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蒙暴民 发表于 3 天前

广东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人画的最初由来可追溯到汉朝,蔡邕、张衡是东汉时期的重要画家,虽没有画作流传至今,但其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有记载,如张衡的《巴潭兽》、蔡邕的《小列女图》至唐代还能见到。魏晋南北朝的姚最、宗炳提出的绘画自娱主张,被历代文士奉为宗旨。被人们广泛认同的文人画创始者,是唐代集诗人、画家于一身的王维。王维开创了水墨画先河,使唐朝的绘画呈现出青绿与水墨两种画并存的局面。王维是典型的文人画家,他以诗入画,自创的泼墨技法,用水墨代替青绿的渲染,大大发展了水墨意境,营造出抒情简淡的氛围,对后世影响极大,为文人画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明末的董其昌就极为推崇王维,称他为“南宗之祖”。
绘画艺术发展到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文人画也在这片时代土壤中深深扎根。文人画家将绘画看成是全面修养的展现,因此,绘画成为他们风雅生活与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提出的绘画“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的主张,体现出在艺术功能上不同于以前绘画为统治者教化民众服务的特点。此时的文人画,题材以墨梅、兰、竹、菊,花卉及山水树石为主,反对过分拘泥于形式的描绘,追求主观情绪趣味的表现,追求并达到一种宁静平淡、天真清新的风格。
元代赵孟頫提出了“书画同源,绘画贵有古意”的理念,主张以书法用笔入画,更加丰富了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元代中期出现的以黄公望为代表的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重视笔墨,主张少用色彩或稍淡色渲染,追求画中有诗意的表现,其画作多出现诗、书、画三位一体的局面,用来抒情寄兴和托物言志。元四家的绘画理念与技法影响了明清整整两个时代,不管是明中期的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还是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及其他众多的追随者们……
文人画是区别于宫廷职业画家、民间画工的另一种绘画体系,它不同于富贵妍丽、工致严谨的院体画,也不同于带有明显市井气息的民间绘画艺术,它对画家本身要求较高,画家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要能够做到兴之所至、信笔拈来,作品格调高雅。这样一来,参与者只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属于偏上层人士、影响力较大,因此主导了宋以后的绘画主流倾向。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了整个绘画体系,也在笔墨语言、技法、内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尽管如此,文人画仍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对水墨人物画来说,有着诸多不利影响。首先,士大夫阶层的身份优越感,让他们看不起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工。董其昌公开提出的“南北宗论”主张,完全排挤和贬低文人画之外的其他绘画,因而制约了其他绘画门类的发展。其次,以元四家为代表的文人绘画,因受所处动荡时代的影响,画面中流露出伤感的情绪;其过于强调避世性而远离生活气息,也与绘画应表现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倾向相悖。再次,文人画标榜士气逸品,强调风骨,提出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把人品和学问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对艺术主体的关注。最后,“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不管倪瓒说这番话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追随他的人都将其当作至理名言坚决贯彻执行下去。一旦美学观念有了偏颇,对于水墨人物画来说,不啻是一场灾难。“逸笔草草”的文人画对水墨人物画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摘编自何宛竹《“逸笔草草”的文人画对于水墨人物画发展的影响及反思》)
材料二:
