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you008 发表于 2024-4-4 23:16:33

社恐的原因有哪些?

对于社恐的原因,希望回答可以详细一些。

limao100 发表于 2024-4-4 23:17:16

“社恐”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它是一种以消极的自我认知和回避社交场合为特征的障碍,是一种与人交往时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社交焦虑者不仅在现实情境中体验焦虑,在离开社交情境后也会在脑中不停分析与“回放”这些场景。重度的社交焦虑障碍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造成很大的危害,甚至于出门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困难的事。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社交焦虑呢?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社交焦虑与认知加工偏差(cognitive processing biases)有关,比如,夸大负面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或者对模棱两可的情况做出消极的解释。


举个例子,和同学聊天时,如果他没有对我刚才说的话做出回应,我可能会认为:“他觉得我说的事情很无聊”。

高社恐的人社交情感预测准确性更差


弗吉尼亚大学的Glenn等人则聚焦了认知加工中的情感预测,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了情感预测偏差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187名大学生参与了本研究,根据问卷的结果,他们被分为高社交焦虑和低社交焦虑两组。


在实验中,参与者并不知道这项实验与社交焦虑有关,研究者告诉他们这项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如何感知和预测自己的演讲能力。他们需要做的是在摄像机前尽最大努力发表4分钟左右的演讲,主题是关于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大学或家乡的事情。在演讲前,所有的参与者都被告知研究者将在演讲结束后给他们提供关于“自己与其他参与者相比表现如何”的即时反馈,但实际上,被试得到的反馈(上、中、下三个水平)是被随机赋予的。


http://pic1.zhimg.com/v2-ea01f2bcfcd056c2357cecfb2d5aa71a_r.jpg?source=1def8aca

在演讲前和演讲后,所有参与者都分别评估了他们的情绪感受,此外,他们还在演讲后预测了自己将来进行同样的演讲任务后的情绪感受。


研究结果显示,在经历积极和消极的评价之后,高社交焦虑和低社交焦虑的人表现出了不同的情感预测准确性,并且,高社交焦虑的人似乎更难从预测失误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具体而言,社交焦虑低的人对于积极社会评价的预测是相对比较准确的,而与之相比,社交焦虑高的个体则会同时高估他们对于积极和消极社会评价的反应强度。


这可能是因为社交焦虑高的人缺少一些其他人拥有的典型心理防御。一般来说,当发生了糟糕的社会结果时,我们可能会采取一些心理上的防御措施来使我们自己免受痛苦,比如责备他人、合理化失败。


http://picx.zhimg.com/v2-331472bde4af49e2369c940e1685ea89_r.jpg?source=1def8aca

并且,高社交焦虑者还会过度预测自己的积极情感,最终可能会导致他们对社会互动的恐惧与回避。我们寻求积极的社交互动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将获得预期的积极情感体验,然而对于社交焦虑高的人来说,实际的体验往往无法达到他们过高的预期。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是,当社交焦虑低的人再次对将来的任务情境做出情感预测时,会从以前收到的负面评价中吸取经验,进而调整他们的假设预测,这样便减少了预测偏差带来的影响。相比之下,社交焦虑高的人似乎没有从已得到的反馈评价中“学习”经验,即使他们在十几分钟前才刚经历过相同的事件,这种难以由记忆来解释的缺陷背后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社恐怎么自救?

在将来,也许可以通过尝试正念等方法来帮助社交焦虑患者接受和吸收信息,让他们获取足够的认知资源来纠正自己的情绪体验。又或者,正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也许试着降低自己的期待也是另一种情绪的出口。


http://pic1.zhimg.com/v2-a888ab2a2f24b8e8ea0092ddde00753e_r.jpg?source=1def8aca
作者 | 西路下
编辑| @硬糖酸梅

欢迎关注心理学科普平台@京师心理大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任何形式的转载请知乎私信联系。

参考文献

Wilson T. D., & Gilbert D. T. (2005). Affective forecasting: Knowing what to wan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4(3), 131–134.
Miloyan B., & Suddendorf T. (2015). Feelings of the futur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9(4), 196–200.
Clark D. M. (2001).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social phobia In Crozier WR & Alden LE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social anxiety (pp. 405–430). Chichester, UK: Wiley.
Glenn, J. J., Chow, P. I., & Teachman, B. A. (2019). How badly will I feel if you don't like me? Social anxiety and predictions of future affect.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8(3), 245–275.

