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4444 发表于 2023-9-20 22:35:23

从宋朝至今长达千年的时间里,社会上是了解苏东坡作品的人多,还是吃过东坡肉的人多?

苏东坡作为宋代著名诗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传颂千载。
除此之外,我国民间也有不少菜品被冠以名人出品,东坡肉也是知名菜品之一。
那么是了解苏东坡本人及作品的人多,(了解人物大致生平,会背出他的不少于五篇作品)还是品尝过东坡肉的人多呢?
名人之名,在千百年之后,到底是名人本身的成就影响力大,还是引申的产品大呢?

yedan888 发表于 2023-9-20 22:35:38

肯定是了解苏东坡作品的人多,因为水调歌头是高中必背诗词之一。
不过呢,我相信这不是作者想要的答案。问出这个问题,大概是想问,一个名人到底是雅的部分更广为流传还是俗的部分更为人所知。
如果问这个问题,答案只有一个,俗的部分!就像是林徽因,建筑学上的著作看得人不多。跟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感情纠葛家喻户晓。
与冰心,陆小曼,的互相看不上,人尽皆知。
我时常感叹,普通人看名人,似乎都要通过裤裆或者从牙缝里去看。食色性也,孟子诚不欺我。
但是吧,人的审美需求有多个层次。古语云,美人在骨不在皮。
真的万花丛中过,就会更在意骨而非皮。
苏轼这个人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他的皮相骨相皆绝。
俗的方面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他的诗文里有
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
河豚:“正是河豚欲上时”,
羊肉:“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
猪肉:“竹笋焖猪肉”
菜:“芦菔生儿芥生孙。”
菜:“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
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野菜:"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雨和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看看《老饕赋》
“烂樱珠之煎蜜,蒲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天美,以养吾之老饕。”
吃野鸡写《野雉》,吃鳊鱼写《鳊鱼》,吃鳆鱼写《鳆鱼行》,吃竹笋写《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吃橘写《浣溪沙·咏橘》,吃蟹写《丁公默送蝤蛑》,
对,这哥们儿是一个超级吃货!
色的方面,苏大胡子真的是百花丛中过,处处有知己。看诗文,这是名妓柔奴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妓女李琪
东坡五载杭州住,何事无言赠李琪?
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题诗。这是给侍妾榴花也有说是营妓秀兰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
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渐困倚、孤眠清熟。
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
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
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
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
共粉泪,两簌簌。这是给营妓琼芳
泪湿兰干花着露。愁到眉峰碧聚。
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
断雨零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
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归去。
这是某女a
惆怅沙河十里春,一番花老一番新。
小楼依旧斜阳里,不见楼中垂手人。这是某女b
青鸟衔巾久欲飞,黄莺别主更悲啼。殷勤莫忘分携处,湖水东边凤岭西。某女c
罗带双垂画不成。殢人娇态最轻盈。
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
无限事,许多情。四弦丝竹苦丁宁。
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某女d,似乎没睡成……
昨夜渡江何处宿,望中疑是秦淮。
月明谁起笛中哀。
多情王谢女,相逐过江来。  
云雨未成还又散,思量好事难谐。
凭陵急桨两相催。
想伊归去后,应似我情怀。有文字记载的大概率被苏轼睡过的女人有,官妓马盼盼,侍妾春娘,妓女侍妾王朝云(苏轼睡她的时候她只有12岁!),妻子王弗,继妻王润之……
总之这哥们儿真的是走到哪儿把炮打到那儿!幼女都不放过!
所以知道为啥那么多人喜欢苏轼了吗?雅的可以去关注他的诗画书三绝,俗的可以关注他的食色,失意的人可以关注他的洒脱,得意的人可以借他来装逼,学儒的可以读他的策论,学佛的可以论他的诗赋……就是因为方方面面都有故事,所以才能名传千古,人见人爱。
当然,如果让苏轼自己来选,也许我们喜欢的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他自己真正想做的可能是萧何魏征,可能是孔明王猛。
所以被人爱和自己满意其实是两件事。苏轼临死前写了一首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原来如此?还是不过如此?苏轼自己没有回答,留下一个哑谜让后人猜。

