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chuan 发表于 2023-8-29 01:55:42

如何判断自己是社恐还是内向?

如果是社恐的话该如何解决或者至少减轻?

heronylee 发表于 2023-8-29 01:56:36

社交恐惧,在心理学中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也称「社交焦虑障碍」。
社恐并不是内向。
患有社交恐惧的人,大多是那些渴望社交却又无法应对自如、渴望能够流利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却又无法通过努力战胜自己的人。
这些人往往更加期待周围的正向评价,也更加害怕孤独。
它的主要表现为:
在外与人接触或在公开场合会出现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诸如紧张、脸红、心跳加速等。
我之前就遇到一个极度社恐的女孩,在这里给大家讲讲:
在新员工入职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参加本期培训的成员进行自我介绍。
当天,我作为活动的策划方,也是每一场活动的评分员,坐在第一排正中间。
一群刚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学生们依次上台,或谈吐大方、诙谐幽默,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就在我们正感叹新一代年轻人活力满满的时候,台前走来了一个女孩。
女孩明显紧张得有些过分了,她在台前低着头,视线紧紧盯住面前的话筒支架,脸红得发紫。
别人能讲满五分钟的自我介绍,她只讲了三四句话就匆匆下台,声音还带着明显的颤音,三四句话间,她逻辑上的混乱暴露无遗。
这样的差距对比明显又残忍,和我坐在同一排的评分员暗暗摇头,评分表上的分数相应地也并不怎么好看。
之后的几天,我注意到这个小姑娘似乎有些「异样」。
集体用餐时,其余的人都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只有这个女孩低头拨弄手机;有时走在路上遇到她她总是戴着耳机,远远地看见我们,她要么改变方向,要么顿住脚步;课程中的发言环节,这个女孩几乎一次都没有举过手。
最后一天,我们几个评委将学员的成绩进行汇总,为他们进行岗位分配。
其中选拔出了几名表现优秀的学员作为储备干部进行培育,显然名单里并没有那个女孩。
我看到有评委在女孩的评价单上写道:表现力欠缺,凝聚力不强。
实际上,在最初,这个女孩是这一批学员里我们想要重点培育的对象之一——名牌大学毕业、各类荣誉傍身,在一对一面试中取得了颇高的成绩。
她最后被剔除在名单之外,我觉得有些可惜。
事后,我单独联系了女孩。
「我社恐,正常交流没问题,但是不敢上台。」
女孩垂眸,「在得知这次培训最开始要做自我介绍时,我就知道自己没戏了。」
如果将「社恐」患者害怕的事进行总结,估计会罗列出一大堆日常场景。
比如走在路上和认识的人「狭路相逢」,没话找话「尬聊」的时候;剪头发时,理发师围在自己身边不停地推销办卡的瞬间;若是学校或公司举办各类联欢活动,强制要求每个人都上台表演节目,「社恐」患者恐怕要难过到流泪。
「社恐」,已经成为当代许多人的通病。
「『社恐』不可怕,自我怀疑才可怕」