在中国绘画中,首先提出“逸笔”概念者为南北朝时期的谢赫,他点评毛慧远作品“出入穷奇,纵横逸笔”。元代倪瓒的竹石更是以“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闻名。逸笔画反对“历历俱足,甚谨甚细”的画法,强调自由抒发,重“写”而不重“描”,以笔简意赅、出于自然为追求。
逸由气生成,故“逸气”指人超逸的精神气度,也指气韵生动的作品。所谓逸笔山水画,要求作品中形、神、意、韵四者俱备,而且自然天成,它虽基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却又超越于这种形式,在有限的形象之外有一种奇逸之气。
从绘画形式进行区分,“工”和“逸”是画家作品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两种不同的审美趣味。如工笔重彩山水画,它以金碧辉煌的青绿色彩为主要表现形式;逸笔山水画强调的是笔墨情趣和意境、意象、意趣等,即作品中的逸气、逸致、逸势。与写意山水画相比,逸笔山水画更侧重于笔墨的运用,“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逸”,它寓主观于客观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山水的精神特征。而水墨画,是始自五代画家荆浩提出的“水墨晕章”命名的。所以,逸笔山水画能够兼具写意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两者之特质。
鲁迅先生曾用“逸笔如春”一词形容文艺创作的气象。当代的中国逸笔山水画在不断扬弃、创新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它不断吸收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的构成元素,涌现出许多优秀画家。中国逸笔山水画既是传统审美观在当代的回归,也是快节奏时代画家的艺术取向。当代逸笔山水画创作并非过去的写意山水画或水墨山水画所能包容的,其韵致既要赋物于形又有超越于形的束缚,它包含着气韵生动的用笔和水墨晕章的写意性。因此,逸笔山水画可以从理论和创作上脱离“写意”和“水墨”的既定范畴,使中国当代的山水画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摘编自《浅谈“逸笔”山水画的绘画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维自创的泼墨技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为文人画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被时人称为“南宗之祖”。
B.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元合称“元四家”,其绘画理念与技法影响了明中期吴门四家、清初四王等画家。
C. 文人画对画家要求较高,故参与者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大夫阶层,他们主导了宋以后的绘画主流倾向。
D. 逸笔山水画要求作品中形、神、意、韵四者俱备,且自然天成;它兼具写意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的特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人画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经过魏晋南北朝和唐代进一步发展,到宋代已蔚为大观。
B. 宋代文人画家主张绘画“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而不是像以往一样为统治者教化民众服务。
C. 写意山水画的“意”就是逸笔山水画的“逸”,而逸笔山水画比写意山水画更侧重于笔墨的运用。
D. 当代的中国逸笔山水画,既汲取古代逸笔山水画的精华,又不断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构成元素。
3. 下列选项,体现了“书画同源”理念的一项是( )
A.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
B. 郭熙、唐棣之树,文与可之竹,温日观之葡萄,皆自草法中来。——[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C. 画中设色之法与用墨无异,全论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气,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仿大痴》
D. 凡未操笔,当凝神著思,豫在目前,所以意在笔先,然后以格法推之,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也。——[宋]韩拙《山水纯全集》
4. 下图是叶浅予先生所画《王熙凤》,只画了个鲜红的辣椒,正如文人画的“逸笔草草”。请结合材料中的“逸笔”,简要评价此画。
5. 材料一对文人画作何评价?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A 2. C
