是想法,第三是学术。
司机师傅整天跑动跑西,自然会听过很多故事。餐桌上中年土豪朋友,人家一辈子经历了很多,自然有很多经验和你分享,这都属于见闻。高晓松由于家庭环境好,能够接触过很多人,去过很多地方,使他们的见闻要比常人更加丰富。
见闻是别人的,想法是自己的。聊想法的时候,就能拼一拼自己小才华了。像《晓松奇谈》、《老梁说事》,这都叫聊想法。同理,我们在知乎上巴拉巴拉高谈阔论,除了极少部分是聊自己专业以外,大部分也都是在聊想法,俗称“民科”。
生有涯而学无涯,我一直坚信,人这一辈不可能什么都懂。你做红酒的去讲啤酒,做川菜的去教鲁菜,都会出现问题,何况无穷无尽的学问?当你发现一个人什么都懂时,那么他的漏洞肯定也会随之增多。如何减少漏洞呢?那就是少聊,精聊,严谨地聊,系统地聊,有逻辑地聊,这就涉及到第三个层次——学术了。
想法和学术的区别是啥?想法只是碎片化的知识,学术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获取碎片知识几秒钟就可以,探索整理一个完整知识体系,可能需要花费人一辈子的时间与精力。
举个例子,沈从文先生年轻时,就靠《边城》享誉文坛,但他的学术专著,是他晚年闭家十年所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梁思成先生,算是中国建筑学的祖师爷了,因为人家一辈子就研究建筑,这是人家的学术,你让他跨专业去聊哲学、科学、医学,那也肯定会有很多漏洞。
什么是见闻?赤壁之战打的可猛了,诸葛亮一阵风,周瑜一把火就把曹操给烧跑了。
什么是想法?史书上没有记载借东风,而且曹操一方遇到了瘟疫,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什么是学术?《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全书从社会阶级、封建制度、宗教、民族、人口、官制、南北文化差异等全方面论述了由魏到隋的数百年大变局。
谁是真学问,谁是侃大山,一目了然。
以上是拿大师举个例子,在此不是说没达到大师学术水平,咱就不能分享想法了。重点在于,我们想法的来源,究竟是碎片化知识,还是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关系着你专业与否,水平高低的问题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回到高晓松身上,他分享的都是见闻和想法,而且还都是碎片化的随意想法,自然是会漏洞百出。而且据我观察,高晓松老师这辈子估计没有打算往学术层次发展了。
那高晓松老师有没有往学术发展的潜力呢?有,很有。
首先,高晓松的家世很好,以他的家庭环境与成长经历,如果安心踏实下来做学问,完全可以取得比现在更好的学术成就,但他没有。其次,高晓松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良好地学习环境是滋生学术的有效土壤,但他也没有。最后,高晓松是有天赋的,虽然我也经常挑他的漏洞,但我从不黑高晓松的音乐,那是人家的天赋。只凭一首《同桌的你》,就足够让高晓松在中国民谣史上留名了。但高晓松似乎也没有想把音乐搞成学术的想法。
人各有志,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家的人生规划。人家现在有钱有名,生活滋润,这绝对算是成功人士了。综上所述,高晓松的确也没有想走学术路线的想法,他只是想当一位分享见闻与想法的娱乐明星。既然这样,那就不要怪大家挑你的毛病了。因为你干的就是一件让大家挑你毛病的事。
聊完高晓松,我们再聊聊娱乐圈的学霸人设为什么总会崩?
首先,娱乐圈环境浮躁,这种环境本来就不是滋生学霸的场地。真正搞学术的人,那是要三更灯火五更鸡,踏踏实实地去做学问的,明星们都忙着出名赚钱呢,哪有时间搞这些?到头来,你把心灵鸡汤当文化,把怪力乱神当哲学,把碎片知识当学术,把地摊文学当经典,还总说自己是学霸,不崩你崩谁呀。
“学霸”一词本来就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产物,所以他只能存在于校园里。因为在校园里,学霸有标准与范围。标准就是考试分数。不管你其他方面再烂,只要分数高,你就是学霸。范围就是你的专业,你的教材。你不需要全都懂,只需要把自己是专业弄懂,你就是学霸。最重要的是,在考试时是允许你出错的。你可以答错一道题,你可以不认识一个字,但只要分数高,你还是学霸。
出了校园,走向社会,标准没了,范围也没了,你再说自己是学霸,大家就拿“全能神”的标准来要求你了。对,你必须啥都懂,而且还不能出错。即便只是读错一个发音,就开始批判你没文化了。
在此提醒大家,只要走出校园。你可以说自己有特长,可以说自己在某方面比较专业。但千万别说自己是学霸,谁立谁崩呀。因为没有人能啥都懂,也没有人永远不出任何错。
