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nesun 发表于 2024-9-27 04:26:03

背古诗文第2篇苏东坡《定风波》

真正了解苏轼还是源于中央电视台的5集记录片《定风波》,后来又看了《百家讲坛》彭玉平教授讲的《大写人生苏东坡》,家里有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又在图书馆借来《康震讲苏东坡》、刘川眉著的《苏洵新传》,大抵了解了一些苏东坡的生平。
https://q2.itc.cn/images01/20240926/dc737551044f4deea8c219dc2e46e3e3.jpeg
据说苏轼一生总共写了十一首《定风波》,其中有两首脍炙人口,一首是苏轼写给好友王定国的,受到1079年“乌台诗案”的牵连,王定国被贬岭南宾州,那地方崇山峻岭、烟瘴弥漫,条件艰苦,其间,只有侍女寓娘不离不弃,甘苦与共。
https://q1.itc.cn/images01/20240926/15cb140e438b4e58990b39dc384373a9.jpeg
当两人终于北归时,苏轼在黄州为他们接风洗尘,期间苏轼问寓娘:岭南应该很艰苦吧?寓娘笑着回答:“前朝白乐天诗云: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又云: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我本无依无靠,幸遇大人垂爱,如今能安心侍奉左右,倒也没有觉得跟在故乡有什么区别”。
https://q2.itc.cn/images01/20240926/65e57e3326ef40f88cca2842f8585984.jpeg
苏轼原本就将白居易当做精神上的挚友,听对方引用白诗,顿觉觅得知音,于是挥笔写下了《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https://q2.itc.cn/images01/20240926/d2a5473bd7424affb69e95ed47b1394f.jpeg
我让小孩背的是另一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我以前其实也没有背过(不是因为我是学理科的,而是自己原本就才疏学浅,只能慢慢补,不怕人笑话),趁着机会跟孩子一起背。
https://q7.itc.cn/images01/20240926/bf94c4eaba4d4a86ac7cb3f3a332faf4.jpeg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七日,45岁(苏轼1037年1月8日生于四川眉山)的苏轼在沙湖道上赶上大雨,虽然他和同行的人都没有带雨具,别人一脸沮丧,唯独苏轼却表现得十分从容。雨过天晴后,他联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于是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https://q8.itc.cn/images01/20240926/d0ea28e865c84996bad8e96964b87b18.jpeg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https://q0.itc.cn/images01/20240926/3010a215aa3440908e92868670d7eef7.jpeg
这首词通过描写自然风雨来象征人生中的坎坷与挫折,表达了作者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豁达,以及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词中描绘的雨中行走场景生动逼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等句,以轻松的笔调展现了作者的乐观心态。词中既有眼前的风雨景象,又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体现了作者深邃的哲学思考。
https://q6.itc.cn/images01/20240926/09b2b8c4a3664da7b2b486b5c09e7c15.jpeg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两句以“莫听”、“何妨”等词表达了作者对外界风雨的淡然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他的豪迈与不羁。“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它象征着作者无论面对何种人生风雨都能泰然处之的超然情怀。
https://q0.itc.cn/images01/20240926/0e1aeeb88c0c4edc98d36a4f7f37cc24.jpe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的一首经典词作,通过描绘自然风雨和人生坎坷的交织场景,展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超然物外的哲学思考。
https://q1.itc.cn/images01/20240926/c8db33ef4b8d40299de89b2e301ad691.jpeg
40多岁的苏轼拖着一家子在黄州,生活困顿窘迫,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采用量入为出的方法,每月将有限的俸禄平分为三十等份,每日取用一份。尽管如此,苏轼并未被困境击倒,他很快便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对当地美食、美景的开发工作中,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https://q3.itc.cn/images01/20240926/364a2bcb61e94bbfb4438ed6192030a7.jpeg
在黄州期间(约1080年2月-1084年4月),苏轼的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写下了《初到黄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被誉为“千古绝唱”,充分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英雄气概。
https://q4.itc.cn/images01/20240926/16791c5259604a94b015bd09acf4c941.jpeg
在黄州的岁月里,苏轼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生中最严峻的磨练。他逐渐淬砺出了忘怀得失、倔强旷放的凛然风节和忧国忧民、物我共适的宽广胸襟。他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决不向命运俯首屈服,而是在自然中发现美,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这种精神风貌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墨客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https://q8.itc.cn/images01/20240926/2c4493b7bfd645f292d8bb2a61c64d7c.jpeg
除了文学创作外,苏轼在黄州期间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圣散子药方取出,救民于水火之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士大夫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此外,他还在黄州城内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以自给自足,并因此为自己取了一个别号——“东坡居士”。
https://q9.itc.cn/images01/20240926/26cdf9caab934f5a9ad420d72e2ea3ec.jpeg
苏轼在黄州的经历是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时期。这段经历不仅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和人生态度,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背古诗文第2篇苏东坡《定风波》