3. B 4. 材料中说“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叶浅予先生笔下的凤姐,是个鲜红的辣椒。辣椒短粗饱满,尖端上翘,暗合了凤姐逞强使性遇事拔尖的那股劲儿。这个辣椒画得极简,是作者的自由抒发,笔简意赅,正如文人画的“逸笔草草”。
5. 评价:①文人画要求画家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要能够做到兴之所至、信笔拈来,作品格调高雅。②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了整个绘画体系,也在笔墨语言、技法、内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③文人画仍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对水墨人物画来说,有着诸多不利影响。
认识观:作者指出了文人画的优点,又指出了局限性,可见作者在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问题,是全面、客观的认识观的体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他被时人称为‘南宗之祖’”错误。由原文“明末的董其昌就极为推崇王维,称他为‘南宗之祖’”可知,称他为“南宗之祖”的是明末的董其昌,而非王维所在时代的人。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写意山水画的‘意’就是逸笔山水画的‘逸’”错误。由原文“与写意山水画相比,逸笔山水画更侧重于笔墨的运用,‘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逸’”可知,“意”就是逸笔山水画的“逸”是逸笔山水画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从一个画家的视角借用雾气的不同特点来描写四季山峦景色。
B.表明书画的笔墨技法和理法的相通,体现了“书画同源”理念。
C.强调“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绘画特点。
D.论笔墨格法气韵,强调画者笔也,斯乃心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先找到材料中所说的“逸笔”的特点,由材料二第一段可知,“逸笔”不求形似,“强调自由抒发,重‘写’而不重‘描’,以笔简意赅、出于自然为追求”。再观察叶浅予先生所画《王熙凤》,题干中说“只画了个鲜红的辣椒,正如文人画的‘逸笔草草’”,结合“逸笔”的特点,看画中鲜红的辣椒与王熙凤这一人物的相似之处,如辣椒短粗饱满,尖端上翘,暗合了凤姐逞强使性遇事拔尖的那股劲儿,符合王熙凤的形象特征。从画法上看,这个辣椒画得极简,也体现了“逸笔”的特点,正如文人画的“逸笔草草”。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对文人画的评价大体在第四段。
由第一句话可概括出要点“文人画要求画家不仅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要能够做到兴之所至、信笔拈来,作品格调高雅”。
由第三句话可概括为“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丰富了整个绘画体系,也在笔墨语言、技法、内涵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
由第四句话可知“文人画仍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对水墨人物画来说,有着诸多不利影响”,由其后的分析可进一步得知,这些局限性体现在文人画制约了其他绘画门类的发展;画面中流露出伤感的情绪;其过于强调避世性而远离生活气息,也与绘画应表现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倾向相悖;忽略了对艺术主体的关注;一旦美学观念有了偏颇,对于水墨人物画来说,不啻是一场灾难。
这些评价,既有文人画的优点,对文人画做出了较高的评价,也指出了文人画的局限和不利影响,这是一分为二辩证看待问题的体现,反映了作者认识问题的全面、客观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被鸟声叫醒
——马坊书之二
耿翔
我是被鸟声叫醒的。一睁眼,看见更多的鸟声,被晨光从浓稠的树叶里筛下来,大面积落在我的脸上和心上。真想伸手抓一把,放到眼前仔细认一认:这都是些什么样的鸟声?
昨天,我打开老家锁了好多年的木门,和从邻村赶来的姐姐,收拾着父母住了一世的屋子。在姐姐伸手将要打开门锁时,我要过钥匙说:这是父母一生出进次数最多的门,它被关得太久了,让我替他们开门吧。其实,我是想在这把黄铜锁子上,最先摸出父母的一些气息,在长安生活久了,生命中很需要某些东西的滋润。我也看到了,在这座无人居住的院子里,一切在寂静的阳光下,都发出一抹陈年的旧色,包括父亲手植的土槐,也不像他健在时那样绿汪汪的。看来看去,还真是这把锁,让一块黄灿灿的铜在院子里亮着,并且在眼前亮出一些生气,不让我们进门时太伤感。
铜锁被清亮地打开了,阳光也清亮地照进来了。如果可能,父母的魂也应该清亮地跟进来了。因为任何时候,这都是他们的屋子。
