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crock 发表于 12 小时前

苏小营科技小院的非洲留学生

https://q2.itc.cn/q_70/images03/20241017/51fd9225d000402d8b427c1996758316.jpeg
10月11日,在河北曲周苏小营科技小院,帕亚尼(左)和马达正在测量采集玉米棒相关数据。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摄
收玉米、播小麦,眼下,在河北曲周,田野里处处是忙碌的景象。
一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非科技小院班的留学生,操作着各种农机设备,也在田间地头忙活着。10月11日,记者来到曲周,实地探访两位非洲学生在苏小营科技小院的学习和实践。
“你好!”9点多,记者走进苏小营科技小院,来自马拉维的留学生马达迎了出来,用简单的中文跟记者打招呼。
跟着马达,推门进屋,一包包袋装玉米整齐地摆在地上。每包玉米2千克,袋子里的标签上标注着字母和数字。
马达拎起一袋玉米说,这些都是他从试验田里采集回来的,再根据不同地块进行了分类。
来中国之前,马达是马拉维农业部门的一名农技推广员。
“农业是马拉维的经济支柱,但我们那里粮食产量非常低,农民买不起农机和化肥。”马达说。
怎样帮助马拉维小农户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粮食产量呢?
去年,得知中非科技小院班招生的消息,马达第一时间报了名,来到中国“取经”。
在曲周,马达和科技小院的老师、同学一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如何选品种、选种子、选肥料。
“和老乡咋交流呢?”
“学校给我们请了中文老师。和农民在地里干活时,我们连比划带猜,实在说不明白的,用手机上的翻译软件。”马达笑着说。
来自马拉维的另一名留学生帕亚尼说,在曲周的生活很愉快,特别是在中国农业大学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找到了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大豆玉米间作技术。大豆和玉米同时种植,大豆通过固氮来提高土壤肥力,可以实现玉米大豆产量双提升,这种技术在马拉维很实用。
看看表,过了10点,马达起身去开电动三轮车。最近这段时间,他经常去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把玉米样品进行烘干、粉碎、称重,记录数据。
马达说,等所有数据统计完,他们要分析总结化肥与有机肥不同配比情况下,对玉米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这些对他们接下来在马拉维的田间试验至关重要。
中国农业大学中非科技小院班负责人焦小强告诉记者,2019年开始,中国农业大学以曲周实验站为基地,开展中非科技小院项目,为埃塞俄比亚、赞比亚、马拉维等非洲国家培养了91名农业人才。
中非科技小院班采用“1+1+1”的培养模式,留学生第一年在中国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第二年返回非洲推动科技小院落地,第三年在中国开展论文答辩。其中,第一年的实践学习要在曲周实验站和科技小院驻扎一个作物生长季,参与从种到收全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种植技术。
“去年,6名马拉维留学生在家乡新建3个科技小院,在他们的指导下,科技小院90个合作农户种植的玉米产量比往年增长3倍,这让我们更有信心了。”帕亚尼说,他们正在抓紧修改和完善课题设计,期盼着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技术带回马拉维。
下个月,包括马达在内的10多名留学生将返回非洲,开展实践研究,手把手指导当地小农户。焦小强对他们很有信心。
坐着马达的三轮车来到曲周实验站,记者见到了正在做实验的埃塞俄比亚留学生拉萨比。
“中国的农业技术非常先进、实用,这样的学习机会太宝贵了。”拉萨比说,她希望未来回国发展大农场和高效种植农业。她有信心帮助家乡农民种出更多粮食。(河北日报记者 王璐丹 刘荣荣)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小营科技小院的非洲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