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way1011 发表于 昨天 07:33

教育就是,要建立孩子的边界感

原创:南歌子 来源:教育本色
https://q2.itc.cn/images01/20241005/352040412a2b45439b5d13536df754bc.jpeg
边界感是一个新词汇。 乔治·戴德在《自我边界》 一书中提出:所谓边界,就是让你的事归你,我的事归我。 《好的爱,有边界》中说,大多痛苦的关系,缘于没有边界感。 没有边界感,父母会过度干涉,过度付出; 没有边界感,孩子会过度依赖,缺乏安全感。 现在,先从孩子的角度说起。


大人首先要成为孩子边界感的维护者。 从物质层面来说,孩子应有自己的物品所有权,他们的玩具、书籍等都是属于他们的小世界。 大人不能随意将孩子的东西送人或未经允许就使用。 比如,当亲戚家的小朋友来做客,想要拿走孩子心爱的玩具时,大人不能擅自做主,而应询问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物品的掌控权。 在心理层面,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时,不要轻易否定或忽视,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的。


时刻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是培养边界感的重要环节。
明确的规则和界限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例如,告诉孩子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意插队,在家中要尊重长辈、爱护弟妹。 这些规则不是为了束缚孩子,而是让他们明白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行为要求。 通过日常的教导和以身作则,孩子会逐渐理解并遵守这些边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让孩子明白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边界感。
在家庭中,孩子是子女,有尊敬父母、分担家务的责任; 在学校里,孩子是学生,有认真学习、遵守校规的义务; 在社会上,孩子是公民,有遵守法律、关爱他人的使命。 让孩子明白这些角色的边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比如,孩子在学校参加集体活动时,要学会与同学合作,尊重老师的教导; 在社区里,要爱护公共设施,不随地扔垃圾。
https://q4.itc.cn/images01/20241005/5a0d93205d1b4de28bf277a16fc85654.jpeg


让孩子明白该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做,这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关键 从自己穿衣、刷牙洗脸,到整理书包、打扫房间,孩子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会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和责任感。 当孩子遇到不会做的事情时,鼓励他们请教别人,这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 比如,孩子在做手工时遇到困难,可以向家长、老师或同学请教。 通过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完成作品,从中体会到成长的喜悦。 当孩子逐渐培养起独立的人格时,就不会有那么大的依赖性,就会逐渐清晰自己的边界感,并自觉去维护它。


当孩子觉得边界感受到侵犯时,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需要我们教会孩子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当孩子感到委屈、愤怒或不满时,鼓励他们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如说出来、画出来、写下来等。 例如,孩子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不喜欢你这样做,这让我很不舒服”,而不是通过哭闹或打人来发泄情绪。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行为可能并非故意侵犯自己的边界。 这样,孩子在维护自己边界的同时,也能学会尊重他人的边界。


在《曾奇峰的心理课》一书中说: 自我边界清楚是健康人格的最显著特征,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充分地成为它自己,并且同时尊重他人的边界,乐意看到他人成为他自己。
让我们用心去守护孩子的边界感,为他们的成长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 让他们在明确的边界中,自由地探索、勇敢地前行,成为有责任感、有独立人格、有爱心的人。 因为,只有当孩子拥有清晰的边界感,他们才能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教育就是,要建立孩子的边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