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xxql 发表于 3 天前

海南省2025届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写时代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文学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灵中的折射,是时代精神的艺术表征。《红楼梦》是这样,《百年孤独》是这样,网络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从这次上榜的作品看,《浩荡》《朝阳警事》《天下网安:缚苍龙》《星辉落进风沙里》这些聚焦现实题材的作品,从不同的生活剖面书写了我们这个时代,彰显了我们的时代精神,而《书灵记》《死在火星上》《天道图书馆》等玄幻、科幻甚至灵异类作品难道就与我们所倡导的时代书写、时代精神没有关系吗?恐怕未必。
书写时代、反映生活有不同的艺术路径,不同作家会施展不同的文学灵性。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家大多采取的是“正面强攻”的写法,让自己的笔触直面现实,将故事和人物融入时代生活的洪流。于是,我们从《浩荡》所描写的深圳创业、青春奋斗故事中,看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对一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巨大影响,让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里传响着历史奋进的足音;《朝阳警事》运用“接地气”的白描手法表现社区民警的从警生涯,用翔实的细节支撑起平凡人生的坚韧与努力,没有“查理苏”,不用“金手指”,却在细针密线的故事铺陈中彰显出时代生活的鲜活本色;而《星辉落进风沙里》则是在一个沙漠探险、驴友救援的故事构架中,蕴含着个人奋斗的责任、青春成长的担当与勇气,以及“你守护世界,我守护你”的温情与关爱。很显然,这些描写正是我们时代某一侧面的文学存照,也是网络创作直面时代的文学尝试。
但对那些玄幻、仙侠、科幻类题材创作能否书写时代,是否具有介入现实的可能或干预生活的价值,难免让人存疑。实际上,鲁迅先生就曾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颈子的二三尺而已。”相对于现实题材书写时代的“正面强攻”,幻想类作品的奇思妙想不是写实而是写意,不是正面描写而是曲折表达,不是写生活中“已经有的样子”,而是写想象中“希望有的样子”。老子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刘勰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也许可以解释这类表意现象。我们看到,这次榜单(2019年度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中的二次元小说《书灵记》,融入修真、仙侠等幻想元素,架构出一个由《论语》《孙子兵法》《聊斋志异》《本草纲目》等文化典籍及唐诗宋词中幻化而出的书灵故事,其所展示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二次元肖像创意,不正是我们赓续传统、传承文明的时代元素吗?《死在火星上》讲述了一个异星求生的科幻故事:地球意外消失,困在火星上的男主、悬浮在宇宙空间站里的女主和一个智能机器人老猫异域求生,与庞大的时间和宇宙对抗,他们的孤独与陪伴、倾述与抚慰,靠着强大的意志力相守相依,让空旷而寂冷的火星之上有了人间温情,将宇宙与人类未来的哲学思考置于科幻想象的浩渺空间,寓于其中的情怀与境界不正蕴含了文明世界的人类自信与时代精神吗?看来不是只有对标当下、表征现实的作品才能成为书写时代之作,虚拟的想象、夸张的幻想也可以与书写时代、干预生活建立起或隐或显的艺术关联。
这样说来,“网络创作如何书写我们的时代”关键不在于“写什么”,更在于“怎么写”。一个作品是不是时代书写,其实是源于作者的立场、情怀、笔力与看待世界的眼光的。
(摘编自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如何书写我们的时代》)
材料二:
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与之相对应,网络文学对世界的再创造要求其理想读者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沉浸式地进入网络文学文本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读者可以对作品实时评价,作者也可以即时接纳读者的设想与建议,改变自己原本构思的走向,在某种程度上,网络文学成为作者与读者群想象的狂欢,成为不同主体合作完成的作品。
网络文学的作者对于“流量”与“变现”的需求,使得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大行其道的“爽文”正是“粉丝向”发展的产物。这类“爽文”直白地表达人类的欲望,建立起一个没有根基的乌托邦。“金手指”泛滥、“套路化”严重,而这类“爽文”永远可以戳中人们的“爽点”,从而拥有永恒的读者。
不过,无论何种文学类别,其“流量”大小永远不能成为评价它的唯一标准。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流量既是商业的助力,也是资本的镣铐。因此,网络文学要想在商业性与文学性的拉锯之下寻找相对的平衡,在网络文学中表现现实问题、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则不能唯流量是从,要建立其自身的主体性。令人欣慰的是,网络文学中也确实产生了挣脱镣铐的文学佳作。
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是否“传达了本时代最核心的精神焦虑和价值指向”、是否“成为某种更具恒长普遍意义的‘人类共性’的文学表征”等,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
然而,网络文学不同话语主体的交锋对文学圈内的评审标准发起了挑战。参与者的普泛化必然导致更多元、更健康的话语语境的形成,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必须兼顾文学内部与大众传媒等多个向度。邵燕君等人的这套评价标准,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但是,网络文学的快速生长性决定了其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浅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一场文学之间的角力》)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网络文学也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心中的折射,所以唯有面对现实,书写时代精神,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B. 作者引用鲁迅的话,表达了对玄幻、仙侠类作品介入现实的可能或干预生活的价值持肯定态度,因为这类作品虽“天马行空,毫无对证”,但还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原型的。
C. 当下网络文学“粉丝向”严重,若网络文学不能建立起自身的主体性,彻底摆脱流量束缚,挣脱资本镣铐,就不可能创作出文学佳作。
D. 玄幻穿越类网文要重新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读者需抛弃现实世界经验和观念的束缚,才能接受全新的世界设定。由此可见,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唯有面对现实,书写时代精神”表述不当,材料一中说的是“书写时代是文学的一大功能”,所以“书写时代精神”并非唯一功能。C.“彻底摆脱流量束缚”说法绝对,材料二中说的是“不能唯流量是从”。D.“由此可见,它对读者阅读水平的要求比传统文学更高”于文无据。
2. 下列各项中的分析和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3分)
A. 网络文学创作如果与商业行为联系得特别紧密,那么它就会慢慢堕落,乃至消亡。
