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舞动 发表于 昨天 00:39

1985年退休厅长来到沂蒙山区,找到哑老太后跪地大哭:救命的娘啊

“娘啊,救命的娘啊!”
1985年,山东省沂蒙山区突然来了一位大人物:上海退休厅级干部庄新民。
他一来沂蒙,就急着要找一个叫做明德英的老太太。
当小轿车七拐八绕来到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时,刚才还镇定自若的庄新民突然间涕泗横流,他跪倒在这个哑老太太面前,哭着喊道开篇的这句话。
周围的村民们却并不震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知道,虽然老太太和庄新民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却比亲生母子还要亲。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https://q8.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9437e60742384d6682eccee7a53adce7.jpeg
明德英和战士的合影
这个故事还要从哑老太太明德英的身世说起。
(一)苦命的红嫂
哑老太太明德英是个苦命人,1908年,她生在横河村以西几十里岸堤旁的一户贫农家庭。两岁那年,她生了一场重病,病好后,明德英发现自己不能说话了。
从此以后,她的生活更是艰难。因为家境贫寒,全家人都吃了上顿没下顿,每天都过着等米下锅的日子。
https://q9.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3e0d5ced14594a1b95ac3cb101b63c27.jpeg
明德英
七八岁时,她的父母双双去世,此后明德英只能靠着讨饭过日子,一讨就讨了二十多年。
三十来岁的时候,明德英讨饭到了横河村,遇到了一样贫苦的庄稼汉李开田,两个人一看彼此合适,就结了婚。
为了讨生活,这对夫妻在乡亲们的推荐下去当了守墓人。
除了看守坟墓以外,还靠着犄角旮旯的零碎土地过活。
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区就是山东抗日的中心区,甚至一度有“小延安”之称。
为了覆灭这个抗日中心区,日寇一次又一次组织扫荡,每一次扫荡都给当地居民带来重大损失。
明德英把一切都看在眼里,恨透了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
https://q6.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57843f9901974c448249ec5c8b370c19.jpeg
明德英的塑像
同时,她也亲眼看到八路军一边打鬼子,一边组织大家搞生产、学文化,还经常帮助乡亲们干活。
明德英虽然说不出话,但她心思聪慧,自然而然的,她对这支抗击日寇,保护百姓的队伍有了十足的好感。
也正因如此,当一个八路军小战士倒在她门前时,她选择了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二)救命的乳汁
那是一年冬天,鬼子又发动了一次扫荡。
这一次,他们集结了整整五万多人,在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的指挥下构筑起了所谓的“铁壁合围”,把驻扎在马牧池的山纵司令部团团包围,想要一举摧毁当地的抗日势力。
我军则由第115师代师长陈光和政治委员罗荣桓两人统一指挥。
https://q0.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7b098deb83a74dbc840bd610bbc920af.jpeg
明德英和庄新民
敌众我寡,装备差距悬殊,这一仗打得十分艰难。
同年11月2日,蒙荫、沂水、营县的敌人首先出动,以大包围的战法逼近了驻蒙阴东南马牧池的山东纵队指挥机关,4日,敌人发动了突袭。
在警卫部队的掩护下,山东纵队机关紧急转移,敌人却穷追不舍,激战几个小时以后,我军终于成功转移到了新泰西南至石莱一带,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可是,战斗依然在持续。5日黄昏,临沂、蒙荫、沂水、太平邑等地的两万敌军又一次发动了袭击,借助人数优势构筑起了包围圈。
不仅如此,他们还调来了7架飞机,十几辆坦克,把山东纵队团团围住。
当时只有十六岁的庄新民顶着一身的伤,忍着痛冲出了包围圈。
但是,冲出包围圈的他依然没有脱险,四五个鬼子紧咬着他不放。
情急之下,庄新民跑向了明德英看护的墓地。
此时,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他只能顶着一身的伤痛,利用墓碑和地形跟鬼子们“捉迷藏”,敌人恼羞成怒,开枪向他射击。
枪林弹雨之下,庄新民伤上加伤,只好忍痛跑向墓地的更北边,想要从此处脱身。
刚巧,明德英此时正坐在门口,看护她不满周岁的孩子。
她听不见枪声,只看见庄新民急匆匆跑来,向她打着手势叫快跑。
见状,明德英什么都明白了,她赶紧拉着小战士庄新民到自己家里,让他暂时避一避。
此时,庄新民还担心连累旁人,不肯进屋。
https://q4.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d1a7b949aeb945888d7758b901590c4c.jpeg
记录明德英事迹的展板
可此时鬼子就在身后,两人来不及拉扯。
明德英一把把庄新民按在自家床上,拿被子把他从头到脚遮起来。
果然不久后,日寇就追了过来。此时,明德英临危不乱,明明身后就是藏着人的被子,却没有露出一丝一毫的惊慌来。
鬼子们进了屋看不见庄新民,又见明德英是个聋哑人,怀疑已经消了大半,打着手势问刚才的小战士去哪了?
