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caishaonian 发表于 2023-9-18 19:18:24

沈腾算是中国新一代喜剧之王吗?为什么?

沈腾算是中国新一代喜剧之王吗?为什么?

天涯海閣 发表于 2023-9-18 19:19:04

算一代闹剧的大熟脸吧。
王?
他和开心麻花作品在喜剧上的造诣,连范伟在《马大帅》里的范德彪都pk不过。

导航网络 发表于 2023-9-18 19:19:23

前几天,我睡前刷皮皮虾,刷到一个小视频,内容简单描述一下,
就是一个商场,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群众,这时一群保安进来,硬生生的辟出一条路,
接着一个带着鸭舌帽的男人,被保安簇拥着低头往前走,周围群众发出不理智的惊呼。
视频看到三分之二时候,我已经在心里破口大骂了,
这他妈是哪位,怎么这么吊,这些粉丝好煞笔,文化水平都有待提高。
但我看到后三分之一,出现那个鸭舌帽男人抬头的镜头,我发现我错了,
前三分之二的所有行为,我都原谅了,视其为大大的合理,
并且我也想要加入围观、无脑嚎叫。
那这个鸭舌帽男人是谁呢,
周星驰。
于是我打开这个视频下面的评论区,发现大多数人都跟我是一个心理历程和感官认知,
就是这样式的:

http://picx.zhimg.com/v2-7d653526d0eedc3e06ff967a21c6c60f_r.jpg?source=1940ef5c
周星驰在喜剧界的咖位,在大众心中的地位,能够让人们抛弃掉一些常规的价值批判,
这种看似不理智的追捧,上不封顶的褒奖和荣耀加身,并不是来自票房多少、点击率多少,
而是在于他在喜剧领域的开创意义,以及对于几代人的文化影响力。
周星驰作为喜剧之王,首先是一个创作者,其次才是一个表演者。
单纯的表演者,我们承认他表演的优秀,却并不能称之为喜剧之王。
沈腾就是一个合格的喜剧演员,表演风格稳定,常年没有突破,
无论开心麻花的电影、宁浩的电影还是韩寒的电影,你基本看不到沈腾老师的成长,
更谈不上沈腾在这些电影里的创作自觉性。
换言之,沈腾就是各个喜剧团体和电影导演的工具人,沈腾本身也没太大追求,
好笑,是真的,沈腾有天赋,悟性高,也是真的。
但喜剧之王的称号,他担不起,如果在商场里让保安扒拉开围观群众,不会牛逼,只会糊。

tszqc 发表于 2023-9-18 19:20:07

目前还称不上,而且我认为希望确实不大了主要是因为年龄问题,对此我之前写过一个不算太满意的回答。
为什么沈腾新电影《独行月球》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这里我总想谈谈喜剧之王这个概念为什么会有?
喜剧之王这种所谓类型片王者的概念,其实建立在华语影坛一直处于比较特殊的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状态。
说发达是因为,华语影坛从香港70年代到如今,除开00年代末到10年代初那十年,基本都有比较成熟的类型片市场,这为类型片王者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说不发达是因为,华语影坛的工业制作流程一直上不来,电影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也比较慢。
电影市场不够多样化,片种类型单一,导致华语影坛会出现某一类型片的王者长久制霸市场的出现,比如当年香港市场,70年代的李小龙,80年代的许冠文,90年代的双周一成,乃至于今天的吴京沈腾。
电影市场不够工业化,则会导致电影拍摄过度依靠某些强人的个人能力,李许双周成里,只有周润发是始终作为电影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其他人都在追求全流程把控自己电影的制作。(不过能诞生周润发才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表现)今天的沈腾、吴京也在加重自己个人特色在电影中的比重。而这种完全掌控自己电影制作的强人,就会成为大家口中的喜剧之王,功夫之王。
对比同时代的欧美电影,其实就能感受这种差别的存在,欧美电影在诞生早期虽然也有卓别林这样的一把抓人物,但随着市场的繁华,强人就逐步退场,专注单一类型片的行为也渐渐减少,连卓别林自己后期都改拍其他类型电影。
在许冠文,周星驰交接班的八九十年代,欧美喜剧电影的代表如白头神探、反斗神鹰已经在走集体创作的路线,你已经很难看到独属于哪个个人的作品特征了。之后就算诞生了罗温艾金森这样的天才,他也不能独霸票房冠军,出电影也不能完全依赖个人制作。(当然,罗温艾金森有被英国市场耽误了黄金时代的原因)
所以喜剧之王那个说法对欧美市场就不太存在,你很难说像金凯瑞这样不专注于喜剧的人是喜剧之王,更好更贴切的评价是像葛优那样的全面优秀演员。
所以喜剧之王这种称号,他的背景根植于类型片刚刚诞生却尚未繁华的情况下,建立在每天都有新的类型电影被开拓,但电影制作技巧却像手艺一样似的流传着。在那种年代,许冠文要用义父子传承的方式学习剪辑,默片三大师能靠着手里的剪辑本事跟大片场谈价。
究其本质,喜剧之王是一个手艺人称号,一旦市场全面铺开就很难再存在,所以周星驰在港片最黄金的90年代,不能再像许冠文那样彻底的统治市场,反而是港片在00年代衰退回去后,周星驰的统治力却稳固了起来。
我们会讨论沈腾是不是喜剧之王,因为现在就是一个类型片发展但尚未兴盛,吴京、沈腾这样的类型片王者还占据着绝对霸主地位的年代。
收回到问题上,我个人认为沈腾现在肯定还不是喜剧之王,因为他虽然有足够的个人特色,也能让他的喜剧围绕他而创作,但他还不能强大到仅靠个人把控整个电影制作流程,使电影的内核完全属于自己,而根据我另一个回答里说的年纪问题,我认为他很可能也不会有这么一天。
我也希望下一代能以向前进的方式,不再出现喜剧之王。