B.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路径不同、创作主体不同、商业性程度不同。
C. 传统文学理论已经落后于时代,不能用传统文学相对固定的评价标准来评价网络文学。
D. 邵燕君等人评选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经典作品的标准虽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但仍不失为相对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D.“相对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有误,根据材料二中“可以说是目前为止较为全面的网络文学评价标准”可知少了时间限制“目前为止”。
3. 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述了书写时代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历史使命。
B. 开篇采用反问、设问等手法,引人深思,提出了不管是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品,还是玄幻、科幻类网络作品都能书写时代精神的观点。
C. 第二段围绕“书写时代、反映生活有不同的艺术路径,不同作家会施展不同的文学灵性”,举例阐述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采取“正面强攻”的方式直接书写时代。
D. 第三段则举例阐述幻想类网络文学采用想象、夸张的方式曲折书写时代。如二次元小说《书灵记》虽有修真、仙侠等元素,但本质上也赓续传统、传承文明,表现出对时代精神的书写。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C.“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采取‘正面强攻’的方式直接书写时代”表述有误。对照材料一第二段“选择现实题材的网络作家大多采取的是‘正面强攻’的写法”中,可知选项中少了“大多”这一限定词,以偏概全。
4. 材料二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①对比论证,如“与‘表现现实’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使网络文学的特点更鲜明;
②举例论证,如邵燕君等人遴选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通过事例来论证目前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仍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增强文章的说服力。(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对比论证,如“与‘表现现实’的传统文学路径不同的是”“更为重要的是,相较于传统文学”,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在网络文学中,现实世界退居幕后,已经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背景;网络文学的作者创造文本后交由读者解读与评判,作者和读者之间是双向互动的。使网络文学的特点更鲜明,
②举例论证,如“邵燕君等人在《中国网络文学二十年·典文集》中,从海量的网络文学作品中遴选了五位作家的经典作品,以其判断标准来看……仍然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邵燕君等人遴选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通过事例来论证目前网络文学评价标准仍深受传统文学评价标准的影响,增强文章说服力。
5. 请以《死在火星上》为例,结合文本概括优秀网络小说的特点。(6分)
答案:
①作品能书写时代精神。如本文中将宇宙与人类未来的哲学思考置于科幻想象的浩渺空间,寓于其中的情怀与境界蕴含了文明世界的人类自信与时代精神。
②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表现人类对包括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在内的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故事中“男主、女主和智能机器老猫在与庞大的时间和宇宙对抗中,他们产生了孤独、陪伴、倾述、抚慰等情绪,他们的相守相依,又让空旷而寂冷的火星之上有了人间温情。
③其流量大。小说入选2019年度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可见其粉丝之多。(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作品能书写时代精神。如“将宇宙与人类未来的哲学思考置于科幻想象的浩渺空间问,寓于其中的情怀与境界不正蕴含了文明世界的人类自信与时代精神”本文中将宇宙与人类未来的哲学思考置于科幻想象的浩渺空间,寓于其中的情怀与境界蕴含了文明世界的人类自信与时代精神。
②呈现人类普遍的情感价值与取向,表现人类对包括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在内的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地球意外消失,困在火星上的男主、悬浮在宇宙空间站里的女主和一个智能机器人老猫异域求生,与庞大的时间和宇宙对抗,他们的孤独与陪伴、倾述与抚慰,靠着强大的意志力相守相依,让空旷而寂冷的火星之上有了人间温情”故事中“男主、女主和智能机器老猫在与庞大的时间和宇宙对抗中,他们产生了孤独、陪伴、倾述、抚慰等情绪,他们的相守相依,又让空旷而寂冷的火星之上有了人间温情。
③其流量大。“这次榜单(2019年度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小说入选2019年度中国网络文学排行榜,可见其粉丝之多。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过梁
马加
从涞源到察哈尔的大道,呈现着异样荒凉的景象。凝结的薄冰破碎了,枯黄的马兰草被践踏得面目全非,羊粪露出在雪的外面,水成岩的石子上涂抹了斑斑的烂泥,仿佛有一列长距离的军队刚从这里走过。
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因为抗联司令员给他一道紧急的命令,要他把刚刚离开的一个大队追回来。
孙林的耳轮很大,平滑的额角,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这个人就有个长处,他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送信时跑得脚板生出大饼厚的僵皮,他向来不对谁抱怨一句。
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倒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发生的热情。
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孙林悄悄地走到一家院里,在马槽的附近,碰见一个贩麻的老头子,正用扫帚扫着落在麻捆上的积雪。他告诉了孙林关于部队通过甸子梁的事情。
“你是在梁上碰见队伍的?”孙林望着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问着老头子。
“有些队伍已经下梁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这老头子没有说完,又贪馋地把烟管插进嘴里去。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在那雪块上揉了两下,没有说一句话。
不知道是受了老头子的影响,还是自己打不定主意,孙林跟老头一道走进屋里。“我从来没有走过这鬼地方!”他不耐烦地跺了一脚。
“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
老头子想起了舒适一下自己的身体,解开皮袄,拢起火。把葫芦里的烧酒倒在一只青鹅羚碗里,快活地呷了一口,然后把酒碗递给青年人:
“同志,烘烘肚子吧!”