明德英镇定自若,伸手一指西边。鬼子们不疑有他,纷纷朝着西边去了。
待他们走远以后,她才掀开被子,检查庄新民的情况。
https://q2.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15190844401b4f7886487ac1687bdf5f.jpeg
沂蒙红嫂剧照
此时,庄新民已经满身是血,脸色比纸还要苍白,不省人事了。
怎样救活这个人,成了此时明德英心中的头等大事。
可是贫苦的家境让她拿不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庄新民危在旦夕的生命也容不得她生火做饭,情急之下,她解开了自己的衣服,把乳汁灌进小战士的嘴里。
https://q3.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79df06d39c74483c9f87e63453cf060e.jpeg
(沂蒙山)
因为伤势实在太重,直到晚上庄新民都没有清醒过来,无奈之下。
明德英只好用土办法扎他的人中,然后又喂了一次奶,这才让庄新民苏醒过来。
见他醒来,明德英高兴极了,赶紧拿盐水给他清洗伤口,又杀了家里仅有的老母鸡为他补身体。
此时,她的丈夫李开田在一边为他翻译明德英的话,说他们之前听说过奶能救人,就试了一试,果然把他救醒了。
可苏醒过来的庄新民依然十分虚弱。夫妻两人商量后,决定把他转移到附近空着的坟墓里,躲过鬼子们的搜查。
他们在墓室里铺好细草,又用柴草堵住墓洞,庄新民养伤的这几天里,明德英毫不懈怠地给他送饭送水、清洗伤口,还把家里唯一的新棉被给庄新民盖,把最好的食物给庄新民吃。
https://q7.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ba65ee2127b044969abe24ab1ee2bd4c.jpeg
记录明德英事迹的展板
而就在他养伤的这段时间,机关部队已经成功转移了。鬼子们几次合围不成,又开展了一次清剿,把沂蒙山区划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清剿区”,在偌大的山区里修筑工事,挖封锁沟,抓壮丁,还挨家挨户地搜查村民家里有没有藏着八路军。
好在明德英是个聋哑人,日军从她嘴里问不出什么,而李开田也镇定聪明,两个人从来没有透露出庄新民的行踪。
可老夫妻不说,庄新民也能感觉到村里紧绷的气氛。
他担心战友又怕连累的明德英一家,身体刚刚有了起色,就急着要归队。
可明德英却拦住了他,表示他身体还没恢复,这时候回去反而会拖累同志们,硬是把他留在了家里。
直到四十多天之后,庄新民身上的伤基本痊愈了,才肯放他离开。
庄新民的亲生父亲早在解放舟山群岛时牺牲了,此时看着慈祥的明德英夫妇,就仿佛看到了他再也不能相见的父亲母亲。
临分别前,庄新民眼含热泪跪在明德英夫妇面前哽咽着说:“爹娘,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定回来看你们!”