软件小平 发表于 2023-9-18 19:20:36

不算,因为中国现在就没有喜剧之王。
艺术上的这种事跟政治不一样,政治总会出现王,甚至可能一下子出现N个领导者都说自己是王,毕竟群体里肯定是有管理者的。
但艺术上并非如此,各个品类之间可替代性极强。京剧衰落了,那就看电影呗,咋的这一辈京剧演员里没有京戏之王,老百姓不过日子了?
因此艺术上衰落就是衰落,很多时候衰落期里,大家就是在互相比烂,稍强点的就得到更多资源。在这样的情况下非得要拔出来一个皇上,没必要。
中国喜剧电影方面,从无到有的近百年时间里,唯一一个能被整个华语世界公认的喜剧之王就是周星驰。连他偶像许冠文也只能算是香港喜剧电影之王,根本没打开最广阔的大陆市场。
沈腾可以算是近十年里中国喜剧电影的领军人物,还是那句话,比烂而已。
他银幕戏路有很大局限性,往往沉醉于一种模板式的搞笑(我没看过他的话剧,只评判电影):
一个油腻发福的中年男人,经常自视甚高,但能力不足,前一秒豪言壮语,后一秒马上被打脸。而笑点的产生机制,就通过两个渠道——沈腾很夸张的装逼/沈腾很夸张的装逼后被很夸张的打脸。两种状态之间切换,永动。
这不能说是一个差的喜剧套路,但如果只有这么一种,那不得不说是非常单调。不过《四海》里他的表演令人欣赏,比《飞驰人生》里的好多了。
如果细心观察飞驰人生的喜剧设计可以发觉,韩寒对喜剧桥段的设计已经到了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的程度,全片80%的笑点,都以在让沈腾不断被出丑打脸作为推动机制。
我们随便复盘一下里面几个比较印象深刻的段落,为了省事我就不搜了,纯凭记忆:
1.在田雨的教练车上,先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开车厉害,但车子一下爆缸了
2.刚说不接受腾格尔的赞助,但听了金额,马上改口
3.对黄景瑜表示不屑一顾,结果被发现让孩子在作业本上默写“灭了林臻东”(黄景瑜扮演的角色)
4.信誓旦旦说要光辉复出,结果过安检不得不脱光衣服出丑
5.儿子刚刚说自己的赛车服像送外卖的,结果一秒钟以后就进来个跟自己衣服一样的外卖员
.......
这种打脸梗在沈腾身上用的极为频密,且受穷等不到天亮,段落感非常强,甚至很多时候给观众一致为了打才长了脸的感觉。
还是那句话,打脸梗是个好梗,但架不住你用起来没完没了。一个真正的喜剧巨匠,比如卓别林、周星驰等人,是善于在多种喜剧技巧上切换,而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
就像周星驰的戏路就明显比沈腾宽广得多,哪怕只是演喜剧,也大致有这样几种戏路与搞笑手法:
1.初出茅庐的乡下小子形象,主要以无知引发笑点(代表作品:《龙的传人》、《新精武门1991》、《赌圣》)
2.漫画式的青年才俊形象,主要以突破常规逻辑、刻意玩弄他人、欺骗感情为笑点(代表作品:《家有喜事1992》、《整蛊专家》)
3.尖酸刻薄的精英形象,主要以极度利己、智慧碾压对手、偷换概念为笑点(代表作品:《审死官》、《算死草》、《食神》、《千王之王》)
4.落魄却好面子的熟男形象,主要以自我陷入僵局、包装被戳破作为笑点(代表作品:《行运一条龙》、《喜剧之王》、《大内密探零零发》)
而这四种样子还可以随意混搭,成为又一种新的戏路,比如将1与4混合,则可以产生《少林足球》,把2与3混合,则可以产生《百变星君》,都属于看似都是周星驰,但实则每个角色的喜剧笑位完全不同。
沈腾给人的感觉要更加取巧,他在春晚小品到电影银幕,一直给人塑造一种:
长相不丑微胖的中年男人,为了谋生有点油腻无耻,但关键时刻偶尔能恪守本心(若是纯讽刺的小品如《投其所好》,则不需要这样升华)的小人物形象。
这不好吗?这很好。
作为一个演员,能有这样一个形象被观众认知,且一路巩固,这已经非常厉害了,甚至你夸张点儿说,可以是一种光辉的艺术行为,一辈子值了。但就像你不能说因为文兴宇的老干部演的好,深入人心,所以文兴宇就是90年代中国喜剧之王一样。沈腾在市场上成功了,在喜剧质量上也算合格,可是王这个定位还是过于夸大。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的喜剧之王暂时没有出现,以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可能也不会出现,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该篇文章无法细致论述。
但在可挑选的商业片演员里,论喜剧的表演熟稔度,以及观众的认可度,沈腾可以排在中国目前华语男演员里的第一名,且在喜剧水平上(只是喜剧水平)超越了曾被捧到虚高的葛优。不过葛优的戏路宽,且演技更好,因此在演员这一职业上,沈腾自然是超越不了。
全文完。