姐姐一边收拾着炕上的杂物,一边说着些家里的往事。我细心地擦着放在案上的几个瓦罐,直到擦出当年的亮色来。姐姐说:你才住几天,这些盛面的瓦罐不用收拾。一个什么时候想父母了,就放下手里的农活,跑到他们的坟头哭几声的姐姐,不知道我怀念父母的方式,就是想在他们用过的旧物上,找到一些生活的痕迹,更不理解我带上几件旧物,就像把父母带到身边。我尊重姐姐,或许,她的怀念更真实一些,更离父母的需要近一些。
入夜了,我躺在父母睡过的炕上,恍惚觉得躺在他们的怀里。这是好多年没有过的感觉,总以为这辈子与故乡淡漠了。其实一切,都没有远走,都在我的身上顽强地潜藏着,都等着被雨水一样的东西来浇灌。这样,我就可以放下生死疲劳,开始从自己身上,把属于故乡的那一部分,从长安的忧郁中剥离出来。夜色在屋外是苍茫的,灯光在屋内是凄迷的。此刻,一个村子里的人,都在单纯的睡眠中依靠呼吸,恢复着身体里的力量,幸福与不幸,在暗夜的土地上,变得如此简单。
只有我一个人不能不思不念,不敢轻易把心放在夜的臂弯里。
院子里栖居着很多鸟,天不亮就会叫起来。但这么些年,我就爱四处寻听鸟的鸣唱,早年在这些声音里长大,真盼它们现在就叫呢。我知道,这是一村人的鸟声,是他们在大地上用更多的树木、青草、庄稼等绿色换来的。我家院子里的鸟声,应该比其他人家还多,因为父亲在这里种满了树木。
心里想听鸟声,就觉得故乡之夜出奇安静,静到万物的呼吸都微弱了。但夜的羽翼,仍在空气里鼓荡着,把许多在白天里根本听不到看不见的游丝一样的东西,带到我的幻象里。万物能在夜色里没有欲望地站着,突然一前一后地息声,开始虔诚地接受什么,这些自然的生命链条,在这里依然保持着它的完整和庄严。我也想知道,故乡在这个时候,会不会把我也当成它的一棵树木、一棵青草和一棵庄稼,继续传播它的爱意?事实上,躺在弥漫着父母气息的故乡,我永远是它身上掉下来的一部分。记着村里人说,父亲是水命,所有草木落在他的手上,不但不会死去,一定会活得很好。我相信这话是真的,他们一生与草木相伴,许多自然的物语,也只有他们能够听得到。确实,父亲在爱护庄稼之外,就最爱护草木了。凡是村子里能生长的树木,我家院子里都有。不说农家普遍实用的树木,那些在灾荒年月里显得有些奢侈的绒线树、香椿树、石榴树,也是我童年看惯了的风景。今夜,父亲的影子,有可能就从这些树上走下来,在梦中继续抚摸,他栽种下的另一棵树。
贴着父母的气息躺下,我想不到入眠后会这么愉快,会把我带到乡村精神的层面上,从父母的简朴生活中,思考远比乡村重大的问题。就像小时候,在村里遭遇多大的委屈,只要回到家里,都能被一一化解。我不能断言我会遇到什么困难,我很相信一点,这个存在得简朴的乡村,是我一生的护身符。我想说,想一想农村,想一想农业,想一想农民,我们困顿于城市的心情,会由此好起来。
这时被鸟声突然叫醒,心里一时有一些空落,但丝毫没有责备鸟声的意思。看见晨曦,看见炊烟,总之,看到一丝一缕很动人的生活图景,我只有祈祷:让我醒来吧,不能老把故乡放在梦里。
我听真切了,这是众神之鸟的合唱。把它们分开来看,每一只都很普通,都是些绕树三匝、围屋低飞的鸟儿,身上都是些庄稼地里的气象,眼里都是些庄稼地里的目光,嘴里都是些庄稼地里的声音。但他们集体出没在乡野上,并且天长地久地在这里存在,就不能不用众神之鸟来想象它们。更感念它们这么集中地在我家院子里叫,这叫声里,一定捎带着父母的一些叮咛。
抬头看见那棵俊秀的绒线树上,有一只冲着我欲飞的画眉。我不通鸟语,不知道把我的心情,如何准确地告诉它。
这不要紧。只要感激地记住:回到马坊的第一个早晨,我是被鸟声叫醒的,就知道我和故乡的距离,在长久的离散之后,又一次被鸟声缝合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母住了一世的院落,因关闭太久发出一抹陈年的旧色,唯有屋门上铜锁的亮光映衬出一些生气,说明“我”好久没回来了。
B. “我”细心地擦拭案上的几个瓦罐,直到擦出当年的亮色来,姐姐不理解“我”的做法,其实“我”是想寻找父母生活过的痕迹。
C. 村里人认为,父亲是水命,所有草木在他的手上都一定会活得更好,“我”对此深信不疑。这主要凸显出村里人的纯朴。
D. “我”的故乡是简朴的乡村,也是“我”一生的护身符;“我”与故乡血脉相连,“我”对故乡魂牵梦萦、充满了虔诚和感激。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扣题,形象地描写鸟叫声,以及“我”被鸟声叫醒的感受,为下文的展开作铺垫。
B. 父亲是乡村农民中的一员,身上集中体现了乡村精神,描写父亲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C. 文章多处提到“父母的气息”,表现了“我”对父母的怀念,强化了“我”与故乡的血脉联系。
D. 文章以“我”对鸟声的感想为线索,首尾的鸟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情感更浓烈。
8. 文中的“我是被鸟声叫醒的”有多重含意,请简要分析。
9. 有评论说“耿翔将诗歌赋予散文”,请结合文本,从语言、意境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
6. C
7. B
8. ①表层含意是“我”在故乡第一个早晨是被鸟声叫醒。
②鸟声是乡村生活的象征,它代表了“我”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怀念。
③鸟声是连接“我”与故乡、父母的纽带,体现了“我”对故乡的深情和对父母的怀念。