https://q6.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ba06c6b450214e489e2c6e97beb4d6bf.jpeg
明德英和丈夫李开田
面对这个十多岁的小战士,明德英夫妻也红了眼眶。李开田说:“你去打鬼子吧,多打几个,就当报答我们了。”
拜别了拯救他生命的这对爹娘,庄新民归队了。
带着明德英夫妇的期盼,他归队后作战更加勇敢,每次都冲在最前面,心里时刻记挂着再生父母的恩情。
同年12月上旬,沂蒙山区的革命根据地被成功恢复,庄新民也就此调离了沂蒙,甚至没来得及和明德英夫妻好好道别。
https://q3.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40ad0a003c3c4ba5bedc36336e6ed9b2.jpeg
也没来得及问一问,明德英当年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为什么待他如同亲生母亲。
但是对于明德英来说,拯救一个八路军是不需要任何犹豫的选择。
(三)再次重逢
自离开沂蒙山区后,庄新民没有一刻忘记人民对自己的恩情与期待,在战斗中从不畏惧,也从不违反纪律。
待到上海解放后,他随陈毅一起进驻上海,紧张的战斗已经过去了,此时的他又一次想起了沂蒙山区的四十多天,想起了那对拯救他的父母。
思母心切的庄新民赶紧找到邮电部门,通过他们联系到了沂蒙山区的战友,又通过战友们联系到了沂南县政府,辗转数次后。
终于,1952年,等了许久的庄新民再一次听到了母亲明德英的消息,这才得知明德英此时还住在横河村。
联系上明德英以后,庄新民才知道原来除了她本人以外,明德英的子女们也个个出色。她的子女和孙辈中有五人参军,担负起了保家卫国的重任。
https://q3.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7c4b8af6e5e54d7e8d43985e6b19ef6a.jpeg
沂蒙红嫂纪念馆
听到庄新民得偿所愿后,他的老首长陈毅也很高兴。
不过,念在大局,他还是劝导庄新民说:“你有一个好妈妈,咱们中国革命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妈妈喂养大的,我们不能忘了人民的养育之恩啊,我有时间,也要到山东去看她。但现在工作实在是太忙,就是你也暂时去不了。努力工作吧,你探母的心愿早晚会实现的。”
https://q9.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3dd3ca77a06142c7a78fc90037c067a9.jpeg
庄新民听了陈毅的劝导,没有急着去拜访明德英。
但是,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这个母亲,每年都给明德英寄钱寄东西,还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不管他职务怎么变动,心里都时刻记挂着沂蒙山的爹娘。
1956年,好不容易找到机会的庄新民想把明德英和李开田都接来上海。
可是不巧,明德英生了病不能前往。于是,急切的庄新民就把李开田接到上海,想要好好孝敬。
https://q8.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7179d95ec41e44658aa8bba6e172ca70.jpeg
临沂大剧院《沂蒙颂》演出
李开田一下火车,庄新民就赶忙迎上去,喊着“爹,儿子来接您了!”
到上海以后,李开田就住进了庄新民的房子,和他的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
庄新民想尽办法孝敬李开田,又提出把明德英和他们两个的孩子也接来一起住。
可是祖祖辈辈在土地上生活的李开田却适应不了上海的日子,他时时刻刻记挂着家里的田地,记挂着妻子和孩子。
刚刚住了半个月,李开田就浑身不自在,火急火燎地要回去。
没办法,庄新民只好购置了一大堆礼品,把李开田送上了回乡的火车。
https://q8.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f78dd80916254dbc8381128c1083adab.jpeg
芭蕾舞剧《沂蒙颂》剧照
没办法把明德英夫妇接来,庄新民就想办法给他们寄去各种各样的东西,以全自己孝顺父母的心愿。
此后,因为工作繁忙,庄新民一直没有机会探望明德英。
直到1985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他才有了闲暇的时间,得以前往沂蒙山区,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感人一幕。