「社恐」,在心理学中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也称「社交焦虑障碍」。
「社恐」的主要表现一般为:在外与人接触或在公开场合会出现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诸如紧张、脸红、心跳加速等。
患者明知恐惧反应不合理,但仍反复出现,难以自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为仅次于抑郁症和酗酒的世界第三大精神健康问题。
很多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
大家都以为内向、不喜社交的人更容易存在「社恐」困扰,实则不然。
患有社交恐惧的人,大多是那些渴望社交却又无法应对自如、渴望能够流利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却又无法通过努力战胜自己的人。
这些人往往更加期待周围的正向评价,也更加害怕孤独。
对「社恐」患者而言,「社恐」本身其实不可怕,由「社恐」所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我怀疑才可怕。
有一次,我们公司领导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突发奇想地要在公司内部开展「今日我来讲」系列活动。
各部门每个月选派一名员工,自定主题在全体员工大会上进行公开演讲。
制度一出,全公司「社恐」患者集体崩溃。
公开演讲、拍照宣传、员工围观,这样的场面光是闭眼想想就是大写的「社死」。
办公室新来的妹妹成了首个演讲幸运儿,接下来的一周里,我每次看见她,她不是在念稿子就是在背诵。
大家看她这么努力,都调侃她让她不要表现得太好,别把基调拉得太高。
可是演讲当天,精心准备了一周的姑娘在台上当场忘词,那一刻我看到了她眼眶通红。
「我很努力了,我真的很努力了。」
下台,女孩的眼睛已经泛了红,「我上台的那一刻就觉得无法呼吸、大脑一片空白。我知道坐在下面的都是我的同事,我没必要太紧张,可是我也知道他们都在盯着我看,我克制不住自己的紧张。我对自己好失望,为什么我会这样?」
网络上一位作家在爆出丈夫婚内出轨时写的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我一直是个不合群的人,不懂这个世界有哪里值得留恋。他曾经是我唯一的光,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美好的事物,还有人无条件爱着我支持我,还有人没有我就活不下去。」
我并不认识这位作者,不了解她的情况,但是光看到这段文字就觉得无比难过。
「不合群」就像「社恐」患者们怎么撕都撕不掉的标签,但其实,无论他们装得对这个世界如何淡漠,他们都还是希望能接触爱、获得爱。
所以,一旦他们获得了某个人的示好,这个人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社交源泉,他们将自己的全部情感投入其中,仿佛扑火的飞蛾。
可往往事与愿违的是,这样热烈的付出大多并不会得到圆满的结果。
事实表明,情感的过度依赖在亲密关系后期会加重伴侣的压力和负担,从而导致他们的情感逐渐向外转移,最终出现想要逃脱的情绪。
而感情破裂造成的负面影响便如那位作者一样,觉得「光灭了」,觉得生活再也没有意义。
「社恐」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情感的封闭以及对自己的负面评价。
而扩大自己的社交面,在与人交往中获得正向评价,则有利于个人获得自信,让自己的个人情感能够有更多的释放渠道。
「大家都是人,何苦人怕人」

大部分人社交恐惧的形成原因,和其个人性格、身处的环境、过去的人际交往经验有密切关系。
而针对不同的形成因素,我们向「社恐症」发起反击的方式也有所差别。
第一种,性格因素。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Shoubuliao 发表于 2023-8-29 01:56:49

我相信有的伙伴到现在都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外向还是内向,不清楚的原因主要是有的伙伴误以为内向就是社恐。这类伙伴跟自己熟悉的朋友可能挺健谈的,只是跟陌生人表现得有些拘谨,因此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只是有一些社恐,只要自己社恐好了或许自己就会变得外向。
实际上以是否社恐来判断自己是否内向是很容易“误判”的,首先社恐并不等同于内向,虽然社恐的伙伴大多内向,以我的案例来看,内向的社恐者大概占三分之二左右,另外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社恐者其实是外向的人;其次,内向的伙伴不一定不健谈,当某个人对自己很重要,或者当自己对某个人或者某些话题产生兴趣的时候,不管是外向的朋友还是内向的朋友都有可能变得健谈,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内向的伙伴并不是没有健谈的能力,只是他们大多数时候不爱闲聊罢了。
那么,什么是内向呢?
关于内向的研究与著作,我个人首推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心理类型论,其次玛蒂.莱利的《内向者优势》,我个人更喜欢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我们今天只探讨荣格的研究,至于《内向者优势》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一看,喜欢轻阅读的朋友在网上也能找到电子书。
在荣格的心理类型论里讲的内向并不叫内向,叫做内倾,内向性格叫做内倾型性格,与之对应的外向也不叫外向,叫做外倾,外向性格叫做外倾型性格。
内向这个词被很多人用成了贬义词,实际上内向应该是中性词,为了避免给个别神经质的伙伴带来贬义甚至是歧视的感觉,我也倾向于用内倾来代替内向这个名词。
外倾型和内倾型是一个人的性格在态度维度上表现出来的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是根据个体力比多的倾向划分的,外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向外转移,如果一个人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那么这个人就是外倾型的人,外倾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自信、爱社交、积极进取、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倾意味着力比多的内向发展,它表达了主体对客体的否定态度,如果一个人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自己,那么这个人就是内倾型的人,内型倾的人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心不在焉,孤僻、冷漠、寡言、易害羞、缺乏自信、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力比多的概念由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提出,概念讲起来会涉及很多专业知识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想了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询。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内倾型呢?很简单:注意力是否更多的指向自己的身心。
这里的身心是指一个人身体的感受,以及一个人的情绪、心境、思维、情感、烦恼、欲望、思想等。内倾型的朋友平时关心得更多的是这些。
简单说,内倾型的人就是关心自己的身心超过关心外界事物的人。
内倾型的伙伴不管有没有社恐,在吃饭的时候一般说话都不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心思在自己的身心内部,没那么多注意力去关心别人在说什么,当然也就没那么多心思去“接话”。
说到这里,有的伙伴可能会冒出一个问题来: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是由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呢?或者说外倾型性格和内倾型性格是由基因决定的还是后天环境与个人经历养成的呢?
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是由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决定的,由于我目前没有找到明确的有实验有数据的文献供自己参考,我个人也是不大敢下定论,可能只有各抒己见了,这个问题里面至少有两个变量:基因、后天环境与个人经历。
就我个人的经验以及接触过的案例来看,我认为所谓外倾型与内倾型的基因是有的,毕竟我发现很多内倾型的朋友其父母中有一人或者两人也相对内倾,当然不排除孩子的内倾型人格是父母教会的,毕竟孩子的绝大多数行为模式与思维模式都是学习父母的,甚至于可能大部分认知、价值观与思想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再说后天。毫无疑问外倾型性格与内倾型性格是可以受后天环境与经历塑造的,并且它们的影响力并不小,我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后天环境与经历对外倾型和内倾型性格的形成影响大于先天基因的影响。当然也不排除一种类似“首因效应”或者“因果宿命论”的可能,比如说我们对一个人的初次印象可能会决定了我们以后倾向于如何评价他,然后这一评价又会成为我们后面评价他的倾向,这样下来我们对这个人的初次印象的决定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比如说你初次见一个人他就做了一件让你觉得讨厌的事,那么后面你很有可能会滚雪球一样越来越讨厌他。一个人的“内倾型”基因可能也存在这样的“滚雪球”效应。
以上,给大家上一个相关的回答,爱我请点赞:
社恐的本质是什么? - D Rose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9104641/answer/2597107987
除了我的其他回答,我把自己早期写过的关于社恐的内容集结成了一本电子书,有需要的伙伴,请关注公众号:社交范,回复关键词“社恐”领取。

