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 发表于 3 天前

葛洪升与宁波开发开放连载:关键时期,派来了一位关键书记

宁波的改革开放史,与一个人的名字紧紧联系着,无论如何绕不过去。他留下的官声,做出的政绩,镌刻在甬江两岸上,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这个人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的北方汉子,一个长期在浙江从事经济工作的南下干部。他从1983年5月至1988年6月,作为宁波对外开放的重要决策者、亲历者,为宁波的开发开放呕心沥血,政绩卓著。他就是宁波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任宁波市委书记葛洪升。
葛洪升,山东莒县人,1946年16岁时参加工作,1948年南下浙江,长期从事水利电力方面工作。他任宁波市委书记之前,担任省电力工业局局长、省经委副主任职务。从宁波离职后,担任过浙江省省长、国务院特区办主任。
本文以葛洪升为主线,组成系列篇,分几期发上,以记述那个时期难忘的历史。
https://q8.itc.cn/q_70/images01/20240925/5f78250bf605471e8114bc8b707682d1.jpeg
关键时期,派来了一位关键的书记
1983年5月,宁波发生了一件大事:宁波地委和宁波专员公署撤销,原宁波地区管辖的鄞县、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六县,由宁波市管辖,和宁波市管辖的海曙、镇明、江东、江北、郊区、镇海县合并成立大宁波市,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这就是许多老宁波都熟知的“地市合并”。
当时的宁波,处于什么状态?作为海防前沿,宁波各方面的发展有了一定的限制,长期以来宁波没有进行过大工业和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缓慢,从1952年到1980年的28年间,宁波市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6.8%,远低于全国8.5%的发展速度。以致进入80年代初,宁波的经济建设还很落后。到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仅74.66亿元,财政收入8亿元,外贸货物进出口量72万吨。宁波港吞吐量只有483万吨。而当时的苏州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了。
https://q0.itc.cn/q_70/images01/20240925/6600c7b5a2444fdbb05e1926e5a044dd.jpeg
宁波的基础设施差得可怜。当时市区最高的楼,是东门口的8层邮政大楼。1984年才又造了坐落于江厦街的宁波市工业产品展销大楼,楼高11层。从市区到郊区、乡村的公路,到处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https://q3.itc.cn/q_70/images01/20240925/3336c982f9454dd3a43b44ac19b573d2.jpeg
一位从《解放军文艺》杂志社调到东海舰队的军官回忆说,1979年从宁波火车南站坐上来接他的中吉普车,到暂时落脚的江东曙光路60号舰队电影站,路上就花费了将近两个小时。途中一辆黄鱼车还把吉普车的尾灯撞碎了。
https://q0.itc.cn/q_70/images01/20240925/2dfb63b76618482a94c803e0a0dece83.jpeg
在这个关系到宁波发展命运的关键时刻,派来了一位关键的书记,从而奠定了宁波的大方向、大格局。
葛洪升任宁波市委书记后,新组建的市委、市府领导班子名单如下:
市委:书记葛洪升,副书记黄建英(原宁波地委副书记)、耿典华、王荫森(原宁波地委副书记);常委:陈文宪、洪忠治、宋瑞甫、王永杰、孙光锵、项秉炎。
市府:市长耿典华,副市长宋瑞甫、陈哲良、孔宪旦、尹礼虎、朱尔梅。
宁波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为宁波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提供了组织保证。
葛洪升担任市委书记后,工作千头万绪,首先做了两件事:
一件是报经上级同意,调整了市区行政区划,撤消了镇明区,并入海曙区;撤销了郊区,并入江北区;撤销了镇海县,以甬江为界,成立镇海区和滨海区(1987年7月改名北仑区)。
行政区划的调整总体上适应了大规模开发建设需要,奠定了宁波的发展格局,使宁波沿甬江两岸向东拓展,为今后宁波向组合型城市发展创造了条件。后来的事实证明了那次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如果让原镇海县负责实施北仑港口工业和开发区建设,恐怕困难重重。
https://q8.itc.cn/q_70/images01/20240925/5f8b76968b80400bbc3ec3d3fbbe523b.jpeg
这里插入原宁波滨海区区委书记、北仑区第一任区委书记郑裕明的一个回忆细节:
1985年9月成立了“大滨海”后不到一个月,葛洪升和市长耿典华就到滨海区考察。当时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区址设在哪里。不少干部从工作和生活方便的角度,认为还是应该放在小港红联。葛洪升在小港、新碶实地走了一圈后认为,小港红联这个地方不到4平方公里,地域小,离港区又远,后续发展的空间不如新碶。新碶地域比小港更宽广平坦,离港区又近,发展的余地更大,可以进一步发挥港口的优势,有利于对外开放,区政府位置应该放在这里。如今北仑临港工业和保税区的蓬勃发展,证明了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再一件是召开了宁波发展战略研讨会,省市领导和专家学者140多人参加,提出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