9. ①语言方面:耿翔在散文中融入诗歌的语言特点,如使用富有节奏感的句子、富有诗意的意象和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也使文本更富有感染力和画面感。
②意境方面:文章通过描写故乡的自然景物、父母的旧物、夜晚的静谧等,营造出一种宁静深远、温馨感人、和谐美好的意境,表达了对故乡、亲人、自然深沉的爱。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叙述,展现了作者对故乡和父母的深切怀念。文章以“鸟声”为线索,贯穿始终,象征着故乡的呼唤和亲情的回归。作者通过对故乡院落、父母旧物和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和对亲情的珍视。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和诗意,令人感动。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这主要凸显了村里人的淳朴”错,“我相信这话是真的,他们一生与草木相伴,许多自然的物语,也只有他们能够听得到”,表现的是村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且文中更多的是通过父亲与草木的关系,表现父亲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 “父亲是乡村农民中的一员,身上集中体现了乡村精神,描写父亲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错。虽然父亲是乡村农民中的一员,且身上具有乡村精神,但文本中并没有通过描写父亲来“以点带面”地展现所有乡村农民或乡村精神,而是更多地通过“我”对故乡的感受和回忆来展现。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王者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响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材料二: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弘,或从善举而用之,要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
(节选自魏征《十渐不克终疏》)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得贤士B与共国C以雪先王之耻D孤之愿也E敢问F以国报仇者G奈何?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反,同“返”,指返回,与《师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反”意思不同。
B. “闵王出走于外”与《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的“于”意义用法相同。
C. 北,文中指的是败逃的军队,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的“北”意思相同。
D. 任,指任用、使用,与《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中的“任”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趁燕国内乱袭击了燕国,燕昭王在收拾残局后即位,招贤纳士,期望报仇雪恨,于是前去请教郭隗先生。
B. 郭隗先生向燕昭王讲述了古代推行道义、招收贤士的方法,介绍了五种不同的做法分别会招致五种不同的人。
C. 涓人花费五百金买回了千里马的尸首,让天下人认为燕昭王一定会买马,于是不满一年,就有人来献千里马。
D. 魏征肯定了唐太宗在初期对待人才的态度,又指出近年来唐太宗的过失,体现了其对“渐不克终”的坚定劝谏。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14. 君主应该如何对待贤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10. CDE11. B 12. C
13. (1)大王果真广泛地选拔国内的人才,登门拜访他们,天下人听说大王拜访贤臣,天下贤士一定会奔赴燕国。
(2)连我郭隗都能被重用,何况那些比郭隗更贤德的人呢?难道会因为远隔千里而不来吗?
14. ①重视人才,礼贤下士。②信任人才,尽其所长。③不能因一己好恶或一时毁谤而轻易抛弃人才。
【解析】
【导语】两篇材料均强调了对待人才的重要性。材料一通过记述燕昭王听从郭隗建议,百里求贤,从而实现国富兵强、报仇雪耻的事迹,强调君主招贤纳士,尊师重道。材料二通过魏征对唐太宗的谏言,指出君主要信任并善用人才,而不是根据个人好恶任用或弃用,反映对贤才的重视与公正任用的重要性。两材料共通点在于宣扬求贤若渴、善用贤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然而求得贤士和我共同治理国政,洗刷父王耻辱,是我的心愿。我冒昧地问您要为国家报仇的话该怎么做呢?