chenyumai 发表于 2023-8-29 01:57:26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特别害怕当众讲话,会很紧张,焦虑,不敢看人的眼睛;

总是习惯远离人群,独自一个人呆着,外出看到熟人,宁愿绕道走,也不想打招呼;

给人发个短信,也得想半天是否合适,对方收到短信,会是什么反应呢?

更别提打电话了,如果必须与人沟通,能文字交流,就不打电话,能打电话,绝不见面;

面对他人的各种请求,很少会拒绝,因为害怕得罪人。

总之,就是很害怕与人打交道,恨不得自己有个隐身功能,随时可以避开人群。

作为一个曾经的社恐患者,我就有过很多次这样的时刻。

01

我社恐最严重的时候,是在高中时代。

那时的我,从一个小县城考上了我们市最好的高中。

这个高中90%的学生都是城里人,他们家境富裕,从小就接受很好的教育,很多人都有很多特长。

而我出生农村,家境普通,除了学习,一无所长。

更可悲的是,来到这里以后,我发现自己连学习也不如他们。

初中时,我几乎名列前茅,而来到高中后,排名次次靠后。

他们经常聊着我听不懂的电影音乐,因为我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对外界信息一无所知。

本身性格内向的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特别差劲,什么都不如别人,特别敏感、自卑。

我不敢和他们交流,怕他们看出我什么都不懂,怕他们瞧不起我。

很多时候,我都自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看书或者发呆。

我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敢问老师,怕老师觉得我笨。

我在校园里走路,都是低着头走,生怕撞见同学,因为我不知道要不要跟他们打招呼。

万一他们根本就不认识我怎么办?那岂不是很尴尬。

就算彼此认识的人,我也不知道打招呼该说些什么,索性假装谁也看不见。

甚至,我觉得不会有任何人喜欢我,也不会有人会注意到我。


http://pic1.zhimg.com/v2-67606d25e55de7cc0b2dca8207304f58_r.jpg?source=1940ef5c

当时,有个家境很好还很帅的男孩子说喜欢我,还想方设法找我说话。

而我只是觉得,他不过是对我好奇罢了,因为我的另类,我的格格不入,独来独往,显得很神秘。

我不是美女,学习成绩又不好,还一无所长,有什么值得喜欢的?