那娱乐圈的明星为啥崩的更厉害呢?因为本来文化底子就不牢固,而且暴露在聚光灯前,有一点点漏洞就会被无限放大,所以只要有一点露怯,就会崩得彻彻底底。
可能有很多都以为诺贝尔是有数学奖的,但你是靳东,说自己最近在看诺贝尔数学奖获得者的书,那就会被大家当做笑料。可能很多人都没读过《第一炉香》,但你是马思纯,非要在微博发一些莫名其妙的读后感,这不是把自己立成活靶子,让大家来喷嘛。
说到这里,我倒是觉得杨洋很聪明,记者让他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他推荐了自己的写真集。可能杨洋老师是真的除了自己写真集,就没读过其他书。但这样铁憨憨的推荐,不会出漏洞,还会显得很可爱。
演员明星真的就和“学霸”无缘吗?不。我觉得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任何行业任何职业,都有属于自己行业的“学霸”。你是演员,就踏踏实实把声音、台词、形体、表演练好,别动不动就抠图,找替身,认认真真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同样是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反面例子比如江一燕女士,明明是个演员,非要给自己立建筑大师的人设,还跑去国外领奖,结果她只是一个出资者,设计房子跟她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人恐怕脑子不好使吧。
第三个问题,聊聊高晓松、梁宏达这样的人,究竟能够我们带来哪些正面价值?
我举一个自身的例子,高晓松的《晓松奇谈》《晓说》我都看过。我不太懂音乐,所以听他讲古典音乐、民谣、摇滚时,我听得津津有味,觉得这人太厉害。但他一旦涉及到中国的文学和历史,每一期我就能给他挑出来毛病了,还有几期他讲了三国,那基本上每句话都能挑出毛病了。
后来我总结出来,凡是我觉得他说的好的地方,都是我不懂的。凡是我觉得他说的烂的地方,都是我擅长的。这就好比打擂台,你不懂的地方,人家说啥就是啥,你只能任人宰割。你稍微懂一点,就能辩思,就能反击了。
那么这样的一个人,我们就能把他当做一个标尺来衡量自己的水平。你越觉得他说啥都对,那证明你真的没啥水平。你越能挑出来他的毛病,那证明你在一点点的进步。——这就是高晓松的正面价值。
高晓松、梁宏达最让我佩服的地方,是他们表达的能力,就是他们的演讲才能和主持才能。很多人肚里有货,但就是表达不出来。别说面对镜头了,公众场合讲句话就心虚。而这两位面对镜头与观众,那能侃侃而谈,台风稳健。这是我最想学习他们的地方。
听高晓松和梁宏达,当做故事听一听可以,但千万别把他们当做知识。想获取知识只有一种途径,从小老师都告诉我们,那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文章最后我们再回到张岱的那一艘小船。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最难对付。”——我觉得“对付”两个字用得最妙。纵然你一生治学,但遇到一个什么都敢说的二把刀,你也对付不了。“对付”本来就是个调侃的词语,字里行间我看到了张岱深深地自嘲。
张岱何许人也?当世才子,山阴状元坊张氏之长孙,肩负着重振家声的使命,但正好赶上明清鼎革之际,山河巨变,国破家亡,一腔抱负,付与东流。原本的理想是想在庙堂之上,经纶天下,最终却沦落在一艘小船上,教人争那两三寸的落脚之地。这不正是自嘲吗?
一卷《夜航船》读罢,我看到了七个字——劝君莫学夜航船。

moi7889 发表于 2023-8-9 12:25:25

摘抄鲁迅的一段话,适用于评论高晓松……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名人被崇奉所诱惑,也忘记了自己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渐以为一切无不胜人,无所不谈,于是乎就悖起来了。其实,专门家除了他的专长之外,许多见识是往往不及博识家或常识者的。
不过在社会上,大概总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既是名人,也就无所不通,无所不晓。所以译一本欧洲史,就请英国话说得漂亮的名人校阅,编一本经济学,又乞古文做得好的名人题签;学界的名人绍介医生,说他“术擅岐黄”,商界的名人称赞画家,说他“精研六法”。

wanpin 发表于 2023-8-9 12:25:42

我一直以为成年人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这么多人批评高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