66i66 发表于 2023-9-18 19:21:22

沈腾是当前中国最有票房号召力和路人缘的喜剧明星之一,但称喜剧之王,还是过誉了。
且不论沈腾在各类专业奖项上表现欠奉(毕竟喜剧演员拿专业认可的奖项一直以来都是难事),作为移动互联网普及后迅速成长起来的喜剧演员,沈腾的成长路径,与此前在传统媒介中成长起来的喜剧演员,是有差别的。
话剧出身,在春晚打出第一波大众知名度,然后通过《欢乐喜剧人》冠军身份被更多人看到喜剧才华。
大荧幕首秀是黑马电影《夏洛特烦恼》,一举成名,此后参演电影票房高举高打,2019年春节档达成一人两部贺岁片上映(《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成就,一个档期拿下39亿票房。
这是2012年以后,沈腾不断走进大众视线的基本路径。
与此前在中国喜剧电影中有票房号召力的葛优、黄渤、王宝强、徐峥等相比,沈腾成为票房保障的速度,比其他几位,要迅速得多。且相比其他几位从一开始即为影视演员,一步步积累成票房灵药的经历相比,沈腾虽然一直是话剧演员,但他初次涉电即成为票房黑马,此后开心麻花X沈腾,几乎代表了中国一种电影类型。
快,是他作为票房巨子,与前辈们迥然不同的一点。
这得益于互联网语境下,品牌营销和话题发酵,能在短时间内通过社交媒体上的洗脑式传播,完成明星/厂牌的消费符号化。
2015年《夏洛特烦恼》国庆档上映,同期上映的还有徐峥的《港囧》,IP改编电影《九层妖塔》。公映首日,《港囧》排片59.1%,《九层妖塔》排片占比32%,《夏洛特烦恼》排片占比仅12.2%。
当年正是流量明星和IP改编嚯嚯电影的时期,同时电影市场喜剧演员,也正处在新旧交替时期。冯小刚的冯氏喜剧在2013年《私人订制》后影响式微,老一辈喜剧面孔葛优有了新的替代者——黄渤徐峥王宝强。小成本喜剧《人在囧途》火了之后,徐峥又做出了第一部票房破10亿的国产片《泰囧》。
2012-2015是黄渤成为50亿先生的时期,也是中国电影票房不断创造新高的时期。
欣欣向荣中,隐忧一直在,「囧」系列到了《港囧》,延续着系列片的商业价值,但内容套路已被观众悉知,IP改编大咖出奇烂,观众也已明白。在老牌重复叙事,流量并非质量的时期,观众对于喜剧类型的本能渴求以及对质量过关电影的渴求,全部在《夏洛特烦恼》身上得到了缓解。
虽然重看这部片,其实充满了刻意的巧劲,比如用小品化方式挠观众痒痒,用小品创作中最常见的互联网融梗模式,完成喜剧创作。不论是夏洛的巨星身份,角色的谐音梗,还是尹正作为丑角一出场就响起《一剪梅》的bgm,都极具洗脑性,情绪氛围拉满。
但这种能在120分钟得到耳目一新情绪满足的电影,自然能引发观众自来水。
电影对互联网语境下梗文化的敏锐,对洗脑bgm之于传播的意义,玩得明明白白。电影营销最怕片子话题平平,一个《一剪梅》,一个「马冬梅,玛丽莲,马什么梅」的考试背题梗,激发网友互动兴趣的同时,加速电影出圈。
之后,沈腾马丽,以及开心麻花,在中国电影喜剧类型中,拥有了响当当的姓名。
影视产业泡沫上升期,每个迅速冒出的新星,都会得到市场加倍的青睐。
沈腾的走红,即是佐证。
红了的沈腾和红了的开心麻花,几年来高票房电影不断产出,但在电影内容深度的探索上,却并未有更多进步。