“我们军队不准喝酒。”孙林想起了部队的纪律,皱一皱眉。
“你不喝酒,过梁的时候会冻死你的!”老头子叫着。他的红沙眼燃烧得有些肿了,闪烁着火花:“我成了习惯啊,过梁就要喝酒。”
孙林走到外面去,雪还是下着,拴在石槽上的骡子跑到马棚的门口,雪落在它的头上,它一次又一次不安地闪着耳朵。孙林很长时间地望着天空。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再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
他快快地回到冰冷的房子里,靠着锅台,失望地瞧着老头子的下巴。
“今天不能过梁吗?”
“梁上有三不过,你不知道吗?”老头子反问,他好奇地望着孙林的两只耳朵,“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
“我今天……”孙林的面孔变得苍白起来。
“你今天不能过梁!”
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摇着头,又喝了一口酒。老头子伤感地咳嗽着。缄默了一会儿,突然,发酒疯一样摇着孙林的胳膊。“咳咳!你们八路军真是能吃苦呀,希望老天爷睁开眼睛。”老头子的同情使孙林感到难过,每当想起任务,他的思想立刻陷入被谴责的不安状态。
他霍然站起身子,背起马枪,踏着门板踉跄地跑到外面,老头子惊讶地望着他坚决的表情,扑灭地上的火,也随着走到外面。
“老天爷留你在这里过夜的。”
“不!我要过梁去!”孙林冷静地回答说。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
“过梁去……你疯了么?”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
“我要……”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心底燃烧起来。
“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
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
两天以后,抗联在涞源打了一个胜仗,老头子从甸坡赶着骡子回了家,在烧坏敌人汽车的战场上,他又碰见了那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
1941年7月作于延安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孙林对如何完成任务感到焦急,因担心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不安心理。
B. 孙林的眼睛“看起来没有精神”“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体现出他疲惫而无助。
C. 通过对路上异样的荒凉景象的细致观察,孙林能够确认,自己的队伍刚从此经过。
D. 老头子对孙林最终的决定感到惊骇又同情,表明老头子能理解孙林的急切,只是担心他这样过梁会死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
C.“孙林能够确认,自己的队伍刚从此经过”错误,结合原文“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他迫切地需要知道在两点钟前是否有队伍从这里经过”可知,他并不能确认队伍是否从这里经过。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中除了对任务进行描写之外,还实写了骡子、狗和麻雀等动物,意在通过动物在严寒中的表现衬托主人公不畏严寒,坚持过梁的形象。
B. 小说中“梁上三不过”的说法,既是当地民众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老头子认为孙林不能过梁的原因,又从侧面突出了孙林决定过梁的决心。
C. 小说中写孙林“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使小说的主题也更好地凸显。
D. 小说末尾写孙林虽然冻掉了左耳却面露微笑,表现他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满足,与前文所叙老头子好奇地望着他的两只耳朵相照应。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A.“还实写了……狗和麻雀等动物”错误,原文是“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可见没有实写狗和麻雀。
8. 小说多处写“雪”,结合文本分析有何作用?(6分)
答案:
①渲染环境和氛围(气候的严寒,写出了环境的极端恶劣,使得文章笼罩在一种庄严的氛围中);
②烘托意志(孙林等战士);
③凸显精神(主题)。歌颂了革命战士信念的执着,以及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描写雪的地方很多,有直接描写,如“雪花从甸子梁最高的山尖上抖撒下来,带着一种附着力,吻合在低矮的甸坡的茅屋上”“村外一片白茫茫的山峰”;有间接描写,如老头子的介绍,“除了五台山外,甸子梁是周围八九百里最冷的地方。每年七八月都要冻死人。从甸坡到甸子梁还有五里地。到梁上地就平了,风也大了,雪也深了。中间三十里没有人家,假如你的火力不足,到半路上就冻完蛋了!”“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梁”等,这些描写渲染了气候的严寒,写出了环境的极端恶劣,使得文章笼罩在一种庄严的氛围中。
文章多处写“雪”,烘托了孙林等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如“有些队伍在雪里滚”“孙林的脚尖刚刚触到了雪块,一种莫名的战栗震撼着神经末梢,仿佛他的感觉器官触到冰柱上了一样,血管也要凝结起来”“他知道雪不会停下来。而山上的路又被雪掩盖住了,辨认出道路的痕迹是很困难的,天气是这样寒冷,就算是狗和麻雀也应该都躺在自己的窝里。似乎整个世界上不会有人再冒险地走路,也没有人愚蠢地和无情的严寒开玩笑”“风雪吹开了他的薄薄的棉衣,他的身子已经被风雪吹打得摇抖不定”“五分钟后,他变成一团雪块滚进茫茫的乱苍山里面了,只有洁白的雪地上残留着脚印的痕迹,没有多久,又被雪花掩盖住了”,“有些队伍在雪里滚”写出了革命队伍在这样的天气中行进的艰难;而孙林即使疲惫到极点,也知道这样的天气,自己这样的身体状况过梁有多危险,但是为了完成任务,他毅然走向风雪中,去追赶队伍。可见,关于“雪”的描写恰恰烘托出革命战士意志的坚强。