a669091781 发表于 2023-9-20 22:36:30

我外公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逃难来到武汉,学厨师。到晚年,90年代,最喜欢吃红烧肉。他做的红烧肉特别肥腻,我爸妈这种年轻人吃不了两口。他喜欢晚饭后烧好肉,放炉子上慢慢煨着,半夜睡一觉起来打一碗吃。他说,晚上五脏六腑都打开了,吃肉最养人。
那时候我家不富裕,但也不缺肉吃。早年间餐馆厨行的规矩,每半月发一次肉,叫打牙祭。我外公这样爱吃肉,实在是早年太缺肉吃了。
我爸,73年顶职出来工作。他入职的时候想的第一个月拿到工资就做一盆鸡蛋白烧肉。单位用的是盆。他小时候只有农忙是有鸡蛋吃。过年才有猪肉。
他们吃过红烧肉,大概率没吃过东坡肉。吃过烧猪蹄没吃过东坡肘子。
他们应该知道苏东坡。
我喜欢赤壁赋,我大概也没有吃过东坡肉。

若冰♀ 发表于 2023-9-20 22:36:38

我们东坡肉原教旨主义者
一般只承认
杭州本地或者杭帮菜的几家著名饭店做的那个才叫东坡肉
比如楼外楼,知味观,西湖国宾馆紫薇厅,杭州酒家,浙江驻京办(杭州食府)……

http://picx.zhimg.com/v2-feb8108af688c02ab053f38dcb0bb3b1_r.jpg?source=1940ef5c

http://picx.zhimg.com/50/v2-141dfe032c84d0ba64ae2c3b2931a190_720w.jpg?source=1940ef5c

http://picx.zhimg.com/v2-b2ab45c5f085238ca243c51921ae4d30_r.jpg?source=1940ef5c

http://pic1.zhimg.com/v2-b9df30a19efe310b5e1353f576cdf679_r.jpg?source=1940ef5c
当然我们东坡肉神教内部也是有改良教派的
认为只要猪肉用的是上好五花,块要切大方块(不得小于3.5cmX3.5cm),用酱油冰糖黄酒炖到飞烂的,也都可以算正宗东坡肉
比如桂满陇或者老饭骨在节目里做的

http://picx.zhimg.com/v2-3ad7fdb51a18e76c830c1fe38c8666ca_r.jpg?source=1940ef5c

http://picx.zhimg.com/v2-8ef463bdf98b2d1ecb1bf14417f1b4c5_r.jpg?source=1940ef5c
但如果像同庆楼这种已经改名叫红烧肉的,哪怕形制一样,口感相似,也可以用小盅按位上菜的,也坚决不能算正牌东坡肉
异端是不可调和的!!!

http://picx.zhimg.com/v2-540867dbe803d894bc1346d0f4495a1c_r.jpg?source=1940ef5c
考虑到全国我们原教旨派加改良派承认的东坡肉一年撑死也就卖出去1000万份
再考虑到中国至少有几亿人从小学就在课本上学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许到了中学还要学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那么现在我反过来问问你
社会上是了解苏东坡作品的人多,还是吃过东坡肉的人多?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674454231745511424">