在葛洪升主持下,确定了宁波以对外开放带动发展,以港兴市,把宁波建成现代化港口城市的总体思路,制定了宁波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四项大的目标:一是优先发展港口及其集疏运网络的建设,把宁波港建成现代化国际中转大港。二是利用港口优势,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同时,大力改造老企业,发展乡镇工业。三是大力发展金融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把宁波建成重要的贸易口岸。四是在城市定位上,确定未来宁波是一个组合型城市。在此基础上狠抓了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努力落实侨务政策,加强海外宁波人及家属的联谊工作,广泛发动“宁波帮”支持和参与家乡的开发建设。
宁波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的确定,为宁波改革开放定下了调,影响着宁波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
紧急换掉发言稿,变诉困难为宣传优势
1984年初,高层考虑除现有特区外,再开放几个沿海港口城市,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当时,宁波的领导层还不知道高层有这个重大战咯决策。市委书记葛洪升在3月才知道这个消息。消息来源也不是通过正轨渠道,而是时任东海舰队司令员谢正浩在植树节那天告诉他,对外开放将有大动作。后来葛洪升从谢司令那里要来了一份内部通报,里面记录了哪些城市可以作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选择对象,其中提到了宁波、温州。
1984年3月26日,沿海部分城市领导干部座谈会在京召开。葛洪升意识到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将对宁波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于是他决定自己去参加会议。当时温州市只派了一名副市长参加。正是这次会议,他接触了众多领导,甚至引起总设计师的注意。
座谈会要求与会的每个城市领导都要发言。当时葛洪升的发言稿由市府秘书长李彬代拟的,发言内容主要是叫苦,宁波怎么困难,然后提要求,要优惠政策。可是谷牧副总理的一句话,让葛洪升担心了。谷牧说,哪些城市列为对外开放城市,要以中央文件为准,这次参加会议的城市,不一定都被定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城市,还要看条件,看需要。
葛洪升事前在通报里看过大领导的谈话记录,心里有底,以为宁波已被内定为开放城市了,因此发言以叫苦要政策为主。现在谷牧副总理的话,让葛洪升心里没底了,看来先要进入门槛才行。这样原来的发言稿不能用了,需要换个思路。葛洪升连夜重写了一份发言稿,主要内容是宣传宁波的优势,争取宁波被定为对外开放城市。
葛洪升的发言分三点:一是宁波市的概况与对宁波市实行某些特区政策的初步设想;二是宁波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条件优势;三是两点要求。
宁波最大的优势便是港口优势、宁波帮优势。
宁波港是深水良港,全国少有;宁波又是侨乡,旅居港澳和海外的宁波各界知名人士着实不少,分布在5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工商巨头,科技名人,社会名流就有7300多人。
在那次事关宁波前途的会议上,葛洪升的发言中,只向上级提出了两点要求:利用外汇贷款改造老企业和宁波军用机场通民航。这两个问题都不具很大的问题。从中可以感到,他的发言内容令人耐味,深思熟虑!
https://q5.itc.cn/q_70/images01/20240925/cfae7279d8314c29906d8e7973870134.jpeg
1984年5月4日,公布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中,宁波位列其中。
“从此,宁波由过去的海防前沿,曾一度限制发展,一跃而成为改革开放的前哨,进入了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的新时代。”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骤然降临古老而年轻的宁波!
这里插入葛洪升回忆的一个细节:
“会议结束时,小平同志和中央其他领导接见出席会议代表。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的时候,我恰巧被安排在小平同志的座位后面。当小平同志走到他的座位时,伸出手来和我亲切握手,问我是哪里的,我回答说是宁波的。当时在场的浙江省副省长张兆万介绍说,‘他是宁波市委书记葛洪升同志。’小平同志点点头,‘哦’了一声。这是我第一次同小平同志握手。”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葛洪升与宁波开发开放连载:关键时期,派来了一位关键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