“雪”的描写也凸显了文章的主题。“他的思想近于混乱,但是有一种力量还能支持他继续前进,那便是对革命工作所发生的热情”“孙林没有说出他所要说的话,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他坚毅的表情里愈发显露出青春的健康,对着汽车的碎铁片发着微笑,仿佛有什么快乐事情一样,只是左部脸上冻掉了一只耳朵”,文章通过对孙林冒雪过梁的描写,体现了革命战士信念的执着,以及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9. 小说题为“过梁”,却并未具体描述主人公过梁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效果?(4分)
答案:
①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过梁前的内容,展示了孙林的疲惫、尽责以及老头子对他的劝阻等内容,来衬托孙林尽管知道过梁危险,但他为了完成任务,毅然走向风雪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精神;
②表达作者对孙林可贵品质的颂扬,这是我们成功的保障。
③不具体描述孙林过梁的过程,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答对任意2点即可,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
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过梁前的内容,如孙林如何追赶队伍,“孙林注意着路上的现象,无论是一颗土粒或是一根草。他企图从任何物体的表面上找出可以证明的痕迹”;孙林的疲惫,“看起来没有精神的石灰色的眼球,老是盯在一个地方,一分钟也不会转动一下”“道路崎岖得不能骑马,可是丢开马以后,更觉得身体难以支持下去。他四肢瘫软无力,头昏脑乱。显然是急行军和夜里没有睡眠的结果。他的意识里浓重地潜伏着疲惫。他想到他会消失最后的挣扎力而倒在路旁,也许因为寒冷而得到可怕的结果”;以及遇到老头子的劝阻,“过梁有过梁的规矩,阴天下雪不过梁,赶早贪黑不过梁,单身汉不过果”“‘你今天不能过梁!’老头子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过梁去……你疯了么?’老头子惊骇地抓着孙林的胳膊,摇了两摇”。这些内容都表明,孙林过梁极端危险,他很可能会被冻死在半路上,“‘同志,你过梁会冻死的!’老头子同情地恳求着”;但是孙林依然执着的过梁,他要完成任务,“望着前面雄伟的山峰,一种热望从他的心底燃烧起来”“孙林没有听从老头子的话,背起马枪,勇敢地向着山顶走去”。表现孙林的疲惫、尽责以及老头子对他的劝阻等内容,衬托了孙林尽管知道过梁危险,但他为了完成任务,毅然走向风雪的坚强意志和革命精神;这些内容表现出了孙林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这是我们的革命队伍能够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残敌人的法宝,表达作者对孙林可贵品质的颂扬;这是因为这样的革命品质,我们的队伍才能打胜仗,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是孙林过梁的精神支柱,有了这样的品质,孙林过梁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会退缩和畏惧。
有了这些描写,再细写孙林过梁就显得重复、多余;不具体描述孙林过梁的过程,这样反而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让人回味无穷。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兴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出师表》。遂行,屯于沔阳。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删改)
材料二:
三月,蜀丞相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使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统留府事。临发,上《出师表》。遂行,屯于沔北阳平石马。帝闻诸葛亮在汉中,欲大发兵就攻之,以问散骑常侍孙资,资曰:“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又,武皇帝圣于用兵,察蜀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桡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及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敝。”帝乃止。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照。(3分)
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A险B威C足以震摄D强寇E镇静F疆场G将士H虎睡。
答案:B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但以我军现有的兵力,分派重要将领据守各险关要隘,威力即足以使强敌震恐,使我国边境安然无事,将士可以养精蓄锐。
“据”的宾语为“要险”,中间不能断开,动宾之间不能断开,在B处断开;“震慑”的主语为“威”,宾语为“强寇”,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宾语“寇”后面,即在E处断开;“镇静”的宾语为“疆场”,中间不应断开,应在宾语“场”后面,即在G处断开;“将士虎睡”是主谓句,中间不应断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率诸军北驻汉中”中“北“的用法,和《赤壁赋》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中“东”的用法不一样。
B. “总统”现在含义是指共和制国家最高行政元首的名称,属于名词;材料一中“总统”属于动词,含义与之完全不同。
C. 材料二中的“江湖”泛指江河湖泊,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句中“江湖”含义完全相同。
D. “中国”现在的意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材料二中“中国日盛”中的“中国”即此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向北,名词作状语/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句意:诸葛亮统率各军北上屯集汉中。/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向东进军的时候。
B.正确。“所总统如前”中“总统”意思是动词,总管。句意:仍如以前一样总管全国军政。