RD1223 发表于 2024-4-4 23:17:33

处于混沌状态的人是危险的,很容易被人群所敌视。
多数人只尊重两类人:
一类是彻底符合自己期望的人;
一类彻底是不在乎自己看法的人。
如果你的精力旺盛到每天都需要遛自己,和人正面冲突时不怕被打趴下,那么你可以时而不自律和人互相冒犯,时而回心转意原谅冒犯自己的人,美名曰不打不相识。
如果你会在意人类的看法,又在一些地方做不到完全符合他们的期望,你的体态一看就缺乏武德,精力有限没时间损耗在小心翼翼的迎合或是对抗人群方面,那么保持社恐,和不了解的人拉开距离,是一种更理性的生存策略。

洪枫 发表于 2024-4-4 23:18:20

孤僻内向的人整体上和正常社交的人有很大差别。。喜欢胡思乱想,给自己加戏。社恐者经常会处于自我怀疑,预设结果,自我解读,过度解读的状态。比如捡到鸡蛋就想着蛋生鸡鸡生蛋蛋蛋鸡鸡无穷匮四舍五入开个养鸡场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或者像阿Q一样时常幻想自己获得超能力穿越回过去改变了自己曾经遭遇的压,迫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表现,有些人经常幻想有些人就不会,大概和婴儿时期的警惕性有关。经常处于提心吊胆状态的婴儿会本能的变得非常敏感,风声鹤唳杯弓蛇影,离开父母视线的婴儿越早发出哭闹父母才能及时回来保护,尤其是独自面对黑暗,将会给婴幼儿带来漫长的恐惧折磨,这种心理本质来自于人类的自我防备本能。
只是到了儿童阶段以后,这种本能转变成为了一种安慰机制,对于绝对的实力差距不再有自信心,服从群体的地位和安排,人类毕竟是群居动物,雄性激素会使人愤怒,幻想能力就被作为平复愤怒的抑制手段,避免不必要的争斗,硬实力越差抑制越强。无论是群居动物还是独居动物都会出现习得性无助,否则就会和蜜獾一样,连狮子都敢咬,所谓刚强易折。只是灵长类和群居动物中这一本能产生了更复杂的运作方式和影响。
社恐者更容易频繁的陷入幻想中平复愤怒嫉妒,因为他们遭遇的挫折更多。长期频繁触发这种自尊心麻醉系统会严重的干扰影响小孩的思维系统,甚至会形成直觉,能够阅读他人眼神表情之类。
没有社交障碍的人更擅长琢磨怎么解决问题表达问题,也可以游刃有余的在文字中穿插各种笑料幽默包袱,他们可以预先设定好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写作和组织语言纯粹是为了让别人更好的理解或者交换意见。或者说修辞是一码事,逻辑是另一码事。
中国有句俗话——十聋九哑。十个聋子有9个是哑巴。逻辑很合理,笼子的喉咙大部分没问题,但是他只能看到别人的嘴型听不到别人的声音,所以就只能阿巴阿巴的模仿人嘴型,无法了解舌头的作用差别。社恐也有类似麻烦,越是缺乏交流越是不会交流。
社交的本质是一种暴力,暴力的要求参与者拥有近似的频率节奏。社交是排外的,而社交能力本质是接近并融入相恰阶层的能力。而社交的暴力之处在于,在社交环境中,沉默会被视为哑巴,哑巴会被视为聋子。
喜欢打字的人和喜欢语言交流的人逻辑频率差别非常大,口语交流绝大部分只能在共识性概念上进行,现代人更多用PPT辅助口语来进行复杂理念的沟通,如果你强行进行复杂表达就会像《是·首相》中的汉弗莱,讲一大堆黑话。同时口语表达的状态下,大脑要操作极其复杂的舌头肌肉,通过确定性概念构思逻辑,结合声音记忆系统和声音发出系统,组织语言表达逻辑,这几项工作是需要调用巨大内存的。长期训练的人使用的是固定内存,而不常运用口语的人调用的是虚拟内存。但是虚拟内存调用正常运作的前提是你后台并没有运行其他程序;缺乏交流的人内存往往会被用来延展逻辑,构思复杂逻辑,你想调动到舌头和声音系统上困难很大。同样固定内存的人对于概念的理解转化能力也显著的高于使用虚拟内存进行社交的人。
有社交障碍的人,通常难以区别修辞和逻辑,再懒一点的话压根就无所谓别人看得懂看不懂,我自己看得懂就完事了。比如在我表达一件事的时候,我只有10%成熟想法,当我表达完我有30%-70%的成熟想法。如果我已经懂了,那我表达岂不是纯粹为了便于别人理解?凭什么?有这个精力我再去思考另一个问题不好吗?
也就是说,缺乏实用性社交表达的人,他表达的目的会逐渐的利己化,文字会被他视为思考笔记,而不是交流工具。别人在动笔之前都成竹在胸,已经确定了80%的思路论据体系,但是孤僻的人往往是先抓到一个问题的命根子,下笔之前只有很少的确定性想法,而且随时会跑题。也就是说记、叙、阐、述四种文体。经常和父母交流互动的人,写作的时候很自然就能进入记和述的状态,而缺少互动的人写作时候更多是处于叙和阐的状态。
社交并不是自然的产物,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社交先决条件至少有人缘,社交时间,零花钱/玩具三要素。人缘取决于你小学同桌前后左右,同小区的玩伴势力;时间取决于你的学习成绩。这些东西最终决定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而经历决定一个人偏内向或者外向。内向的人独处会给自己充电,社交的时候即使表现的快乐也是在持续消耗sin值;外向的人则需要呼朋唤友拉帮结派搞氛围来获得亢奋状态,就像游戏里魔法值和怒气值的差别。
久而久之,这两类人的思维方式人生观念也会出现本质区别。回避社交的人思考的最多的问题就是“有什么东西能把我和群体区分开来”。愤世嫉俗,所谓世俗就是一眼看到头,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别人学什么你也学什么,别人玩什么你也玩什么,一辈子都在学习和传播但是什么也没有创造,没有自我,找不到意义,没有任何独一无二的东西。人生一趟就像是物质的载体,一辈子做的事情不过是把钱从别人兜里掏进自己兜里。。而喜欢社交的人则会追求世俗的成功标准,升职加薪买车买房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以上是宏观视角看待“社恐”。
社恐只是不善社交的并发状态,沉默寡言又不得不去适应群体迎合他人那叫做社恐,埋头钻研的人,自命清高愤世嫉俗的人,当他们不得不跟家里人,熟人亲戚在一些鸡毛蒜皮的社交话题上寒暄客气,插科打诨又不好摆出一副冷漠表情的时候,他们当然也会“社恐”。
所以通常意义上的“社恐”应该分为自卑性社恐和孤高性社恐。两种且有四种基本形态。
群体否定型自卑;自我否定型自卑;保护性自我隔离;清高性自我隔离。
这四个状态的严重程度是由浅到深的,一个人是可能同时处于这四种状态的。
具体的调理技法,越是偏向前者,越是应该去咨询心理医生。越是偏向于后者,越是适合去找哲学家引导。前者归于术的层面,后者更偏向道的层次。深则厉浅则揭。