“贤士”既作“得”的宾语,又作“与共国”的主语,句中不可断开,应在C处断开;
“雪”作谓语,“先王之耻”作宾语,故应在D处断开;
“孤之愿也”中“也”表判断,这是一个判断句,“也”后断开,即应在E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返回/反而。句意:回去向国君报告。/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
B.错误。介词,到/介词,比。/句意:齐闵王逃跑到外地去了。/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寒冷。。
C.正确。都指败逃的军队。句意:燕军单独追击齐国的败兵。/追击败走的敌军。
D.正确。句意:信任他、使用他。/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让天下人认为燕昭王一定会买马”错,“涓人买马”只是郭隗向燕昭王讲述的一个故事,里面的国君不是燕昭王。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诚”,果真;“博”,广泛地;“朝”,拜访;“趋”,奔赴。
(2)“见”,被;“况”,何况;“贤于隗者”,状语后置句,应为“于隗贤者”;“岂……哉”,难道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乱后宿南陵废寺寄沈明府
杜荀鹤
只共寒灯坐到明,塞鸿冲雪一声声。
乱时为客无人识,废寺吟诗有鬼惊。
且把酒杯添志气,已将身事托公卿。
男儿仗剑酬恩在,未肯徒然过一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塞外寒夜里下着雪,鸿雁发出一声声的哀鸣,这场景为诗歌营造了凄凉氛围。
B. “有鬼惊”渲染了废寺的荒凉,暗示“乱后”的社会背景,烘托出诗人悲凄心境。
C. 古人常借酒浇愁,诗人却说喝酒“添志气”,表现出诗人特立独行的人格形象。
D. 这首诗言浅意深,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巧妙结合在一起,耐人寻味。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 C (“表现出诗人特立独行的人格形象”错误,“添志气”是给自己打气,让自己的志气更盛,表现的是诗人积极昂扬、矢志报国的人格形象。)
16. ①客居他乡、无人理解的孤独和苦闷。诗人于乱世漂泊,无人相识,寄宿南陵废寺,独伴寒灯坐到天亮,吟诗也只能惊动鬼魂,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之情。②渴望被举荐的心理和感恩之情。诗人将报国之事托付给公卿,希望得到推荐和赏识,并表达了感恩之情:如果被任用,一定会仗剑报恩,有所作为。③立志建功报国的豪情。诗人喝酒增添志气,矢志报国,不愿虚度一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宁和家人雪后登临泰山,在山顶上看到白雪盖山、雪光耀眼的壮美景象,小宁不禁想起了《登泰山记》中的文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用伯牙和阮籍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抱负无法实现、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
(3)古代诗人常借草木的兴衰来表达对时过境迁、历史兴亡的感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2)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苍、烛、聊、碧、鹂、荠、雀。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80多年前,清华大学出的一道入学考试题的题目叫作“孙行者”,是一个对仗题的上联,要求应考者对出下联。结果大都交了白卷,个别才思敏捷的对了“韩退之”,算是沾了点边儿。参考答案是“祖冲之”。
①根据对仗的要求看,②这个题目和答案确实不错,③因为尽管从意义上、音律上、语法结构上去衡量,④上下都是对得极为工整的。“孙行者”是文艺作品中的可爱形象,他能七十二变,神乎其神;“祖冲之”是广为传颂的历史人物,他在数学和天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从字面上看,“孙”对“祖”,对得很巧,“行”对“冲”,一个缓缓的动作对一个激烈的动作,对得颇工。从音律上看,三个音节对三个音节,且“孙行者”三字为平平仄,“祖冲之”三字为仄仄平,对得极为和谐。(甲),“孙”和“祖”都是名词,“行”和“冲”都是动词,“者”和“之”都是虚词,一一相对,熨帖自然,都是一个人的名字,且都是主谓结构,对得 A 。
分析了这副对联,就可看出对仗句的基本要求:意义、音律、语法结构等都一一相对。对偶,或反对,或正对,或串对,一般以反对为佳,而且对得越工整越好。写对仗句不仅要斟酌词义,还要斟酌语音——声韵调和词语之间的组合关系。只有这些都考虑到了,(乙)。
律诗就要求中间两联是对仗句,如果不这样,就成了失对。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李白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以及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都是对仗工整、脍炙人口的佳句。另外,还有很多构思精巧、寓意深刻的谚语,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等,如果不是对偶工整,恐怕流传就会大受影响了。我们还可试想,如果苏州园林沧浪亭前那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子和拙政园里那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都不存在了,那里还会有那么多 B 的游客吗?很多人千里迢迢去昆明登大观楼,如果没有那副写景抒情、忆历史、述现实的举世闻名的长联,恐怕许多游客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兴味了。