C.“含义完全相同”错误。含义不同。泛指江河湖泊/远离朝廷的僻远的地方。句意:吴匪流窜于江河大湖之上。/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
D.正确。“中国日盛”中的“中国”指中原地区,这里指的是魏国;句意:我国国力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后方,增加军备,富国强兵,为北伐做了充足的准备。
B. 诸葛亮率军攻打祁山时,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
C. 孙资以魏武帝曹操阳平之役中身陷险境为例,说明南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D. 孙资认为最好的策略是据险固守,静待吴蜀耗尽国力,困乏不足,不攻自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诸葛亮率军攻打祁山时,不能训导规章,严明法度”错误。
由原文“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可知,“不能训章明法”是马谡在失街亭之后,诸葛亮请罪时的说辞。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译文:诸葛亮迁移西县一于多户百姓,回到汉中,斩杀马谡来向大家谢罪。(4分)
(得分点:“拔”,迁移;“戮”,斩杀;“谢”,谢罪。)
(2)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
译文:全国动荡不安,耗费巨大,这的确是陛下所应该深思的。(4分)
(得分点:“费力”,耗费;“诚”,的确;“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判断句,这的确是陛下所应该深思的。)
14.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诸葛亮北伐最终失败的原因。(4分)
答案:
(1)马谡违背军令失街亭,诸葛亮用人无方;
(2)孙资深谋远虑(策略正确),魏主善于纳谏。(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可知,诸葛亮派遣马谡督率各军前行,与张郃大战于街亭。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进军布阵失策,被张郃大败。所以,北伐失败,是因为马谡违背军令失街亭,诸葛亮用人无方。
由原文“帝闻诸葛亮在汉中,欲大发兵就攻之,以问散骑常侍孙资”“帝乃止”可知,明帝得到诸葛亮抵达汉中的报告,准备大举出兵向诸葛亮发起进攻,他就这件事询问散骑常侍孙资,并最终听取了孙资正确的建议。所以,北伐失败是因为孙资深谋远虑(策略正确),魏主善于纳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到秋天南方叛乱被彻底平定。军需费用都由这些新平定的地方承担,国家由此而富强起来,于是诸葛亮整顿训练全蜀军队,等待时机出兵伐魏。建兴五年,诸葛亮统率各军北上屯集汉中,临行之前,他上奏《出师表》。于是,诸葛亮率军启程,前至沔阳扎营。建兴六年春,诸葛亮扬言要从斜谷道攻取眉县,并派遣赵云、邓芝率军为疑兵,占据箕谷虚张声势,魏国大将军曹真领兵前来抗击。诸葛亮亲自统率各军前攻祁山,军容整齐,赏惩肃严,号令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归蜀,一时间整个关中地区震动惊惧。魏明帝御驾西进坐镇长安,命令张郃率军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遣马谡督率各军前行,与张郃大战于街亭。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进军布阵失策,被张郃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退军汉中,处死马谡,向全军承认错误。并向后主上奏说:“臣下以浅薄的才能,担当了不能胜任的职务,亲自领受君令和所赐锦旗斧钺以激励三军,却未能按照规章、严明军纪,面临大事而犹豫决策,以致发生了街亭违背军令的错误,箕谷发兵失于处事不谨慎,其责任都由于为臣用人不当。臣下既无知人之明,考虑问题又多有糊涂之处,依据《春秋》军事失利先罚主帅的典则,此次战争失误的主要责任在臣。自请降职三级,以罚过错。”于是后主改任诸葛亮为右将军,代行丞相事,仍如以前一样总管全国军政。
材料二:
三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领各路军队向北挺进,驻军汉中,以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留下处理丞相府的各项政务。出发前,诸葛亮上奏《出师表》。于是率军出发,驻屯在沔水北岸的阳平石马。明帝得到诸葛亮抵达汉中的报告,准备大举出兵向诸葛亮发起进攻,他就这件事询问散骑常侍孙资,孙资说:“以前武皇帝攻打南郑,征讨张鲁,在阳平之战中,身临险境,而后才勉强取胜,后来又亲自率兵救出夏侯渊的军队。他曾多次说‘南郑真像天上的监狱,中间的斜谷道简直是五百里石穴’,由于那里的地形险恶,他庆幸救夏候渊的军队脱离险境,才说了上面的话。再者,武皇帝用兵如神,深知蜀贼栖息在崇山峻岭之间,吴匪流窜于江河大湖之上,因而加以容忍,暂时避开,不强迫将士们死打硬拼,不争一朝一夕的气忿,这就是所谓有可胜的机会便战,无取胜的把握便退的战略。如果现在进兵南郑讨伐诸葛亮,不但道路艰险,还要调集精兵 ,转运物资,再加上镇守南方的荆、徐、扬、豫四州,防止吴的水上进犯,共需兵力十五六万人,这样,就还需要征发更多的兵役,调集更多的物资,全国都会因此骚动起来,耗费巨大,这的确需要陛下深思。防守和进攻相比,仅需二分之一的力量。但以我军现有的兵力,分派重要将领据守各险关要隘,威力即足以使强敌震恐,使我国边境安然无事,将士可以养精蓄锐,百姓也不受劳役之苦。数年之后,我国国力强,吴、蜀二敌必然自己疲惫下去。”明帝就停止了攻击计划。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徐安宜①(节选) 大车扬飞尘(节选)
李白 李白
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浮人②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注】①干谒诗,徐安宜,指在安宜(地名)任职县令的徐氏。②浮人,在外流浪的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风徐徐,吹拂百里。《赠徐安宜》三、四句写安宜自然环境怡人,为后文写川光、日色等景象作铺垫。
B.浮人若云,返乡耕耘。《赠徐安宜》五、六句描写的情境氛围与张若虚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迥异。