https://q5.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6d992a2e4a684b8397107516efed7ef3.jpeg
《红嫂》封面图
1989年,庄新民再一次前往横河村,探望明德英夫妇。
此时的庄新民早已经成家了,每次对自己的孩子提起明德英,都说她就是自己的娘,也一直让子女喊明德英奶奶。
他常对孩子们说:“没有她老人家,那是决不可能有咱们这个家,一口奶一口奶地喂我……”
1994年,72岁的庄新民又一次准备前往横河村,然而天不遂人愿,临出发前他不小心摔了一跤,腰椎骨折了。
不能出行的他把儿子叫到身边,嘱咐他一定要去一趟沂蒙山区,见一见明奶奶。
这也是明德英第一次见到庄新民的儿子庄健,她喜出望外,赶紧招呼孙女准备饭菜,一家人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饭毕,又一起照了全家福。
却想不到,这已经是庄家和明德英最后一次会面了。
https://q4.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29c7e393ed79489ab65f5f5e8911df64.jpeg
《红嫂》雕像
1995年3月,明德英无疾而终。
消息传到上海,庄新民痛哭失声,面向着山东方向跪地不起。
事后,他在家中设立的明德英的牌位,祖孙三代时刻不忘供奉。
(四)青史留名
明德英就此离开了人事,但她的精神并没有就此消逝。
1960年,明德英用奶水救活八路军考小战士的故事被一个叫做刘知侠的作家改变成了小说,书名叫做《红嫂》。这也是第一次提出了“红嫂”的称谓。
而这本小说的主角明德英也被称作“沂蒙红嫂第一人”。
后来,她的事迹又先后被改编成电影《沂蒙颂》和电影政论片《世纪行》,她作为“红嫂”的事迹也被广泛传播,还一度被改编为戏剧。
而这些改编作品除了让明德英本人的事迹家喻户晓以外,还把许多和她一样坚定爱国,善良勇敢的女人们的故事讲述给大家,这些女人也一样被称作“红嫂”。
https://q9.itc.cn/q_70/images01/20241015/b3128ea8c8094f7eaec56493c62fd4da.jpeg
明德英的塑像
其中就有被称作“沂蒙母亲”的王换于,这个女人其实根本没有正式名字。之所以叫王换于,是因为她被两斗谷子换到于家成亲,共产党知道以后给她取了这个名字。
从1939年到1942年底,她总共哺育了80多位抗日战士的后代,担负起了“幼儿园园长”的责任。
而一位被成为“沂蒙大姐”的,叫做李桂芳的妇女为了让战士们能过河,带着村子里的女人们卸下自家的门板跳进五月冰冷的河水里,搭起了一座坚固的人桥。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座人桥,华野以敌人所料未及的速度包围了张灵甫所部的军队,创造了运动战史上的奇迹。
根据统计,沂蒙的女人们在战争中做了三百多万双军鞋,一百多万件军装,碾米碾面高达万万斤以上,动员了近四十万人参军,救护了六万余伤病员,掩护革命同志近十万人,成为了革命胜利路途上一座不倒的丰碑。
而这些创造了奇迹的“红嫂”们,却无一人争名夺利,没有一个人向政府提条件要待遇,甚至没有去兑换战争年代的一张张欠条。她们中的许多人终生都生活在农村,甚至一些身边人都不知道她们的功绩。
面对这些红嫂们,陈毅元帅曾经说过:“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有一年八月,毛主席在北戴河观看了京剧团演出的《红嫂》,连连称赞。
正如一首民歌所唱:“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
悠扬动听的歌声响彻了中国,把红嫂的精神传承了下去。
参考资料:
庞培法. 沂蒙“红嫂”明德英. 党史文汇,2000(06):22-23.
张建国,李振兴. “红嫂”明德英. 春秋,1998(04):7-8.
关捷. 平凡的圣母——访红嫂原型明德英. 党史纵横,1995(06):25-27.
王山. 复活有血有肉的革命英烈. 党的建设,2004(02):42-43.
韩丽伟,包娜. 沂蒙红嫂 大爱无疆. 吉林人大,2021(10):39-40.
李群. 红嫂颂. 求是,2006(01):64.
编辑:林凌
责编:林画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85年退休厅长来到沂蒙山区,找到哑老太后跪地大哭:救命的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