18. 请借鉴第二段对“孙行者”“祖冲之”的分析方法,从意义、音律、语法结构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如何做到对仗工整的。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有人建议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为:“如果昆明大观楼没有了那副写景抒情、忆历史、述现实的举世闻名的长联,游客还会有那么大的兴味,千里迢迢前往吗?”你认为原文和改句哪个表达效果更好?请说明理由。
【答案】
18. 示例一:意义上,“鸟宿”对“僧敲”,“池边树”对“月下门”,一静一动,共同营造了清幽冷寂的环境。
示例二:音律上,五个音节对五个音节,且“鸟宿池边树”五字为仄仄平平仄,“僧敲月下门”五字为平平仄仄平,音韵和谐。答案示例三:语法结构上,“鸟”和“僧”都是名词,“宿”和“敲”都是动词,“池边树”和“月下门”都是偏正短语,一一对应,工整巧妙。
19. A天衣无缝 B流连忘返
20. ①改为:“根据对仗的要求”或“从对仗的要求看”。③改为:“因为(不管)从意义上、语音上、结构上去衡量”。
21. (甲)从语法结构看 ;(乙)才能做到对仗工整精巧
22. 示例一:我认为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原句用“如果”“恐怕”进行假设推断,含蓄地表达了对联的人文内涵有助于景区吸引游客,用词也显得准确严谨。原句把“很多人千里迢迢去昆明大观楼”放在句首,更能突出大观楼对联的吸引力。
示例二:我认为改句表达效果好,改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与前文句式保持一直,衔接更紧密,语气更强烈,更能凸显对联的人文魅力对景区吸引力的影响。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意义、音律、语法结构中任选一个角度分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对仗特点。
如从意义上,要分析上下句在表达意义上的联系,这是描写性句子,可以从景物、意象等角度分析。
如从音律上,要分析上下句音节和平仄对应的特点,突出其音韵和谐。
如从语法结构上,要分析上下句相同位置的词的词性、结构对应的特点,体现其对仗工整。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语句形容对仗工整,十分巧妙完美,应选“天衣无缝”。天衣无缝:形容事物非常完美自然,周密细致,找不出人为造作的痕迹或破绽。
B处,语句形容游客对苏州园林的留恋不舍,应选“流连忘返”。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处,句式杂糅,“根据……看”,改为“根据对仗的要求”或“从对仗的要求看”。
③处,结合上下文可知关联词使用不当。“尽管……都”不搭配,把“尽管”改为“不管”。
21.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甲处: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此处对应上文“从字面上看”“从音律上看”,再根据下文分析词性和短语结构的特点,应填“从语法结构看”;
乙处: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前文“只有这些都考虑到了”,再结合“这些”强调对仗工整的特点,后面应填“才能做到对仗工整精巧”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本题具有开放性,学生能鲜明地写出自己的观点,并从句式、用词、语序等角度进行鉴赏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如认为原句更好:从用词上,原句“如果”“恐怕”表假设和推断,语义更委婉含蓄,表意更准确;从语意强调看,原句先说“很多人千里迢迢去昆明大观楼”,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如认为改句好:“游客还会有那么大的兴味,千里迢迢前往吗?”运用反问句式,能加强语气和强调语意;结构上与前文“那里还会有那么多……的游客吗?”保持相同句式,与原语境更协调。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干净”一词于人而言,可以指外在形象整洁得体,也可以指心灵澄澈犹如明镜,还可以指人际交往时的纯净坦诚……“干净”,是一个去繁存简的过程,也是选择的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干净”一词的含义,于人而言,可指外在形象整洁得体, 也可指心灵澄澈犹如明镜, 可指人际交往的纯净坦诚。“干净”一词涵盖了从外在形象到内心世界的多个层面, 体现了个人在仪表、 心态和价值观上的综合素养。材料还提到“干净”是一个去繁存简的过程,也是选择的智慧。意在表明真正的修养是做到干净,包括外表整洁、内心纯净和道德纯洁。
由此看出,材料旨在启发考生要注重内心修养,有内外兼修的干净,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内心的干净着重指心灵的纯净和道德的纯洁,包括注重内心修养,培养感恩、宽容、乐观等积极心态,同时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诚信、责任、尊重他人等。内心的洁净意味着没有私心杂念,没有恶意诡计,只有纯净的善良和真诚。一个内心干净的人不会依赖外物的价值来标榜自己,保持纯真和善良;能够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不会因为利益而迷失方向。
写作时,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真正的干净是内心的纯净和道德的纯洁。然后展开论述,先阐述“干净”的内涵,再分析为什么要有内在的干净,因为真正道德品行高的人,心灵清澈犹如明镜,内心没有不良欲念,没有私心杂念,做到问心无愧;不会被物欲蒙蔽住双眼,不会坠入欲望的深渊。接着指出如何保持内在的纯净,只有内外兼修,方能如素色荷莲,出淤泥而不染。最后重申论点,强调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立意:
1.最好的修养是内心的纯净和道德的纯洁。
2.干净是一个人最好的装饰。
3.内外兼修,拥有纯真和善良。
4.灵魂干净,质朴而有魅力。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东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