C.大车经行,飞尘蔽空,道路晦暗。《大车扬飞尘》起笔虽不直接写人,但已渲染出车中人的声势。
D.同样是刻画宦官的权势,“行人皆怵惕”与《卖炭翁》“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运用的手法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三、四句写安宜自然环境怡人”错误,诗中的“清风动百里,老化闻京师”并非直接描写安宜的自然环境怡人,而是借清风之动,形容徐安宜的政绩已经影响到百里之外,甚至京师也有所耳闻。以此夸赞徐县令的政绩。
16.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观”与“怨”,前人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怨刺上政”。李白这两首诗正好分别对应诗歌这两种功能。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5分)
答案:【总】李白的这两首诗分别对应了诗歌的“观”和“怨”两种功能,既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又表达了对上政的怨刺和不满。
【分1】在《赠徐安宜》一诗中,李白通过对徐安宜治下的安宜县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这正是“观风俗之盛衰”的体现,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
【分2】而在《大车扬飞尘》一诗中,李白则通过描绘宦官权势嚣张等场景,揭示了宦官权势的嚣张跋扈,对百姓的欺压和恐吓,这正是“怨刺上政”的体现。(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其中“观”指的是观察社会风俗的盛衰,“怨”则是表达对上政的怨刺。李白的这两首诗正好分别体现了这两种功能。
在《赠徐安宜》一诗中,李白通过对徐安宜治下的安宜县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片和平繁荣的景象。他描述了清风拂面、百姓安居乐业、田野耕种繁忙、自然景色优美的画面,这正是“观风俗之盛衰”的体现,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
而在《大车扬飞尘》一诗中,李白则通过描绘大车扬起的飞尘、道路晦暗、宦官权势嚣张等场景,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黑暗面的不满和怨刺。他用生动的笔触揭示了宦官权势的嚣张跋扈,对百姓的欺压和恐吓,这正是“怨刺上政”的体现。
因此,李白的这两首诗分别对应了诗歌的“观”和“怨”两种功能,既展现了社会风俗的兴盛,又表达了对上政的怨刺和不满。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习近平在《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中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中国当代青年必须承担的重任,他引用《论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中国当代青年。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任重而道远】
(2) 在《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③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④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小刚在整理怀古词时发现,古人常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同时亦呈现出壮阔景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千里澄江似练 ⑥.翠峰如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弘”“毅”“怨”“微”“练”“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比普通疾病感染的细菌来说,多重耐药菌可谓是超级细菌了。我们平时生病感染的普通细菌,基本上使用一种合适的抗生素就可以把它杀得 ① 。而多重耐药菌可不同,它们可以轻松防御三种及以上的普通抗生素。这种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感染一旦发生,可有效治疗的药物比较少,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增加治疗费,甚至增加病死率。同时,这种耐药菌还需要更高级的抗菌药甚至多种高级抗菌药联合使用才能将之杀灭。
生物膜形成是细菌在抗菌药物环境下存活的有效途径,超级细菌们建起了一座座 ② .抵御抗生素的袭击,例如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在医院环境中长期存在,并造成广泛的医院感染,这与它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③ 。更为可怕的是,超级细菌们演化出的技能不仅可以垂直传播,即随着菌株的繁殖由亲代传给子代;还能水平传播,让自己的“屠龙刀”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可移动元件在不同菌种、不同菌属、不同菌株间互相传播,导致耐药性的广泛扩散。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片甲不留 ②铜墙铁壁 ③息息相关 (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语境是说平时生病感染的普通细菌,使用一种合适的抗生素就可以把这种普通细菌全部杀死,故填写“片甲不留”。片甲不留:是一片铠甲都没留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第二处,由“超级细菌们”分析,语境应是采用拟人手法,是说超级细菌为了抵御抗生素的袭击,建起了一座座类似于坚固的城墙一样的生物膜,故填写“铜墙铁壁”。铜墙铁壁:比喻防御十分坚固,不可摧毁;也比喻团结一致。
第三处,语境说的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这些超级细菌长期存在并造成医院感染与它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关系密切,故填写“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都相互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19.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原句:基本上使用一种合适的抗生素就可以把它杀得 ① 。