他并不了解真正的我,我不苟言笑,高冷的的外表,只不过是害怕被人看穿一切。

于是,我经常躲着他,看到他都是绕道走,生怕与他正面接触。

我害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害怕被拒绝、被否定,所以,我选择回避人群。

我只想待在自己安全的空间里,将自己埋在书本里。

我经常随手带一本书,除了爱读书外,也是回避社交的一种方式。

整个高中时代,我几乎都是在孤独中度过,除了和同桌有必要的交流外,和其他人都没怎么说过话。

也就是说,社恐整整伴随了我高中三年。

02

直到上大学,我才慢慢从社恐中走出来。

因为上大学后,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渐渐变得优秀起来。

不用再逼着自己学数学,地理等很不擅长的功课,我可以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

自然也就不再烦恼学习成绩,而且得益于高中三年读书的积累,我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

经常在校刊上刊登文章,还负责编辑校报,成为文学社的扛把子。

我终于不那么自我否定,渐渐开始认可自己,原来我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我也是有优点的。

我开始肯定自己,自信心慢慢建立起来,也就不那么在乎外界评价。

读了很多心理学书籍后,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了解到“投射”这个心理学概念。

其实,高中时代的我从内心深处对自己不满,不喜欢自己。

所以,我很容易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不会喜欢我。

我很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

说到底,投射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当我们意识到对方可能会讨厌我们时,我们就选择逃避。


http://picx.zhimg.com/v2-8dd30728a43d2737108b1b0f4b96af2d_r.jpg?source=1940ef5c

而上大学后,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努力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慢慢喜欢上自己。

当你喜欢你自己,也就不会那么在乎别人是否喜欢你了。

当你不在那么在乎外界评价时,你就不会那么恐惧社交。

尽管,我不怎么恐惧社交了,但我依然不喜欢社交,喜欢独处。

恐惧社交和不喜欢社交可是有本质区别的,恐惧社交,是不敢社交,也就是社恐。

社恐,无非是我们太过关注自己在社交上的表现,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倾向于对自己的言行做出负面评价。

而不喜欢社交,只是不想社交,是性格内向。

性格内向,是无法忍受过多的外界刺激,社交会消耗自己的能量。

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自我认知,我们才能渐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内心变得强大的过程,也就是渐渐走出社恐的过程。

03

社恐除了来自于内心的投射,还会来源于旧时经历和关系的投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梁朝伟其实是一个社恐患者。

他曾在鲁豫的采访上说:自己害怕被人群关注,感觉自己就像是动物园里面的动物;站在台上永远都觉得别扭,永远都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梁朝伟出生在香港最底层,在他小时候,他的父亲就终日沉迷于赌博喝酒,每天寻欢作乐,对家里不闻不问。

因此父亲和母亲的争吵,成了幼年时期梁朝伟的家常便饭。

梁朝伟都会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然后不断怀疑自己:“是不是我做得不够好,所以大家才都不喜欢我。”

到了梁朝伟10岁的时候,父亲干脆一走了之,再也没有回来。因此,梁朝伟只能在几年之后退学打工来贴补家用。

他变得不爱跟人接触,越来越沉默寡言。

“每天放学后,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躲进洗手间,对着镜子跟自己讲话。”

心理学上有个“内心小孩”的概念:指的是隐藏在我们内心,总是不断追溯到童年某种相处模式的人格部分。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梁朝伟从小就极度缺乏安全感,无法感受到父母对他足够的爱,因此他的内心小孩始终处于缺乏爱的状态,自我价值感很低。

这样的心理投射到成年时期和他人的关系中就是社恐,不愿意跟人交往,因为他怕敞开心扉后别人不接受自己,干脆把自己隐藏,不愿意去刻意表现。

无法确定别人是否喜欢自己,也讨厌患得患失的感觉,还不如远离人群,一个人自在。


http://pic1.zhimg.com/50/v2-e3c3bc4ca098ccfedb0567155c2f2441_720w.gif?source=1940ef5c


黄日华说:“收工之后,我们几个人经常约着一起出去玩。但梁朝伟很扫兴,几乎都不参加。”

张国荣在访谈上也曾说到过梁朝伟:“伟仔是一个很怪的人。我、王菲等一帮朋友经常在他家打牌,大家玩得不亦乐乎,只有伟仔不参加。他竟然一个人躲在一旁喝茶。”

梁朝伟的老婆刘嘉玲是个社交女王,很多活动都有她的身影。每次别人都会问她你老公呢?