自己家孩子被别人家孩子欺负了,父母应该怎么做?
孩子5岁之前交给爷爷奶奶带后果有多严重?
为什么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差?
夏柏:思索人的前三岁是如何影响一生的
如何看待父母口中的游戏毁了一代人?
夏柏:关于教育的一些想法小结

lygcss 发表于 2024-4-4 23:19:20

用“恐”字来形容社恐其实并不恰当,许多社恐对于社交并非恐惧,而是厌恶,其中某些人在不得不参加某些社交活动时,甚至会表现得非常出色,侃侃而谈,但并不代表他们发自内心地喜爱社交。
大家都厌恶苍蝇,但几乎没人会对苍蝇产生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恐惧,只是谁都不希望这玩意儿飞到自己家里嗡嗡而已。
我社恐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宁可多走两个路口去大超市买更贵的菜,也不去门口的蔬果店,宁可自己一个人去超市买东西,然后拎着上7楼,也不肯给门口那家一个电话就给送货上门的超市打电话……
我实在不想看到那位热情的蔬果店老板娘一遍遍问我:“你妈怎么没来啊?现在都是你来买菜呀,你妈不太出门了呀?你妈挺好的吧?你爸挺好的吧?你妹妹挺好的吧?你家猫挺好的吧?你对象怎么没来啊?你对象回湖南啦?啥时候再过来啊……”
我知道她没有恶意,但我是真不想看见她……
但我在网络上从不社恐,甚至是个话痨,对于感兴趣的问题,我特别能侃。我和小伙伴们关系都很好,我喜欢他们,他们也喜欢我。
但是对于不感兴趣的话题,我连随声附和都觉得浪费时间。
大概是因为网络和现实存在着差异,网络上遇到的人,你说东他说西,聊不到一块的时候,自然就不会往一起凑了,遇到讨厌的杠精和喷子,可以拉黑可以屏蔽可以举报,每个人都可以只挑自己谈得来的人去接触。
拿我这篇回答来说,如果你认为是胡说八道,你可以划过去,可以反对,可以在评论区开喷,实在不爽还可以举报,只要你不想看,办法多了去了。但如果换成一个活人在你耳朵边BB个没完没了,你还不愿意得罪他,你甚至连起身拂袖而去的勇气都没有,你该怎么办呢?
有些讨厌的同学,同事,邻居,亲戚等等等等,一不能拉黑二不能屏蔽,低头不见抬头见。
真要是已经撕破脸的那种,反倒好办,从此正好不来往了。最尴尬的就是相处起来并不怎么愉快,却又犯不上为此撕破脸……的那种人……
这些人给你带来的不愉快,许多时候并非出自恶意,人与人圈子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喜好的事物不同,同事同学亲戚朋友眉飞色舞地让你看她家大宝贝儿的视频,你丝毫不感兴趣,但碍于面子你还得装下去,不能扫兴,于是你勉强地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口不应心地夸着“这孩子真可爱”,你以为这事儿就算完了,谁知对方见一击成功,赶快连上个Combo:“可爱吧?你也赶紧趁年轻生一个吧!你看你今年也XX岁了,再不生就晚啦,有对象没呢?没有哇,那得抓紧找啦,哎我亲戚老谁家那个小谁要不要给你介绍一下?……”
然后你就被定在了原地,接受没完没了的无限连……