A.棉花可以织布,棉籽还可以榨油。
B.任务完成后,你才可以离开。
C.他为大家忙前忙后,实在热情得可以。
D.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可以一游。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可以”,表示能够。
A.表示能够。B.表示许可:C.表程度, 厉害;D. 。故选A。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屠龙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答案:
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超级细菌的耐药性比作“屠龙刀”,凸显其对抗抗生素的强大能力;
②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超级细菌的危害性;
③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答对1点2分,3点5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屠龙刀”一词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超级细菌的耐药性,喻体是屠龙刀,将超级细菌的耐药性比作“屠龙刀”,凸显其对抗抗生素的强大能力;结合“超级细菌们演化出的技能不仅可以垂直传播……还能水平传播……导致耐药性的广泛扩散”分析,“屠龙刀”这一比喻让人们更形象地更直观地理解超级细菌的危害性;将超级细菌的耐药性通过“屠龙刀”这样打比方的说法来说,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虽然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古人为图个吉利,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 ① ,早在先秦时槐树已是被官方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据《周礼·秋官》记载,周王的庭院有“左九棘”“右九棘”“面三槐”的说法。
② ?原来是方便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上朝时找准自己的站位,即所谓“三公位焉”。先秦时的厚槐之风影响深远,清陈淏子《花镜·花木类考》“槐条”记载:“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
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故 ③ 。此外,衙门、学校、街巷也都喜欢栽植槐树。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就是因为那里遍植槐树。
21. 下列四处引号用法为特定称谓的一项是( )(3分)
A. 原来是方便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上朝时找准自己的站位。
B. 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
C.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行,一直连到天上。
D. 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
A. 特定称谓 B. 引用 C. 重点强调 特殊含义 A。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从栽植历史来看 ②为何要栽三棵槐树 ③槐树又称“宫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
根据后文“早在先秦时槐树已是被官方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据《周礼·秋官》记载……”可知,这部分是在写种植槐树的历史,故①处作为领起句,应填写“从栽植历史来看”一类的内容;
第②处,根据空白处之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问句;又根据后文“原来是方便太师、太傅、太保这‘三公’上朝时找准自己的站位,即所谓‘三公位焉’” “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是在回答空白处的问句并进一步阐释原因,故此处应填写“为何要栽三棵槐树”一类的句子;
第③处,根据前文“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和后文“西汉时,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可知此处应填写槐树的别称,故此处应填写“槐树又称‘宫槐’”一类的内容。
最后要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立身处世,有人倾向于“我愿意”,有人思考的是“我能够”,有人注重的是“我应当”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比较简单,只有一句话。这句话首先分别指出了人们立身处世的三种不同的倾向:“我愿意”“我能够”“我应当”。最后以问句的形式拓展考生思路,启发考生思考和联想。
材料中这三种倾向,实际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我愿意”:这种倾向强调的是个人的意愿和喜好,它体现的是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在生活中,“我愿意”代表了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选择和行动。
“我能够”:这种倾向强调的是个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它体现的是人的自我认知和实践能力。在生活中,“我能够”代表了一种实干、进取的生活态度,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去争取和实现。