早年开心麻花还有《驴得水》这种悲喜剧尝试,后来全是谐音梗片名+穿越式叙事,故事看似根植社会,但喜剧的锐气已经消散。早年还能嘲讽物欲横流社会里小人物的虚伪发梦以及各阶层为骗钱财使尽浑身解数的嘴脸,后来就只能在肢体语言和丑化角色中,造一些低俗笑料。
制作公司进入重复窠臼,沈腾自然也难形象突破。
按理,作为强类型演员,能够走出自己的风格之路,是从演员到明星,从明星到类型之王的必然路径。
早年有卓别林,后来有金凯瑞和罗温·艾金森,香港有周星驰,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的风格影响了成龙的动作喜剧……
到沈腾这里,重复式表演确实在强化风格,但渐渐的,也成了演员的自我演绎。
移动互联网时代,明星的个人生活,已然被急剧压挤。一个戏内戏外差别巨大的演员,会让观众感受到差异感,进而更明白表演与「真人」的差距。
但如今,一个本身性格与表演形象重合诸多的演员,通过电影输出角色形象,又通过社交媒体和综艺真人秀输出本我形象,长此以往,他再塑造角色,角色的特质会被磨平,明星的个性凌驾在角色之上,「沈腾在不同故事里扮演沈腾」。
更要命的是,他的形象输出的喜剧,笑过之后,笑声很难飞升至更高的境界。
在沈腾的喜剧中,常见扮丑、矮化人物形象,以达成喜剧效果,但经典喜剧之所以为经典,价值感并不在让人捧腹大笑的那几分钟或几小时,笑声之下的温情或苍凉,才是喜剧的价值感所在。
卓别林作为默片时代的喜剧之王,没有声音,用肢体表现出各色人物的滑稽一生,消音的世界让荧幕外的真实世界哈哈大笑,是喜剧大师的建树。
国人更熟悉的周氏喜剧,低俗无厘头的表象下,执着热望以及对梦想的诠释,是一以贯之的内核之一,事与愿违的种种悲凉触达到都市人内心的孤独或悲凉,是无厘头之下的细腻入微。
初看看热闹,再看看人生/社会,是喜剧永恒的魅力。
喜剧人要成为喜剧之王,所承载的,从来不止逗乐这一点,而是以逗乐为一个基点,展示一个时期的社会风貌。
沈腾出演的作品,大多是鸡汤式喜剧,笑过之后,不痛不痒。
观众知道这张面孔搞笑,买票预设是进去发笑,但更高预期,也不会有了。
等到看疲这张搞笑面孔逗乐时,等到下一张更好笑的面孔出现时,沈腾的独特性,便也会被稀释。
葛优、黄渤、王宝强,都曾是中国电影喜剧类型挑大梁的面孔,但重复叙事多了,小品化语言在视听语言中出现多了,笑点越来越能被观众预测了,其作为喜剧面孔的吸引力,便也下降了。
所幸他们还有多类型电影多样化角色尝试,人们即便知道喜剧人一代代更替,亦能记住这些没称王的喜剧人代表性的作品,提到他们时,能给出一句「好演员」的评价。
作为时下最受欢迎的喜剧符号,沈腾是这个急剧变化且情绪轻浮的时代,独到刚需可替代性强的产物。
他甚至没空沉淀,就已被透支形象。
还是得说,能让人观众笑得畅快的喜剧演员,是好的喜剧明星。但笑过即忘,便也难堪「喜剧之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沈腾算是中国新一代喜剧之王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