她回答:“一个人闷在家里。”

梁朝伟曾在访谈上说:只有躲在角色背后,别人才不会将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

所以,在别人都寻求多栖发展时,他毅然地决定舍弃其他,专注电影。

很多人都说他演技好,是个戏痴。

而梁朝伟的说法却是:“他们会以为那是我演的人物的情绪,其实是我。只有演戏时,才觉得自在舒服。”

他从演戏当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他可以把别人的人生演得惟妙惟肖,轮到他自己的时候,就会又躲到心中那个“内心小孩”里。

梁朝伟通过演戏,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社恐,并没有妨碍他实现自我价值,某种程度上还成就了他。

04

但是,我们很多人就没这么幸运,依旧被社恐困扰,一边害怕社交,一边渴望社交。

社恐患者往往会陷入恶性循环,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让社恐者反思是不是自己没做好,并开始不断自责,甚至认为别人对自己充满恶意,这样一来,对社交更加排斥和恐惧。

有数据显示,2016年起,“社恐”一词的检索热度呈现连年走高的趋势。

在精神分析学上,社交恐惧症,也称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

但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嘴里的“社恐”是一种被社会泛化的“社恐”,并不是精神分析学上的“社交恐惧症”,不是一种心理疾病。

有调查显示,有40%-60%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别看他们总是在网上蹦迪,到了现实世界里,什么都想逃避。

对他们来说,“社恐”只是一个自我标签,代表着一种自嘲、一点傲娇以及一丝反抗情绪。

他们无非希望找到与人相处的最佳模式,既不伤人也不伤己。

他们不是不想社交,而是对社交焦虑。就像村上春树说的: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


http://pic1.zhimg.com/v2-cd33d436628500535e4dbf46ce9f8f79_r.jpg?source=1940ef5c

社会学者王水雄分析,年轻人自认“社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窘境,也不喜欢强迫自己在别人面前装模作样,于是,他们对真实社交倾向于采取回避的态度,形成了“非有要事,不必相见”的社交观。

但什么都自己承担太过辛苦,也容易陷入自我封闭,适当时候,也要懂得抱团取暖,有困惑和困难时,向朋友求助。

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写到:“无论你是否‘社恐’、有哪种‘怪癖’,都可以作为我们生存在世间的准则。”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因为什么原因社恐,最重要的是,你要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找到适合自己,让自己舒服的生存方式。

你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刻意逼着自己合群,而是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认可自己,做一个善待自己的人。

疯狂下载君 发表于 2023-8-29 01:57:50

内向的人:“参加聚会没什么意思,所以不去了。”
社恐的人:“参加聚会可能会出丑,所以不去了。”
既外向又社恐的人:“好想参加聚会啊,但是去了可能会出丑,还是不去了吧。”
既内向又社恐的人:“聚会没什么意思,去了又可能会出丑,根本不想去。”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
内向的人社交多了感到累,不想过多的社交。
而社恐的人避免一切社交,因为害怕被拒绝,害怕出丑。
其实,外向的人如果社恐起来,比内向的人造成的伤害更大。
内向的人是独处动物,而外向的人是社交动物。
社交动物需要大量的社交,然而一旦他们对社交产生恐惧,这对于生活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Butler & Hackmann,2004)。

http://pic1.zhimg.com/v2-74108669fadd6034530085fb800adf37_r.jpg?source=1940ef5c
社恐的人在社交时,可能伴有躯体性症状,包括:脸红,心跳加快,颤抖,出汗等。
单纯的内向并不会引发躯体性症状,他们只是会在过多的社交之后感到心理疲劳。

http://pic1.zhimg.com/v2-7c1ea2ed4a0fb98a0021968631eabfad_r.jpg?source=1940ef5c
许多研究表明,社恐和羞耻感相关(Gilbert,2000)。社恐的人害怕那种被拒绝、被鄙视、被看轻所带来的羞耻感。
相反,单纯的内向者在社交中并不羞耻。他们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对他人的拒绝和轻视并没有过多的担忧。

http://picx.zhimg.com/v2-36376ccecb7b3c109e427d5ab6a44617_r.jpg?source=1940ef5c
内向的人可能很喜欢社交,也可能很擅长社交,但只是不想要过多的社交。过多的社交让他们感到心理疲劳。
社恐的人害怕社交,排斥社交,他们尽一切可能避免社交。