“我应当”:这种倾向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它体现的是人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我应当”代表了一种责任、担当的生活态度,人们根据自己的角色和使命去履行使命和贡献力量。
这三者各有侧重,代表着人们立身处世的不同层次和角度,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成熟的人应能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考虑到社会的期望和需求,在个人意愿、能力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思考和联想”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中,可以运用对比衬托、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多种手法,来凸显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做到“我愿意”“我能够”“我应当”三者的完美融合的,并通过人物之口点明三者的辩证关系。若写议论文,考生立意时可以选择三者中的一个或两个,循序渐进阐述其内涵和意义,也可以立足三者,运用层进式结构,逐层深入阐述这三者在我们立身处世中的重要性。
【立意】:
(1)千金难买“我愿意”。
(2)我能故我在。
(3)立身处世,“我应当”成为这样的人。
(4)“我愿意”做“我能够”做的事,更愿意成为“我应当”成为的人。
【例文】
我愿意,我能够,我应当
生活,宛如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乐,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首交响乐中的独奏者,用“我愿意”“我能够”和“我应当”的琴键,演奏着自己独特的人生旋律。
“我愿意”,是乐章的起始音符,它代表着我们的主观意愿和内心追求。它源于内心深处的共鸣和认同,是我们行动的原动力。当乔布斯站在斯坦福大学的讲台上,分享自己辍学、选择字体设计和最终创办苹果公司的经历时,他的一生就是对“我愿意”最好的诠释。他不愿随波逐流,选择了自己热爱的字体设计;他不满足于现状,创办了改变世界的苹果公司。正是这些“我愿意”,推动他不断前行,成为科技界的传奇人物。
然而,仅有“我愿意”是不够的,还需要“我能够”的实力去实现它。这种实力来源于我们的才华、努力和机遇,它是我们实现梦想的基石。谷爱凌自幼表现对滑雪的兴趣,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刻苦训练,多次遭遇骨折、韧带撕裂、脑震荡等伤病,但她咬紧牙关,坚持不懈,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在自由式滑雪领域展示出了非凡的实力。她的“我能够”,不仅是对自身才华的肯定,更是对努力和坚持的赞美。这种“我能够”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我应当”,则是乐章中的庄重低吟,它提醒我们承担起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当马丁·路德·金站在华盛顿的演讲台上,发表那篇著名的《I Have a Dream》演讲时,他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更呼吁整个社会共同承担起实现这个梦想的责任。他的“我应当”,是对社会公正和道德良知的呼唤,它激发了我们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关注环保、参与公益还是遵守法律,都是对“我应当”的践行和体现。
“我愿意”“我能够”和“我应当”,这三重奏相互交织、相互辉映,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独特旋律。它们分别代表着我们的主观意愿、客观实力和社会责任,共同推动着我们在生活的舞台上不断前行、不断成长。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实现和担当。”让我们在生活的乐章中,用“我愿意”去追求梦想,用“我能够”去实现目标,用“我应当”去担当责任,共同演奏出更加精彩的人生旋律。
举起“我应当”这面旗
(一类卷作文主体结构)
引入材料,开门见山:“我愿意”,从心所向;“我能够”,量力而为,诚然各有其好。可我还是要高举我的这面旗帜——“我应当”。
诠释概念,界定内涵:何谓“我应当”?遵从一些规范,感受一些召唤,明晰一些责任,然后义无反顾地去接纳,去承担,去践行。
联系现实,理性思辨:这个时代,个性在被消磨,喊出“我愿意”正好投合了很多人的心声,做一个做我想做、爱我所爱的自由主义者,让“我”的意识高高张扬,何其快哉!而人生短暂,要掂量好“我能够”的事,否则会在各种思潮主义中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们能做的极其有限,只求力所能及,也不失为理性之举。
回到正题,展开论述:只是,别冷落和遗忘了难能可贵的“我应当”。当人与人的关联日益紧密,当人在社会恰若鱼之于水,我们所做的许多事,都可能关系、影响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甚至于,我们丢下的一个垃圾袋,我们放飞的一只风筝,我们捡拾起的一枚硬币,都是如此。我们也该忖度,我们应该为自己,也为他人,为时代做点什么。……
设置分论点一(150字):相比 “我愿意”“我能够”,“我应当”彰显一种更高的境界。我们不再是局限于一己之见,不再满足于窄小的个人自留地。正如“耶鲁哥”秦玥飞放弃优渥的“金领”生活,前往偏远的湖南农村担任基层村官;选调干部沈浩到小岗村扶贫,期满后选择再留任三年。他们选择的,未必是最想做的,但他们仍然一往无前。
设置分论点二(150字):“我应当”也可以和“我愿意”“我能够”相辅相成。如果我们学会承担着使命,履行着义务,又能借助于“我愿意”的内驱动力,将“应当”的事做得有幸福感、愉悦感,还能仰仗“我能够”的大力辅弼,有足够的实力与底气,岂不是更好?新中国的“当代愚公”们,目睹家乡闭塞穷困的现状,首先想到的是“我应当”。于是,黄大发修了一条水渠,毛相林开了一条大道,杨善洲种了一片树林。而且他们不辞劳苦,“我愿意”做,他们克服万难,把“不能够”变成了“我能够”。当绿水流淌,天路畅通,青山苍翠,他们的内心该充盈着怎样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反面事例,充实论证:当今有些人太过强调个人意愿,有些人太过局限与“能够”……“我应当”被视为没有主见,屈从规则。这是偏颇的。
回扣主题,收束全文。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南省2025届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