mam520 发表于 2023-9-20 22:37:09

了解苏轼作品的人,一定比吃过东坡肉的人多。
<hr/>东坡肉,本就是攀附苏轼之名产生。是先有苏轼之旷代大名,后有东坡肉。
李渔《闲情偶寄》说得很明白:
食以人传者,东坡肉是也。他还开玩笑,说乍听之下,以为不是吃猪肉,是要吃苏东坡的肉呢!
卒急听之,似非豕之肉,而为东坡之肉矣。<hr/>且苏轼作品与传奇,当时脍炙人口。
冯梦龙《三言》,市民小说,面向大众。
《警世通言》第三卷就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醒世恒言》索性有苏小妹三难新郎——苏小妹是个完全虚构的人,完全靠苏轼的名气才存在的。
类似于历史上没关索,大家喜欢关羽才编出了一大堆;历史上没穆桂英,大家喜欢杨家将才编出了一大堆。
这就是苏轼的名气。
<hr/>他的作品,在当日极流行。《宋史》所谓:
“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水浒传》里,武松到张都监家里干活,这都不是文墨之人。
中秋佳节,张都监会让玉兰给武松唱个“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就是苏轼的流行程度。
<hr/>回过头来,东坡肉。
我有个小小的猜测:东坡肉这道菜,很可能不是宋朝就有的;李渔描述东坡肉,是明末时节了,做法怕也和如今不太一样。
苏东坡《猪肉颂》写: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说白了:洗净锅,少放水,燃柴草,控火无烟慢炖。
这就是苏轼炖肉的全部秘诀。

至于现在馆子里的东坡肉,什么绍酒酱油、冰糖八角、砂锅五花肉,苏轼没怎么写过。我很怀疑是后来的名厨创制了,攀附在苏轼身上的。这不奇怪。许多名菜都爱攀附名人。
比起宋朝时期就名闻天下、诗词文章脍炙人口、甚至大家还要虚构出苏小妹的苏轼来,东坡肉的历史短得多。
<hr/>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现代养殖业发达前,多少人吃过东坡肉?

2021年的一篇报导:
“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猪肉,而且每人最多就吃两三片肉。”来自安徽滁州的吴仕英老人说,小时候能吃上猪肉极其奢侈。
在75岁的吴仕英老人记忆里,凭票吃肉的日子印象深刻。
她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买肉要用肉票,一个月一张票,一张票能买二两到半斤肉。由于每人每月只供应三两油,所以就多买点肥肉,熬成猪油留着做菜用。告别“吃肉难”——我国生猪产业发展成就综述--经济·科技--人民网 (people.com.cn)1950年代,吃肉都如此难得。
在此之前呢?
能放开吃东坡肉的,有多少呢?

20世纪上半叶,齐如山先生考证了华北民食,描述干饭馒头花卷银丝卷千层卷窝窝头糍糕枣糕蜂糕扒糕黏糕包子团子烫面饺烧麦散蒸糕稀饭粥白粥菜粥糜糊茶汤面茶嘎嘎面条面片棉花籽面疙瘩和落饺子馄饨元宵熬菜冷淘烙饼烙合子烙馅饼火烧烧饼锅饼锅炸锅贴褡裢火烧镬饼煎饼贴饼卷子炉糕——没几个人比他更熟悉民间饮食了吧?——说过一句大实话:
千余年来,北方的民食,可以说是没什么大变动,总是在杂粮米面中想法子,菜蔬次之,肉类则极少见。
他又说肉类难得,所以民间要设法切片、切丁、切丝、切末等等,以便配合菜蔬;及变换烹饪法,某种宜于切片或切丝,某种宜于烩或烹,某种宜于慢成或速成,种种变化,越来越多。这也是中国菜样多的重要原因。
“肉类是人类最喜欢吃的,不能足吃,便要想法子解馋。”
<hr/>如今是丰足了,但历史上,普通人能大块吃肉的日子,其实很难得。
所以我一直说,别在吃肉上矫情:
普通人,能好好吃肉的时光,那才多短暂啊……
<hr/>所以我认定,知道苏轼及其作品者,多过东坡肉的食用者。
不只是因为苏轼确实名闻天下脍炙人口深入民间。
不只是因为东坡肉是攀附苏轼之名才名传后世。
也因为大块吃冰糖、酱油搭配的足块五花肉,对平民而言,历史上很长时间,都是件奢侈的事。

parasite 发表于 2023-9-20 22:38:06

科普一下,现代基本没有吃过东坡肉,东坡肉是按中国本土黑猪做的 不是现在进口的英国白猪。
大概是了解苏东坡作品的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宋朝至今长达千年的时间里,社会上是了解苏东坡作品的人多,还是吃过东坡肉的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