http://picx.zhimg.com/50/v2-ae0320fee2a74e9113ab57c143b7f87a_720w.gif?source=1def8aca
同理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遇到话不投机又无法躲避的那些人,他们会问你,整天在家待着打游戏有意思吗?你应该去旅游,去健身,出去走走看看,没听说过吗,穷玩车,富玩表,一无所有玩电脑?
你一辈子老实巴交,不招灾不惹祸,连上网都不喷人,最大的爱好就是下了班回家打两盘DOTA,指哪儿打哪儿,让往东绝不往西,让打狗绝不偷鸡,输了赢了都没脾气,只图个乐,就这样你也不对了,你也有罪了……
大多数人都希望获得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许多时候,他们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并不是真的希望你改变什么,而是希望得到你这样一句回答:“你说得对,我是该按照你说的做些改变了”,至于你最后到底改没改变没变,那并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他们只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你承认“你是对的,我是错的”。
作为一个死宅中的死宅,曾经不幸遇到过一个死活都要劝我出门旅游的人,我说我不喜欢旅游,他说你都不去尝试怎么知道不喜欢?我真想回丫一句“你也没尝试吃过屎,你凭什么说屎不好吃?”,但出于礼貌,我忍住了。他见我不反击,又说我天天在家待着没意思,我说我爱好很多有意思极了,他说那是因为你没有出去旅游过……
这货如中风魔一般说个没完没了,无论我如何委婉地表达我并不喜欢旅游,他也没有任何一点善罢甘休的意思,最后我无奈只好顺着丫说:“我也很想到处去走走看看,但我一个无业游民,没有钱鸭!”,你看,我已经认怂了,你是富人,我是穷人还不行吗?你说的全对,我只是有心无力还不行吗?谁知这货居然还不肯放过我,喋喋不休地说:“穷游要不了多少钱的,一万块足够了,一万块钱你总有吧?再说我劝你出去玩玩也是真心为了你好,又不是害你。”
于是我终于祭出了大招,我和他借钱,我说借我五千,另外五千我自己掏,你前脚把钱打给我,我当着你的面就去买机票,后来见他迟疑,我说那借我三千也行,要不一千也行,你看你既然是如此真心地对我好,借我一千块吧,等我旅游回来就还你。
后来那人再也没跟我BB过,当然,他也不肯借我钱……
托这次疫情的福,让我躲过了过年期间的同学聚会,尽管再三表示我不去了不去了真的不去了,但邀请我的人似乎受到了极其严重的伤害,各种哭唧唧的表情包连发,尽管看上去,好像没有了你,这个聚会就要黯然失色了,所有人都要大失所望了,实际上真正的同学会上有你没你都差不多,已经十几二十年没有联系过的人,如今分布在各行各业乃至各省各国,彼此或在明里暗里吹嘘自己混得多么牛逼,或求大佬带自己飞,当年暗恋的男神如今发福秃顶了,当年暗恋的女神如今成了黄脸婆……
身处这样一个环境,我只想说:“麻麻我好怕,麻麻我要回家!”
前段时间流行一句话:“关你屁事”和“关我屁事”,这应该是社恐患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他们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指手画脚,同样也不关心别人的生活方式,更不会抱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向别人疯狂安利……
实际上,在许多社交行为当中,无非是互相交流生活方式和喜好的事物,当二者根本不在一个频道时,完全就是鸡同鸭讲,你喜欢足球,他爱好炒股;你喜欢摄影,他爱好健身……没有谁是对的错的,但彼此交流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
时间这种资源很特殊,就算你是马云,一天也只有24小时,一秒都不会多给你,而人的一辈子,最终享年多少多少岁,实际上就是生命的长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即生命。
上面说了,鸡同鸭讲的彼此交流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而一个并不怎么重要的人,要占据我好几个小时的宝贵生命,这事儿难道还不值得恐惧吗?
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是上述那些奇葩,只要一桌子人里有一个奇葩,这事儿就够恐怖了……

loooog 发表于 2024-4-4 23:19:57

本是善良纯和之人,再带有一点付出型人格,因为心思敏感,与人相处连说句话都思前想后,不易放开。
这样的人,小心翼翼被认为不够有趣,容忍退让被认为是好欺负,付出被认为是傻子。
久而久之便明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对人性不再有所期待,只希望偏安一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恐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