http://pic1.zhimg.com/v2-6b8a04fba8c3751efaca5911dbaffbdd_r.jpg?source=1940ef5c
内向是人格的一个维度,在一个人成年后,内向的人格是稳定而不易改变的。
社恐是一种心理疾病,但与内向的人格不同,社恐是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
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将社交恐惧定义为“害怕被在场的人注视,而导致回避社交场合。较严重的社交恐惧症通常伴有低自尊及害怕被批评。”

http://picx.zhimg.com/v2-1afa58851695a523a6aed422e58deb5a_r.jpg?source=1940ef5c
对于内向的人,无须做过多的改变,需要的是接受和拥抱自己的内向特质,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比如:给自己安排一些独处时间,注重社交的质而不是量等等。

http://picx.zhimg.com/v2-59decc84cc2f8ec555a5bd029cb0636d_r.jpg?source=1940ef5c
而社恐的人应当积极地去克服社交恐惧。
无论是依靠自己,还是依靠家人朋友,还是通过心理治疗,社交恐惧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认知行为疗法(CBT)认为,社恐源于对自己和人际关系的不合理认知。
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完美,不如别人,无法满足别人的期望。
因此,改变的第一步 就是去认清那个真实的、并不完美的自己。

http://picx.zhimg.com/v2-e951b0132bc1be289b09982c514d74d9_r.jpg?source=1940ef5c
无论你是内向、还是社恐、还是既内向又社恐,都希望你可以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真正的乐趣。
References
Butler, G., & Hackmann, A. (2004). Social anxiety.Oxford guide to behavioural experiments in cognitive therapy, 141-158.
Gilbert, P. (2000). The relationship of shame, soci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role of the evaluation of social rank.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y & Practice,7(3), 174-189.
<hr/>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建了一个微信群,希望创造一个可以真诚自由探索心理问题的空间。
这不是一个树洞,而是一个可以真正解决困扰、探索成长的地方。
我们每周会举办几场「线上语音讨论圆桌」,大家可以在这里探讨任何希望探讨的心理话题。
在这里,你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只选择做一名聆听者。
在这里,你可以获得支持,也可以选择给予他人支持。
如果你愿意进群先瞧一瞧,可以先加我的微信 ucq120107。
(ps 我希望保证进来的每个人都是真正希望获得成长和改变的人)

吴宗宪 发表于 2023-8-29 01:58:49

美国社交焦虑症协会曾公布数据:全球约有 7.9% 的人患有社交焦虑症,平均每 100 人中有 13 人患上此症。

他们会对社交怀有极强的焦虑和回避动机,所以他们在上学、工作、人际交往等社会活动中常感到焦虑难当,而出现社会功能受损的情况,甚至无法上学和工作。

但带有社交焦虑但没到达焦虑症程度的人则更多。

就好像我们每天上班时微信沟通也都很溜,中午还经常跟着关系要好的同事们一起拼工作餐,这些让我们看上去很合群。

但是,我们也可能有一些社交焦虑方面的小问题,比如:当我们为了减少和熟人打招呼的机会而在对方没看见自己的情况下特意避开对方。

或是因为「犯懒」,而愿意整个周末都宅在家里,一连几个周末如此也从不觉得闷。

或是,在一些热闹场合时,感觉自己无所事事而感到不自在。

又或是平时很熟练的技能但一到重要的展示场合就发挥失常等。

这些都说明:在一些时候或情境下,正常人也会出现一定的社交焦虑现象,只是还没有到「症」的程度。

不过,这些因社交情境而产生的焦虑感仍然会限制我们的行为、发挥和发展,让我们不自在、不自由。

如果我们越发回避「凑热闹」和「表现自己」,我们的社交舒适区还会越来越窄,我们的活动区域也很可能缩小成个人工位到卧室的两点一线。

如果朋友们感觉自己在有些社交场合也感到焦虑,并想要改变,那么,我们向您推荐这份社交焦虑量表(LSAS),该量表由心理医学家和研究员 Michael R. Liebowitz 博士开发,共 48 项自评题目,对检测社交焦虑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http://pic1.zhimg.com/50/v2-2bcfab69bace37a404caa2a3436d85d6_720w.jpg?source=1940ef5c

点击下方卡片,看看自己的社交焦虑水平吧。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判断自己是社恐还是内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